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感悟名人—黄典诚的人物传奇故事(一)

编辑推荐 【绿野】感悟名人—黄典诚的人物传奇故事(一)


作者:张荣仁 布衣,17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41发表时间:2019-05-24 08:52:28
摘要:系统介绍他对语言学的贡献

为撰写清代铸炮专家黄取的生平事迹,我们曾专程赶往南靖县靖城镇湖山村寨仔顶自然村采访黄氏族人,无意中发现黄取就是已故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典诚教授的曾祖父。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便又采访了黄典诚先生坎坷、辉煌的一生。黄氏宗亲拿出一张照片,说:“这是我家典诚1984年8月19日写的《认祖诗》手迹。”我们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数典不忘祖,沿根讨叶先。吾家故里是湖山,靖城隔岸竹林边。童稚曾回梓,须臾六十年。讵知昔日菜头干,一变香蕉累累鹧鸪斑。”啊,原来是一首《南柯子》词。词中那浓浓的乡情,顿时萦绕在我们心头。黄氏宗亲告诉我们,要想进一步了解黄教授,必须到厦门大学采访。于是,在完成《冶鼎铸炮炼丹心──记南靖籍清代著名冶铸巨匠黄取》这篇人物传记后,我们又驱车前往鹭岛……
   一
   黄典诚,字伯虔,笔名黄乾,1914年10月20日生于漳州市芗城区旧桥南岸布观音社,祖父黄秉翰继承曾祖父黄取的事业,以冶鼎打犁为生;父亲黄英(字子杰),清末师范科贡元,曾任龙溪县立第34小学教师、校长,熟谙古诗文;母亲陈美惠,曾就读于漳州教会学校,任过小学教师。当时基督教传教士用罗马字母编写闽南语字母教人读《圣经》,她就用这套“厦门白话拉丁拼音方案”教子女识字。这“白话字”能便捷地记录人们所说的话,虽地有南北,话分方言,大凡出口之语,皆可用“白话字”记之,互相交流,老少咸宜。这种文化启蒙为黄典诚日后研究汉语方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家宅院附近就是漳州千年古刹南山寺。也许是“白话字”和晨钟暮鼓的因缘,使得基督教和佛教在黄家竟能如此兼容相处。在这个古今中外文化交融的家庭里,聪颖早慧的小典诚在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勤奋好学,1932年7月毕业于龙溪中学高中师范科,之后进母校附小任教一年。在漳州读小学、中学时,他学习成绩每每名列前茅。他中学的同班同学彭冲(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分佩服他,与他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1933年7月,黄典诚考进私立厦门大学文学院语文系学习,师从余骞教授学习中国传统语文学,一年后又师从著名的语言学家周辨明教授学习现代语言学。周教授,字忭民,福建惠安人,上海圣约翰大学荣誉学土(毕业考试第一名)、德国汉堡大学文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英语教师、英国伦敦东方语言学院讲师、陈嘉庚讲座教授,是国语罗马字始创者“竹林七贤”之一(另六贤为:赵元任、黎锦熙、钱玄同、林语堂、汪怡、刘半农)。他对黄典诚十分器重,邀黄典诚入住他在厦大校园中自建的小楼房“邯堡”。在“邯堡”,黄典诚课余时间任周教授的儿子周颐西的家庭教师,并帮刚从伦敦回国的英文教授李庆云补习汉语。
   1937年6月,黄典诚的毕业论文《十五音研究──中国闽南方言反映上古痕迹考》受到导师们的好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此时的黄典诚,怀揣厦门大学毕业证书回到漳州,在龙溪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1938年1月,他与中学同学蔡恩喜结婚,一学期后就携妻应聘,到为避免日机日舰骚扰而被迫迁往闽西山城长汀县的国立厦门大学(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因经济陷入困境,将亲手创办的私立厦门大学无偿献给国民政府,遂改称国立厦门大学)任教,负责大学一年级国文教学兼教务处襄理,其间还兼任长汀中学高中教员和国立侨民师范国文教师。1938年8月,他由助教升任讲师,开设国文、中国文学研究和音韵学等课程,课余研究福建各地方言。1940年,他主编《民族文选》。1941年,他发表了《鹧鸪赋笺注》,由厦大排印为国文教材,作为单行本发行。
   在长汀,黄典诚先生与他的老师、厦大教务长周辨明教授朝夕相处。一有时间,周教授便对这个得意门生耳提面授,什么方言调查、文白对应、本调变调、本字借字、远近亲疏等等,无所不谈。师生二人,每天下午都要相聚在北山下的“中诚楼”上,先讨论,后执笔,日积月累,终于在1944年合著出版了《语言学概论》。这是黄典诚先生最初的一部著作。
   1945年8月,黄典诚先生升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学之余,他翻译出版了美国作家赛珍珠的《论中国小说》。10月,他随“厦大”自长汀返厦门,迁家携眷落户鼓浪屿鹿礁路厦大宿舍。1946年8月,他任厦大新生院教务主任。不久,厦大师生全部自长汀返回原校上课。
