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丹枫】天堂(小说)

精品 【丹枫】天堂(小说)


作者:自在 布衣,263.5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331发表时间:2020-01-15 09:26:14

【丹枫】天堂(小说)
   当然也有想不通的,比如二木愣,解放前靠打短工为生,穷困潦倒,光棍了几十年,土改时有土地,才娶到一个傻女人做媳妇。那女人三十出头,长得还算周正,但吃饭不知饥饱,大热天里,会光着身子跑出家门。二木楞想在不得已时,给媳妇做顿小锅饭,偷偷在家里藏下一袋麦子,结果,有一天早上厨房冒烟,被民兵发现,不仅掀掉了炉灶,铁锅也被没收了。
   吴连才在大会上点了二木楞的名,并说:
   “要过共产主义,就不能三心二意!”
   当时,张有富的媳妇回村生孩子,他请假探视,听媳妇说炕洞里还放着一百多斤谷子,为了追求进步,他马上背出来送到了食堂。又听说二弟家也存有三四百斤小麦,便上门百般劝说,动员他将小麦交了出去。后来,发现娘在院子里还埋有一坛子黄豆,约有六十多斤,就提出把黄豆交出。娘不舍得,“这点粮食,是我一口一口省下来的。”他劝导说,“人民公社像天堂,咱在食堂吃饭不用拿钱,以后再也不会挨饿啦。还放这干啥?”娘无奈,含着泪把黄豆灌进布袋,眼睁睁地看着他背走了。
   吴连才说,当时的政策叫“一平二调”,就是平均分配,无偿调拨,不管谁家的物件和木材,都属于公家,只要社队需要,随时可以去拿。所以,谁也不在乎东西是谁的,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谁要损害了集体利益,被人告发,就是搞破坏,就是反革命,就会受到批斗,游街示众。
   就这样,在吴连才的领导下,石板头的家家户户,把所有粮食都送到了食堂,人民公社大食堂轰轰烈烈地开张了。
  
   三.“革命化的春节”
  
