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光】七十年生活实录(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光】七十年生活实录(散文)


作者:白常学 举人,3035.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40发表时间:2019-03-11 09:04:24
摘要:庆祝建国70周年

我于1946年出生于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从记事起,我每天早上吃的是糠窝窝,喝的是玉茭糁稀饭。饭稀得像水,但碗里却有许多红萝卜、菜蔓菁、小红薯,沤缸菜。午饭是杂面汤干饭或小米稠饭。所谓的杂面汤,就是杂豆面、红薯面、榆皮面、玉茭面掺在一起擀成的面条,干饭是纯小米。做法是先烧开水,下米,待小米煮得开了花,就用笊篱捞出来,倒进一个小拳锅里,放在灶台的烟筒上,让其慢慢焖熟。然后把切好的红白萝卜条,干豆角条,干南瓜脸儿倒进锅里煮。煮好后再下杂面条。晚饭和早上一样,只是锅里少了许多红萝卜、菜蔓菁,小红薯等食物。也没有糠窝窝可吃,就是光喝汤。大人常说,夜里睡觉,不干活。留下来的糠窝窝,得等第二天早上吃。当时我还是个小孩子,因为吃糠,大便困难。憋得我又哭又叫。母亲就拔出头上的簪子,给我剜。每逢过年时,家里总是割一斤羊肉,一斤猪肉。与几家合磨一些豆腐,再蒸上一笼皮渣,几笼供品、黄蒸(玉茭面里面包柿块)、黑面馍(麸子)、渣疙瘩(豆腐渣),买半碗稠酱,几斤大米、一把海带、半斤醋,就全了。羊肉包饺子,猪肉切小块炖好,盛到小罐子里备用。除夕之夜,吃的是白面掺红薯面的扁食,红白萝卜丝馅,几乎吃不到肉。但有腥香味。大年初一,是一年之中伙食最好的一天。早上是纯白面包的扁食,可以尝到浓香的羊肉香味,但大部分还是红白萝卜丝。中午是大米饭杂烩菜,里面有皮渣、豆腐、粉条、海带和几片肉,当然还有红白萝卜条。晚上的扁食,其成分就和除夕一样了。不可能再吃早上的扁食了。到初二招待亲戚来拜年时,杂烩菜的质量就下降了。除少量的几块皮渣和豆腐及可怜的小肉片外,锅里绝大部分就是红白萝卜条和粉条头了。不到初五,专为上供的大花糕和小枣花就吃完了。接着是由好到赖,吃黄蒸、吃黑疙瘩、渣疙瘩,最后又回到日常吃的糠窝窝。若是碰到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也就是中午吃上一顿面条了事。我幼年过生日时,给我用铁勺炒一个鸡蛋,捞一筷子面条,就算是过生日了。在我们山村,女人地位低。吃的也很赖。早起的糠窝窝,她们只能吃一半,甚至不吃,先尽男人吃。中午的杂面汤干饭,她们是不能吃小拳锅里的小米干饭的,只能喝汤。而且是给男人捞过杂面条的萝卜汤。因为男人是干活的,得让他们吃饱,才有力气。晚上更甭说了,还是光喝稀饭,吃一些萝卜蔓菁了事。她们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过早衰老,寿命很短。
   我们山村贫穷,土薄石厚,干旱缺水。人们生活十分清苦。早上糠,晌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冬天两顿饭,糠菜半年粮。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成天光这样吃,人们觉得单调乏味,也会不断变花样吃。秋冬吃糠窝窝,往凹里放两个软红柿,吃得就很香甜。糠疙瘩上面摊上软红柿,也不错。糠面和柿块放到锅里一起炖,炖熟后用木杵杵匀杵黏,放到锅拍上,呈倒扣的盆状,用刀切成若干小长块,也非常好吃。