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战石海旧事(散文)

编辑推荐 【海蓝】战石海旧事(散文)


作者:霞中子 进士,76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55发表时间:2018-12-30 17:12:38


   石海是个地理名词。我国疆土辽阔宽广,也许有不少叫石海的地方,然而我这里所言的石海,是我家乡广西都安县的一个地方。这地方位于都安县城西北部,属今巴潭乡和益梨乡地界。此石海有5300多亩的面积,它原始的地形地貌,是十分奇特的。
   都安“石海”之名,是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才出现的,在这之前,并无此名。70年代前这一带地方一般多用壮语名,叫“Langxgociq”,音译近似于汉语的“狼过希”。
   此地带也有一个官方通用的汉语名,叫“巴潭埌”(一为“巴潭浪”),是由于此地域大部分属于巴潭乡的缘故。
   壮语名“Langxgociq”(“狼过希”)中的“Langx”(“狼”),其译意是水泡多石的广阔荒凉地;其中“gociq”(“过希”)的译意是蒺藜。蒺藜是一种围园子用的蔓状荆棘灌木,极多刺,刺极坚利。因为那一带荒地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生根石”,到处长着蒺藜,天一下大雨就泡水,所以叫做“Langxgociq”,意为长着蒺藜的多水多石的广阔地带。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是1966年,我随大人们从高岭街沿公路走下县城去,那是我第一次走过“狼过希”。那时从高岭街一直往南走10公里左右,就看到黑鸦鸦的一片地貌,出现在眼前的天际。大人告诉我,那就是著名的“狼过希”,有两三公里长,那儿全是石头。过了“狼过希”再走3公里左右,就到县城了。
   当我走过“狼过希”的时候,我惊奇它的古怪:那儿全是石头,一片灰色茫茫,一望无际,显得十分荒凉。那些石头全是石灰石。它们高高矮矮、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参差不齐;它们高的五六尺,矮的一两尺,形状各异、纵横交错;它们一堵一堵的、一坨一坨的、一群一群的,分布不均、散乱无序。
   大人们告诉我,那些石头全是“生根”的,露在地面的部分,看上去是一坨一坨的,它们之间,有的在地面连结,有的在地下沟通。有的看上去貌似独立,其实它们在地表之下是根连根的。整个“狼过希”全是这个样子,你休想搬走它一块,你也休想撬动它一坨,所以自古至今,“狼过希”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什么变化。
   我看见,那些石头之间,形成一道道极不规则的狭缝,其中隐约可见一洼洼积水,并零零散散地生长着一簇簇荆棘,看上去便有些恐怖。那时我想,那儿可是强盗和野兽藏身的地方呢!我觉得如果独自一人走过那里,尤其是夜晚经过,多少都会有些胆寒的!我曾听大人说过,在“解放前”,那儿经常发生强盗打劫的事情。
   我与大人们在公路上不停地走,大家都有些烦闷,大人们就找些话头来聊。我听到了他们讲述“狼过希”的传说故事。
   一位老伯说:听过去老人讲,在古代,高岭街一带不是如今的平原,而是充满石头的山区。有一天傍晚,老秦(一说是秦始皇)路过高岭时,看到一位绝色的少女,他很爱慕,便尾随少女到了她的家,他对她爷爷说,他就是老秦,他要娶少女回宫当皇后。爷爷见他身材高大,人品不凡,没有拒绝他。但他真是老秦吗?空口无凭,岂能轻信呢?爷爷想,一直听说老秦是天上下凡的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能移山倒海、再造山河,何不跟他讲个条件试试,也许是真的。爷爷说:“只要你能帮我办件事,我将孙女嫁给你。”老秦说:“您老人家且说要办什么事。”爷爷说:“你能帮我将高岭一带变成平原吗?”老秦说:“可以的,待天一黑我就办,但是,在我办事过程中,您老人家要带着她跟着我,不许离开、不能反悔。而且你们都要紧闭双目,不能偷看,也不能说话,否则大家都不好。”爷爷和孙女答应了。天黑了,老秦作法,只听得千万只羊跟随着走路,老秦挥舞着鞭子叭叭地响。爷爷和孙女都不敢开眼,一路默默地跟着走了一夜。老爷爷走得太慢了,羊群刚走到现在的巴潭地方,鸡就叫了。老秦心中着急起来,因为天一亮他的法力就不灵。正在这时,爷爷和孙女突然同时开口问:“天是不是亮了呢?”一边问一边睁开眼睛看。霎时,那千万只羊立刻走不动,全都还原成石头。爷爷和孙女顿时目瞪口呆,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了。老秦叹道:“完了!完了!我将高岭一带的石头全部赶出来了,本想赶去填红渡,不料才到这里就都生根了。”老秦话犹未了,爷爷和孙女也都变成了石头。一直到现在,那些石头都还在这里。“狼过希”的这么多石头,是以前是在高岭的,是老秦将它们赶到巴潭这里来的。
   老伯这一段故事,使我陷入无穷的遐想。
   半个世纪过去了,讲这个故事的人早已作古。如今七0后的人肯定是看不到都安石海的原貌了。因为这一大片石海,1974年开始被“整容”,到1979年就被彻底铲平了。这与40多年前,都安县发起的一场“战石海”运动有关。如今在网上,无论你怎样搜索,都找不到它的原貌照片了。前些天,我网搜了半天,也只找到两三张有关的图片,而这些图片仅是群众“战石海”的镜头和宣传画。照片中石海的原貌不复存在,它已经面目全非了。
   1970年我就读于都安高中,那时全国正在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那时我就听到许多新名词,如“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治山治水”、“造田造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等等。1971年秋天,都安高中也积极响应上级领导的号召,也搞“造田造地”。学校领导率领全校900多师生,每日步行往返四五公里,去“巴潭埌”造田造地。因为“巴潭埌”常被水淹,我们就在那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两头各筑一道拦水坝,再在两坝之间开垦荒地,用以种植甘蔗和红薯。我们的计划任务是造地150亩。我们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在工地吃午餐,“连续作战”。全校900多名师生如此奋战了近二十天,终于完成了学校既定的“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说,在向“巴潭埌”“进军”造田造地,是我们都安高中打的头。
