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路】用文字丈量路之长短(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路】用文字丈量路之长短(散文)


作者:腊狗进山 秀才,1615.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06发表时间:2019-11-20 23:17:09
摘要:我遽然明白:出洲的路并不远,回乡的路也不长。因为我找到了丈量的工具,这工具就是随时可以长出想象翅膀的文字。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百里洲南北人工河先后开通,围绕南北人工河配套的排涝灌溉水系各支渠,也逐渐完工。散居的农户开始向人工河或主干渠搬迁,形成街道式居住格局。接下来是平整土地,把原来抵御洪水的土台子还给水坑,把原来占据农田土地的树林、竹林铲平还给农田。20世纪80年代末,我家的老屋,包括其他邻居的老屋,先后搬迁到了人工河的马路边。我家的土台子和竹林,以及大坑南边的土台子、荒沟,全部平整为农田了。眼前,两百米开外,春生的三正间、一副间的新建房屋,就立在叫“斑鸠窝子”的农田中央、大坑东北角。这里没有水泥路,准确的说,我的车迂回慢行在原第五生产队,两块农田交界的土垅埂上。左右车门,不时发出被棉杆枝条和棉桃空壳摩擦的声响,如春生数家珍般地在帮我回忆:左边原来是谁家的土台子;右边原来是谁家的大水塘;东边原来是谁家的竹林子;西边原来是谁家的菜园子。那土台子有多高;那大水塘有多深、有几个黄鳝洞、有几只青蛙;那竹林子里有什么鸟;那菜园子里有几个瓜。等等,全在我眼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多少人向往的田园生活啊!我现在还是寤寐求之。陶渊明追求的田园生活只是“心远地自偏”的精神所向。春生“结庐”在一片农田中、堰塘边,才是真正的田园生活,幽雅又恬静。春生就是春生,他不是陶渊明,他没有陶渊明做官的烦恼和矫情。他活得真实、洒脱,他不像陶渊明对待生活持骑墙的态度: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隐居。
  
   九
   当然,无论是春生,还是我,我们跟陶渊明是没可比性的。这里的可比性,并不是谁贵谁贱的问题。也不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和政治主张。主要是所处的时空差异。这样说来,我跟春生是有可比性的。因为我们不仅同时代,而且同是一个生产队长大的发小。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都是同班同学。论学习成绩,我们不分伯仲。论特长爱好,春生能歌善舞,吹、拉、弹、奏、说……样样比我强。春生成了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明星,女孩子多有追星爱好,同一宣传队的女生暗恋春生已久,禁不住以一颗海枯石烂不变的少女之心、撕下算数作业本一张纸,给春生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情书。这个女生没有创造富强大队中小学初中生浪漫的爱情奇迹,却酿成了富强大队中小学初中生悲催的爱情冤案。那封充满纯真爱情的书信,让老师全文拜读了,春生却只字未见。但处分是少不了的,春生和那个单边主义的爱情暗恋者,双双因此没了被推荐上高中的资格。富强大队中小学,过早地给大有作为的农村,输送了两名高素质的人民公社社员。我两年高中读完,被生产大队,作为赤脚医生的后备军,安排到县卫校培训了半年,接着参加刚恢复的高考,把自己变成了城镇户口。某一段历史,俨然就是人生跑步途中的一块石头,稍不留神,就会绊你一个趔趄。春生不是输在起跑线,而是输在跑步的中途(仅指上学和户籍身份而已)。
   其实现在,我跟春生的户籍身份反过来区别较大了,某种程度上说,他比我优渥。他在家乡,拥有自己可流转和后人可继承使用的土地,这并不是货币意义上的有形资产优渥,它是一种资格,如欧洲以血统论判定贵族身份。他有系着根的田园和“庐”,有我没有的归属感。我虽然已在一线城市的羊城,工作和生活十八年了,还是一个身份两地都不靠,购房、购车、孩子上学必须出示居住证的外来人,这种感觉很不好。纵然拥有广厦千万间、金钱万千亿,也换不来归属感,何况我的财资达不到这一水准,即便达到了,每日食不过三餐饭,每夜眠不过七尺床,仍是一个没有根的漂泊者。由此,我经常愧怍,当年不该把父母的户籍转到我工作的所谓城镇,尤其是不该,在父亲不情愿卖掉老屋时,极力充当卖掉老屋的推波助澜者。当我醒悟,能理解父亲是想留下系牢乡土乡情根基的本意时,斯人已逝,一抔黄土长青草。值得欣慰的是,父母如愿安葬在故土。伴随经济全球化,人口迁徙的距离越来越远、范围越来越大,新北京人、新上海人、新广州人、新美洲人、新欧洲人、新澳洲人、新什么人……层出不穷,他们或多或少还有家乡和故土的概念。他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呢?
