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守】茶炉(散文)

精品 【宁静•守】茶炉(散文)


作者:雪凌文字 举人,5235.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5发表时间:2019-12-02 15:31:26
摘要:在常四爷沉思和回忆的漫长幕布展开的瞬间,一罐散发着袅袅香气的浓茶伴着一只斑驳而温润的茶炉,守候在一位苍颜华发的老人身边,如一位功成名就的将军立于经年征战过的沙场,历数着岁月的年轮……

【宁静•守】茶炉(散文) 一、
   常四爷端坐在沙发前面的马扎子上。盯着眼前那罐冒着滚滚白气的浓茶和茶罐子下面那个神奇的茶炉子,眼神中充满着不解和感慨。
   常四爷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彼时,整个中国都陷在被外敌欺凌的苦难和内部匪患猖獗的漩涡里,久久不能平静。深居祖国西北山区的宁南小村子,或许过度贫穷,连倭寇都懒得浪费精力去霸占;或许是因为交通不便,实在难以进入,所以倭寇的侵略反倒躲了过去,但当地土匪强盗的滋扰却难以避免。十年九旱的自然气候,和才过去没多少年的那场震惊中外的“海原大地震”波及而来的摧残,使得这座古老而偏僻的小村子,更加增添了许多寂寥和破败。百姓们整日在与天斗,与地斗,更与匪患作斗中艰难地度日。
   常四爷生在那个时代里,并有幸能够生存下来成为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见证者,同时,陪着常四爷见证了这段历史的,还有那个跟着历史而变革的茶炉。
   常四爷的罐罐茶伴着他走过了整整七十多年的人生。陪着他的第一口茶炉,是父亲用河滩的红土泥做成的,火炉里的燃料是晒干的牛粪。
   挖出河滩里粘度最好的红土泥,掺进一些麦秸枯草,用石杵反复捣,再用双手来回揉,待麦秸枯草和红泥搅拌充分后,便用双手捏成一个铁桶一般粗细的圆柱形,再掏空内部,在底部挖出一个小洞,插进去几根铁丝当火篦子,然后放在太阳下直至完全晒干,如此,一口红泥茶炉便制作好了。常四爷的父亲是乡间里的泥瓦匠,他做的茶炉,火旺,烟少,深得乡里们的厚爱,因而经手他“制造”出的茶炉几乎遍布了村里的每一家。
   常四爷起初开始喝罐罐茶是八九岁的时候。每日清早,圪蹴在父亲腿边,急不可待地蹭那些没劲道的黑水,他们管这种茶叫“二靠茶”,是父亲煮过好几遍后的的粗茶叶子煮出来的,所以进嘴的茶水其实只有其色而少有其味。几年后的一次土匪打劫,父亲被土匪头子抓去“架了飞机”(扒光衣服,拴在树桩上,双手后绑,在后背插一把点燃的香,让其慢慢烧死,残忍至极)。常四爷在极度悲痛和无可奈何中,一脚踩碎了那个红泥路子,跑到了县太爷那里告状,谁知当时国民政府的县太爷没等他说完,就把他赶出了政府大院。之后常四爷一家只能继续夹着尾巴生活,然而或许是已经习惯了父亲清早的那一壶罐罐茶,所以没了茶炉的常四爷,总觉得整日心神不宁,于是又学着父亲当年的手法,自己做了一个红泥茶炉子,不过可能是不得窍门,这只他自己做的茶炉总是很难烧起火苗来,每天煮茶都烟熏火燎,还要用蒲扇一直在下面扇风,所以每天早上的一罐茶都是在不断地咳嗽和灰头土脸中度过的。然而即使这样,这只既没有外表,也没有火候的红泥炉子,陪着常四爷整整熬了十多年的罐罐茶,不曾有一天落下,后来常四爷总是笑盈盈地给孩子们说:“那时候的红泥炉子熬出来的罐罐茶,既有红泥的味道,也有牛粪的味道,咋喝都香啊。”但是晚辈们每每听之,都总是笑着应付他:“四爷,你吃的那不是茶,那是‘苦’。”四爷听着不再说话,露出一脸难以捉摸的微笑。
   二、
   常四爷的这只给他熬了十几年的红泥炉子,最后“毁”在了儿子常满的手里。然而四爷看着陪了自己十来年的炉子被儿子砸烂丢到了沟壕后有点不舍得,但心底里更多的是欣慰,因为常满从务工的那里,给他背来了一个铁皮箍制的茶炉,并用当年捏泥炉子的红土给铁皮炉子装了内胆,这样一来,虽然茶炉的内部依旧是红泥捏制的,但是外部是明晃晃的铁皮,再也不怕被水泡烂炉面了,而且炉沿的周围一圈铁皮上,还可以在煮茶的同时,放上几片豆面饼子或者几颗煮熟的土豆,待茶煮好了,饼子土豆的皮也都烤得焦黄了,就着一杯浓茶吃下去,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真是最大的享受。