   1974年9月,一场规模更大的群众运动——“向巴潭埌进军”的“战斗”开始了。那时都安县委组织安阳、高岭、城厢三个公社和县直机关厂矿学校5000多名民兵,赶赴“巴潭埌”,炸石造地。县委为此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战石海”。由此,“石海”二字在都安出现,“石海”之名取代了“巴潭埌”。从此“狼过希”之壮语名,被彻底遗忘在历史之中,七0后的年轻人,几乎无人知晓“狼过希”。
   “战石海”一役,历时4年多,那时县委成立“战石海指挥部”,下设“高岭”“安阳”、“城厢”和“机关学校”4个指挥所,参战民兵组成若干个“战斗队”,吃住在工地,实行军事化管理。据说期中又调集其他公社的群众“参战”,每天“上阵”的达到上万人。
   民兵们每日开展炸石填土造地的“战斗”。因为石海那里石极多,土极少,造地工程十分艰苦,可谓“青石板上造良田”,其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那里每造一亩地要打六、七百个炮眼;;要花一百多公斤炸药;要搬动五、六百方石头;要铺上上万担泥土;要用上千个工日。当时民兵们发扬“革命加拼命”的顽强精神,按照上级指导的方案实施,先把石缝里的土抠出来堆放一边,然后炸平石头,挖断石根,再用碎石把坑坑洼洼填平,最后再铺上二尺多厚的泥土。他们就这样处理掉一座座顽石,造出一块块地来。在4年多的岁月里,每天万人参战,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可谓轰轰烈烈、声势浩大。4年时间过去后,“石海”变成了一马平川,开天辟地以来怪石嶙峋的“狼过希”,就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完全消失了。
   当年都安人“战石海”的场面,可谓“惊天动地”。据说有很多动人的和恢谐的故事呢。当时,由于队伍庞大,施工步调难以统一,为此,工地指挥部要求各“战斗队”每天放炮炸石的时间统一在下午五时进行。那时候,都安至金城江的210国道是从石海之畔经过的。由于每天上工的人员多,放炮炸石的数量就多,致使沿途车辆经常被管制长达一两个钟头之久。过往客车不敢硬闯炮区,因无可奈何而怨声不断,旅客们经常坦言,过境都安时最怕的是“都安炮”。久而久之,“都安炮”三字的原意被路人以讹传讹,被衍化和曲解为都安人好吹牛、好扯大炮的别意了。
   然而在广西,在那个年头,像“战石海”这样的宏大的场面,也只都安有。都安人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苦战石海、劈山造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其精神的可嘉,因此,当时全国各地到都安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都安人民“战石海”的那年头,《广西日报》屡有报导,都安闻名于全国。大寨名人陈永贵、郭凤莲两位同志,还亲到都安的“战石海”现场视察和指导,郭凤莲同志还参加了“战石海”的劳动,这是有资料可查和有照片可证的事实。
   “战石海”一事,是20世纪70年代都安人民的壮举,是“雄心治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的具体体现。然而此事至今国人褒贬参半,笑颂两杂。我想,且不去论褒贬笑颂如何,都安人民祖祖辈辈居住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区里,生活条件差,温饱不济,然而在那年代里,国家政策没有异地搬迁的支持,国家提倡“穷则思变”、“治山治水”、“学大寨”、自力更生“改变家乡面貌”。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都安人民为了改变自己家乡的穷困面貌,为了自己后代子孙的幸福,发扬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辟岭、造田造地,向荒山瘠岭索取粮食,以解决自己的温饱;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减轻国家的负担。这样的奋斗又有什么可笑呢?哪怕那种劳动如今看来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益,那又有什么错误呢?再说了,老百姓都是听领导的,他们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服从上级的领导,这又有什么不对的呢?有人说,“战石海”是愚蠢之举,破坏了环境;有人说如果留下石海,今天可以建成地质公园,开发旅游,经济效益要高得多。我想,这些话都是“事后诸葛亮”,想当初四十多年前,国家有“环保”的意识了吗?
   不管怎么说,都安人这种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共 39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为了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七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各项运动,也许有些是不科学的,盲目的,但其“战天斗地”的精神,其吃苦耐劳的干劲,不得不让人顿生敬意。“穷则思变”,人们劈山造田的意愿没有错,都安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赞扬。本文描写的“战石海”一事,正是全国各地“大干快上”的一个缩影。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过去的功过自有人评述。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红叶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秋        2018-12-30 17:19:25
  老师在本文中描写的情景,相信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都有着深刻的印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从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中吸取教训,探索值得借鉴的地方。问好老师!
文载道,诗言志,不亦乐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