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小站故事多(散文)

精品 【丹枫】小站故事多(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58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41发表时间:2019-06-05 14:26:51


   在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千里铁道线上,布满了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火车站。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日夜闪耀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我们今天所去的车站,就是这无数颗明珠中的一个,叫苏家坡车站。它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是西安通往红色革命圣地延安——西延铁路线上最小的一个四等站,也是共和国成立之后最早的小站之一。
   下了包茂高速,进入蒲城县管内,汽车很快进入了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顺着蜿蜒曲折、忽高忽低的盘山小路,我们向着苏家坡车站赶去。
   天空湛蓝的如水洗过一样,太阳直直地挂在中天,虽然还不到六月,但明显感到了天气的炎热;两旁的麦田已泛出金黄,大小不同的树木如同一把把绿伞,浓密地点缀着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我们忘记了饥饿,忘记了长途颠簸的疲劳,完全被这不同于城市风光的自然景象吸引了。
   不知不觉中苏家坡车站已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透过树荫密布的缝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隐藏在半山腰中的四等小站。穿过一个人工看守道口,苏家坡站便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的确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车站。座东向西,南北狭长。几间低矮的站区房舍虽然粉刷得干净明亮,但依然保留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原貌;后面靠山坡的几间房舍是职工宿舍,也能看见过去的影子;站区周围,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高大树木,几乎覆盖了所有房舍,尤其是紧挨站台靠里的两棵塔松、一棵衫松、一棵垂柳,更给人一种古朴和沧桑之感。由里到外,整个站区也就三股道,十六七米宽,如果稍加留心便会发现,每股道的上空没有接触网线,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这依然不是一条电气化铁路;股道的边沿是一条三米宽的水泥道路,再往外就是起伏而下、直通坡底的层层梯田。环顾四周,除了站区两头的村庄外,几乎看不到一处农舍,全是连绵起伏的茂密树木和层层麦田。
   在车站代理站长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车站值班室。听说我们是来采访的,这位名叫张建,已经在小站坚守了26年的铁路职工虽然显得有些腼腆,但还是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他和小站的故事。
   张建是地道的铁二代。西延铁路自1971年开建以来,他的父亲就积极投入到艰苦而又火热的建设之中。抬钢轨、背道砟、打隧道、架桥梁,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日夜加班,追赶工期。那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机器,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没有丰厚的物质保证,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有的只是一颗战天斗地的火热之心,敢把困难踩脚下,再苦再累心犹甜。
   在经过十八年的艰难推进,一条总长334千米的铁路线终于全线贯通。为了弘扬第一代铁路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当时的西延铁路公司明文规定,符合条件的职工可以让一个子女来铁路当劳务工。就这样,年仅19岁的张建,告别了长安县农村老家,于1993年初来到了西延铁路公司,干起了扳道员的工作。
   为了早日成为一名正式职工,张建干起了和父亲同样的工作,负责站场北头的道岔扳动。尽管那时的道岔是带柄标志,全靠人工扳动,但他还是认真地跟父亲学习作业标准,熟记规章制度。他知道,看似简单的扳动道岔,如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照样会出现翻车掉道的危险。为此,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熟练业务,苦练本领,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以过硬的本领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赢得了领导的好评,年年获得公司技术比武前三名的优异成绩。
   为了彻底把自己变成一名扎根小站的铁路人,工作之余,他有意接触道口边的袁家村人,给他们讲解路过道口的注意事项和道口安全的重要意义;为了和村民走得更近,他有时和村民拉家常,有时帮村民干农活。时间一长,和村民的距离拉近了,感情加深了,更可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这姑娘名叫袁丽萍,是土生土长的袁家村人,高考落榜后被聘为距家五公里外的村小学任教,每天骑车往返于学校与村子之间,而村头的铁路道口是她的必由之路,一来二去,便和坚守道口的扳道工张建产生了感情,建立了恋爱关系。起初,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虽然看好这门亲事,但又顾虑重重,不相信一个铁路职工会爱上自己的孩子,他们可是祖祖辈辈生活在穷山沟里的农村人家。母亲更是坚决反对:“这门亲事咱攀不上。”为了表示自己的真心,从心里打消两位老人的顾虑,张建一有空就来到袁丽萍家,不是担水劈柴,就是拉土垫圈,眼里有活,手脚勤快,更让两位老人高兴的是:只要答应这门亲事,他们可以在车站办理婚事。看到两个年轻人这么恩爱,小伙子又如此实诚,二位老人终于高兴地点头答应了。
   1997年底,热恋了四年的张建和袁丽萍,在一阵响彻山谷的鞭炮声中幸福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礼堂就在苏家坡车站,婚房就是张建的单身宿舍。
   那一天,站区的所有职工都来了,村里的所有村民都来了,小小的铁路站区挤满了前来贺喜的人群,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那一天,站区的领导为他们主持了婚礼,村里的长辈给他们提出了要求,所有的人向他们祝福贺喜;