   有了粮食,食堂立刻红火起来。
   每个食堂的墙上,都贴着当日的饭表。上面有标语:
   食堂日日新,七天不重样。
   果然,食堂的饭表日日更新。
   “三天两头一改善,不是小米就是面”,吃饭的都说办的好,公社书记崔大炮下来检查说,“共产主义赛天堂,大灶是比小灶强!”
   食堂伙食好是好,但有一点不得劲,就是必须在食堂吃,不得将饭端回家。
   为方便就餐,让社员走的路顺,吴连才命令,将食堂周围的院落、胡同全部打通,像李家胡同、陈家胡同、岸底、里街、东里旮旯,原来隔着一道墙的,把墙推翻,原来隔着一座院的,把院墙掏出个洞,原来岸上岸下的,砌起了台阶。可谓户连户,院连院,胡同连胡同,小街通深巷,四通八达。
   吃饭不掏钱,不论是谁,是何种人,都一样吃饱喝足。这样的天堂大梦,在石板头,在林虑山地区,在中国的北方、南方、四面八方,几乎是同一时间,终于实现了。
   饿怕了的石板头人突然过上好日子,有时真感到跟做梦似的,又怕它真的是梦,除感觉无比新鲜外,便是怀疑它的真实性。陈凤吉心里常嘀咕:这种好日子究竟会延续多久?万一梦醒了梦碎了咋办?
   事实证明,老主任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
   刚开始,粮食充足,面条、稠饭、包子、油条、糖糕……尽着吃,日子过得还真不赖。
   张有富的爹张文艺有说快板的天才,到处宣传,张口就来:
   “农村办食堂,社员闹嚷嚷,
   好像瞧满月,又像娶新娘,
   菜角糖三角,油炸大麻糖。
   机器轧面条,就有二尺长,
   煤炉烤面包,社员吃得香,
   食堂真正好,生活似天堂。”
   二木愣有个口头禅:
   “受不受,三百六,做工不做工,月月要发薪。”
   羊倌田锁是个光棍汉,最是满意,见人就说:“吃一肚,穿一身,头顶的,脚抓(踩)的,哪个不是国家的!”
   是啊,人民公社家大业大,对穷怕了的山里农民来说,过去从来不敢敞开肚子吃饭,现在能毫无顾虑地吃饱喝足了,他们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生活的幸福感。
   由于人多锅大,不好计划,每顿饭下来难免会有许多剩饭,整桶整桶的面条、小米饭便被倒到了猪槽里。看到此景,逃过荒要过饭的人就看不惯了,陈凤吉痛惜不已,站在食堂门口大骂:“作孽不怕天响雷,狗日的,有你们受罪的时候!”
   果然,令人挠心的时刻来了。一九五八年的秋天,由于全民大办钢铁、大兴水利,农村的劳动力被掏空了,成熟的玉米、谷子、红薯没人收,大都烂在了田里。这就意味着,食堂的粮食要续不上了。
   转眼间,年关到。
   腊月二十五,外出工地的青壮年还没有回来,留守的老弱病残在平整土地。街上空落落的,没有一个闲人。全村人吃饭在食堂,粮食由集体封存,所以,家家没有贴春联,户户没有烧香敬神。吴连才在大喇叭里说,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初夕之夜,各小队的食堂食谱惊人地一致:面片炒米汤。饭里格外加了香油,各小队的男女老少挤在食堂里,吃了一年里最后一顿晚餐。
   夜里,如漆的天空,寒星数点,山峦沟谷一片黑暗。村里静悄悄的,偶尔有婴儿的哭声,以及远方不知何处传来的一两声爆竹和狗吠。村民们在无所期待中进入梦乡,他们不知道明天应该干什么,革命化的春节会怎样度过。
