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那年月儿(散文)

精品 【流年】那年月儿(散文)


作者:石维 布衣,10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93发表时间:2019-11-08 21:33:39

春分时节,总给人以期待与美好。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我不知此副对联出于何人之手,却想着用它来表达一种情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戊戌二月初七,上海知青李芬携夫君袁仕才再次回到当年的下放地——吉安新圩珠源。珠源人在宗祠前用长长的鞭炮迎候他们的归来。
   八年前,上海知青徐伟成、唐秀兰、唐凤英与李芬随知青回访团首返下放地珠源。同在宗祠前,四人与聚集迎候的全村乡亲相拥,哭成泪人。
   时光就是这般冷漠。当年的青春印迹只能留给记忆,三十多年过去,他们都已年近花甲。而八年后的今天,他们中已有一人离去,让人平添缕缕伤感。
   1970年的某日雨夜,18岁的李芬与唐氏姐妹相拥相泣,度过了她们知青生涯的第一个夜晚。民房简陋破旧,夜雨绵绵,屋漏连连,这座十来户的穷苦山村留给她们的第一印象即是这般。乡亲们习惯了屋漏,而她们,那天夜里感触到的除了想象中的落差、孤冷中的迷茫,恐怕还有黑暗中的恐惧。
   在迷茫恐惧中出发、前行,她们别无选择。事后,她们却是感受到了一种甚至种种幸运。珠源村位于芗城山脚、漏底江旁,离圩镇五华里,路况平缓,且有人领路。而顾克勇五人,下放的是更远的山村退步岭,他们自个儿前往,竟在山里迷路,硬在野外夜露一宿。
   住房是明清老宅,厨房却是土砖矮屋。李芬和她的伙伴们拭去眼泪,从学做饭起开启知青生活。完全听不懂的新圩方言,很不习惯的卧房角落尿桶味道。她们只能面对,重要的是以何种心态面对。闻鸡起舞,闻钟出工,这几位扁担不曾上过肩的都市人,挑粪种地,莳田割禾,在劳动中学习生存生活本领,用泥土浸润自己的思想灵魂。她们还学着喂养了一头牛,有些个头、肯干的李芬甚至学会了犁田、耙田,工分从7分、8分拿到了男劳力般的10分。
   人心总是这般地温暖。纯朴厚道的珠源人将这几位远离亲人的知青奉作了亲人。同年龄段尚未出嫁的水招姐很快成了她们的闺蜜。念过中学、年长几岁的我的母亲成了她们的房东和土话翻译。老队长厚发更是长辈般呵护照顾,手把手地向她们传授农活。多年后,李芬感慨当年生活谈及顾克勇他们曾吃过盐炒饭,而她们的厨房门前,常见老队长、房东等乡亲送上的一把把蔬菜、一块块的南瓜或冬瓜,甚至一些野果、野味。李芬甚至记得,老队长最爱吃还未长大的小南瓜,一摘回家总惹来队长母亲和妻子的叫骂。而比她们小上几岁、十来岁的村中调皮男孩,总爱围着那土砖厨房,挤在门边或趴在窗前,看着这几位新来的上海知青烧火做饭、浇锅炒菜,并不时唤上几句“上海佬俚”。这个“佬”字,其实并无轻视之意,倒是土味浓浓,如今成了第二故乡乡亲对她们的亲昵叫唤。
   天道酬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干率真、相较突出的李芬三年后被推荐担任了珠源小学民办老师,成了我的启蒙老师,六年后被推荐上了大学,若干年后成为上海知名的妇产科专家。而我与李芬老师的师生缘却在继续。八岁那年,已转学值夏的我随父至吉安城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拥挤的轮船码头售票厅与父走散,幸遇进城的李芬老师把我带至住宿的吉安饭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工作几年的我忆想童年往事,曾撰文《我的上海老师》,表达一种情感。文稿在《井冈山报》刊发,那时尚不知李老师高就何处。几年后打听到,有心的父亲将报随信寄去。如今,报纸依然存放在老师家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1997年又有《亲情永恒》一文见报,上海成了珠源人牵挂念叨的地方。
   “天地之间,至诚无息。”在电子相册《珠源情》中,珠源乡亲这样用心灵交流:“她,李芬,随着上山下乡高潮掀起,上海知青奔赴吉安的序幕随之拉开;她,以六年的青春和热血浇灌了这片珠源土地。”“难以忘记,从做饭到田头,从砍柴到送公粮……这一切的一切使你们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李芬在微信群“珠源人”中回复:“很感动,我一定续好珠源情。”是的,一定,此行是李芬第四次重返第二故乡。尤其是她去年6月1日以院派老专家出差会诊、遭遇车祸伤断右小腿之后,是六年的知青磨炼给予了她坚强品质,此次得以重新站立行走珠源。
   在珠源,李芬与夫君感怀着乡亲的热情相拥,感慨着山村的巨大变迁,山清、水秀、村美,家家小洋楼,户户有小车,她羡慕这乡间的清悠和自在。当年居住的老宅还在,她倚窗静望,或是不想去惊扰那段岁月。土砖厨房被拆了,她说:“我会记在心里的。”记在心里的何止这些,80多岁的老队长、70多岁的老房东、60多岁的好闺蜜,以及年龄不一的好乡亲。我甚至想着她的名字:李芬——桃李芬芳,这里还有她当年的学生、同事,更有她挥舍不去的泥土芳香。
   已退休几年的李芬,依然坚守在她的医院专家岗位。每隔两年来探望一次乡亲是她的珠源情结。她说,这些年开始梦见珠源,常回忆起那段岁月芳华。人真的老了?下次带儿辈孙辈来。
   “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那泓情感犹如淙淙山泉,已浸润生命的过往与未来。
   梭罗说:“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那年月儿,给了李芬老师别样的财富。收获满满,读了这段文字,她一定会说:感恩那年月儿的馈赠!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这春光烂漫的季节,那线线风筝也一定牵扯着众多李芬们的思绪和向往。

共 21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那年月儿》下的吉安新圩珠源,是作者生活的地方,也是李芬和唐氏姐妹曾经作为知青下乡生活了六年的地方。李芬等人下乡时的青春年少,融合珠源乡亲的真挚情感,而铸就了这份难忘的知青岁月。 从珠源走出的知青李芬一次又一次通过网络,通过实地,通过书写来感恩这方水土,感怀乡亲感恩,感念远去时光。她们会静心而望,不想去惊扰,会不停梦回,感慨岁月芳华。 因为知青下乡而铸就的这方乡土亲情成为那年月儿的标签,知青们会永远守望珠源的方向,而珠源人,以将这份发自内心的挂牵与之交汇。作者此次书写,用温暖的文字书写那段温暖的时光,重叠今时的重聚感慨,共同感恩相遇感恩那个月儿下的温暖相守。佳作,流年推荐赏阅!【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111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9-11-08 21:36:14
  知青岁月是不可复制的,您的书写很温暖,传递了很多温暖的信息。感恩相遇,感恩您对逝水流年的支持,祝福!
回复1 楼        文友:石维        2019-11-09 10:45:40
  作者非知青。
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9-11-09 18:57:11
  很抱歉理解错误,我将编者按修改了一下。还请多多海涵!
回复2 楼        文友:石维        2019-11-10 08:30:08
  谢谢了,恭祝编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