糠还可以做成炒面。秋冬时节,把糠面和软红柿掺到一起,捏成疙瘩,晒干后摊到炕上,炕洞里烧火,烧上两三天,糠疙瘩就炙烤熟了。然后用石碾碾碎,箩成细面,就是甜炒面了。村里家家都有一两缸甜炒面。吃糠窝窝吃烦了,就拌上两碗炒面,同样充饥。中午还可以吃红萝卜片稠饭,红薯焖饭,也能做用各种树叶和野菜掺上玉茭面蒸的枯雷,即现在的蒸菜。还可以用橡蛋面和榆皮面做成凉粉。还能做下面是菜蔬,上面是杂面的卤扒面,即如今的卤面。有些光棍汉为了省事,就把菜和米分别放到锅里,美其名曰:一半炒一半焖。还有炒米汤,米经饭,蛆拱头,茶面汤……虽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那些粗糠,野菜,杂面,树皮,萝卜,蔓菁,红薯,土豆,里面的米面少得可怜。
   十岁那年,我住在姥姥家上高小。姥姥家的饭食更差。我姥爷没有儿子,只有我妈和我小姨姐妹俩。我姨父是倒插门女婿。我小姨是家里的主心骨。她非常勤恳,但不会做细活,不会做针线活,连面条也不会擀。在姥姥家住了两年,没吃过面条。每天早上不是糠疙瘩,就是甜炒面。姥姥家的疙瘩和炒面,质量很差。基本上全是糠面。稀饭也比我家的稀。中午就是红萝卜红薯稠饭,里面的小米和玉茭糁很少。十有八成都是菜。晚上光喝,没糠疙瘩可吃,觉得光喝不顶饥,就去拌些炒面吃。每到夜里,我的肚子就发涨,像孕妇。我姥姥就给我揉肚,直到揉出屁来,肚小了为止。有几次吃疙瘩和炒面,就感到一阵恶心,当即呕吐出来。这时我小姨就赶紧喂我稀饭,说喝两口稀饭往下冲冲就好了。我小姨还不讲卫生,做的饭里啥都有,毛胰、柴棒、石子、苍蝇啥都有。当时没觉得不好,现在想起来,就恶心。但小姨对我是最亲的。无奈家穷,没啥好东西叫我吃。我很理解。可惜小姨死得很早,没享过一天福。我无法回报她的养育之恩,想起来就感到愧疚,伤心。
   我上初中时,是住校生。过了一年的正常学校生活。到初二就变了,大跃进,反右派,斗老师,办工厂,深挖土地,停课劳动。开始还能吃饱饭,后来生活就很差了,而且还吃不饱。成天吃的是菜团子、烂红薯、每顿定量。经常饿得头晕眼黑,肚子咕咕叫。那时的最大奢望就是能吃到一个热乎乎喧腾腾的白馍,别无更高的要求。当时学校养着几十头猪,每天得有人去放猪。别人不愿去,我自告奋勇,把猪赶到刨过红薯的地里。猪的嗅觉很灵敏,会从地里拱出许多没刨尽的红薯来。大的小的,长的圆的,个个鲜亮。这时,我就抄起撵猪用的棍子,狠狠地打猪的嘴。那时猪也饿呀,好不容易拱出来的食物,怎能轻易放弃?于是一场人与猪的夺食大战就发生了。猪死死咬住红薯不放,我就拼命用棍子打猪嘴,它哼哼呼呼地反抗,不肯松口,我就往死里打它,真到猪把红薯从嘴里吐出来为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博斗,我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猪嘴里夺了一堆红薯。然后找来柴草,烘一大堆火,把红薯放到中间,不到半个钟头,红薯就烧熟了。我从火堆里刨出红薯,擦擦灰土,就大块朵颐地吃起来。吃个肚儿圆,再把剩下的装到口袋里,半夜在被窝里偷偷吃。猪口夺食的事情,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初二后半年,因大办农业,学校解散,回村劳动。前二年,老百姓也过了一段“共产主义”,大锅饭尽吃尽喝。后来的生活就一落千丈,就忍饥挨饿了。而且吃食很赖,还限人限量,顿顿吃不饱。为了解决缺粮之难,村里的食堂就做淀粉。所谓的淀粉,就是玉茭骨头和玉茭衣。玉茭衣就是玉茭棒外面的皮。用此物做淀粉,得用灰化解。因我年纪小,村里就叫我去各家各户找灰。于是,我每天担着两个箩头,挨家挨户去掏灰。当时的灰也很难找,因每家都不支锅做饭,哪来的灰呀?只有少数人家过冬取暖没倒掉的灰烬。有时一天还找不上半箩头。用玉茭衣做出来的淀粉,很难吃,为了充饥,只好强咽到肚里。