   天还未亮,寒风嗖嗖,形同粗沙的雪粒在空中飞舞着,漫卷着,横冲直撞,落到草屋上、树梢上、墙壁上,唰啦啦地响成一片。小孩子顾不得寒冷,迫不及待地跑出来,戴着棉帽子,或围个大围脖,踏着半尺厚的积雪,一脚深一脚浅,聚集到食堂大院,朝灯火通明的厨房探望着,眼巴巴地等候着饺子下锅。
   北大院里,地上的雪还未铲去,到处白茫茫一片。不到六点,大人孩子便陆续到齐,人头攒动,闹嚷嚷一片。头上还在飘雪,只是不再有风。那雪也似有似无,轻轻地洒在人们的头发上、眉毛上、衣服上。这时,吴连才披一件军大衣走来,他迈着大步跳到厨房门口的一个石磙上,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喊着:“现在还不能开饭,革命化的春节就要有革命的气象。上级号召要对党忠诚,啥叫忠诚?就是不能有私人空间。”说到这里,他停顿片刻,接着又说:“啥叫私人空间?我们各家各户的院墙就是。你每天躲在墙里面,谁知道你在干什么?现在全都回家,拿工具,男人掀院墙,妇女挑大粪,听通知回来开饭。”
   社员们都是冲着吃饭来的,听说要先干活,一片尴尬,但身边有老人和孩子,谁敢和全家人的肚子治气?只能在寒风中面面相觑,呵呵笑着,除了小孩在大院里玩耍,全都作鸟兽散。
   不一会儿,各家院墙上都站了人,砰砰啪啪的掀坯撂砖声,扑通扑通的石头落地声,此起彼伏,大街小巷乌烟瘴气,尘土飞扬。墙上墙下,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八点多钟,终于有人喊“开饭了”。于是,妇女们把粪桶往街上一撂,有的还找点水洗洗手,大部分人干脆拍下衣服上的灰,直接向食堂跑去。
   年饭是肉馅饺子,每人一大碗。吃饭中,吴连才端着碗边吃边强调:“要破除迷信,禁放鞭炮。”
   二木愣插话:“让俺放,也没钱买啊!”
   一阵嬉笑。
   人群里,小孩子、新媳妇、年轻的女子们,有的还换件新衣服,大部分人衣衫依旧,看不出这是在过大年。
   饭后,九个小队的社员都聚焦到了一起,上千号人,要进行团拜。在村边的打麦场上,张文艺爬上麦秸垛,高声指挥着,老人站一边,年轻人小辈份的人站一边,然后向大家喊道:向老人作揖拜年!于是,个个抱拳拱手,不管姿势到不到位,划拉几下,一阵哄然大笑,团拜结束了。
   张有富回忆说:“那年春节,村里的边墙一天之内全部消失。后来有人说,那时的社会治安好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净扯淡!家里的物件全都姓了社,哪有物可拾?院墙没了,街门没了,还闭哪门子户?”
   按照旧俗,初二初三是串亲戚的日子。女婿拜丈人,外甥看姥姥。村外的小路被白雪覆盖着,与路旁的田野山坡勾连成一片。三三两两的大人孩子,一步一滑地行走着。有的人家孩子多,男人用独轮车推着,媳妇跟着走。偶尔有骑自行车的小心翼翼地从雪地上驰过,随着一阵叮铃铃的铃声,惹得人们望它老远。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没带什么礼物,却都携着一个小布单,里面裹着从食堂称来的一顿口粮,或小米,或白面,或黄面……来到亲戚家,先把口粮取出,亲戚及时交到食堂报备,吃饭有了着落,才坐下来互相问候:“你那儿起五更掀院墙没有?”
   “推粪了没有?”
   “挑了多少担大粪才吃的扁食?”
   ……
  