   多年后,每当我提起春生那一段桃花运,他都是一笑了之,十分坦然。好的是一直来,春生跟我没有生疏感,尽管不像四十多年前,每天能见面,但我们的联系没有间断。我在国家单位当差那些年,正是春生“亦农则农,亦商则商”的艰苦创业期,他有什么事找到我,我能帮则尽力帮。我后来离职“下海”去羊城闯荡,帮不到他什么了,他仍一往情深待我。我说,家乡自制的豆瓣酱烹饪红烧鱼好吃,他就安排夫人特意给我备了一大桶,一吃就是两年。家乡的味道真美,到达春生的家,他的夫人正忙于准备午饭,腊肉、鸡、鸡蛋、蔬菜全是自家的绿色产品。春生说,就差鱼这道菜,他今天是不会拿网捕的,就要看我的本事有多大。他说,你莫看我这大坑被土台子填埋了只剩下一角,里面有十多斤重的草鱼数十条,还有不少武昌鱼和鲫鱼。春生说着,已拿出他早备好的两根现代化的玻璃钢钓鱼竿。我明白春生的意思,他是想跟我同塘竞技,重温五十多年前的钓鱼往事。那时,我们刚上小学,有时放学后,就在他家老屋东边、大路旁的水塘里钓鱼。那是公家的鱼,我们的行为不够光彩。那时,我们的钓鱼装备十分落后,去竹林里挑一根细竹竿,把母亲纳鞋底的粗索线和大号针悄悄地从家里偷出来,在煤油灯上烧红大号针再弯成钩,拴上索线和竹竿、高粱穗棒子,挂上蚯蚓就开钓。不到几分钟,高粱穗棒子上窜下跳几回合,用力扬竿一扯,一条一斤多重的瘦弱草鱼就到手了。那种立竿见影就得鱼的喜悦,一去不复了。我和春生,这次五十多年后的钓鱼,中途撒了数十公斤浸泡发酵带有酒香味的小麦,足足守候了一个多小时,一条大草鱼把钩线拦腰斩断逃之夭夭,只钓到两条小武昌鱼。春生要拿网捕捞,被我阻拦了。我说,现在的草鱼越来越狡猾,不好钓,有两条小武昌鱼,中餐和晚餐足够了。他说,不是鱼狡猾,是鱼吃得太饱。春生说的不错,人饿极了什么危险都不怕,何况鱼乎?正所谓“饥寒起盗心”。五十多年前,人都没吃的,哪有给鱼吃的,所以,那时的鱼傻,好钓。
  
   十
   秋天午后的太阳,没了夏天的灼热,给人的感觉是贴心的暖,尤其是故乡的太阳。春生和我,在原老屋旁边的那条洒满阳光的大路上散步,大路已是有其名无其实。准确的说,就是一大片农田中的土垅埂,偪仄偪仄的,最大限度可通行装载庄稼的板车或手扶拖拉机。路的南端,朝南河方向延伸不到一百米,被一条东西向的水泥路拦截。路的北端,朝鸭子湖方向延伸不到二百米,早已被人工河拦腰斩断。路的两侧,长着参差不齐的狗丫根草。路的中间,是一条泛着黄土灰尘的细长小径,显然是人为的脚板摩擦所致,与外围阡陌纵横的、坚硬的灰色水泥路格格不入,这倒是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意思了。在我看来,这短而窄的土路,就不是路了,它是我的记忆中枢神经,更像被岁月这双手摸毛边了的书脊。左右两侧的农田,就是写满民间故事、童话、谚语、家史、村史的书页了。于是,我和春生背对人工河,从北向南一边走,一边温习这本书。
   此刻,我们的左手边,是一整片旱作物农田,过去名为“长田”,是支离破碎的。长田的北端,有一块不大的水稻田,田头常年安装一架四人操作的脚踏水车,水车犹如今天的跑步机。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去高水渠打猪草,每每路过这里,都要爬上去过一把飞快的跑步瘾。往往是在水车横轴飞速旋转中,不小心踏空,两条小腿的鲶鱼干,就会被水车木拐打得瘀血青紫。父亲说,踏水车如行人生路,一定要谨慎,一旦踏错拐,就会受伤,重则跌你个头破血流。当初,我听父亲这话不以为然,直到我参加工作后的前二十年那段人生中,“踏错拐”一头栽进股市里跌了个鼻青脸肿,才明白“踏水车如行人生路”的道理。长田的南端与水塘交界处,有一盘碾米的石碾,石碾宛若一个躺在地面的巨大钟表,也像一台老式唱片机。不过,它的旋转是靠牲口拉动的。那天,我陪母亲去碾麦子,正值飞机给我们大队洒农药杀棉虫,当运五型飞机低空飞来盘旋时,炸雷般的轰鸣声,把拉石碾的骡子吓坏了,它拉着石碾飞快地转起来,眼看我就要被石碾的横梁带进碾槽,母亲紧急救我中,一只脚滑进了碾槽。母亲付出一只脚的代价保全了我的性命。田是物非,水稻、水车、水塘、棉花、石碾、骡子早已不见踪影,眼前是一片摘完了棒子的玉米秸秆。