   修红旗渠,我去过两冬一春。第一次在清沙,第二次在盘山,第三次在卢家拐,为修红旗渠平整道路。当时的饭食,也不太好,但不用吃糠了。每天早起是每人一个红薯面疙瘩,半圆形,约半斤重。喝的是稀饭,也不稠。中午是红萝卜小米稠饭,每人一大碗,晚上和早起一样。小饭量能吃饱,大肚汉就吃不饱。因体力活重,无论是小饭量还是大肚汉,到了上午十点多,下午四点多就饿了。肚里没货了,但活不能停,还得抡起八磅锤打钎,推起独轮车运渣。虽腹内空空,眼冒金星,还得强打精神,继续干活。红旗渠就是人们忍饥挨饿,奋斗拼搏修建出来的。在卢家拐我们住的是村北的一个旧窑洞。高两米,宽三米,深十几米。该窑洞的顶部和四周都是沙土和小石子,因结构松软,一直往下掉沙土石子。我们做饭和睡觉都在这个窑洞里。因此我们没少吃了沙土,清早起来,脸上,被子上都是沙土。老百姓也不讲究什么肮脏干净,虽住的条件差,个个心情蛮好。晚上吃罢饭躺到窑里,就讲逸闻趣事。因我上过中学,肚子里有墨水,工友就请我讲故事。我毫不推辞,就把我看过的《大八义》、《小八义》、《七侠五义》和“三言两拍”讲给他们听。他们听得入神入迷,如痴如醉,连声叫好,惊呼不断。整个窑洞沉浸在一片欢快喜笑气氛中。全不知身处危险之地。终于有一天,窑洞突然坍塌了。好在我们早有防备,已经搬到村里住了。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如果当时还住在窑洞里,我们这十几个人没死就活埋了。
   1962年,我离乡背井,到山西霍县打工,搬砖和泥砸土坯,给主家打窑盖房。虽说活累,但生活比在家强,起码不用吃糠了。大大方方的主家,早晚让我们吃的是起窝窝,就是白面和玉茭面掺在一块蒸的馒头或发糕。中午是饸饹面。抠抠嗦嗦的主家,早晚都是拍拍(黄疙瘩),中午是玉茭面擦疙抖或窝丸,形状像水里的蝌蚪或河南的捻转。那时活很重,我们两个人一班,两副坯模子,一个供土,一个砸坯,俩人一天砸五百个土坯。虽累,但很乐观,有一次去陈姓家干活,他家没地方住,叫我们二人住他哥家。他哥把我俩安排到一个养羊的窑洞里,里面羊粪蛋遍地,臭气熏天。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但出门在外,只好将就。由于心情舒畅,睡前余兴未尽,总要想法高兴一阵。窑洞里有个旧小车外胎,我就挎在腰间,两手握住,学戏里的唐王,边舞边唱:“有为王坐江山不容易……”刚唱了三句,就听外面有人喊叫:“你们高兴个屁呀!河南的穷小子,有啥高兴的?要高兴回你们河南高兴去。真是要饭吃的放起火,穷气烧天。”现在想想,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还那么高兴,真是不可思议。有一次,我们去薛姓家打工。薛家很抠,吃食很赖。其实他家不穷,就是看不起河南人。当地有个规矩,每隔十天半月,或上梁封山(墙),中午总要犒劳一顿。主家早上就说中午犒劳,我早饭就没多吃,等中午吃好饭。可是到了中午,还是拍拍。主家解释,孩子在供销社工作,中午回不来,晚上犒劳你们。当晚,主家称了十斤白面,连他家共十口人,每人一斤面,应该够吃。我们四人,其中一个会拽面,他管拽,我们三人先吃。山西的碗是老大碗,一碗能顶现在的三碗。我们三人商量,对这号抠抠嗦嗦的主家,就得狠吃。那么大的碗,我们每人吃了五碗。十斤面被我们三个人吃了个干干净净,只吃得主家唉声叹气,心疼不已。又去和了第二次面。现在想都不敢想,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饭量啊?一个人一顿吃三斤面,奇迹呀!
