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剪烛西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窗】谈天说地论蔡邕(杂文)

精品 【西窗】谈天说地论蔡邕(杂文) ——故乡名人系列之蔡邕


作者:李锦恒 榜眼,2594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35发表时间:2018-11-09 10:36:38


   关于蔡邕墓,历代有迹可循的共有四处:一处是在江苏常州,一处是在河南禹州,一处是在河南开封县(现为祥符区),一处是在河南杞县(古称杞国、雍丘)圉城。古代人的墓葬之地,多余两处甚至更多处,是有原因的。死者生前为朝廷重臣,位列三公九卿,掌管国家诸多机密;或为富甲一方的财主,掌控无数财富;年岁渐长都会刻意安排身后之事,提前安排好墓穴及墓葬之地。从蔡邕家世和出仕情况来看,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完全存在的,那么蔡邕死后竟然留下这么神秘的埋葬之地,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后人故意混淆历史,刻意隐瞒蔡邕埋葬之所,以让蔡邕独享宁静登上极乐世界。这些目前看来都是猜测,现在只能借助现有的典籍资料统筹分析,归纳各地出现墓葬的情况及产生的历史缘由。
   其一,常州墓地。
   蔡邕年轻时候,为躲避朝中宦官欺辱和陷害,曾躲避在苏浙之地,一边操琴自娱,一边教授女儿蔡文姬。这个时期的蔡邕,勤奋读书,制作焦尾琴,同时也是在蛰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蔡邕的内心是不甘的,他把希望寄托在山水,游历江南,恢复内心涌动的希望和渴盼。前前后后大约十二年的光景,也可以说是蔡邕一生之中竟然有五分之一的时间,这说明他对江南这片土地执着的爱恋和喜欢。当然,蔡邕所到之处,肯定会留下些许踪迹,定会被后人记录于民间历史甚或氏族记事之中。蔡邕在被王允杀害之前,先被幽闭在牢房之中,曾说死后葬于东方之地才会心安。事实的真假,我们还是需要典籍或者历史的发掘才能做出论断。此地作为墓葬之地,还是在于蔡邕在此避祸二十载,曾经留下过读书台和焦尾琴的传说而来。当蔡邕死后,当地一些有志之士联合乡绅,借助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当地流传甚久的传说,附着于历史,特意造了一座坟,权作是一种怀念,抑或是纪念。
   假设此地真为蔡邕墓葬之地,那么后世的史书上直至宋朝才在在宋代咸淳四年(1270)的常州第一部志书《毗邻志》中记载道:“汉,蔡伯喈墓在尚宜乡互村,大冢岿然。按本传,邕曾在吴中积二十年。意殁后来葬此尔”。某些方面来讲,史书记述不全或者过晚,肯定存在问题,会有后人杜撰历史嫌疑。据说,解放前还曾经出现过的高大坟茔和墓碑,如果仅仅是后人的纪念或供奉,在此建立一座空坟或者是衣冠冢,大有可能。但是,从东汉末年公元192年到大宋的1270年,将近1100年的时间跨度,一座坟墓经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纷乱的战争,江南作为鱼米之乡来说,暂且不能与战火纷飞的中原相比,但至少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何况竟然尚存于世,就算当地官府和百姓竭力保护,存世那么久也算是奇迹出现了。
   如今,遗址尚存,剩下的也仅仅只是传说,恐怕也只能沦为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罢了。
   其二,禹州墓地。
   历史上,对于蔡邕之墓位于现今的禹州,描述甚少。“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为逍遥岭,其阴有汉中郎将蔡邕墓。”寥寥数字,从中发现有效的信息是微乎其微,至如今经历千年,很难和描述中所在位置找寻踪迹。
   关于禹州,初以为禹城和圉城以音近而被混淆。或许,蔡邕死后,一些良善之人,误把禹城当圉城,而把蔡邕墓葬之地定为禹州,结果就是造成了历史的误会。
   实不然,蔡邕公元前192年被王允所杀之后,公元前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自洛阳迁都于许昌。而禹州,则为许昌下辖之地。不过,禹州当时的称谓为阳翟。可见,这一疑问即可排除。
   还有一点,曹操作为蔡邕的学生,是否夺得大权之后,收敛蔡邕尸骨,重新埋葬于此,尽到师生一场的情谊。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可探讨的话题就多了,或许有可能要成为历史的一桩悬案。
