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新时代的公平教育(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新时代的公平教育(散文)


作者:一匹懒马 布衣,192.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51发表时间:2019-06-25 22:13:01

——从城乡差距的缩小窥探青州教育的均衡发展
   老公是1978年出生的,伴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起成长。我是1980年出生的,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老公生在农村(青州市高柳镇竹林马村),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长大的。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从小也没有几件新衣服,都是婆婆把大人的衣服改一改让他穿,有几个补丁是自然的。他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因为村里的孩子都如此。1985年,老公7岁。在本村的郑马小学开始他的学生生涯。学校校舍简陋,几间平房即是教室。只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班里26个学生,大家吃穿用度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比的。牛奶、面包、火腿肠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唯有学习和养兔子、养猪,是大家用来较真的地方。老师们大都是民办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一边忙农活一边教学,常常布置完作业,半天不见人影。普通话不会讲,课堂教学法更是不懂,属于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听会了自然好,听不会就背过。考试后孩子们互相比一比,孰高孰低,暗暗较劲。放学后,孩子们一边往家走,一边割草,回家喂兔子、喂猪。过段时候也总要比一比谁养的兔子最胖,猪最壮。除了这些,农村孩子放学后还要肩负一家人的晚饭,父母还在地里忙农活,他们需点了柴火烧火做饭,炉灶是老式的风箱式的,他们小小年纪便学会了边拉风箱,边炒菜、烧饭。做的饭好吃不好吃是次要的,熟了就行,大人们常常不怪他们。农村孩子勤劳就值得称赞。
   我从小生在青州东门,是标准的城里人,父母都是工人。家中雇了保姆照料我到两岁半,后进幼儿园、学前班。1987年,我7岁正式进入青州市实验小学就读。那时候的青州城区,好的小学并不多,实验小学和东方红两所小学备受家长们的青睐。很多家长有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托关系、找人帮忙,以求让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是拼爹妈的时代。可以说,当时青州城区教育“北生南流”严重。父亲在化肥厂工作(铁路以北),我们全家住在化肥厂宿舍。宿舍大门口旁就有所小学(车站小学分校)。厂里但凡是有点儿门路的家长,都舍近求远,纷纷把孩子送到城南读书。厂里效益很好,专门给学子们配备了班车,一天来回四趟接送。实验小学是当时的素质教育试点学校,三层教学楼,宽阔的操场,干净的校园。我们课程开设得很全,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课均有专职教师任教。一周上五天半,一天七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上午两节课后是孩子们加餐的时间,可以吃喝自己带的牛奶面包以及麻花之类零食,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每周二下午两节课后,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生们可以随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自己喜欢的小组。更有同学周末报了位于荷花桥附近的少年宫才艺班(那应该是青州教育校外辅导最早的雏形了)。我们这一级共5个班,每班70多名同学都各有各的才艺。我曾报过口琴小组、演讲小组、腰鼓小组、乒乓球小组、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多年以后,直到现在,我仍很感激我的母校赋予我的多才多艺。
   但在化肥厂门口上学的我的发小们,他们的学校生活远没有我的精彩。他们一周比城南的孩子多上半天学,学校生活枯燥、单调。他们的很多课本,诸如音乐、美术等一年下来都是新的,他们不懂普通话怎么说,不认识五线谱,不知道宣纸的用途,更不晓得各种体育器械的名称。
   1990年,老公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高柳初中。每天骑20分钟左右车子到学校。校舍依旧是平房。课程多了起来。相较小学来说,老师们大都敬业了起来,学习模式变化不大。师资力量仍是以民办教师为主。英语老师是“半路出家”,发音不准,也不懂什么语法。孩子们在课堂上只知道死记硬背。读书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他们的刻苦、勤奋要胜于城里的学子。