   虽然常四爷的新茶炉里面的燃料依旧是晒干的牛粪,但和当年的那只红泥炉子相比,却有了变革性的改观,为此,常四爷非常自豪,常常在邻居们来串门的时候,及时又热情地用他的铁皮炉子给煮一罐浓茶,常四爷说:“这玩意儿好,不怕湿,也不怕摔破,还留住了牛粪的那股子青草味儿……”亲邻们听着,看着,感叹着。
   这只铁皮箍制,红泥做胆的茶炉,陪了常四爷整整二十年,也是乡村里最贫穷的二十个年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光荣退伍”。后来常四爷回忆起来,还一直感叹,当年要不是那个铁皮炉子每天早上煮出来的那罐苦中带涩,涩中带甜的灌灌茶,怕是早就“苦”死了。
   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到宁南乡野的时候。老百姓们在三两年前结束了那一锅吃了十多年的大锅饭。瞅着属于自己的土地,属于自己的牛羊,个个都干劲十足,卯着脑袋扎进自己的那几块土地里,“挖”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光阴。此时的常四爷虽然已年近五十,但精气神却和二十来岁的儿子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光着膀子,一样的挽着裤管,一样的满头大汗,一样的隔山和牛。唯一不同的是陪伴他的茶炉子不再是那只儿子背回来的铁皮炉子,炉子里的燃料也不再是那些晒干了的牛粪,而是一口生铁铸造的,可以带烟筒的,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炉子,炉内的燃料则是一块块黑黝黝的,来自几百公里之外的煤炭。
   常四爷起初对这个新玩意是抵触的。这只黑乎乎的铁疙瘩及其沉重,所以只能固定在屋里一个地方,要想和以前那只铁皮炉子那样随时搬到门外边晒着太阳边煮茶,对于已经五十来岁的常四爷老说,则非常不便,况且,用那些黑漆马虎的煤炭,不但要花钱,煮出来的茶,怎么喝都喝不出牛粪煮出的那种特有的香味。所以开始那些天,常四爷都是一个人守在门外的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炉子边,吹吹打打地用牛粪给自己熬茶。而家里其他人,包括他的老伴儿都围坐在屋里的大炉子边,说说笑笑,吃吃喝喝,好不乐呵。看在眼里的常四爷最终没能坚持几天就“缴械投降”了。
   那日起床,口干舌燥的常四爷正想赶紧点火煮茶,却发现前一晚忘记把铁皮路子收进屋檐下了,赶上了一整夜的大风大雨,那只早已千疮百孔,颤颤巍巍的铁皮炉子算是彻底报废了。炉子的红泥内胆已经破掉,就连外面的铁皮也因年久生锈,加上大风吹打,彻底裂开了。眼看着用它煮茶,已经不可能了,常四爷捏着一把干牛粪站在院子里一筹莫展。这时见屋檐下伸出的那只铸铁的大炉子的烟筒里冒出了青蓝色的烟,听见屋里老伴儿吸溜着喝茶的声音,常四爷顿时口角生香,禁不住这早已习惯了近四十年的茶虫的诱惑,虽心里还有点儿不情愿又管不住自己的双脚,低着头走进了屋里。儿子常满见父亲进来,便立马起身,让父亲坐在了自己的那个座位上,随手把刚倒进杯子里的浓茶端给了父亲,意味深长地笑着说:“爹,你尝尝我这茶味道咋样?”常四爷一手捏着两块干牛粪,一手接过了儿子递过来的那杯香气四溢的浓茶,像是想说点啥,最后却一个字也没说出来,撅着嘴一大口喝掉了半杯浓茶,半响后吐出了三个字:“嗯,还中”。
   常四爷就以这种似乎有点尴尬,有点难为情的方式,开始了他用那只铸铁炉子熬茶的人生。后来常四爷常说,那铸铁的大炉子确实好,但好不在茶,也不仅仅是比牛粪炉子干净,而在它的其他功能上,比如它的内堂里可以烤红薯;再比如它还能取暖烧水,甚至能在上面做饭,大冬天的时候,既能煮茶,还能暖屋子,这不仅满足了常四爷这位“老茶民”的初衷,更主要的是,老伴儿不用再一个人守在冰冷的厨房里给一家人烧水做饭,这只炉子名义上还是叫炉子,实际上算是一家人的半个灶台。在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里,这只热气四溢的大火炉子,能让一家老小,包括整日里到处乱逛的小孙子在内,都聚集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屋子里,聚集在火炉边,每日晚饭过后,常四爷伸着腿靠在炕角的被子上,看着灯下的老伴儿和儿媳缝缝补补,看着趴在炉边不远的小桌子上写字的孙子,闻着炉膛里烤红薯的香味,常四爷总觉得这一切都是从前忍饥挨饿,甚至夜不敢寐的年代里所不敢想象的,而今这一切如此真实,如此温润的光阴,是否都归功于这一只火热的大炉子呢?