   其三,陈留墓地。
   陈留,现为祥符区管辖。陈留也早从一郡之地沦落为一个城镇,除了在典籍中被历代史官笔墨一点,也就是在风云际会的朝代更迭中,有过一定的军事意义。一座城市在历史上的起起落落,特别在中原大地,已然屡见不鲜。这也正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造就了现在的城市版图。
   陈留的蔡邕墓位于开封县陈留镇三里桃花洞村。尚有墓冢一个,墓前立有墓碑两通,都立于一个碑楼之中。其墓碑一《汉蔡中郎墓碑》为1926年陈留县知事王福恭所立,由王撰文,徐钧篆额并书丹。其墓碑二《继立蔡中郎墓碑》为1931年陈留县长徐馥所立,胡味因撰文并书丹。1996年被开封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留的蔡邕之墓,可信度很低。综合考虑,一是衣冠冢,是为取蔡邕为陈留郡人氏;二是疑冢,其实质还是为了纪念蔡邕、无论如何,后人能立碑于世,确实是一种很难得的行为。就凭这份心意,先人蔡邕也会在九天之外笑傲一番了。
   其四,圉城墓地。
   在如今圉镇镇的版图上,东北方向有两个村庄,一个是蔡丘,一个是蔡丘屯。民间传言千年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蔡丘是蔡邕祖上及后世的墓葬之地,蔡丘屯是专门为看护蔡氏墓地之人所居住的地方。中原对屯的称呼,是相对于村和庄来说的,是比村和庄更小的单位存在。或许以当时的条件,仅仅是以草棚或草庐搭建而成的临时住所,固定或轮流的方式供族人或者雇佣来的仆人照看。当然,这些都是通过遗留下来的名字来解读和说明的。只是,数千年来,两个村子的现实情况又是怎样呢?
   两个村子距离不远,都在一条南北大道的东面,中间被一条东西向的沟渠阻断,沟渠一直向东通到一个叫做铁底河的黄河故道。早年间的夏季,铁底河早早就淌满了黄河水,沟渠的水倒灌进来,连接两个村子的小路和小桥便会被水淹没,阻断了南来北往的乡邻。连接两个村子的两条道路,现在都架上了桥,一条是农业生产所用道路,很窄,下了雨全是泥巴;一条是南北大道,前几年修了水泥路,平时也是冷冷清清的,只有逢年过节时候,车辆行人多一些,一不小心还成为了拥挤的道路,这条路也是圉城东部一条重要的南北要道,南到程庄村向西折了一点又向南到田堂村,北到焦庄村南地,左右分为东西两条路,西向不远又折向北,经过焦庄村西。就在两条路之间,沟渠的北侧,据蔡丘村老辈人讲,一大片地都是蔡氏家族的坟葬之地。直到后来重新划分田地,那里的坟墓逐渐被平了,只是地势略高。此处正位于现在蔡丘村正南。
   上世纪中后期,在那个位置附近建有几座砖瓦窑,专门烧制蓝砖蓝瓦,以供应周边村庄建房需要。据老一辈人讲,刚兴建的时候,那里的地势很高,取土比较方便,后来曾挖掘出骨殖之类,也有人见到一些陶瓷瓦罐的碎片,正逢“除四旧”,很多东西就砸碎了,随处丢弃,最后不知所踪。乡下百姓不懂历史,没有人去关注,只知道取土烧窑,地势越来越低。待到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那里几乎就荒废了。挖的一些大坑里,也种上了庄稼。两座废弃的砖瓦窑,孤零零地在道边,远处看去像一座坟冢,小时路过那里总有一些阴森森的感觉。先是东边的那座砖瓦窑被平掉了,再是西边那座坍塌了。千禧年后,一次路过,砖瓦窑完全被清理干净了。就连那些多少知道一些传闻的老人,相继过世。仅有的民间传说,也逐渐淡了。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少有人提及,也无从追寻了。
   话已至此,简短说一下圉城的历史。
   圉城自汉高祖刘邦始设县城,命为圉县。一直延续到唐代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俱是县治,此后,才废县为镇。迄今为止,古城墙遗址,四周护城河犹存于世。而且,历史名人除了蔡邕蔡文姬妇女外,还有“强项令”董宣、善于治法的高柔等等。可见,圉城在历史上曾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王莽军围攻翟义于圉城。这是历史上所记载的发生在圉城的第一场战斗,目前有存世地名还能佐证——郭屯,是古战场;谷熟岗,传说王莽追赶刘秀时,刘秀饥寒交迫之际,忽见前方出现一片成熟的谷子地,得以熬粥度过难关。
   大宋王朝,在汴梁定都,和圉城所距不足百里。现代历史研究已经表明,城市下方发现留座城池相互叠压。这些都是拜黄河所致,因此在圉城周边自古便有黄河故道。
