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人赏江山文】迷茫的青春,飘渺的理想(看点文学)

精品 【江山人赏江山文】迷茫的青春,飘渺的理想(看点文学) ——赏析逃文老师小说《葡萄园》


作者:只留阳光 举人,5188.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81发表时间:2019-04-26 09:56:55

【江山人赏江山文】迷茫的青春,飘渺的理想(看点文学) 首先介绍一个词语,知人论世。这个词语是孟子首提,后来成为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意思是要正确理解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今天这篇赏析,就从知人论世入手。
  
   一、迷茫的九零后,迷茫的“我”
   笔者对作者的了解不算多,但是知道他是九零后,知道这篇文章其实是他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心灵观照。要想深入理解这篇文章,走进作者内心,我们必须先来看看九零后有什么特殊之处。
   九零后出生在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不仅仅是他们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他们的父母们也是。他们的父母迎头与体制改革相撞,需要重新选择职业,需要靠自己奋斗,许多人被卷入了下海的大潮,下了海的不一定能游好泳,有很多人被浪潮拍死在岸上,淹没在潮中,即便能够挺立潮头,也担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中的许多人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只是做了孩子的钱袋子。并且九零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主张独立与开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很多家庭都有过拆散重组的现象,这样无疑带给九零后的孩子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所以九零后在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曾被称作有问题的一代。
   人们质疑他们的行为习惯、性格养成、价值观和信仰。可是哪一代没有遭遇过质疑呢?八零后还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呢,他们垮掉了么?没有。
   九零后的孩子就在压力与放任中成长着,在质疑和指责中前进着。在经济时代和互联网的冲击中,成长起来的九零后似乎是很强大的代名词,可是当他们步入社会,才知道自己有多倒霉,多无助。你想就业吗?人多岗位少,高不成低不就;就了业之后呢?工资低得可怜;就算是有高工资呢?通货澎胀让货币缩水,购买力下降,依旧是月光族。
   在这样的煎熬中,总是有人会用自己的文字来抒发些什么的。逃文老师的这篇文字,就是展现了一个九零后在大学毕业后的迷茫和追寻。
   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中“我”的设定。“我,二十三岁,壮族人……大学毕业,农村人,除了鼻子上的这幅圆形眼睛之外,跟农村其他人没有任何分别……由于阑尾炎才回到村子里的,那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三个月。”
   这正是要步入社会的衔接期。也或许他和他的父母早已经针对就业这个问题做了一遍又一遍讨论,也或许他们已经做了多次努力付出了行动。但是这些,作者没有说,甚至于“我”的父母,也没让他们露面,只用“父母不在家”几个字一笔带过。这种安排,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呢?
   而“我”得以在家里休整了一个月。为什么要休整?因为阑尾炎,割了,留下一块小伤口,伤口早就愈合了,但“我总感觉伤没有好一样,准确的来说,我不知我身上哪里受了伤”。
   哪里受了伤呢?难道这刀子不是割在自己身上?这伤口不是长在自己肚子上?这个说法多么的奇特,奇特到让你怀疑“我”的精神是否出了问题,或许我们该理解为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灵吧。休整的这段时间,愈合的不仅仅是身上的伤口,可能还是“我”特意给自己安排的精神憩息。
   那么“我”的精神处在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呢?
   起笔,作者写道:“我常常在梦里见到葡萄园,梦里的葡萄园一片荒芜,我在荒芜里沉睡。”姑且先把葡萄园放一放,我们来看一个短语,“荒芜里沉睡”,这应该就是作者给“我”的精神状态做了最准确的定位。年轻人,梦里没有鲜花,没有生机,只有一片荒芜,而自己就睡在这片荒芜中。这句话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极强,让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年轻人对前路的迷茫和无助。这里没有希望,只有包裹在主人公身上的忧伤和沉寂。
   再看“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进一步描写。“早上十点,是我的睡眠时间,但是我被吵醒了”,语气中流露着被打破美梦的不满。那么醒来之后做什么呢?“我”无聊到研究那楼梯了。“现在是最后一个阶梯的响声,冗长而刺耳,踏板已经腐朽,感觉整个楼梯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但是它没有,响声过后它依然直立着,它像一个该死却又苟延残喘的老人,人人盼着他死他却偏偏不死,真是顽固的木头。”这种研究或许是楼梯真实状态的写照,但是,我们读着,总觉得有言外之意。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腐朽而顽固,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却又坚持挺立,这和“我”内心的某些信仰和观念有没有关系?带着问号读完全文,读者一定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堂婶过来看“我”,投来一个叹息般的目光,其实,这个目光可能就是长辈的关怀而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让“我”琢磨了好久。“我觉得一点都不美丽,为何她要投来这样一个目光呢?如果她是一个年轻的少女的话,那目光可能会惹得我柔情欲动,但她太老,脸又太黄,可以说是一点魅力都没有,还是我堂叔的老婆。不对,那目光是带着鄙夷的目光,是不是我眼角有太多的眼屎她不高兴,我用手摸了摸,眼角也是干干净净。我苦思冥想,回想她眼珠转动的角度和眼睑的变化,我的目光落到了堆满烟头的窗口,原来她是对我抽烟的行为不满意,这一发现令我很愤怒,难道一个男人抽烟都不允许吗?一个男人抽烟还要有所交代吗?”这段描写让我们清晰地窥见主人公的内心,敏感、游离、自卑、焦躁。首先他竟然对堂婶从审美的角度去衡量,本身就是偏离主流的思维,先是觉得对方在鄙夷自己,鄙夷一词,其实恰恰暴露了“我”内心的自卑,只有极度不自信的人,才会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上自己。然后,又觉得她是对“我”抽烟的行为不满意,这直接引起了“我”的愤怒。这算什么事呢?或许根本称不上事,一个目光而已,却在“我”的内心掀起了小波浪,还不是一个浪。这该是一个多么百无聊赖的年轻人啊,在他的身上,有着九零后的普遍特质,自信又脆弱,敏感而焦躁。当然不是所有的九零后都是这样,我只是借了社会学家们对九零后这个群体的研究而已。
   在第一部分,作者完成了对主人公的第一步刻画,对他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状态作了初步展示。这是一个迷茫的年轻人,这种迷茫让他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找不到发泄的途径,邪火在心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化为极其幼稚而又杂乱的思维茅草,那么,这种迷茫中他有追求吗?敢于追求吗?他想追求什么呢?或许我们该来理一下小说的主要情节了。
  
