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我的电影情结(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我的电影情结(散文)


作者:不舞之鹤 白丁,9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40发表时间:2019-09-21 10:49:49
摘要:无论怎样说,电影在广大农村寓教于乐,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极其深刻,功不可没!

元旦返乡,听弟弟说村里晚上放电影,我像脱缰的野马,飞奔而去……
   我在故乡土生土长到初小三年级尾期,1958年才离开,所以我的心灵深处,依然标记着永不磨灭的乡土烙印。尽管我的家乡还算文化发达,尽管全球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发展到普及彩色电影阶段,由于总体上我国经济薄弱,科技落后,故此,我们小时候——特别是学龄前后,对电影充满着好奇与渴望,而实际接触的机会甚少。
   幸喜在离家三四里地的黄山脚下,有一所黄麓师范学校,那里有时候放电影,我就死皮活赖地跟随大人们去看。黑白,无声,银幕上的人物戴着高高的礼帽,拿根文明棍,一耸一耸的和我们真人行动不大一样,令人感到别扭。有时候,在放映机旁边,还有人拿个白铁皮作的喇叭筒像是在解释什么,但我什么也不明白,鬼才听得懂!随着时间的流逝,所看的东西大体都已忘却,只是有一个瞪着眼睛的老头儿给我的印象忒深,他身着叮叮棒棒的戏装,戴着长长的胡须,背后还插着数根小旗。现在我知道,那便是我国1905年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
   到上小学的时候,黄麓师范放映的次数似乎多了些,而且画面与声音同步,“伟大的哑巴”开口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终于吻合。此间,我有幸看过我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可惜我当时还不开窍,只见一个女人窝着小嘴,尖溜溜的唱,不知道好坏,也无所谓是非。
   后来,随着我们村由互助组到合作社,到大社,再到人民公社,农村也开始有电影队放映。
   农村放映得依序挨着排。轮到哪个村,白天先派几个社员去抬发电机,放映机等等。空场上布幕还未挂起,一条条长凳就摆上来了,金乌尚未西坠,有人甚至不及吃晚饭就早早在场内坐等。好容易熬到天黑,人们前呼后拥的簇着放映员开动发电机,哇塞!场内放映机旁吊着的电灯泡突然亮起来,把四周照得通明,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全场哗然。不过,可不要高兴的太早了,离放电影差得远呢,干部还要讲话。大干部、小干部挨个讲,东扯西拉的讲,颠三倒四的讲,语无伦次的讲。讲,讲,讲,似乎讲话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过话瘾。殊不知,大家都急等看电影,全场小孩哭,大人叫,发电机轰鸣,还有谁能听进他们一句话,只落得骂声迭起。
   终于话讲完了,照例先是放几段“新闻简报”,基本都是兴修水利,工农业生产大丰收之类的消息,再放所谓正片。简报还没有放完,那些刚刚还在嬉闹的孩子就都酣睡,小的在小媳妇们怀里紧紧地抱着,那大些的便依偎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做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影片的内容慢慢已能理解大概,也和大人们一样,时常电影散场之后,还舍不得离开。这时候,国民经济已经好转,电影愈来愈精彩,我们小孩子当然是对战斗故事片和反特片情有独钟,像南征北战、智取华山、鸡毛信、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董存瑞、虎穴追踪、扑不灭的火焰、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地下尖兵、羊城暗哨、红孩子、古刹钟声、黑山狙击战、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学习负担可没有今天的孩子们繁重,有的是时间跟着电影队转,七里八里,在所不辞,同一部影片看个八遍十遍也不足为怪。有时跑了白趟,就自我解嘲,所谓“革命英雄跑白路”,或者说看的电影是“无影无踪”。虽然我后来离开了故乡,但是农民喜闻乐见的这种放映形式,一直在农村延续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无论怎样说,电影在广大农村寓教于乐,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极其深刻,功不可没!
   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利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民开始富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认识水平空前提高,思想观念自然会紧跟着发生变革更新。经济体制的调整,审美情趣的飞跃,电视在农村广泛普及,一时间使得电影艺术在农村渐消渐散,像我们昔日那般看电影的鼎沸场景经久不见,犹如那些过时的淘汰农具,电影似乎也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被农民甩到一边尘封不动了。
   现在忽而听弟弟说要放电影,心里一时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感伤。我得收缰勒马,侯着开映,姑且重温儿时旧情。
   真乃沧海桑田,心急火燎地熬到晚上,感今怀昔,在我的面前几乎样样变味,淮橘为枳。
   首先是没有干部讲话了,一上场就放映。这是唯一的好现象,观众不用着急,也无需耗时了。
   但是,放映员却太不靠谱,他接通电路,萎靡不振的把放映机捣鼓了好半天,好!放出来了——只有图像,没有声音,——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的”无声电影”。
   重新捣鼓半天,又有了声音,没有图像。
   停了一会干脆说:放错了,于是再反复捣鼓好半天。
   终于真放出来了,有图像有声音,竟是老掉牙的动画片《猴子捞月亮》,图像走形,音乐走调,话语走音,明明是皓月当空,但是糊里糊沓的猴子们就像在大雪中乱钻,说话的声音当真和猴子鸣叫也差不了多少。
   观众实在少得可怜,没有青年人也没有儿童,只有东零西落的几个中老年人心不在焉的闲聊、抽烟,却并不朝银幕看,听说没有戏剧片,大多先后便拍拍屁股走了,我也不尴不尬地溜回了家。据说,去年也放过一次,只有一个人观看。
   中国的电影历经百年,从无声发展到有声、从黑白发展到彩色,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健步走向世界。依靠现代科技的装备,高新科技的发展,当代电影已从普通银幕电影发展到宽银幕电影、立体声电影、环形电影、全息电影。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现在还用电脑来拍摄新的电影。
   那么,为什么我们农村放映不但不能与改革开放形势发展同步,反而不进则退,出现断裂?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令人沉思!
   尽管现在农村有许多富余劳力赴城市打工,但农村仍是地广人多,经济文化相应处于弱势,人们的素质亟待大大提高,才能乘上时代的列车,否则,必定会尾大不掉,牵制社会发展。
   电影是一门方便利行的宣传教材,举措倘能得法,它在农村不但没有过时,不会淘汰,而且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任何有责任心的人,无论是从政治须要还是经济效益上讲,决不当让电影艺术败离广大的农村阵地。有司慎思!

