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西江溯源(散文)

精品 【丹枫】西江溯源(散文)


作者:瑶鹰 布衣,263.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1发表时间:2018-12-15 17:08:35

【丹枫】西江溯源(散文) 2014年8月11日,我驾车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贵州雷山西江,步入了千户苗寨。
   我是头一天来到黔东南文化的中心凯里的。车子从广西河池的南丹斜上,驶入贵州地界的六寨。来回两道的高速公路如两条紧紧依偎结伴同行的灰色巨蟒,时而跨过山巅,时而穿越山麓半腰,时而铺身原野,时而隐身丛林。在独山路段,我赶上了一辆柳微车子,它在我们车子的前面狂奔着,偶尔有暗黄冥币和燃烧的炮竹飞出窗外,冥币在疾驰的风中四处飘散,翻卷纷飞。那些被抛在救急车道上的爆竹,还没来得及发出声响,车子已经飞驰而过了。妻子催促我,叫我加大油门,尽快超过那辆应该是载着在外做事意外或者正常死亡的死者遗体的车子。我说你别急,按我们瑶苗的习俗,出门能遇上丧事,那是点灯打火把可遇不可求的幸事。
   布努人认为,人生有三大喜事,即出生、成家、去世三事。人活在世上,芸芸众生,也许一辈子都难于擦肩而过。到他人生的第三个喜事,能与其结伴而行,那是多少万分之一的机率呀?再且,我们苗瑶巫师赶尸回乡的传说,在黔东南和湘西甚为流行,听起来让人有些毛骨悚然。在过去交通不便,苗瑶人客死他乡,尸体要运回故地,只能请巫术高明的大师去念咒,在死者的尸体上画符,念咒使其站立,一路乘着夜色把僵尸赶回。香港影星林正英,就是靠着表演赶尸的巫师,红极一时。于是一时乎鬼片盛行,让人们在安居乐业之际,也能享受一番惊悚的余味。
   到了都匀地界,我开始加大油门,当车子超越柳微车的瞬间,我摁了一串长长喇叭。坐在柳微车头零号位的,是一位五十多岁左右的汉子,他酱色的脸上刻满了忧伤的文字。汉子向我招手示意,努力表现出一丝谢意的笑容。那是我无法用文字瞄摩的笑脸,那张笑脸,只有在疾苦的哀怨声中仔细地观察才能寻觅得到,今天终于被我逮住了。妻子很明智,她打开车窗,把一元纸币丢出窗外,向逝去的灵魂表示悼念和尊重。
   车子进入凯里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分。作为黔东南文化中心的凯里,单是从那些铺着暗褐色的瓦片的候车厅,还有挂着牛角模样的大小城门,一阵阵远古的苗风,已经植入我的脑海里。我的先祖,也曾随着这支民族,在蚩尤战败之后,逃离中原,一路隐居,最后在这一带生息繁衍。如果说我本身是一处小湖泊,这泓承载着历史印痕的湖水,她的源泉之一,也许就在凯里,源泉流过之处,是溪流,溪流的河床,也许就在我车子压过的街道之上。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和妻子按捺不住向往西江苗寨的激情,早餐都顾不上吃,就驱车前往雷山千户苗寨。一路上,溪流潺潺,路边的苗寨一座连着一座。苗人每到一个地方,选择驻地后,就把房子建在没有耕种价值的山上,尽量留下依水平实的土地耕种作物。因此苗人的木楼基本都是建在斜坡之上,很少有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他们惜土如金,宁愿多费心费力把丰收的希望背上山坡,也不会去糟蹋一寸可以养育生灵的圣土。我们可以这样肯定,一个具有包容心的民族,一个尊重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民族,才可能创造出世界文明的奇迹——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
   八月的天有些闷热。我们买了门票,乘着旅游观光车来到了千户苗寨的寨门。寨门外,铺面呈几行一字摆开。苗族妇女盘着头发,头上插着一朵鲜红的花朵。她们有的在打糍粑,有的在刺绣。清甜的叫卖声,就像山间涓涓的清泉,令人听了口馋,好像不买下一件东西,心里有些不踏实似的。
   进了寨门,拐过一座山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清清的河水,映照着两岸的木楼和树木,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即刻植入脑海中,心情不禁为止一震,啊,西江,美丽的西江,我来啦!