   1992年,我到了考初中的年纪。青州教育政策发生了大的变化,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不需要考试,对于我们来说,仿佛卸下了一块大石头。小学毕业那一年,我们的学校生活仍旧丰富多彩。因为家庭住址的原因,我的初中是在青州市车站初中上的,位于城北。父母也曾有意托人让我到城南读书,后来听说车站初中师资力量较之前大了许多,又坚信“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这句话。所以我就跟昔日的小学同学分开了,他们大都进入伙巷初中和西书院初中读书。初中的生活是小学生活的发酵。我们这一级共三个班,每班40多个同学,会讲普通话的寥寥无几。只有我们少数几个是在城南读的小学,普通话说得溜。课堂上,老师们常常喜欢喊我们几个起来范读课文。曾经还有老师为了讲公开课,单独向我们几个请教字词的发音。校园里的黑板报,写写画画以及设计都是我们几个带领同学们完成的。校文艺队,我们也是主力之一,负责帮老师设计动作,排练节目。还有运动会,跳高跳远这两项我一直是第一名,我想并不是我多么有运动天赋,只是我从小学就掌握了技巧而已。正因为在初中学校各项活动中的出众表现,老师们都待我很好。从不批评,多以鼓励为主。在学习方面我并没有辜负老师们对我的期望,考试均名列前茅。但即使是这样的成绩,跟城南的同学比起来,差距要大得很。我自以为的好成绩在城南同学班里仅仅排在中游甚至中下游。其实当时,车站初中师资力量是可以的。有硕士生王西发老师,本科生专科生老师也不乏其数。课堂上老师们的授课风趣幽默,条理清晰,能抓住重点难点领着同学们探讨学习。究其成绩差的原因,如今看来,主要是,学校不及城南学习管理严格,学生们没有上进心,老师们教学只停留在课本基础知识上,拓展延伸不够。
   但我依然感恩我的母校,让我的各方面能力有了充分的锻炼,为日后的进一步求学打下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城乡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秀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学校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
   1993年,由于老公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作为一名应届生考进位于青州城西南的益都师范学校免费统招生。我是1995年第一次考益都师范,没被入取。复读一年后,1996年正式成为益都师范的一员。
   在中师的学习,对学生全方面素质要求很高。琴棋书画,三笔一画以及普通话我都驾轻就熟,而从农村考来的同学们,除了会抱着书本拼命啃之外,其余学起来都很茫然。城乡教育的差异突显了出来。为此,我的很多同学都要付出超出我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功夫去补课。三年的中师生涯如熔炉,把大家的差距缩减到微乎其微,把大家都锻造成了一名可以奔赴学校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民教师。当年从农村考选出来的同学们又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学校任教,为乡村教育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了坚固的教育基石。城乡教育差距逐年缩小。
   1999年,因我是少数民族的缘故,被分配在了城区教学,就职于夏庄小学。“北生南流”的现象早已不存在了。参加工作后,我们城乡同学经常聚会,聊聊彼此的工作与生活。2006年以前,城乡老师的工资待遇是有很大差别的,乡村教师找对象也受一定的影响。后来在青州市委市府以及教育部门领导们的英明决策下,连续几次为青州教师涨工资,尤其是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区教师工资持平,并发放农村教学补贴,极大地鼓舞了老师们的干劲儿,农村教育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经济宽裕了,很多在乡镇学校任教的老师们纷纷在城区买房、买车,上下班采取拼车的方式。正所谓“安居乐业”。
   2011年,青州教育部门为了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并开展“送课下乡”等活动。听去支教的老师们说,农村教学条件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同城区比起来,依旧很艰苦。很多农村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
   2017年,我到益都街道辛庄小学支教。我的所见所闻与前几年支教的老师们描述的已经大相径庭了。校舍换成簇新的教学楼,校园干净整洁,各功能室一应俱全。全校14位教师,全都是科班出身,听课评课搞教研一直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穿戴整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与城里孩子无二。家长们愿意接受就近入学政策。城乡差距消失殆尽。
   2018年,青州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在这个好的势头下,各个学校都认真排查不足,力争做到校间教育资源均衡。
   纵观改革开放40年,青州教育就像一尾小鱼,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日益蓬勃发展壮大起来,如今,已然长成一条大鱼,在龙门口蓄势待发。相信,用不了多久,她将一跃而起,跃过龙门,成龙成凤,再次谱写一曲青州教育辉煌的传奇之歌。
  

共 34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们生活贫困,温饱尚且不保,不可能建设有多功能的完全小学。所有的农村小学教师,大都是半工半读的“土八路”。房屋破旧,课程单一。甚至学生连课桌凳子也没有,何谈音乐、美术和体育器材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为农村教育事业输入了鲜活的文武全才的科班教师。更随着对农村教育经费的大幅度提高,高标准建成一座座美丽健全的农村校园,使农村教育的发展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展望未来,城乡教育的差距将荡然无存,农村的教育前程更会一片锦绣。感谢赐稿看点。推荐阅读此文。【编辑:天生我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生我才        2019-06-25 22:21:53
  读了老师的散文,我深有感触。我既是七十年代的学生,又是九十年代的土八路教师。老师散文写的农村教育情况,非常真实。敬茶!向老师问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