共 24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耐人寻味的回忆性散文。乡村电影曾是人们喜欢的娱乐项目,寓教于乐,它是一道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那时候放电影,大人孩子都喜欢看,一开始是黑白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每当有电影时,村里的人们早早地搬着凳子,静等电影放映。干部们却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在放电影前大讲一通。放映时,前面是一段新闻简报,然后再放正片,结果小孩子们等不上就睡着了。最有趣的是,跟着电影放映队跑,有时候还会跑白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民生活富裕了,家家有了电视,电影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农村这个大舞台。如今,再放电影已找不到当年看电影的感觉。如今电影已进入了新时代,而农村放映却跟不时代发展的脚步,的确引人深思。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幽默风趣,内涵丰富,发人深省,通过过去与现在对比,表现了电影艺术对中国农村生活的深远影响。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9-09-21 10:53:45
  电影是我们儿时最难忘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小时候我也喜欢看电影,有的电影在这个村看一遍,再追着到别的村看一遍,百看不厌。最有意思的是,听说哪村有电影就迫不及待地跑了过去,到了才知道不放电影,只得再跑回来。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9-09-21 10:55:37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风趣,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现了电影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阿巧        2019-09-21 10:56:07
  问候老师!祝愿老师创作愉快!佳作不断!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4 楼        文友:不舞之鹤        2019-09-21 20:08:49
  编辑辛苦,谢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