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刘恪山其人其事〔散文〕

编辑推荐 【天涯】刘恪山其人其事〔散文〕 ——— 我所了解的著名艺术家刘恪山


作者:沁香一瓣 探花,21477.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458发表时间:2019-05-30 16:19:42

【天涯】刘恪山其人其事〔散文〕
   镜头二,1984年,他从湖南凤凰乘车约五个小时到达了贵州镇远采访,镇远的风景和湖南古城凤凰有点相同,镇远的舞阳河,青龙洞,铁溪龙潭,四官殿等等,是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相结合的原生态景点,而这种景点在大城市是找不到的,只大西南一些地区独有。
   镇远县有个涌溪乡,是在镇远的西南方,距镇远县城12公里。宽阔的舞阳河,是镇远的母亲河,她流过大山,平坝,流过城镇、乡村,不知流淌了多少岁月。这里是苗族居住区,自然景观除了有风景名胜舞阳河、抛瓜温泉、白水溪漂流等外,还有着许多历史古迹。这里有优美的民间传说、浓郁的民族风情。
   当刘恪山带着摄影器材走近它的身边时,除了看见的垂钓的,还有乡村孩子们在溪水中戏水的情景。刘恪山我走到岸边,掬一捧清凉之水,直觉得清冽无比。阳光灿灿,绿树掩荫,林畔鸟语花香。刘恪山阅读过清朝伟大的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在第50回用了较长的篇幅描写过镇远,其中第四十三回就是写地处镇远古城东北角的铁溪。写溪流穿林跌宕,汇入?阳河的美好原生态。铁溪的奇山秀水早在五百年前就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游客,许多名人雅士曾到此游览。清代名臣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的诗“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就是专写铁溪奇景的。当刘恪山在欣赏苗乡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右下方一角的溪流上,有好几个苗家孩子正骑着水牛朝溪水走去,孩子们的玩耍兴致一来,就争着要骑在牛背上和牛一起下水。牛在水中游动,孩子们在互相戏水,充满了农家孩子的童趣,这样的童趣在他小时候曾经在河畔见过。
   触景生情,不禁浮想联翩。他抓住这个美丽瞬间,镜头对准了潺潺流动的溪水,镜头中有两头牛在水上匍匐前行,而活泼的苗家孩子已经争相骑在了牛背上,这正是一张 “溪水戏牛图”。逼真地反映出苗家孩子们课后欢乐的生活情景。溪畔,深浅黑灰的岩石影影绰绰倒影在水中,随着溪流激起的浪花一泻渐远,水变得更加清澈,山变得更加妩媚。犹如进入了一个深藏山乡的童话世界。这张照片因自然美和童趣的纯真,后来被京城多家媒体选用。
   镜头三,1984夏天,刘恪山来到贵州黄果树瀑布采访随拍,应邀参加当地学校组织的少先队观瀑活动。黄果树瀑布是世界最大的瀑布群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的风景名胜,当年的电影《西游记》中的几个镜头就是在这里取景的。
   八十年代初,国内的旅游业还刚刚开始,黄果树瀑布虽然名声在外,但游览的人不是很多。天气睛好,可飞瀑水珠纷飞,阳光灿灿,潭的上空彩虹出现一道道彩虹,接连不断,是黄果树瀑布上著名虹景。
   一队学生在辅导员老师带领下,扛着队旗来到了飞瀑对面的观瀑台。百闻不如一见,瀑布哗哗的水声直泻,在飞流的轰鸣声中,瀑布落潭,溅起的水花犹如一场场暴雨,飞溅的水很快会打湿观瀑行人的衣服。刘恪山为了拍出这个队活动的神韵,爬在取景的最佳高点,清澈的水花溅在刘恪山身上。刘恪山攀爬在一片青山环抱的峡谷中,在一片苍翠的绿意中,他见到了美丽的瀑布正在从天而挂,如银如练,如丝如雪从高山顶部倾泄而下,一群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欢呼起来了,大家在议论溅起的层层水雾,以及水流壮美和奇妙,黄果树瀑布真是名不虚传。也就在此时,刘恪山站稳脚跟,扣动了相机开关,随着咔嚓嚓的一阵响,一张少先队欣赏黄果树美丽大瀑布的照片成功了。当刘恪山从山尖的斜角走出时,他的浑身已经被汗水浸湿了。
