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从赵孟頫“热”想到文天祥“冷”(随笔·旗帜) ——一个士兵的战斗意志相比一个文人的艺术价值 
【编者按】近年来,一股莫名其妙的“翻案风”悄然刮起,混淆了群众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也企图慢慢改变一些既定的历史事实。比如。最显眼的就是给一些大奸臣翻案的事例,美化这些封建官僚,出现所谓的一些相关的“励志鸡汤”。尤其让青少年学生认为这些人才是社会的主流,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涉及到了立场的问题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党中央一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也是看到了这股“逆流”对社会的危害性。看了赵孟頫和文天祥的历史,不禁要问:我们到底要继承哪一种精神?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难道仅仅因为赵孟頫的才艺,就可以忽视他的投降行为的卑劣吗?如果这样,袁世凯也是民族英雄了?蒋介石也是民族英雄了?那汪精卫呢?李登辉呢?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文章从对比出发,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一个民族将文人的艺术价值,摆在一个士兵的牺牲精神之上,这个民族的骨头很难坚硬如铁。而软骨的士兵,则很难保护文人的艺术价值。”对当下树立人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好文共赏,感谢老师对八一文学的支持。【编辑:今生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