   乃至近代,中原大战,水东战役,也是发生在圉城周边。以至于,圉城的发展史上,战祸不断,黄河泛滥,地形地貌多有改变。民不聊生的年月,迁徙或迁移,也已司空见惯,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土著居民很难一代接着一代繁衍。基于此,圉城的历史和战火、鲜血、乃至死亡多有关联。能有今天,相当的不容易。
   再回过头来说蔡丘,蔡丘距离圉城不到十公里。如果在圉城附近发生一场战争,那么蔡丘很难幸免于难。八年抗战中,蔡丘周边出现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一些烈士长眠于铁底河畔。1946年,在蔡丘北边的张庄裴集梁庄发生过“张裴梁战斗”,消灭了不少国民党反动派。蔡丘的历史是值得可写可敬的,所处位置介于圉城、付集、板木三个乡镇之间,得天独厚,卧于铁底河畔。
   历史,或许不曾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世代人民口口相传的讲述,却为这片古老的土地保留下了文化的基因,开创者时代的风采。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在新的千年里,继续生根发芽,闪耀着润泽于世的光辉。
   而蔡邕墓是否就埋在蔡丘,依然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我很是坚信,毕竟人死之后落叶归根是最终选择。而蔡丘这座因坟墓而命名的小村庄,以李姓、张姓为主,也似乎与蔡家没了渊源。能否借助未来的考古发掘,或者我们未曾发现的典籍中披露更多史实也不一定。历史的真相,只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共 8762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代表作品为《述行赋》,并且创造了“飞白书”。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写作缘由及蔡邕故里圉城的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着重指出蔡姓的来源及蔡邕家族的变迁,对于圉城周边蔡姓和蔡邕家族有无关联还需考证;第三部分是关于蔡邕之死的原因,作者的总结很到位,也很简洁;第四部分则是详细地讲述了蔡邕死后的墓葬之地,作者点明了四处,尽管事实记载和圉城的民间传言多有不符,作者也借助圉城现有的资源进行解读。作者写作的角度多以圉城有关,关于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事迹倒是没有多作说明,侧重于蔡邕与圉城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在宣扬圉城的历史地位,千古名镇下的文化传承已然世代相传。这篇文章,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得正史和野史,只能算作口述类的民间杂说。对于读者,也从另一方面对蔡邕的了解添加了注释。远握,写作愉快。【编辑:温柔小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10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睿        2018-11-09 21:42:07
  沙发,路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战同盟领袖,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党总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党江南地区总指挥官
回复1 楼        文友:李锦恒        2018-11-25 18:01:23
  感谢关注
   祝冬安
2 楼        文友:草根        2018-11-12 17:02:03
  读好文!
   知历史!
   长见识!
   再加点分,让大家赏!
至少,无愧于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李锦恒        2018-11-25 18:02:06
  谢谢大哥关注。
   祝冬安!
   感恩同在!
3 楼        文友:铁禾        2018-11-30 15:23:22
  历史名人的争夺战,现代人都想吃名人的利息。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
铁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