   四.饿着肚子“放卫星”
  
   自从实现了公社化,社员的肚子一天比一天瘪,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思维。每个人的大脑像开了天窗,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正如吴连才所说:“革命群众敢想敢干,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当时,最时髦的词汇就是“放卫星”。这卫星,可以是粮食产量,可以是生产进度,可以是科学发明,可以是技术创造,总之,只要是政府提倡的,领先一步就叫“放卫星”。
   你听说过细菌肥料吗?
   或许在广播里听到过,在报纸上看到过,在课本里,在小说里,在电影里,日本鬼子有细菌武器,但你不会想到,山里的农民也能造出细菌肥料。
   “细菌武器是杀人的,细菌肥料可是为人民服务的。”吴连才解释说。
   陈明善是细菌肥料研究小组的负责人。他上过高级中学,在村里算是喝墨水最多的。因为是地主成份,父亲陈玉开又是右派,他想要抬头比任何人都难。但他想进步,想向政府靠拢,所以生产队的所有活动都积极参加。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报导,说细菌肥料高效速成,数量少,质量高,随施随见效,能使庄稼成倍增产,便想积极表现一下,给吴连才建议搞试验。吴连才想放卫星,正愁找不到主题,当即自封为科研组长,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由明善作副组长具体执行,立即攻关。
   原料很简单,水、土、砖、阳光。具体做法是,从野外采来红碣土,粉碎后和成稀泥,用铲子敷在砖的表面,再把砖放到水里浸泡,只露出砖上泥巴,放到向阳处暴晒加温。敷在砖上的泥经过水汽蒸发,会出现像霜一样的白刺或泡沫,此时,肥料就做成了。这个时间大约需五至七天。
   搞实验首先要有场地,而且必须是既向阳又不渗水的地面。选了半天,选中老邦家的五间堂屋,青砖铺地,十分瓷实。这房原属富农刘举人家,土改时分给了老邦。老邦听说要造肥料,二话没说,当天便腾空了。没地方盛水,他们从各家各户收笸箩。因为吃在食堂,每家都存着剩余的笸箩,有柳条的,有竹制的,很快就摆了一地,接着把水倒在笸箩里,再把糊好的泥砖放入,等着那红泥发酵。谁知笸箩有缝隙,放进水后霎时就渗光了,弄得满地泥水,结果把笸箩也毁了。此路不通,他们又用砖在地上砌水池子,谁知地面也渗水,只好不断地加水。就这样,每天观察砖泥的变化,苦苦等了六、七天,到第八天头上,突然发现砖上起水泡了,明善说:“细菌肥料成功了!”
   很快,吴连才在石板头的北地划出一块试验田,让明善把砖上的泥刮下来,上到玉茭根部。他一天跑好几趟,亲临观察。“长高了没有?”他问。“长高了!”明善答。然后就去报喜,请领导现场来视察。崔大炮左看右看,也连声说,“是长高了,玉茭叶变黑了。”周围有人偷笑,没有一人提反面意见。于是,这项“成果”上了县里的报纸,成为全县又一颗科技卫星。
   这年秋天,庄稼长势不错,但收秋的劳力紧缺。大办钢铁要上人,兴修水利要上人,为了赶工时,崔大炮一声号令,突击收秋,全公社所有的玉米必须在三日内收完。石板头村地处高寒,玉米穗又青又嫩,才长个半熟。吴连才看着实在可惜,对崔大炮说:“玉米穗还青着,不能砍。”“可以‘以杆奶穗’,放几天,照样会增产。”崔大炮似乎胸有成竹。吴连才无奈,嘟嚷着说,“我种了半辈子地,还真没听说过有这种方法。”
   三天后,地里的玉米被砍得一片净光。石板头公社在全县又放了一颗秋收大卫星。
   其实,像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连吴连才这样的“跟跟派”有时也想不通。这天,公社召集各村干部开会,要求汇报秋粮的产量进度,牛庄的牛怀山站起来拍着胸脯说:“明天我们要把山神庙上边那三十亩红薯刨完,一亩地产红薯一万斤,如果办不到,情愿背着铺盖去劳改。”崔大炮连竖大拇指。吴连才怎么用劲也吹不出牛怀山那样的数字,结果崔大炮当众训斥:“石板头大队赶不上形势要求。”他反驳说:“你们去实地瞧瞧,那山坡荒地怎么会一亩刨一万斤红薯?”结果被插上了白旗,让他留在公社,参加专门为落后干部开设的学习班。
   第二天,几个学习班学员被押住牛庄观摩学习。令吴连才印象最深的是牛庄村口的两幅漫画,其一画了个大萝卜,两人前后抬着,累得汗流浃背,旁边写有文字:
   一个萝卜二百斤,
   两个社员强抬动。
   一亩种上一万棵,
   每亩能产二百万斤。
   另一幅画的是大母猪。最前是一头大母猪,后面带着十头母猪,后边又带着一百头母猪,再后边又带着一千头母猪,因为头数太多,大都以黑点表示。旁边有文字:
   一猪产十仔,
   十仔产百孙,

共 25185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反映大跃进年代的小说,小说真实地记载着那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特别是办大食堂,吃大食堂的故事。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这些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故事,所以大家读起来会感到很陌生的,但是,历史却像一面镜子,真实地记录下当年所发生的一切。小说写得比较真实,力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编辑:黄江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11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0-01-15 09:30:49
  小说写得比较真实,推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白常学        2020-01-16 08:51:39
  陈教授的作品,真实自然,如亲历其境,这就是当年穷苦百姓的真实写照。可惜我神经衰弱,不能细看。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深,言辞准确深刻,属精品无疑。点赞!
3 楼        文友:黄江山        2020-01-16 09:59:44
  恭喜自在老师的小说获得精品的荣誉称号,恭喜!恭喜!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4 楼        文友:陆屿璠        2020-01-16 20:08:59
  描写细致,时代背景清晰明了。好文大赞!
5 楼        文友:陆屿璠        2020-01-16 20:10:07
  恭喜老师获精,期待看到您更多的好作品!
6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01-27 14:57:40
  这是用心记录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资料,具有永远保存下来的文史价值。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向作者致敬!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