   二、虚无飘渺的葡萄园,象征隐喻的极致使用
   小说的标题是《葡萄园》,整个故事情节其实就是围绕葡萄园展开的。老何有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葡萄园,“那个地方有很多野葡萄,也许有很多个地方。每年的这个时候,老何都会背回很多野葡萄,葡萄是装在麻袋里的,有的年是一袋两袋,有的年是三袋四袋,也许更多,总之每年都有收获”。可是这个葡萄园只有老何知道。曾经多少人艳慕那葡萄园,其中包括了阿初,阿初想要跟踪着去葡萄园,却都跟丢了,去葡萄园的路显得神秘莫测。可是,老何竟然选择了我和他一起去葡萄园。我有些受宠若惊。于是在一个晚上,我、老何、还有一只卷毛狗走在了去葡萄园的路上。在路上,我努力跟在老何的后面,可是我的肚子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回了家,老何仍旧一个人去葡萄园了。可是老何,却没有照常回来,等他回来,腿断了。断了一只腿的老何,爬过了七座大山才返回了家。
   就是这么一个毫不复杂的故事,却让人读得压抑沉重而又充满一种挣脱的激情。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篇小说把隐喻和象征手法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葡萄园,正是主人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然而,它只存在于别人的描述中,对于“我”来说,是那样虚无缥缈。别人可以从那里收获很多甜美的葡萄,像个英雄一样来去,而“我”却不知道去那里的路,甚至是方向。作者这样写“我”对葡萄园的感觉,“但葡萄园那里有什么呢?是老何的情人,还是我的情人,又或者是所有人的情人,那情人一定有一双野葡萄一样深邃的眼睛”,“我心中充满了幻想,觉得葡萄园那里一定有许多好吃的葡萄,好喝的美酒,好看的女人”,这是多么美好的想象,那还仅仅是一个葡萄园吗?不,不是的,它已经成为“我”理想目标的象征,尽管我看似无所事事的生活,但是我的内心也是有追求的。
   在去葡萄园的路上,“我”一路跌跌撞撞,整个过程充分暴露了年轻人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的各种缺陷。
   首先,“我”不知道上路之前要做充足的准备,以为只靠吃葡萄就足以支撑,对前路没有充分的估计;其次,没有为这种追寻做好积累,从体力上开始,跟不上老何,接着开始腹痛,尽管“我”一再鼓励自己,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那在“我”的肚子里作妖的排泄物,其实正是自己不自觉间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和累赘。“我”不甘,绝望,“今年我再也到不了葡萄园了,明年呢?明年又不知会怎么样。我曾经如此努力,到头来却终究失之交臂,二十三岁,在这个夜晚里,我仿佛走完了人生所有的路,二十三岁,所有的学业、理想、爱情都已经失去,只剩下这个破碎的躯体”,你看,这句话,正是道出了“我”在葡萄园上的所有寄托,学业,理想,爱情。“我继续呼喊着,叫唤着,企图唤醒一个崭新的世界,直至全身的鲜血倾出,染红东方的天空,浮出一个鲜红的太阳,我轰然倒地,闭上双眼,就像沉睡在葡萄园里一样。”
   这些描写虽然夸张,但是正是这种夸张和变形,把主人公内心的痛楚和挣扎,或许还有对往事的后悔,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生就是这样,你吃了多少苦,就换来多少甜。理想之所以飘渺,除了时代环境的影响,更在于自身。任何一个不能为理想付出的人,都没有追寻拥抱它的资格。或许也不能说主人公没有付出吧,他是做了准备的,他是想要到葡萄园去的,他在路上是做了挣扎的,只能说努力的还不够,积累的不够多吧。这样,即便是痛楚又如何?终究是失之交臂了,终究是一场空了,那葡萄园,“我”不仅不知道确切的地址,甚至不知道方向。这正是一个迷茫纠结而又失败的九零后沉痛的反思。
   九零后们站在大学和社会的衔接处,四处观望,他们所想甚高,却又力有不及,当理想和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他们只有哀怨痛苦和迷茫。
