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永远的麦田(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永远的麦田(散文)


作者:写意 白丁,3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93发表时间:2019-02-25 13:16:57

【菊韵】永远的麦田(散文) 我对麦田有着一种亲切的记忆,我总是喜欢抱着内心的那份金黄与守望,想起阳光,想起和风,想起饱满,也想起奶奶,以及与她相关的皱纹,弯曲的腰身,还有比腰身更弯曲的一段时光。想来,记忆中的奶奶,似乎从未挺直过腰身,似乎她佝偻的身子下边,有永远的故事,有永远的麦田。
   那个与奶奶年龄相仿的老人,叫刘国英,1915年2月2日出生,居住在乐亭县马头营镇马头营村,我们几个朋友去探望她的时候,正值麦田刚刚泛黄。
   老人养育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最大的女儿65岁,最小的女儿也50岁,孩子们有的住本县生活,也有在唐海、北京的,在身边尽孝的儿子陈力忠已经年逾花甲。二老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婆媳住对面屋,就像亲母女一般和谐相处30多年。
   老人的屋子干净,明亮,从过堂屋进去,透过南边的纱窗,一眼就能看见院里的黄瓜、西红柿以及各种花草,院子宽敞也干净,左侧的一块地方养了一些狐狸和貉子,那些刚刚分窝的幼崽不时在电焊网格上游移,煞是可爱。
   此时,老人躺在炕上午睡,老伴儿陈树森老人正坐在炕沿上,看到我们进来,便站起来小声与我们打过招呼,老人的儿子陈力忠老师及其爱人陈爱玲悄悄和我们说,母亲刚刚睡着。我们不好打扰,一起去了他们住的西屋。
   陈力忠老师说,母亲这段时间身体不是很好,难得让她多休息一会儿。我们便趁着老人睡着的时候,和陈力忠老师了解了一些有关老人的情况。
   母亲刘国英,娘家在乐亭县新寨镇刘海庄子村,她的母亲活了七十七岁,他的父亲寿命不是很长,就是五六十岁吧,我的记忆里印象不深,母亲有一个比他大六岁的哥哥活了六十多岁,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二弟夭折,另外一个弟弟活的岁数也不大,看来长寿和遗传性的关系不是很大,和后天饮食和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老人没有什么具体的爱好,不抽烟不喝酒,喜欢早睡早起,她的生活中也很讲究。
   陈老师说,那时候家境殷实,母亲上过私塾,记忆好,手脚也勤快,而且,思想也很进步,听母亲说,抗战的时候,还给八路军打探过情报,详细我也记不清了,等一会母亲醒了,咱们再问她。
   陈老师稍作停顿,此时,我的笔也在笔记本上停顿了一下,做了记号。
   母亲的身体,2010年以前那是极好的,一点毛病都没有,80几岁高龄的时候,还能帮我们打扫院子,种些花草啊,果菜啊,几乎闲不下来,只是从那年秋后得了脑栓塞,腿脚就不利索了,而且右手臂没有了知觉,我们就不敢再让她干什么活了,后来几年里,又犯过两次病,好在没有大碍,但肯定是身体越来越不如以前了,毕竟年纪越来越大,这两年来,我们已经不敢让她下床了。
   当我们问起老人的思维现状,以及老人的起居饮食习惯等等,陈老师接着说:母亲现在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两极分化了,清醒的时候,比我还明白呢,而且,记忆力也极好,现在还能背下来很多东西,比如每天央视新闻联播后面天气预报里边的那些城市,而且按着顺序,一个不漏。
   关于家庭,陈老师说他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她们也经常来看望母亲。至于老人的起居饮食习惯,陈老师指着爱人陈爱玲,还是她来说吧,毕竟我主要的时间还要去学校上班,她才是侍候母亲的主力。
   就是精心呗。陈爱玲腼腆地笑笑,接着说:老人饭量一直都不错,现在早上一个鸡蛋,一碗粥,另外,她说稀罕吃啥了,我也尽力满足。其实老人也不怎么挑食,如果一定说她稀罕的,就是一些甜食,还有她平时喜欢吃一些冰糖。我感觉母亲这么健康,主要还是和她柔韧的性子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关系。母亲不爱生气,待人总是很随和,这么多年来,我们婆媳也没红过脸,还有她特爱干净,即使到现在,饭前饭后必须漱口,每天,到现在还坚持自己刷牙,而且睡眠一直很好,基本一觉到亮。另外,父亲也帮我们很多,父亲年龄比母亲小七岁,虽然也有九十多岁高龄,但身体一直特别好,我们农活忙不开的时候,多亏了他老人家。