   镜头四,1985年春暖花开时节,他来到了湘西的张家界。那时湘西的开放才起步,旅游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张家界促留着原汁原味的自然美景。重山叠水,峰危崖险,人们称它为是秀女山。
   为了拍好张家界开满杜鹃花的黄狮寨的壮美景色,他决定独自爬上山顶去。 每次出发,刘恪山总是要做好拍前的功课,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黄狮寨的传说很多,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姓黄的老人隐居于此,故得为黄狮塞,因其山势酷似一头雄狮,又名黄狮寨。黄狮寨有六奇: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植物奇、动物奇,扬名天下。其结构为石英砂岩,其峰林气势宏大。它不仅具有丹霞峰林之特色,还具有独特的峰林之神韵,山上和山腰间,苍翠的武陵松点缀其上下,不仅给人以浑厚的阳刚之美,而且又能给人带来一种隽永、瑰丽、清远、缠绵的柔和之美,可以拍摄出美学的最高境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敢于上山的人,才能捕捉到需要的照片。
   这天,他就走出旅馆,独自背着摄影器材,随着当地一些采摘植物药材的山民一起,走进了生态自然的天然的像山水盆景般的景区中的黄狮寨。黄狮寨海拔1200米。黄狮寨地势险峻,登上山顶可观峰林,云海,日出,可看到原始次森林和周围的天桥遗墩,其中有一观景台曰“摘星台”。
   一路沿斜坡小道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那时没有索道,十多里山路全靠11路电车〔双脚〕攀爬。上有碎石和荆棘挡道,但这些都阻挡不住他拍摄的脚步。在赶往山顶的途中,他不小心踩翻了小路边上的一块石头,脚一滑,身体突然感觉失衡,情急之中,他伸出手抱住了一棵小树。才保全了背着的摄影器材没有失落,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生命。令与他一起上山的农人吓出一身冷汗。然而,他只是摆摆手,说声:“没问题”就又攀爬起来。
   他顾不上休息,爬到山顶时已经气喘吁吁,浑身是汗。这时天气晴朗,难得的好天气。他没有休息,在一块平地上选择好角度,反反复复地不厌其烦地取景。忽然,他看到了山斜对面的一处山坡上开满了杜鹃花,花后是层层叠叠的奇异的高低不同的峻峭群山,可以这样说,这一幅天然图画馋住了他的双眼,面对仙境一般的花山。他赶紧按下了快门,随着咔嚓嚓的声响。一张彩色的美丽照片终于在他的满意声中结束。后来,这张彩色照片登载在辅导员杂志的中页。有人说:一幅精美作品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话说到了刘恪山的心坎上。后来许多基层学校在召开“我爱祖国”主题会时,许多学生还专门捧出此图片并配上诗歌,朗读表演,赞赏祖国美丽山水,受到辅导员老师们的好评。
   谈到他多年的摄影时,他曾对我说:当摄影记者是要舍得吃苦的,战时要和士兵一样敢于上前线,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干出成绩,在奉献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记者还要有自己的特别灵感,摄影记者不像搞文字的有人会来报料,摄影记者要去当地拍出好的照片,必须要根据报刊杂志版面的需要亲自去寻找好的主题和角度,呆在办公室里是没有好的素材可随便拿来的。可以这样说,凡在《辅导员》杂志发表的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刘恪山先生流过的汗水和由他付出的艰辛劳动。
   记得他还对我说过:在他拍摄的满意的照片中,成功率能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就是成功的。他虽然拍的是少先队活动的照片,但实际上也是在为我国开创的旅游事业在作宣传和贡献。试想,当一张照片?登在《辅导员》杂志或者中少报上时,该有多少孩子和家长,还有老师看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刘恪山亦是义务宣传员。他的这种吃苦耐劳精神值得点赞!
  