   晚年的常四爷,如一台经年的留声机,总是逮着机会就给孩子们讲述他和它的炉子的故事,但每说到此处,常四爷总会在最后不忘补上一句:“娃儿们,你们可是赶上了好社会……”
   四、
   常四爷是三年前被城里工作的大孙子接到他的家里的。在黄土村里度过了七十多年人生的常四爷,实在不想在“秋叶飘零的季节”离开故土,但是老伴早已“远去”,儿孙都已振翅高飞,留着他一个耄耋之人守着一个老院子,必然引来亲戚邻里们骂儿孙的不孝,何况,他已经严重变形了的四肢关节,已经不允许他自己哪怕只是提一小桶水的劳动了。所以即便老人家的心里有万分不舍,但还是被健壮憨厚的大孙子接进了城,背进了明光闪闪小洋楼里,在孙子背着她准备出发的时候,常四爷硬是推开了孙子的手,一手拄着拐杖,一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他人生中的第四只茶炉——受精准扶贫政策的好处,政府送给他的那一个双炉膛的大烤箱。搁置在屋檐下的那只生铁铸造的铁炉子如一位故人,目送着常四爷被孙子扶着走出了土院子的大门。
   常四爷被孙子接近城的三年前,拥有了他人生中的第四只茶炉子,准确讲是村里的每一家都拥有了一只这样的大炉子。这是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下,政府给村里每家每户免费分发的取暖设备。由政府的车送上门,并直到安装妥当。常四爷第一次看到这只大烤箱的时候,惊讶万分,心里寻思:“这家伙,得多少煤炭能养的住呢?”为此他还担心了好些天。后来才发现,这烤箱非但省煤,散热也远远超过以前那只生铁炉子,而且有捂火的功能,喝完茶不需要的时候只需要压上捂火盖子,一整天不加煤也不会灭,这让常四爷十分不解,又十分满意。这只烤箱,几乎陪伴了常四爷最清闲,最惬意,更是最心安的晚年生活。每日早晨,喝着烤箱炉火里熬出的浓茶,回忆自己七十多年的岁月,数着东南西北到处驰骋的儿孙们,常四爷的一壶早茶,总是能喝到半晌午才悠悠然走出屋子。
   常四爷在听了儿子和孙子的话,要准备进城的那些日子里,将家里所有值钱的家当,耕地都送给了村里相对贫穷的乡亲,却唯独不舍得把他的茶炉子送人,他想,万一哪天我还回来,吃的喝的我都不缺,可没有煮茶的炉子可万万不行。同时,常四爷一直在为另一件事而苦恼和纠结,此苦恼和纠结,也是因为茶。
   常四爷知道,城里人的楼上都有暖气,不需要架火炉子,甚至墙壁上都没留下通烟筒的窟窿,那怎么去煮罐罐茶呢?总不能放在人家的燃气灶上煮吧。另外,现在年轻人都用开水冲的茶,在他看来那根本就算不上茶,充其量就是有点儿茶水味儿的水,那东西根本没法解他七十多年养成的茶瘾,但这事儿又不便给孩子们说,总不能让人家在墙上钻个窟窿,专门给我架个大炉子吧?这可如何是好,为此常四爷苦恼了好些天,直到被大孙子背进了他的小洋楼里为止,他都为此而在心底里苦恼不已,甚至有点抓心挠肺的感觉。常四爷非常后悔自己把当年那个随时能搬动的铁皮炉子没保存好,他想,要是那东西还在的话,我就带着一起进城,每天清早搬着去楼下的空地上,塞几根木棒,那一定可以煮茶。想到此,常四爷非常责怪自己总是想得不够长远。