   随手指一下东屋,续道:父亲侍候母亲比我精心的多着呢,母亲卧床后,她的三餐,一般都是父亲嚼了喂给母亲呢!老父亲说,上班的时候没时间照顾这个家,回到家里也多是她照顾我,现在我身体尚好,她身体不好,我理应多照顾她。青年时他们是经人介绍成亲的,中年时夫妻同心创业,老年时和谐美满,携手共度夕阳。幸福就是这样日积月累,恩爱和谐地蔓延着,相依相伴白头偕老。看到体贴入微的关爱,看到他们举手投足都是那么和谐默契,我们便对两位老人油然而生很多敬意出来,甚至仰慕,并发自肺腑地祝福了两位老人。
   此时,陈树森老人走进来,提醒我们,老伴儿现在醒了。我们便赶紧过去,先和老人唠了一会儿家常,得知老人年轻时曾经在县城纤维厂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后来厂子不景气,便回了乡下,而我们也是第一次听说县城以前居然有一个纤维厂,现在恐怕一点影子都找不出来了。老人又说,他们现在住的这所房子东侧不远处曾经住过鬼子,北侧则住着伪军,鬼子和伪军是不在一块住的,而现在这两处地方,一处是干净的民居,另一处已经建起了门市楼。说到这儿,我们便把话题转到了老人当年给八路军打探情报的故事上来,显然,老人对这件事记忆很清晰,她说,那时候村子里住了八路军,她们几个思想进步的便经常给他们做鞋子,缝补破烂衣服,挑水等,偶尔也会帮部队打探一下有关鬼子的消息。
   有一次,她去给八路军打探消息的时候,被鬼子追出很远,不知道穿过多少高粱地,苞米地,芦苇荡,鬼子还是紧追不舍,直到跑进一个陌生村子,再也跑不动了,幸好遇见一户正在生孩子的人家,收留并帮助了她,才侥幸躲过一劫。说到这儿,老人忍不住颤抖,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我们便就此把话题打住,不忍心再让她提及旧事,毕竟那段历史负载了过多的泪水、痛楚和血腥。想来,土生土长的人们对这段历史都不陌生,我小时候也无数次听奶奶讲过有关鬼子“清乡”以及烧杀抢掠的暴行,其中一次印象深刻,整村男女被鬼子追散,奶奶独身躲入一片快要成熟的麦田里,一躲就是三天,只在夜里才敢拱起身子,掐下可以果腹的麦穗……
   临走的时候,我们给两位老人拍了合影,出乎意料地,刘国英老人尚可无需别人帮忙独立地坐起来,而且很稳。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70多个年头,期颐之年依然相互关爱,朝夕陪伴,在一起共享美丽的黄昏,我按动快门把美丽定格瞬间,真的是一副动人的画卷。我们再一次祝福了两位老人,并开玩笑说,我们一定和你们学习,争取每个人都能活到一百岁,一百五十岁。
   返程的路上,同样经过那些连绵的麦田,暖阳下,麦田里泛起的柔波正席卷而来,路两侧白杨的影子则笔直地映在上边,而这笔直,似乎让一段弯曲的时光有了筋骨,有了可以寄托内心守望的,永远的麦田。

共 26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麦田那弥漫着淡香的土地,令人回首。作者以一种抒情的笔墨铺开画卷。这片土地养育了无数儿女。再回首仿佛能看到人们耕耘于此,引出寻访百岁老人刘国英,老人已经一百岁之多,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儿女孝顺,夫妻恩爱,她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与心态都很好,所以才能高寿。老人耳聪目明,记忆力很好,能将当年那些娓娓道来,时光如同老胶片保存下这一切,如同那即将成熟的麦田一般,令人久久回味。守护是一份永恒,心灵在这里安驻,祝福老人身体健康,福寿康宁。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9-02-25 13:22:01
  岁月轮回,一次次走过,每每回首便会想怎那即将成熟的麦田,一个普通人却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生活在这臾的每个人在演绎不同人生。感谢赐稿菊韵问好春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19-02-25 21:51:28
  很好的散文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9-02-25 23:36:14
  浓浓的乡间气息,欣赏学习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