   我们沿着寨子小道向寨走去,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脚下的路,是横蔓的小径,它们曲折,蜿蜒地向前伸展,在没有完全走完之前它们是无穷的远,它们仿佛穿越前方的云层,通向远古的浪漫,承载着千年古老的脚印。路面上人们用鹅卵石精心的铺垫着各种精美神奇的图案,每一幅都是那样的醒目那样的巧妙。走在这里的每一步都仿佛脚下是一段亘古的往事或者一段富有智慧创造的结晶。是的,也许每一段路,每一株百年的古树,每一座被岁月和风雨剥蚀的木楼,每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巷,以及那些有序而又错乱的田梯,一片片、一层层的,都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一幅古老绝美的水墨画卷。米酒、酸汤鱼、糯米粑、大长桌……也在向人们展示着千户苗寨那丰富精华的名食和大气的家具。在寨子的中央,我看见几个木匠在挥动工具开凿木孔,于是走过去和他们搭讪。我细心问了他们的年龄,沿河两岸这些新的木楼是不是他们的作品?现在这一带的木匠多吗?做这样的工一天可以有多少酬薪?自报七十古稀的老木匠告诉我,薪水不多,但是他们得把老祖宗的工艺传承下来。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多少人愿意再学这种工艺了。
   苗寨的房屋是典型的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材料都取自雷公山森林的优质杉树,吊脚楼的设计别致而实用,那是在堂屋前留出的一个别有情调的空间,在檐柱中装上曲栏长靠凳,俗称“美人靠”,男人在此吸烟饮茶,传说苗族女人就是在这“美人靠”上凭栏远望,做着苗族人特有的针线和刺绣。苗家人都有一个门相互通连,遇事可相互知晓,而这更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信任和互助。
   我爬上了北面的观景台向下望去,西江苗寨尽收眼底。那一栋栋手工无异大小不一的木楼,从两座山的山脚,分叉向两边层叠而起。正如两只巨大的黑灰色牛角,直插天边。那些灰黑瓦顶的木楼,就像牛角上的一块块鳞片,稳稳地巴住斜坡,一直升到山巅。看到如此奇景,我想到了数千年前的那一场中原逐鹿之战。传说中长着双角的战神蚩尤,举起竹筒,把烈酒倒进长满胡须的嘴里,手握兵器,义无反顾地冲进了鼎沸的杀戮战场!
   自古以来苗瑶一家人,这样的说法也是有其道理的。无论是苗族或者瑶族,他们都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先祖——蚩尤。5000多年前,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激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我们布努人口传了数千年的《密洛陀古歌》里,唱颂了始祖蚩尤与九黎族部落的丰功伟绩。蚩尤在中原洛立古城建都,冶炼矿石,九黎族部落发现可以裹腹的青苗,以及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期间战胜炎帝部落等传说,都在古歌里体现出来。
   中午时分,游客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苗寨中央的表演场地,去欣赏苗族风情表演。我和妻子挤进表演场的时候,呈大四合院的戏场已是游客爆满。戏台后方是两只巨大的牛角,弯曲而不失韧性。一个硕大的半个牛皮鼓造型,那是供演员表演的舞台。前面几个闪耀着欢乐气息的歌舞表演,演员是涂沫粉饰过的,动作和表情已经大有艺术团体的培训嫌疑,我没有多大心情去欣赏。当十几位最大者为九十高龄最小已是七十古稀的《苗族古歌》传承人站在“皮鼓”之上,他们沧桑的调子通过前面的麦克风,经过大功放的处理,飘荡于千户苗寨上空。这歌声,从遥远的中原而来,它经过内蒙,辗转山西,跨过两河,来到黔地。这古歌的曲调,与布努人的《密洛陀古歌》极为相近,无论是婉转,是苍凉,是音质,还是传承者们旁若无人的姿态,两者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的心被这古老的歌声所感动了。这个世界里,容颜可以老去,人类可以反复生息更替,硝烟可以弥漫伤神。可是,古歌,那些传递着历史印痕的声音,却是这样历久弥坚,愈演愈烈。这是一种能穿越历史空间的能量,这股能量的存在,让我这个虔诚的信徒,在寻根的道路上,觅到了先祖的足印……
   古歌还未散尽,我已经是满眼泪水。我赶忙拉着妻子的手,催着她和我一道匆匆离开了戏场。妻子对我的举动十分不解,她说你不是来体验苗族风情的吗,好戏还在后头。我说够了,听到这远古的呼唤,我感觉足够了。我真的害怕,害怕下一个节目的粉墨登场,会把我记忆中美好的河流污染,会让我西江千户苗寨之行点上瑕疵!于是,我走了,在古歌的余音还在牛角尖上栖息的片刻,我选择了离开。
   就在四合院戏院大门不远的河边,立着一块巨石,上面是著名学者余秋雨的题字——以美丽回答一切!我想,余秋雨所说的“美丽”,那不是山水之美。西江山水再美,也无法与四川九寨沟、桂林等地的山水携肩;也不会是苗寨姑娘之美,千户苗寨姑娘再美,也无法与苏杭美女斗艳。西江的美丽,在于朴实,在于原始,在于包容,在于和谐!
  