   而老何,或许正是“我”人生路上的引领者。他目标清晰而执着,他可以在出发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路上意志坚定,当遇到灾难时,靠着两手一步步地爬回来。文中作者对爬回来的老何做了详细的描写,“见到大伙只是咧开嘴巴,露出那排缺了两颗门牙的牙床,脸上的皮皱得就像一张吸满了水而又被晒干的纸巾,全身的衣裤被磨得破烂不堪,膝盖,胳膊处被划出一道道血痕,右腿裤上有已经凝固的大片血迹,他割下麻袋做成条布,用绳子绑在两个手腕和手掌上,裸露在外的手指和指甲沾满了黑色的泥土。”从这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何摔断了腿之后,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强烈的求生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爬过七座大山返了回来。老何是一个智者,是一个勇者。他配得上葡萄园。作者说,“七座大山,断了一只腿的老何,就是这样一步步爬回来的,那要多大的毅力,还有始终不离不弃的卷毛,也只有他们这样的英雄才配到达葡萄园”。老何是个英雄,可是英雄也有失误的时候。老何为什么摔断了腿呢?“今年的葡萄是最多的一年,就因为太多,麻袋装得太重,回来时走路没站稳,才从一块大石头上摔下,把腿折断的,最后没办法拿回来,只能丢在半路上了”,太多,装得太重,不正是一个人的贪欲所致么?往年老何总能平安归来,是因为他总是能量力而行,心态平和。而当一个人想要的太多时,他不知道,那些东西已经成为他们的累赘,甚至是催命符。
   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并不仅仅体现在葡萄园和主要人物身上,还有一些作者安排的意象值得人揣摩。
   比如,在小说中多处出现的石头人。石头人在老何往葡萄园的坳口。在“我”疼痛休息时旁观着,用眼睛表达对老何不合时宜的不满,在“我”意识到一切都已失败的痛苦呼喊声中,旁边的两个石头人瞬间崩裂散开,而当“我”清醒之后,石头人还是石头人,山路还是无尽伸延着。最后当“我”重新踏上寻找葡萄园的征程,作者说,“就算老何没有带过我路怎么走,但天上的鸟儿会告诉我,水里的鱼儿会告诉我,山间的风儿也会告诉我,就算它们不说,坳口的两个石头人也会告诉我,只要我愿意变成它们的那般模样。”
   这石头人,不正是葡萄园的守护者吗?它们见证着一切追寻者的故事。而人,只有像它们那样坚定不移的守护理想,才能真正找到通往葡萄园的道路。
   再比如,卷毛狗,这是老何忠实的伴侣,正是它的陪伴,才让老何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或许也是有一定的寓意吧。人生风雨多,总是要有温暖的,那不舍不弃的卷毛,不正是亮色的存在吗?

共 783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又是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赏析文章!文章不仅分析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也分析了小说隐寓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分析了葡萄园对一个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目标的隐喻,还有“我”在追寻目标过程中的迷惘。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葡萄园》的成功和不足,不仅为读者指明了阅读的方向,也为作者指明了创作的方向。与此同时,文章还为更多的文学爱好者指明了一个较为明晰的创作思路。这就是赏析应该达到的根本目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42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9-04-26 09:58:24
  阳光社长的赏析文章总是能让人耳目一新,收获多多。欣赏了,问候阳光社长!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9-04-26 10:36:14
  总编辛苦了,行文匆匆恐有疏漏,容后再补。
2 楼        文友:陶桃        2019-04-28 21:54:34
  祝贺阳社佳作摘精,祝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分享!
3 楼        文友:五色鲜人掌        2019-04-30 11:35:58
  社长老师的赏析文章越写越精彩!学习了,问好老师!
4 楼        文友:菁茵        2019-05-06 21:47:16
  解读很到位,佩服阳光的高产~~
心若草木,向阳而生~~
回复4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9-05-06 21:51:45
  哈哈,高产才能丰收,我看你那产量也高。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