   三、
  
   他是中国少先队队徽的设计者。记得我在九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我和文友在看望一个东北的朋友后绕道北京,准备第二天早晨返沪,看看还有一些时间,我就独自去辅导员杂志社走走,想去看看老朋友们。因为我们爱把辅导员杂志社当作辅导员的娘家。由于公交车脱班,当我从火车站附近的旅馆来到团中央门口前时,已是下班时间。就在我走向准备返回的一个叉道口时,我遇见了背着包的刘恪山先生,于是我们像以往一样开心地微笑着握手问候。真是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这种巧遇就像是被特意安排好的一样。
   就在我们站着笑谈的那一刻,我看到他的包角敞开着,露出了一颗少先队队徽的模型。他还用一只手抚摸着,生怕他掉了似的。他看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看着他的包,就嘿嘿一笑地告诉我说:由于这个队徽以前是他设计的,所以连续做个多个小模型,这是他最为满意的一个。说着,他拿出小模型让我看看扛着行进的效果……他还说:今年十月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将要由少先队员的队伍高擎队旗和高抬着星星火炬的队徽经过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体现少年先锋队和祖国接班人的风范。他说话虽然简单,但过程清楚,话语中充满着兴奋和自豪……
   当我听到队徽是他设计时,我真的有点惊讶,我生怕自己的耳朵听错了,因为我在《辅导员》杂志社工作过几个夏天,但从没听到他说过的这些话。但我相信他不会在我面前说谎……
   当天晚上,我在旅馆睡觉时还在思考队徽的事情,回忆就除除拉开。八十年代初,在我担任辅导员时,正是上海试行少先队队徽佩戴的时候。一次,上海少先队教育专家段镇在召开的少先队员试行佩戴队徽的坐谈会上,段镇老师在谈到试行的意义时,还提到了队徽的设计者是《辅导员》杂志社的一位编辑,但没有详细说过是谁。那时,我觉得设计者一定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至于他的人长得如何模样,我一概不知。直到后来被借调到了北京工作的一些日子里,我曾经就这个问题想问问其他编辑,但一直找不到愿由开口。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才知道了刘恪山先生为中国少先队设计少先队队徽的前前后后。中国少年先锋队是1949年10月13日建立的。原来只有队旗,没有少年先锋队队徽,少先队员的标志就是佩戴在胸前的红领巾。1980年,当时世界上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先队都有了自己的队徽,团中央觉得我们国家也应该有自己的中国少先队队徽。
   当时,团中央分管少先队工作的书记找到刘恪山,把设计队徽的重任交给了他。还拿了世界上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先队队徽让刘恪山做参考。刘恪山接到任务后一点也不敢怠慢和马虎,他面对少先队队旗,思绪忽然拉开。他想,队徽既要根据国情又要有儿童性、教育性、思想性,还有装饰性。作为团中央主办的《辅导员》杂志的一名美术编辑,觉得责任重于泰山。他发誓一定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当天夜里,刘恪山一夜没有睡好,除了兴奋外就是翻来覆去地思考,满脑子想到的是队徽,直到天亮还没找到设计的灵感。开始构图的时候,他并不是以星星和火炬为标志,而是准备设计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因为蜜蜂是一种很有组织纪律性的并且很团结的昆虫小动物,给予别人的多,要求别人的少,这符合孩子们的教育实际。在之后的一些日子里,他伏案构图,在草稿纸上画了一张又一张图案,除了蜜蜂,还有小红花、小鸽子等,但设计后总感觉这些设计还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就把这些设想自我否决了。接着,他又一次反复看了并且研究了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队徽形状后,刘恪山头脑中的灵感来了,在经过多次设计后,最后他终于设计成了用五星、火炬、绶带组成的图案,绶带上写的是“中国少先队”五个金光闪烁的大字。含义清晰:五角星代表国旗上的一颗星,火炬代表少先队的热情与希望,象征着少先队员具有的崇高理想。在星星和火炬的下方的绶带上,“中国少先队”五个字夺人的眼球。他反复地看呀想呀的,一支烟抽了再接一支,直到觉得这样的设计比较完美时才松了一口气。
   就这样,他就把设计好初稿送到了团中央书记处同志的办公室,几天后就得到书记处认可。之后,徽章就拿到浙江温州地区去试制。接着由团中央少工委在华东地区的学校少先队员中推行,实践证明,孩子们不仅喜欢佩戴红领巾,同样喜欢佩戴金闪闪的队徽。1990年,在召开的“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颁布使用中国少先队队徽。1999年10月1日,由少先队员组成的仪仗队,雄纠纠气昂昂地扛着刘恪山设计的队徽经过天安门广场……那天我在电视机前看到这灿烂一幕,我为刘恪山感到骄傲。
   从那以后,队徽和红领巾就同时在全国各地一起使用。据统计,中国少先队队员人数超过1亿3千余万人。中国的少先队队徽是全世界徽章中发行量最大的。而这位设计者,就是中国《辅导员》杂志社的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刘恪山。
  