   我们的右手边,现在是一片棉花田,原来是生产队的仓库、稻场及大坑边的坛子窑。那时,稻场临近大坑边,总是堆着几匹大山似的、备用烧窑的柴草。冬天刮起了西北风,大雪即将降落,几个无知的小伙伴,在柴草堆旁点火取暖,酿成了一起火灾事故。当事者其中一人因其他意外事故早逝。还有两人健在,且事业有成、儿孙绕膝。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值得铭记。想起坛子窑,自然想起那个制砖、做瓦、建窑、烧窑的窑匠。他是湖南人,个头不高,癞痢头,其貌不扬。我们一群小伙伴,常在稻场边看到一块泥巴,被他捧在手中敷上一个小折叠木板桶飞快地旋转数圈,就神奇的变成了四片泥瓦。我们不付分文欣赏了玩泥艺术,不仅不赞扬他,反而嫉妒他。嫉妒的方式,是编顺口溜耻笑他的癞痢头。奶奶知道这事后,对我说,人家在外讨生活不容易,不能欺负外来人。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在后来闯荡羊城的近二十年岁月中,深切体会倒了这句话的意蕴。
   再往前走,左手边就是我家的老屋场了。方方正正的土台子上,坐北朝南摆放着凹字形的五间杨木立柱横檩、泥巴混凝高粱秆加稻草作壁、麦草盖顶的房屋。东边是一个如台子一样方正的水坑,北边是菜地,东北边是一大片竹林。遗憾,我家老屋的总设计师父亲,虽有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境界,却没五柳先生“而无车马喧”的逸致。西边紧挨那条整天牛马嘶叫、牛车昂响、人声嘈杂的大路,证明了父亲在设计上的缺陷。“一个萝卜一个坑”可能是全世界职员与岗位相对应的比喻之说,“一个台子一个坑”却是我们百里洲人抵御洪水的真实写照。江上之洲,一展平原,没有山丘取土,只有向下挖泥。台子垒多大,水坑就多大;台子垒多高,水坑就多深。我家老屋的土台子,大约是1963年前后垒成的。模糊的记忆告诉我:灯红通明,一群男女壮劳力不分日夜肩挑背驮,人的干劲冲天,夯声铿锵有力,三天就垒起了一个土台子。台子垒起来,肚子饿起来。那时,每家每户垒台子,都是互相帮工的,请帮工可以省工钱,但省不了伙食粮。一个土台子垒成,吃掉一家人全年的口粮过半。台子是稻谷,台子是小麦,台子是高粱,台子是玉米,台子像馒头,台子像蛋糕,台子像面包,台子像汉堡。一个土台子,就是一部洲上人的饥饿史。土台子一个一个地还给了水坑,饥饿已成为温饱的回忆。
   一蔟花圈和岁数条仍新,出现在眼前的农田中,显得十分突兀。它们纷纷诔诉又一个生命不复存。春生说,这是刚去世不久的老同学周书勤的坟墓,这也是村里划给她的土地。这个富有书卷气的名字告诉我,她的确是我们的老同学,而且是我们富强大队很多人的老同学,她读了多年的小学一年级,这辈子的最高学历也就是小学一年级。她是一个不幸的有智障的老同学。计划经济年代,她在生产队劳动,是评不到高工分的,也就没有好的收入,生活比我们更拮据。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她的日子才逐渐好起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起码是一个健全人,又有什么理由不知足常乐呢?