   那一天,十几桌酒席就摆在站区后面的空地上,天空异常晴朗,空气异常清新,四周的景色异常秀美。
   那一天,四个老人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父亲更是高兴地忙前忙后,唯恐怠慢了前来道喜的每一个人;
   那一天,是小站上最喜庆的一天,也是袁家村人最喜庆的一天。从此,小站和袁家村是一家,铁路人和村民心连心。
   以后的日子,张建的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铁路的发展虽然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他对苏家坡站的感情却一丝一毫没有改变,尤其是他在2004年被公司录用为正式职工后,完全有机会离开小站,到更好的大站去发展,但他依然主动地留了下来,正如他说的那样:“我对小站太有感情了,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处线路,每一个道岔,我都能清晰地记得它的发展变迁。这个站虽然很小,每天的车流量也就40趟,但它却是西延线运输经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延安红色老区的发展变化,有我们小站铁路人的一份贡献,就连袁家村人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与我们的默默坚守和奉献密不可分。”
   看着他满脸的自信和骄傲,我不由得在心里为他深深地点赞。
   走出车站值班室,正好碰上年轻的工务工长王浩亮。他是得到通知专门来配合我们的。小伙子看起来年龄不大,最多也就二十七八岁,沾满油渍的工作服搭在肩上,健谈的性格,配着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给人一种健康、老成、干练的感觉。从交谈中我们得知他来这个小站才一年多时间,可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让我们感到他对这个站的工务设备了如指掌,娓娓道来。整个站区两个道口,两千米长的线路,按照工务设备整修计划,他们每天要对现场所有设备进行巡检一次,并根据天窗修的时间安排,每天早晨七点整修设备,一直干到下午三点钟才收工吃饭,在现场一干就整整七八个小时。不管是炎炎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也许是时间长了习惯了,也许是一种神圣的职责,多少年来,工务工区的5名职工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也没有一个人因自身困难而影响工作。他们就像一个个道钉一样,虽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却用自己的生命固守着道床和钢轨,保证着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
   也许是故事很多,不知道从何说起,也许是工作本很平常,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这位年轻的工长才说:“如果你们真要采访,还是等晚上去南头的道口看看,采访一下我们的女道口工吧!她身上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此时夕阳已经西下,落日的余晖给对面的山坡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初夏的黄土高坡更加的景色秀美;凉爽的清风摇动着茂密的树叶,整个站区更加的凉风习习,清爽怡人。
   我们在站区食堂吃的晚餐,感受着小站职工家一样的温暖。虽然食堂不大,但却干净卫生。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电饭锅、消毒柜等一切灶具齐全;食堂旁边还有一块菜地,职工们吃的蔬菜都出自这里。听食堂师傅说:“路局这几年加大了三线建设力度,职工们不但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也能住上舒适的标准化宿舍,更能在业余时间里有健身活动场所,条件比刚建成小站时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小站虽小,却有着家的温暖;小站虽处在沟壑之中,却有着都市人优越的现代生活条件。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顺着铁路线向南行走。四周渐渐黑了下来,也静了下来,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朦朦胧胧,只能看见模糊的轮廓,倒是天上的繁星清晰可见,眨着明亮的眼睛一闪一闪,好像为我们漆黑的道路指引方向。大约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南头的16号道口。说来也巧,正赶上他们交接班时间。下班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职工,上班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女职工。只见男职工按照标准,认真地交接了上班时间共通过多少趟列车,有何安全隐患,安全风险顶点,应急处置措施,同时两人又一一对照检查了道口栏杆、联控对讲机、电话机等设备,等到这一切检查完后,两人相互签字确认,交接工作才算完成。
   看到我们后,这位年近半百的女职工有些诧异。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么晚了会有人来采访她:“没啥说的,一年四季,上班下班,周而复始,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听她这么三言两语的简单概括,我们当然不能甘心,便拿出了人物采访的看家本领:拉家常,套近乎,避重就轻,旁敲侧击。果然,她的话匣子慢慢打开了,详细地讲述了她看守道口生涯的日日夜夜和风风雨雨……
   她的名字叫王翠香,是苏家坡小站的一名老看守工,17年前被调到这里看守道口的时候,她还是一个身材苗条、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开始时,她是一百个不愿意来这里,觉得道口工太孤单,太没有意思,不就是打发时间和浪费生命的工作嘛。她曾想找找领导,换个岗位,可她细细一想,又觉得不妥。既然领导把她放到了这个岗位,就是对她的信任。作为一名有着一定铁路安全知识的她,怎能一有困难就打退堂鼓呢?因此,她思前想后,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愉快地走上道口岗位。可谁能想到,这一干就是整整17年。
   看守道口就像一个单位的大门看守者,每个班不但要按标准动作放下横杆,保证一趟趟列车的安全通行,还要保证路上行人和各种车辆的安全通过,因此,放杆、抬杆、检查、接车就成了每次行人和车辆通过时必不可少的动作。试想,作为通往山里村庄的必由之路,作为西沿线货物运输的主要干道,一天有40多趟列车来回通过,有数不清的行人和车辆穿越道口,有无数次的放杆、抬杆、检查、接车的连续动作,不能开小差,不能打电话,不能坐下休息,有时连上厕所也要瞅准时间,快去快回。这对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职工是多么的不易。