   然而困扰了这位华发老人多日的“大问题”,在他进城的当日就证明,是他想多了。
   那日常四爷被大孙子的小汽车接进他城里的洋楼后已是午后三点多了,平日里这个时候,正是常四爷午睡起来后,喝下午茶的时间。常四爷的屁股刚落在了孙子的沙发上,就见大孙子一只手提溜着一个巴掌大、黑色的小盒子一般的东西,一只手拿着一个玻璃小壶,摆在了他的眼前的茶几上,随后把黑盒子下面的引出的插头插在了茶几下的插座里,便抬头神秘地冲着爷爷笑了笑道:“爷爷,想喝你的罐罐茶了吧?哈哈,这是给你置办的‘家具’,以后你就用它煮茶吧,和你的大炉子煮的茶一样的味道……”
   常四爷看着眼前的新玩意,听着大孙子的话,一脸茫然,心理寻思着:“这东西这么小,往那里加碳呢?总不会是用碳末子烧吧,那一壶茶得用多少碳末子呢?”看着爷爷的眼神,大孙子早已明白了爷爷的心思,于是坐在了爷爷的身边,一边操作,一边给爷爷解释起来:“这是电热炉,并有红外加热功能,触摸键控制温度和火候,比如熬罐罐茶,火不能太大,调节到三个红格子,便正好温火熬煮……”听着大孙子的解释,常四爷依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又考虑到一定不能给孩子们添麻烦,便禁不住问道:“那烧完的灰咋弄出来呢?不会满屋子飞吧?”大孙子听着,捂着嘴笑了。
   五、
   常四爷一生虽然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绝不是愚笨之人,特别是涉及到煮茶,熬罐罐茶的事情,他从来都是最娴熟的,这次的高级茶炉虽然在最初几天来,让常四爷战战兢兢,甚是难堪,但很快他便熟记了那几个平常用到的触摸键,操作地竟然也越来越顺手了。至此,唯一困扰常四爷进城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常四爷及其爱惜自己的这“块”小茶炉,并为自己拥有了他人生中的第五个茶炉而欣喜不已,并时常盯着它,脸上露出不可捉摸的神情和感叹。
   这一次常四爷坐在茶发前的马扎子上,又盯着他的小茶炉子陷入了深深地感慨中。他在顺着他地茶炉子的线索,极力去试图梳理自己近八十年的跌宕岁月。在这条线索的另一端,一只简陋而充满泥土味地红泥炉子,用一把干牛粪燃起的红色火星,点亮了常四爷起伏波折的人生,而紧随其后的铁皮炉子和生铁炉子,则如一把岁月的镰刀,陪着常四爷度过了最健壮,更是最苦难的中年日子。晚年里的那一个大烤箱,以及如今这个还不到大烤箱几十分之一大的小茶炉,似乎是一种对常四爷斑驳一生的奖赏。常四爷总是会忍住不给身边的孩子们讲述他过往的那些岁月,但不论怎么讲,总是离不开一只茶炉做引子。
   坐在身后的大孙子看着爷爷再一次陷入沉思,不禁打趣问道:“爷爷,茶香吗?”
