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微型小说 >> 【绿野征文“春光潋滟”】失衡(小说)

编辑推荐 【绿野征文“春光潋滟”】失衡(小说)


作者:林科 举人,447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66发表时间:2019-04-22 15:34:19


   刘德禄老汉害怕儿子和媳妇临时起变化,他逃也似的,天麻麻亮就去了汽车站。他搭的是头趟班车,走到村口的时候,太阳刚爬上山头,空气清清爽爽,其中也夹杂着玉米成熟的气息。八月份是草木葳蕤时节,路旁土槐细碎繁密的枝叶,被金灿灿的阳光照得嫩黄嫩黄。刘德禄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六十多年,感情自然非同一般,此时此刻,他心情非常好,步子不但快,而且眼睛好像比先前也清亮了许多!
   村委会办公楼就在村道旁,刘德禄每次经过这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朝里要望一望。四层的建筑物墙体洁白,大气若虹,镀金钢管围墙时髦洋气,敞亮开阔。大院内有几处绿茵茵的草坪,连接草坪的是铺着石子的弯曲小径,相得益彰,意趣盎然。离草坪不远,依次排列着几部人力制动健身器材,功能各不相同,既有可以站着打秋千的,还有可以起坐仰卧锻炼臂力的。
   远远的,刘德禄看见朱铭达正在那儿锻炼身体,把像汽车方向盘一样的圆轱辘转得哗啦啦直响。老朱与老刘本是同龄人,他俩小时候的关系相当好,只是后来命运发生了转变,一个住到城里的楼房里,一个依然住在乡下的土窝里,从此两人几年都见不上一面。住的地方有了距离,天长日久,两个人也就慢慢的疏远了,即使见了面,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二
   朱铭达与刘德禄的岁数同年不同月,他们是姑舅弟兄,朱的亲娘是刘的大姑妈。因着这层亲戚关系,加上在一个村里住着,所以小时候的他们俩总是形影不离。
   朱铭达憨头憨脑,刘德禄人小鬼大,他俩爬在一张课桌子上念书,效果却大不一样。期末考试时刘德禄成绩优异,学校放假了,他总是把奖状、奖品带回家;而朱铭达则是门门功课不是五十八分就是五十九分,好像六十分是一个永远迈不过的坎,从来就没有及格过。为这事儿,朱铭达的老妈曾到学校吵闹过,对校长大声说:怪了!我儿那么聪明,怎么老是过不了六十分这个关口?我看,是你们老师有意压制着,诚心是想打击我娃的积极性!这话把朱铭达的班主任高老师气得直翻白眼,教导主任何老师急忙出来,把朱妈妈招呼进办公室,底声下气地说道:嫂子,你的儿子铭达五官周正,天庭饱满,有富贵相,将来是吃公家饭的材料啊!听何老师这么一说,朱铭达的妈心理平衡了,喜得合不拢嘴。
   事后何老师说,当时是出于无奈才这么说的,要不然,没办法把“母老虎”打发走呀。但是,朱铭达的母亲却信以为真了,从此也不再埋怨老师了,好像一下子就变得有教养了,还隔三差五把自家种的蔬菜送到老师们的灶上。
   当然朱铭达在家里的地位提高了,特别是他的老妈看他的时候,怎么看都像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从此就不再让他去拔猪草了。当然,她也不再眼红人家孩子学习成绩有多么的好了,反而经常说“命里有的终会来”。话说朱铭达的碎爸朱郝云当兵时留在部队了,后来仕途畅通升了官,一次探家的时候见到了憨头憨脑的亲侄子。朱铭达的妈在旁边又把多年前何老师的话重复了一遍,听得朱氏家族的显贵人物朱郝云喜不自胜,拍了拍朱铭达的肩旁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看这脊背多厚实,长大后定能撑起事!
   三
   小时候的朱铭达虽然上不进去学,但并不能说他不聪明,恰恰相反,他是个很有心计的小家伙。因为经常在一块玩耍,朱铭达的底细刘德禄最清楚,特别是他小时候做的那些“糗事”,刘德禄一直记得。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还没有通电,家家户户吃的粮食都是用石磨磨的。学校放假了,朱铭达就叫上刘德禄出去玩耍,他们走村串户,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磨坊。
   大人们都去生产队上工了,院子静悄悄的,磨坊里鸦雀无声。朱铭达总要跳上磨盘,对着磨眼撒一泡尿。刘德禄胆子小,在学校里是三好学生,刘德禄知道朱铭达是在报复批评他的老师,就说这样恐怕不好吧。朱铭达说,你是知道的,在学校的时候他是咋骂我来着?跟他在学校欺负我相比,我现在做的这点事倒算个啥。朱铭达因为学习不好,所受的白眼自然很多,可他的尿有限,总是不够用。有时候就让刘德禄帮忙,刘德禄自然不愿意,于是他就用水果糖哄,郑重承诺帮一次忙两颗水果糖!
   世道多纷呈,往事如淼烟,蓦然回首间,已是老年人。刘德禄感慨万千,看见朱铭达正在聚精会神地锻炼身体,就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自己的这个老亲戚幸福安康,长命百岁。
   四