   四、
  
   他是一名著名画家。刘恪山从小喜欢绘画,对水彩画情有独钟,并且对水彩画亦有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到他逝世时的近百幅优秀作品中,大多来自于生活,作品风格秀润高雅,色彩和谐,概括简练,他的作品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实地写生得来的,富有独特的真实感和中国气派,许多画面优雅灵动,自然人文景观描绘得惟妙惟肖,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水彩画,被誉为是一位纯天然的美人,曾经为无数美术人士所痴迷,但真正成功的人士不多。水彩画起源于英国,在清末才传入中国。刘恪山有一次在和我谈到水彩画时说:水彩画的美,主要从水彩画的表现意趣、意境、内涵和色彩的传情及特殊的水味等入手,只有突出水彩画透明、轻快、水色淋漓等艺术效果,才能在探索和研究中自成一体。他的作品特点就是充分发挥水分的作用,使水与色彩的交融达到一定极致。他的水彩画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的英国水彩画有不同的区别,他是把水分当作作调和色彩的中间媒介,用法类似油画中的调色油;技法上以色彩为主,层层薄罩,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视觉效果。

共 22074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读了沁香老师二万余字的记实体散文《刘恪山其人其事》,作为编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刘恪山是湖南湘阴人,被誉为湘楚英才当之无愧。1931年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辛亥革命元老之一。1950年被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录取。后来在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当编辑和摄影记者。1957年,风华正茂的他因为仗义执言,被下放到山西晋南劳动,度过20年。山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在那里,除了衷情他的绘画和书法外,他和晋南民间艺术刺绣结缘,临摹了近百幅艺术珍品。1979年,他重新调回原单位,恢复原级别。在《辅导员》杂志任美术组组长与编审。1997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和奖金。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生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名人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在美术界他被称为“湘楚英才,艺坛杂家”。他的画、书法、文章、摄影、篆刻在国内外知名,国内诸多名园胜迹都有刘恪山的作品,如江西共青城胡耀邦陵园、深圳锦绣中华、杭州西湖、湖北鄂州“元极碑林”、临汾河西公园、洪洞董寿平碑林、古县牡丹仙子园等处都有刻石,其书法作品有数百幅赠送日本朝野人士。好久没读到这样激励人心的文了。综览全文,一个艺术家的多面手活龙活现地站立在我们的面前,艺术因苦难而升华。他的坎坷的艺术生涯和他热爱祖国的情结,就像炽热的火焰在升腾。就像是老师在老师笔下所说的,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既是少儿摄影家,又是水彩画大家、书法家、民间文艺家,书画作品评论家。老师用优美的文笔记录了一个艺术家的闪亮风范,许多故事读来真实可信,让我们读懂了一个真实艺术家的成功和谦虚美德。刘恪山先生是一个爱与善良铸就的艺术家;是一个老骥伏枥,童心未泯的艺术家。他还是一位中国少先队队徽的设计者。《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报刊都发表过他的作品。他一生在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2000多幅,尤其是为中国书画大师董寿平写了近20多万字的评论文章,在中外报刊上和书籍中发表。应邀参与《中国实用大百科辞典》中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部分的辞条编撰工作,约有30多万字出版。他出现了自己的佳作《刘恪山文集》,老师用秀美的笔叙述了他闪亮的爱国人生,对他的评价是多么的美好。还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打开阅读吧!〔编辑:馨语馨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9-05-30 16:24:11
  欣赏老师大手笔美文。文笔优美,一个著名艺术家屹立在我们面前。问好老师。夏安!
馨语馨愿
回复1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9-05-30 19:10:50
  谢谢!辛苦了。问好!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9-05-30 19:09:44
  辛苦馨儿了。写了长长的美按,添了一朵花。问好,祝编创快乐!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3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9-06-01 06:58:04
  学习大手笔回忆录式的人物传记文章,血肉丰满,令人感动。
馨语馨愿
回复3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9-06-01 09:22:32
  再次谢啦。问好!
4 楼        文友:张璞        2019-06-11 21:28:58
  只读了两页,就感到文章写得很好。学习美文,赞扬主人公。向作者学习。
因不知未来如何,就记录现实和过往。
回复4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9-06-12 10:41:35
  谢谢张璞。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