   1964年冬,我结婚了。结婚要举行典礼,要招待二百多人吃饭。那时食堂刚解散不久,谁家的粮食也不多。为了给我办婚事,父母顿顿省吃俭用,才攒了一些玉茭。婚礼那天,支了两口大锅,做的是喝着稠,抄着流的玉茭糁软稠饭。少油没盐,也没啥菜。就这,人们都吃得有滋有味,一个劲用筷子往嘴里扒拉,每人都喝三四大碗,最好也没打锅(吃完)。吃罢饭后,人们还说,白家办的事不赖,做的饭很好。别村有几家办婚事,就不管饭,亲戚们都干噘着嘴回去了。
   1966年3月,鹤壁矿务局招工,我来到该局中山石料厂,当亦工亦农抡换工,表现好的五年后能转正。成为全民工。工作是抡锤打钎,活虽重,但生活好。我每天早上吃三个白馍,一个馍用二两半粮票,中午吃三个馍,晚上就不能吃馍了,只能喝两碗面条汤。否则就吃超了。一月55斤粮票,得有计划。就这,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后来,肚子里有本了,饭量就慢慢减下来了。每次吃剩下的少半块馍,我就放在窗台上晒干,回家时带回去,让两个孩子吃。要知道,家里人还是以吃糠为主。1971年,父母相继去世,办事用去不少粮食。我也因病在家休息。妻子每顿给我烙饼,她和两个孩子成天喝稀饭。我就纳闷,她娘仨为啥不吃干的,总是喝汤?我掀开盛粮食的缸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个瓦罐里还有几斤玉茭糁。此刻,我的眼泪不由得流下来。原来家里已没有粮食了,每天靠喝稀饭度日。我马上去任村集上买了一些高价粮,以解燃眉之急。后来,我回到厂里,不断去面粉厂买麸子,送回家里。工友问,你买麸子干什么?喂猪?我不置可否,随口敷衍。其实,在老家用麸子能去牲口棚换成玉茭。工友们怎么会知道其中的弯弯呢?