   (2014年8月于凤凰古城)

共 39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西江溯源,讲述了苗人五千年不断迁徙,在迁徙中发展的壮阔历史!苗人每到一个地方,选择驻地后,就把房子建在没有耕种价值的山上,尽量留下依水平实的土地耕种作物。因此苗人的木楼基本都是建在斜坡之上,很少有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他们惜土如金,宁愿多费心费力把丰收的希望背上山坡,也不会去糟蹋一寸可以养育生灵的圣土。我们可以这样肯定,一个具有包容心的民族,一个尊重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民族,才可能创造出世界文明的奇迹——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自古以来苗瑶一家人,这样的说法也是有其道理的。无论是苗族或者瑶族,他们都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先祖——蚩尤。这个世界里,容颜可以老去,人类可以反复生息更替,硝烟可以弥漫伤神。可是,古歌,那些传递着历史印痕的声音,却是这样历久弥坚,愈演愈烈。全篇文字精炼,语言隽永,千户苗寨,源远流长,无限风光,引人入胜!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217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2-15 17:09:38
  全篇文字精炼,语言隽永,千户苗寨,源远流长,无限风光,引人入胜!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瑶鹰        2018-12-15 17:23:29
  走进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聆听千年传来的远古歌声,民族文化曾经苍海沧田,才走到了巨变的今天。千户苗寨一游,心有千千结!
3 楼        文友:陈友        2018-12-15 19:23:46
  这个"游记"写得好,让人长了见识,感到厚重。
4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12-16 20:52:10
  民族风情浓厚,结合着历史人物和事件。尤其是湘西赶尸的故事情节,充满了神秘感!十分耐品的好作品,为你点赞!
5 楼        文友:苏美花        2018-12-16 21:06:36
  “西山的美丽,在于朴实,在于原始,在于包容,在于和谐!”作者文章结尾语,使我一下子仿佛也喝到了千户苗寨的甘润之溪水!好文釆!赞佳作!
6 楼        文友:花开美丽        2018-12-17 00:00:27
  纠正本人5楼文友苏美花误字:“西山”应是:“西江的美丽,在于朴实,在于原始,在于包容,在于和谐!”作者文章结尾语,使我一下子仿佛也喝到了千户苗寨的甘润之溪水!好文釆!赞佳作!
7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2-17 22:27:37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8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12-21 12:20:23
  老师,为您的作品献分支持!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