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初识丹棱,沐浴大雅(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初识丹棱,沐浴大雅(散文)


作者:李临雅 布衣,31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73发表时间:2018-12-19 16:22:39
摘要:你一定知道那句话“难登大雅之堂”,但你知道“大雅堂”在哪里吗?

蒙蒙细雨将天地间的一切都浸润得格外鲜亮清爽。汽车进入丹棱,第一眼看见的是别样的路灯,一只只硕大的黄灿灿的桔形灯盏端放在高高的灯柱上,如此大雅。
   多少次听过这样一句话:难登大雅之堂。我一直觉得从字面上还能够理解,竟没有去查过它的出处。殊不知,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真实的大雅之堂!就在这个静谧的小县城丹棱,就在这离成都不到100公里的地方。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更为能够一睹“大雅堂”的风采而感到幸运!
   同行的专家娓娓道来,将“大雅堂”的故事渐次展开了。
   北宋元祐年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被贬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期间,潜心研读“诗圣”杜甫之作,认为杜到两川夔峡(西川、东川、夔州)后的诗作有《诗经》中大雅诗的宏远雅正之风。黄庭坚手书800多首杜诗,想将其刻碑传世。同样推崇杜诗的丹棱名士、著名藏书家杨素拜会黄庭坚,将其书写的杜诗带回家乡,出资刻碑。准备修建一座珍藏这些诗碑的高屋大堂。
   元符三年(1100年)9月,诗碑大堂竣工,黄庭坚挥笔题名“大雅堂”,并撰写《大雅堂记》。此堂从此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建筑之一。宋、元、明各代,这里又收藏了名家咏大雅堂的诗文、书画上百篇,被誉为“诗书双绝的人文遗韵”,名噪华夏。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大雅堂毁于战火,诗碑散陷于山野泥土之中,令多少文人雅士扼腕叹息。此后的岁月中,大雅堂曾屡建屡毁。
   然而,在丹棱人心中,大雅堂是不变的情结和永恒的怀念。历经曲折,2014年1月25日,集杜甫诗之“雅”、黄庭坚书法之“意”、杨素捐资修建之“义”于一体的“大雅堂”,得以再现于世。
   到了!到了!城南沧浪河岸,笔架山上的大雅堂公园依山而建,掩映在绿荫之中。顾不得欣赏公园门前大雅广场上99个字体各异的“雅”字,拾级而上,绕过镶嵌着第100个“雅”的照壁,大雅堂巍然耸立着。
   仰视那巍峨的建筑,缓步走上台阶,“非大雅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为余师友,非大雅之作不能登大雅之堂与余神交。”(黄庭坚语)怀着敬慕之心,郑重其事地跨过了门槛。
   迎面是“诗书义三杰”的群雕,将那个“三人行”打造“大雅堂”的故事形象地诠释。这里是文化的圣殿,不由人不顶礼膜拜。静静地、细细地观摩那些诗、那些字、那些碑;瞻仰那一个个圣贤的形象,那一卷卷传世的典籍。
   3000多年前,《诗经•大雅》吟唱着礼仪之邦的优雅风韵,深深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杜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诗学与中国大雅文化精神,意义远远超出文学范畴。大雅堂承载着无比丰富的内涵。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雅?何为大雅文化?什么是人杰地灵、文脉延续?关于大雅堂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答案。有限的参观时间,简短的解说词,都不足以解答。
   走出大雅堂,又翻开了伍松乔老师所著的《千年一梦大雅堂》。这本沉甸甸的呕心沥血之作,探寻了大雅堂的前世今生,深入解读了大雅文化的内涵外延,铺陈了一首波澜壮阔的大雅堂史诗。
   大雅堂需要细细地观摩,《千年一梦大雅堂》值得细细地研读。
   心中有了大雅堂,再看丹棱,眼光便不再单纯了。这里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摩崖石刻造像、经幢、古寺,唐代的道教名山,隋朝的白塔,茶马古道的遗迹……
   重建大雅堂,激活了丹棱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找回了失落的图腾,一方天地的文脉重新律动了。整个丹棱大地就是一幅广阔的山水图画、一首宏大的诗篇。苍翠的原野陪衬着大雅堂的优雅,人文与山水并存,天上地下,星光熠熠,灼灼其华。
   离别丹棱前,偶尔听一个丹棱人说,桔橙开花的时节,风过丹棱尽花香,他们晚上都是开着窗户睡觉的。在淡淡的芬芳中入梦,那是多么惬意、诗意的美事啊!丹棱,好一个“雅”字了得!

共 14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初识丹棱,沐浴大雅》是一篇游记性散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性散文,作者没有限于写景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以写景为基础,通过历史与文化的传承,重点突出了丹棱大雅堂的建筑之“雅”、中华文化之“雅”、文人精神之“雅”以及丹棱人文之“雅”以及丹棱山水之“雅”。文章以“雅”为文章的主题,层层递进,引人致胜,叹为观止!【编辑:上大人孔乙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2-19 16:23:33
  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在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立意于挖掘。散文《初识丹棱,沐浴大雅》立意在于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作者从历史的长河中,证明着中华民族从来都有这份自信,现在的每一位中国人也应该拥有这份信心。目前,在许多国人内心深处,尤其是年轻人中,明显缺乏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这篇文章,有着明显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感谢投稿荷塘,荷塘因你更精彩!
2 楼        文友:李临雅        2018-12-19 21:55:51
  谢谢编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