   时光熬到1978年,家里分到了责任田。当时只有我爱人和两个孩子在家,村里有的男人就说,一个女人怎能种好地?等着瞧笑话吧。我知道后就跟他们暗暗较上了劲,先从种子站买了麦子的原种,趁积累的假日回家种上麦种,经过爱人的精心管理,嘿嘿,整个一大块地里,只有我家的麦子长得好,并获得大丰收。这时他们才知道种子很重要,都去我家换麦种。有了粮食吃,家里的生活提高了,比以前强多了。隔三打五也能吃上白馍和面条了。再也不用我去买麸子往家送了。后来,我全家迁到了鹤壁,成了城市户口,吃上了商品粮。当时城里还是供給制,买粮到粮店,用粮本,每人每月26斤,其中还包括少数粗粮。肉蛋等食品都凭票供应。生活很节俭。只到全国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日子。如今,每天肉蛋不断,白面大米随便吃,各种蔬菜随便挑。白馍吃腻了,就炒着吃,炸着吃。每顿饭菜也是变着花样吃,烙油饼,做卤面,包饺子,蒸花卷。什么扣肉,酥肉,排骨,丸子,红烧肉,炒肉丝,红烧鱼,炸鸡块,想吃啥就做啥。有时还到街上去买些烧饼,麻糖,小笼包子,道口烧鸡,换换口味。每到过年,就提前去饭店定大年初一中午的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品美味佳肴,尝招牌名菜。喝美酒饮料,谈亲情话语。论生活,比旧社会的地主老财吃的都好。
   我们这一代,还舍不得倒剩饭,总觉得粮食蔬菜来之不易,经常吃剩饭剩菜。我们的子女就不同了,不吃剩饭剩菜,统统倒掉,说是剩饭菜里有细菌,吃了对身体不好。就这样的好生活,他们还不知足,隔个十天半月,还要下一次馆子,去换换口味,解解馋。儿子的同学多,三天两头聚会,喝酒聊天,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被同学送回。第二天醒来,想开车上班,才想起车还在饭店门口停着。我的孙女和孙子,比他们的生活水平要求更高,中午顿顿离不开肉,最赖也得炒盘鸡蛋。早起和晚上,不吃馍,去大街上吃什么土掉渣饼、汉堡包、肯德鸡、鸭脖,串串香。孙女上高中时,我使出浑身解数,变着花样给他改善生活。炖鸡块,炖排骨,炒肉丝,红烧鱼。每顿问她,好吃不好吃?孙女一撇嘴:一个味儿。这就是对我的评价。费尽心思,劳而无功。后来上了大学,我问她,学校的饭这么样?我估计不会比我做的好吧?你那张馋嘴,能适应吗?孙女的回答更绝:谁吃学校食堂的饭?用手机一查哪个饭店做的好,人家就给送到学校了。今年过年时,我跟孙女说,你来厨房,我教你做饭,孙女不学。我说,将来你成家了,总得做饭吧?孙女回道:做什么饭,现在有外卖,一个电话就给送来了。我真担忧,孙子辈往后怎么生活?都让现在的幸福生活把她们惯坏了。
   思前想后,感慨万千,我的经历,有苦有甜。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国家也是由穷到富,由弱到强。老百姓的生活是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单就我家来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吃糠咽菜忍饥挨饿到如今大米白面,鸡鱼肉蛋。我结婚时,吃的是玉茭糁稠饭;孩子们结婚时,是在饭店包桌,十六个菜两个汤,有烟有酒。如今,我们老两口的饭食十分讲究,讲精细,讲营养,什么奶粉呀,豆浆呀,啥好就吃啥。切莫以为我身在城市生活就好,在我们老家农村,现在同样不错。早晚吃的不是白馍就是烙饼。中午不是面条就是大米。大部分人家有冰箱。村里超市有豆腐、皮渣,猪肉,蔬菜,想吃啥就买啥。吃糠的时代已经成为一种传说了。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特别感谢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让农民脱贫致富,让祖国由弱到强。七十年的画卷,展现了祖国辉煌的历史,谱写出神州精美的篇章。我要大声高呼: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七十年后,将绘出更加绚丽的美景,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曙光。

共 615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师这一篇《七十年生活实录》,把读者带进了遥远的曾经。在那个曾经里,不但饭吃不饱,而且饭的含义也是别具寒酸艰辛的。作为从那个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老师,因为深谙曾经生活的不易,所以,对如今天翻地覆的新生活,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深深的感激和感慨。确实,建国七十年,带给国家和人民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生活,是气象万新的祖国新貌。欣赏美文。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19-03-11 09:06:34
  老师的这篇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学习了。
2 楼        文友:白常学        2019-03-11 11:28:16
  感谢兰花悠悠香老师的编审和点评,老师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