   这还不算什么,最让她头疼的是夜间上班,尤其是遇见大雨瓢泼和风雪交加的夜晚,既让她感到孤独寂寞,又让她觉得担惊受怕。试想,空无一人、漆黑一片的黄土高坡,雷电交接,大雨倾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职工正在冒雨接发列车。尽管报话机里不时传来运转员的对话应答,尽管小小的看守道房灯光明亮,但这微弱的对话和孤独的灯光又怎能抵御她心中的恐惧与害怕。暴风雨的夜晚是如此,风雪交加的夜晚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是,面对这种种困难,她没有退却,没有怨言,而是一次次地坚持下来,战胜了自己,经受了考验,一点点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道口看守工。
   在17年的看守生涯中,她到底遇到了多少困难,无法记清,化解了多少次危机,无法记清,受到了多少次表扬,她也是无法记清。她只记得曾拦截过硬要闯过道口的蛮不讲理者,解救过在道口边玩耍、不顾列车通过的顽皮孩子,开导过村民因红白喜事长时间过不了道口而无理取闹者……
   在17年的看守生涯中,她最对不住的就是亲人,最亏欠的就是孩子。丈夫和她虽然是一个单位,却不在一个车站,为了上班,她很少为丈夫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很少为丈夫洗几次干净的衣服,很少和丈夫手牵手地逛大街散散步;父母亲远在老家,节假日,她不能回家团聚,生病了,她不能床前尽孝,就连一口热乎饭,她也不能安安稳稳做给老人;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可她对孩子的亏欠至今让她悔恨不已。孩子从小由老人照看,只有放假时她才接到小站,可就这仅有的几天,也要让孩子忍受离开母亲的孤独。因为,她要上班,孩子就只能待在站区。白天还好,有同事们照看,或者自己带到道口,可是晚上呢,她只能让孩子一人睡在屋里。有一次,天刚蒙蒙亮她就出门上班,孩子睡醒后找不到妈妈,就偷偷溜出家门,沿着她上班的路到处找。直到她下班后回到家里不见了孩子,才发疯似的大喊大叫,四处寻找。后来在同事们的共同帮助下,孩子终于在车站旁的一处封闭网旁边找到了。看着哭成泪人似的孩子,她心疼得一把抱在怀里,泪如雨下。
   那一年,孩子才刚刚五岁。
   从此,她再也没有接孩子来车站。
   常年的风吹日晒,王翠香的脸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光滑细嫩的双手早已粗造如树皮,苗条的身材也开始发福,唯一没变的是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敏锐地看着线路的远方,查看列车的动向,确保道口的安全。不仅如此,她每天还要兼顾视线范围内线桥设备的检查巡视,做好线路防涨、钢轨防断、汛期防洪、道岔清理等工作。这些年来,她一件都没落下,一件都做得精益求精。她就像一名铁道卫士一样,用她的职责和担当,默默地坚守在这里,保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铁路运输的畅通。
   再过几个月她就要光荣地退休了。一想到马上要离开这个道口,离开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王翠英的脸上露出了不舍的表情,她笑着对我们说:“人生真的太短暂了,一晃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假如让我再回到17年前,我依然选择道口看守工。”
   夜已经很深了,四周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就连满天的繁星也在静静的眨着眼睛听着这位女看守工的讲述。
   是的,小小的苏家坡车站,感人的故事实在是太多太多,我虽然没有把它们一一挖掘出来,但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它们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正是这种能量,推动着苏家坡站的安全生产平安健康地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也正是这种能量,让一群普普通通的铁路职工,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华美的壮丽诗篇。
   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多么想好好地看看车站,看看这里的每一名铁路职工,我又多么想尽快把这里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故事详细的写出来,传出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苏家坡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站,苏家坡的铁路职工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苏家坡站的平凡故事是多么的感人肺腑……
  
   二0一九年六月二日

共 56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铁路离不开小站,就像铁路离不开铁路职工一样。没有小站,就没有铁路的安全。正是这一个个小站和小站上的铁路职工,才让祖国的大动脉畅通无阻,祖国的繁荣富强日新月异,人民的幸福生活,蒸蒸日上。小站是铁路的明珠,铁路职工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细腻地讲述了苏家坡车站的故事——车站代理站长张建是已经在小站坚守了26年的铁路职工,他在这里转正、恋爱、结婚,与妻子袁丽萍共同见证了小站的今昔;工务工长王浩亮尽管才来小站一年多时间,已经对这个站的工务设备了如指掌;苏家坡小站的看守女工王翠香,17年前被调到这里看守道口,,作为通往山里村庄的必由之路,作为西沿线货物运输的主要干道,一天有40多趟列车来回通过,有数不清的行人和车辆穿越道口,有无数次的放杆、抬杆、检查、接车的连续动作,不能开小差,不能打电话,不能坐下休息,有时连上厕所也要瞅准时间,快去快回。这对一个年轻漂亮的女职工是多么的不易。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小站职工,爱岗敬业,常年坚守,令人敬佩!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61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06-05 14:27:43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小站职工,爱岗敬业,常年坚守,令人敬佩!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9-06-06 21:51:39
  平凡的职业却又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什么叫成功,这就是成功者的凯歌!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