   朱铭达上学黏糊,所以小学刚完就回家了,刘德禄学习优秀,当然一直上到县城高中毕业。
   七十年代初县果品厂招工,坡后村那么多的人却只有一个名额,村里像朱铭达一般大的小伙有十几个,他们争先恐后的都报了名。谁去?在当时确实成了一个大难题。农民苦啊,长年累月在田地里劳动,挣的工分只有二三毛钱;辛辛苦苦作务一年的粮食,得先把国家公购粮任务缴清,剩下的才被允许按人头给社员分。当了工人的命运就大不一样了,拿工资吃着“商品粮”,再也不用下那么大的苦了。这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所以家里有小伙子的农民平常看着老实巴交的,却都在暗地里行情钻眼,想尽一切办法促成自家小子招工成功。
   现实非常残酷,名额只有一个,经过角逐筛选,铭达幸获成功。听村里人私底下说,其实最初的人选是高中毕业的刘德禄,只是朱铭达那个在部队当官的碎爸电报的缘故,一晚上刘德禄的名字就换成了朱铭达。两小无猜,情谊笃深,朱铭达走的那天,天蓝地绿,阳光明媚,村里很热闹,刘德禄背着铺盖卷把他送到了车站。现在刘德禄猛然想起,当时送朱铭达的车站就是自己从县城回来的车站。站名尚未变,物是人已非,五十年前破烂不堪的景象不见了,当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恢弘大气的高楼和栉比鳞次的大厦……
   五
   现在朱铭达退休后每月有五千多元的退休金,但他却回到了村里,住在了以前老屋的土坯房里。他说乡下水好空气好,闲了种点菜养点鸡什么的,老了也要回来美美地享受一下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那还是几年前的事,朱铭达刚回来的第二天,刘德禄就提着礼当上门拜访了一回。闲聊中刘老汉得知,小时候的玩伴朱铭达在城里不但有住房、退休金也高,而且还有一笔危房改造款马上就到账了!刘德禄本来心情非常好,可听了老朋友朱铭达的话以后,刘德禄就不怎么舒服了。
   他在土里刨了一辈子,前几年刚过六十岁生日的时候,村委会通知他去办了个社保卡,从此每月都会有一百来元的养老金到账。对此刘老汉非常知足,他说国家对咱老百姓真是好啊,老了还给咱发零花钱!从朱铭达家回来后,刘德禄一直纠结着,这世道到底是咋的了,明明人家的光景过得风生水起,衣食无忧,家产万贯,真的还需要那点危房扶贫款吗?
   经济上的悬殊和心理上的落差,成了刘德禄与朱铭达继续交往的屏障,两人见面后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热乎劲。后来刘德禄的儿子大远觉得老父亲在家衣食住行都不方便,就又把他接到城里去享福了。刘德禄觉得在家闲也是闲着,去城里住既可解决吃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忙带孙子,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呢。于是,他拾掇了一下换洗的衣服,就又上路了。
   刘德禄在城里除了接送孙子上下学有点乐趣外,其它时候显得很是孤独,常常一个人坐在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发呆。有一天他碰到一个熟人说,朱铭达在村里住得久了也觉得太过无聊,又移居到某个海滨城市去了。
   刘德禄听了直摇头,感慨连连,老来真难,没钱人苦愁,有钱人也堪忧啊!

共 31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品通过对朱刘两家日常生活的叙述,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现状.颇有现实意义.语言成熟,笔力老到.发表荐阅了.谢谢赐稿绿野社团!问好.【编辑 醉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醉爱        2019-04-22 15:36:10
  作品欣赏了,小编不当之处,望不吝指正!问好.
于夜,独品江南暗香的浮动
2 楼        文友:林科        2019-04-22 15:45:12
  感谢醉爱老师编发,您辛苦了,恭祝春季安康,椽笔丰硕。敬茶!
3 楼        文友:张永麟        2019-04-22 16:54:37
  小说娓娓道来,情意绵绵,值得一读。
回复3 楼        文友:林科        2019-04-23 08:17:27
  感谢张兄关注并留言,恭祝幸福安康,思如泉涌!
4 楼        文友:林科        2019-04-23 08:18:50
  感谢张兄关注留言,恭祝幸福安康,思如泉涌!
5 楼        文友:老游湖        2019-06-27 06:49:12
  世间事真难料!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人间,揽经史子集,只为敷衍成一则小文。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