   常四爷头也不回,呓语一般低声一句:“香,真香,这么好的世道里,咋喝都香”说完,又进入了他恬然而祥和的沉思中。
   常四爷在沉思。在他回忆的幕布缓缓展开的瞬间,一罐散发着袅袅香气的浓茶,伴着一只斑驳而温润的茶炉,守候在一位苍颜华发的老人身边,如一位功成名就的将军,立于经年征战过的沙场边,历数着岁月的年轮……
  
   (2019-12-2江山文学网首发)
  

共 55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常四爷端坐在沙发前面的马扎子上,盯着浓茶及茶罐子下面的铁炉子,眼神中充满无限不解与感慨。从而引出下面的故事。文中主角常四爷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西北的小村子,那时中国正在水深火热之中。常四爷是历史的一个见证者,陪伴他多年的茶炉也与之相伴。第一口茶炉是父亲用粘度最好红土泥做的,火炉的燃料是晒干的牛粪。常四爷的父亲做的茶炉,火旺,烟少,深得乡里们的厚爱。常四爷八九岁就开始喝罐罐茶,因土匪打劫,父亲被活活烧死。悲痛之情无以言表。第二支茶炉是父亲走后,常四爷学做茶炉,茶炉的品质实在不敢恭维,却陪着常四爷熬了十多年的罐罐茶。第三只茶炉是一个铁皮箍制的茶炉,陪了常四爷20年。直到年久生锈,彻底裂开才淘汰。他开始了用那只铸铁炉子熬茶的人生。这炉子功能多,烤红薯、取暖烧水,煮茶、暖屋子。那个时候的炉子却成了最好的回忆。70多年的人生,常四爷老了,被大孙子接进了小洋楼,走之前,有恋恋不舍抚摸着他的第四只茶炉——政府精准扶贫政策送给他的那一口双炉膛的大烤箱。来到洋房,看到大孙子给准备的“沏茶壶”——即电热炉,常四爷学会了操作方法,欣喜不已。忆苦思甜中,老人的思绪又回到许多年以前……整篇小说以常四爷茶炉为主线,他先后使用了五个“茶炉”,在整个茶炉的故事中,一是体现出旧社会的艰苦岁月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不堪境地,中国人民所受的诸多苦难也是很难在记忆中抹去的。二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日子越过越好,党的扶贫政策好,老百姓得实惠。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的服务宗旨意识不断增强,一切以群众的利益出发,主题教育活动的不断推进,使人民安居乐业,得到真正的利益。扶贫政策更显实效性。三常四爷回顾70多年的岁月历程,感受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好政策,好生活条件,幸福安逸的生活,他经历百转千回的人生磨难,最终的结局却是如此安逸与温暖,如香气扑鼻的茶香,温润暖心,细数曾经的岁月。深度好文,问候作者,推荐欣赏!【编辑:步步清莲】【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1206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步步清莲        2019-12-02 15:33:33
  细数沧桑岁月,五只茶炉贯穿故事始终。小说思路清晰,立意明确。欣赏美文,问候作者,欢迎投稿淡泊宁静!
我是一朵清莲,绽放浊世,只为清芳。
回复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9-12-02 15:53:53
  非常感谢青莲老师百忙中的编辑和精美按语,辛苦了,敬茶,问候!
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9-12-03 10:33:22
  一篇文章是否为佳作,并不在于是否有华丽的辞藻,唯美的语句,重在于文章的立意与寓意。一篇文章需要告诉读者作者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表达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历史是人物的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人物。小说《茶炉》以老人常四爷的五个茶炉为创作线索,叙写了常四爷生活里的故事。茶炉是生活里的一个小物件,尤其是常四爷的茶炉,普通的再不能普通,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将茶炉与中国当代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书写得真实凝重、生动鲜活,再现了那段历史风云的沧桑、歌颂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古人有云:“傍及万品,动植皆文”,作者从一个生活中微不足道茶炉的变化,写出社会变迁的大文章,足以见得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造诣,实属当今浮躁社会下,文章创作的的楷模和典范,好文学习了。
回复2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9-12-03 10:57:06
  非常感谢老师的褒奖和点评,不论文章质量如何,能得到同道中人如此鼓励,是一种莫大的动力和信心。正如先生所说,此文字面写茶炉,实际是想借茶炉来彰显出时代和国家的发展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另外,先生与我有缘,您是孔乙己,我的笔名其实是阿Q,哈哈,问候您,敬茶!
3 楼        文友:菁茵        2019-12-05 22:21:03
  一盏茶炉,氤氲着岁月之香,见证着生活的变迁,娓娓道来,佳作~~
心若草木,向阳而生~~
回复3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9-12-05 22:26:27
  谢谢菁茵!想以茶炉写百姓生活已经很早了,总是写不出感觉,这次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呵呵,问候冬安!
4 楼        文友:汾阳王裔        2019-12-07 12:05:15
  用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是我的喜欢。
回复4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9-12-07 19:50:58
  谢谢老师赏评留墨,用我们喜欢的文字,记录我们喜欢的生活,这是我们业余爱好者的最大野心!问候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