  
   十一
   春生的客房有两套,坐东朝西,垂直他家的正屋而建。分别给他在城里工作的二弟一家人和女儿一家人各备一套,用于逢年过节返乡居住。瓷砖铺地、铝板吊顶、墙纸饰面、洗漱卫浴、空调、热水器、电视机、衣柜、席梦思床……都不逊色我在羊城购置的一隅。然而,在家乡宁静又温馨的秋夜,我几乎整夜未眠,我没有择床的习惯,我却有不睡觉享受家乡夜趣的权利。窗外就是一片还在孕育秋苞子的南瓜芜子,爱吃南瓜花的“絮婆子”,它的纺线声叫过不停。记得我第一次学会,用高粱穗棒子给“絮婆子”做笼子,是叔叔教我的,笼子整个儿,就像是口、工、王、回、四这些汉字构成。今夜,如果下一场大雨就好了,青蛙定会此起彼伏地寻找“鞋袜鞋袜”般叫起来。我随车备有一个长柄手电筒,我会拿着它循声照过去,想必,那一只只穿花衣服的大青蛙,是傻傻地瞪着大眼球,一动不动的。如果来一场纷飞的细雨,那就是萤火虫飞舞游弋的景色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老屋台子西边,飘来宗海兄的竹笛声,有单吐,有双吐,那是演奏《扬鞭催马送粮忙》的跳音;我又听到灶钩子叔的口哨吹奏“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我还听到春生用二胡演奏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甚至听到了大路前头,山婆婆和运婆婆两妯娌深仇大恨般地对骂声。纺线声、蛙声、笛声、口哨声、二胡声、骂声,共同构成了一支老家的小夜曲。我遽然明白:出洲的路并不远,回乡的路也不长。因为我找到了丈量的工具,这工具就是随时可以长出想象翅膀的文字。
  

共 16107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了“我”参加家乡举行的自行车大赛途中的心灵感悟。今年十月,我在家乡的微信号上,看得了百里洲举行自行车环洲大赛的消息,我很兴奋,家乡吹来的国际自行车环洲赛的风,点燃我心中那团火,助推我不远千里驱车回乡,终于实现了儿时环洲游的愿望。在我一路经历的地方,触景生情,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在宝筏寺汽车轮渡码头,一家三口有过多少欢乐的时刻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看着江面的景色,令我想起我的童年时代,想起妈妈讲的故事,母亲关于百里洲形成的龟之说;父亲关于百里洲有“九柱十八梁”之说,奶奶说百里洲是葫芦和红薯,因为这是奶奶持家的两大宝贝,也让我们信服。我长大后,才对百里洲的形成做一番理性的考证。我惊奇地发现:奶奶太伟大了!百里洲,俨然就是一个漂浮在水中央的大葫芦。从地图上得知,外面的世界会更精彩,这个结论萌发在我第一次跟奶奶出洲去宜昌大姑家的途中。那次,奶奶带着我看小姑,我第一次享受到百里洲最高学府的食宿待遇。第二天,奶奶扯着我匆忙赶到大河边的轮船码头时,我还在回味梦中的美食——油条和豆浆。是在奶奶的“油条豆浆”的一路鼓励下前行。我儿时的好伙伴春生,和我结伴同行,他如数家珍般给我讲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我们沿刘巷码头上的长江大堤,逆江向西缓慢行驶,看到眼前的果木和粮食作物丰收的景象,看到棉花,看到水,心中想起过去我们的苦难经历,这里发生的故事……历历在目,有了过去的苦,才知今日的甜,看到今天这里人们的幸福生活,我作为一个家乡人,也感到无比的自豪。一路开车走来,看到家乡的山水,想起自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经历,人生有过收获和惊喜,可回到家中找不到多少衣锦还乡的荣耀,倒是有点怀念日子,眼前的人工河,和春生在一起搞水利建设的经历,我们一起回忆当年走过的路,老生产队的当年场景,还有我们的在一起上学美好时光,青春的故事,我们在岁月中建立的深厚友谊,多年前的钓鱼故事……在家乡散步,村里的田地,小路,老屋,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触动我们的心底,给我们回忆,令我们感慨,听着家乡人的熟悉的乡音,我明白了:出洲的路并不远,回乡的路也不长。因为我找到了丈量的工具,这工具就是随时可以长出想象翅膀的文字。”散文通过自己的回乡经历,从眼前的景物中回忆往事,描述出家乡的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家乡的风土人情,我的人生经历,以及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过今昔对比和人生轨迹的描述,记录时代的轨迹,反映出家乡的巨大变化。文章贴近生活,文笔细腻,亲切自然,情动于衷,情事理交融,融情于景,回荡着浓浓的历史纵深感,给人回忆,令人心起波澜,产生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11-20 23:24:35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9-11-21 10:42:24