   1949年,黄典诚先生利用课余时间回漳州创办私立厦大校友中学,为普及国民教育,扩大厦大在家乡的影响出力。
   1950年1月,黄典诚先生兼任厦门新文字研究会理事长,力促发行《新文字月刊》。1952年,他出任厦大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组长,开始为学生讲授《语言学概论》课。此后,他经常在上海《语文知识》和《中国语文》月刊上发表有关语音、方言和文字改革问题的文章。1954年,他在《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闽南方言和汉民族语言比较》,文中第一次提出“语言对应规律”之学说,在国内语言学界引起轰动。
   二
   黄典诚先生的许多学术研究成果是在逆境中得到的,这令人心酸,更令人钦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场场政治运动接连不断,黄先生也一次次地受到冲击。由于黄先生性格耿直,语多慷慨,多次因莫须有的嫌疑或遭诬陷或遭审查。在那极“左”的年代,“左派”们捕风捉影的根据竟然也可以是“黄典诚有个胞弟黄典诠在台湾成功大学任教授”。诸如此类的罪名就这样强加在他的头上,迫使他只能在令人难以想象的逆境中倍加艰难地从事着他所热爱的教育学术研究事业。多年来,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一直沉重地压在他的头上,直到万恶的“四人帮”垮台。
   在受到这样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他仍然潜心于自己钟爱的事业,潜心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1955年创作戏曲《陈三五娘曲》;1956年为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创作剧本《黄道周》(该剧演出场场爆满);1957年撰写《建瓯方言初探》《莆田方言研究》;1958年为青年教师讲《切韵研究》,撰写《福建方言词汇释》;1959年增授《现代汉语》《工具书使用法》等课;1960年下乡搞闽南方言调查;1961年为青年教师开研修课;1962年编写《汉语语音史讲义》,该讲义成为当年厦大中文系自编教材;主持编写《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在该书中主要执笔《总论》部分和《分论》中的《闽南方言概况》和《莆仙方言概况》等部分。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于寒霜遍地的清晨去割猪菜喂猪……
   他于酷暑烈日下在围海而造的稻田里放牧鸭子……
   他于滂沱大雨中在集美厦大农场拉着板车……
   那破烂的背心短裤和黝黑的肤色,已和贫苦老农毫无二致了。谁敢相信眼前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语言学家!
   在这样“在劫难逃”的人生厄运中,他除了编写《毛主席诗词笺注》外(1967年),造反派们不许他看专业书,不许他研究语言学,但他怀着“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仍坚持着偷偷做学问、搞研究。他利用劫后余存的《康熙字典》和旧版《辞海》,把附录的《切韵》《等韵》背熟了,再将《拍掌知音》和《泉州汇音妙语》记牢,尔后在政治学习、早请示、晚汇报、检查反省时将之在头脑中进行对比研究,把心得体会或“灵感”悄悄写在废纸头上,当书签夹在“马恩列斯毛著作”中保存。劳动间隙,他捡来别人点香烟用完的空火柴盒,在其背面排列起“等韵图”;夜睡之前,他在节省下的“交代问题”的稿纸上撰写音韵学提纲。总之,他每天想的不是个人的委屈怨恨,而是上古音、中古音、闽方言、客方言……黄先生还喜欢书法,放牧鸭子时常用竹竿在河滩上练习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在那践踏科学、诋毁人才的“红色恐怖”年代,做学问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他私下里曾对他的学生讲过:“暴风雨过后有晴天”。每当碰到挫折,我常常会想起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想起周辨明先生的谆谆教诲、想到自己在语言学方面已呕心沥血了大半辈子,就舍不得丢下这门学问。对于语言学的热爱,我是‘死不悔改呀’!”这种痴迷学问而达到浑然忘我的执著,使他的语言学研究日益升华而近炉火纯青。
   1976年11月,黄典诚先生被落实政策,得以重返厦大讲台,恢复了副教授职称,他在逆境中苦心孤诣研究的这套学问也从此大放异彩。
  

共 33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语言精简凝练,结构完整妥帖,主次详略得当,主题突出集中。文章系统地介绍了黄典诚教授对我国语言学的重大贡献,其中包括他的生命历程以及学术成就。数典不忘祖,沿根讨叶先。吾家故里是湖山,靖城隔岸竹林边。童稚曾回梓,须臾六十年。讵知昔日菜头干,一变香蕉累累鹧鸪斑。家风的传承,浓郁的乡情,学术的严谨,民族的气节,了然于胸怀,感人至情深。佳作推荐发表,问好作者,感谢赐稿绿野文学社团,祝福创作愉快,精作连连。【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