  辛苦老师编按!谢谢!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11-20 23:26:04
  这是我编辑的最长的一篇散文,真是佩服作者的丰富才思,学习了!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9-11-21 10:46:57
  这篇散文的确很长,是我从计划付梓的长篇散文集《定义故乡》中抽出来的。让老师编辑时花费了很多阅读时间,谢谢!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11-20 23:26:34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9-11-21 10:47:35
  谢谢老师!
4 楼        文友:老百        2019-11-21 09:23:41
  向腊狗进山问好,柳岸花明社团欢迎你。
   为便于联系,请加柳岸文友群QQ:858852421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4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9-11-21 10:48:17
  谢谢老师关注!我加入Q群。
5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19-11-21 10:20:22
  老师的长篇三部曲咋不见了?
云烟深处懒读书
回复5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9-11-21 10:51:11
  谢谢老师关注!三部曲被江山长篇编辑下架了,他们说,下架的原因是涉及政商、官场。很无奈!!!
回复5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21-04-04 23:45:05
  我三部曲,无缘无故被下架子了,我至今不明白。为此,我主动跟江山解约了。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11-21 10:36:29
  这篇散文很厚重,一条路,容纳了多少事,长而不冗,读来趣味横生,深沉而并非造作。语言特别有味,这文字可以丈量路,的确,丈量了一段人生路。将一段时光串起,成一挂珍珠,这个功夫了得。大赞!怀才抱器拜读,留言问候。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9-11-21 21:42:55
  谢谢老师关注!您过奖了。请多指导!
7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9-11-21 10:40:11
  由于诸多原因,很久没给江山投稿了。前天进江山,发现“柳岸•路”征文。“路”,在人生路这一大主题范畴下,有创业之路、文学之路、打工之路、出门的路、回家的路……
   “路”题,跟我几年前写的一篇散文《出洲的路有多远,回乡的路有多长》比较契合。于是,将此文投给了“柳岸花明”社团“路”征文(“用文字丈量路之长短”这标题是编辑所拟)。文章写的好不好,我不敢说。但情是真的,意是切的。“路”,只是一种象征,借此书写我一段人生之路的酸甜苦辣,抒发我的怨乡、怀乡、恋乡之情。我不喜欢空洞或过分粉饰的文章,我也希望读者能读到一个真实的作者和真实的世界。谢谢刘柳琴老师阅读《出洲的路有多远,回乡的路有多长》冗长的文字,并用心编按!
还童心本真,续文学旧梦,不计名利得失,只求一吐为快。
8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19-11-21 19:52:38
  初次拜读猎狗进山先生的佳作就有一种亲切感,似乎走着同龄人的经历和感悟,从农村经过高考的洗礼走进城市几十年的事业打拼,陌生了回乡的路。一次回乡车骑赛的路上,触景生情,儿时的生活立时浮现在脑中,父母的故事,奶奶的事迹,一股脑在脑海中翻腾。陈年旧事就如回放的电影,历历在目。遥远的家乡的距离,在作者朴素文雅的笔端涓涓流出,真切动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般再现了故乡之情。好文,点赞分享。
回复8 楼        文友:腊狗进山        2019-11-21 21:40:51
  谢谢老师关注!您过奖了。拙文能让老师产生共鸣,是我的荣幸。请多指导。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