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为人(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为人(随笔)


作者:瀛洲居士 布衣,18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57发表时间:2020-03-29 13:33:47


   “齐家”是指家庭管理和家族管理。如果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缺乏个人修养,那么他的家庭就永远不会有好日子过。上行下效,父慈子孝,家庭和睦,诗礼传家等都是遥远的事情。一个家庭管理不好,要管好一个家族是根本不可能的。到头来,只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家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病细胞多了,社会就会紊乱;病细胞没有了,人们就能安居乐业。所以“齐家”一事是永远不能忽视的。
   “齐家”要首先故到孝敬父母(公婆)。人之血肉之躯是父母所赐,其养育之恩寸心难报。中华民族“父父子子”的传统不容丢弃。在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孝敬父母已成为美德。人们就在这种美德的约束和陶冶下,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着、奉行着对父母的孝心和责任心。当步入法制社会的今天,赡养老人已成为儿女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不孝子孙不但要受到道德法庭的谴责,而且要遭到社会法庭的制裁,所以说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下,信息高速公路、高铁航空航海等,高速发展,旅游业富国安邦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距离已不是问题——天涯若比邻嘛。“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经过时。古时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今天南疆北国,当日来回;手机漫游,即打即通;微信视频等更是先进。古时远游,一年半载,父母急召,谈何容易,甚至留下了难为父母送终的遗憾。所以圣人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今天远游,人们不再因路途远而阻隔与父母的交流,一个电话,完全可以使父母释念放心。
   人之常情,古今无异。“游必有方”还是必须告知父母的,以免父母挂怀。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嘛,让父母无忧,也是一种孝道。
   圣人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挂在心头上,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喜则点歌祝寿做生日,惧则汤药侍侯。问寒问暖,此乃孝子之心的体现。
   当今经济发达,父母多半已不靠子女瞻养,给父母尽孝的地方较之古人少了许多。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各立门户,父母所期望的无非是子女心到而已,做子女的难道还不该把父母的年纪放在心上?天灾病业,逢年过节,做子女的千万不要忘记床前尽孝或是献上一份爱心。
   当然,父母并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如果父母言行出现了过错,做子女的也不能盲从。要委婉的加以劝说,绝不能陷父母于不义之中,否则这也是一种不孝。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嘛。
   其次,要懂得尊重妻子(丈夫)。妻子(丈夫)与自已共同支撑着一个家,养育儿女,孝敬父母(公婆),料理家务,处理邻里、亲戚、社会关系等,绝不能袖手旁观。不管你是务农、务工,还是经商、行医、从教,妻子(丈夫)可谓肾内助。夫妻间既不要搞男尊女卑,也不要搞女尊男卑。“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唱妇随,恩恩爱爱”等,都是夫妻间遵循的真谛。
   但是,夫妻间也难免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铤是彼此之间要保持一种平等与合作的关系。以诚相待,互谅互让,谁说的对就照谁的办,只要无悖于道德、无悖于孝道、无悖于仁义,一切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万万不能动辄骂街,大打出手,既有失体统,又会加深矛盾,加深感情的裂痕。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夫妻没有隔夜仇”。稳定了夫妻关系,就稳定了家庭关系,大而言之,就稳定了社会关系。
   第三,要切实肩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强调地就是传宗接代、秉承香火。然而当今社会独身主义者正潇潇洒洒地走在大街之上,此种潮流的出现并非说明孟子的思想已经过时。人类绵延至今,离不开人口的再生产,否则真到了“断子绝孙”的地步,人类岂不灭亡。孟子的说法依然是正确的,如果扩展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就完善多了。
   传统理念与现实相结合,既体现了人的家庭责任感,又体现了人的社会责任感,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具备这两种责任感,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生生不息,健康发展。
   常言道,“养不教,父(母)之过”。可见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既要供给吃穿,又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力求使子女的身心健康、知识丰富,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接班人。
   当今社会有人违背伦理道德,竟然溺婴、弃婴,这是要遭良心遣责的。尽管是极少数,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凡是有良知的父母,对子女们都是倍加呵护,时刻挂记着他们的冷暖衣食,特别是单亲家庭,哪怕是只有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关怀更加倍致。子女的成长过程饱含着父母辛酸的付出,但都是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
   近些年来,做父母的均立志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但幼教成为必修之课,胎教教材也相继摆上年轻父母的案头。孩子入学了,不惜重金请家教或是选择最理想的学校。衣食住行等都为子女们打理的无微不至,体现着为人父母的天职和义务。有些贫困家庭,哪怕是省吃俭用,东摘西借,也都心甘情愿,唯恐子女们受半点委曲。
   就在这倾其所有养育子女的潮流中,有些为人父母者爱子智昏,由疼爱变溺爱,由溺爱变错爱,失去了爱的原则,失去了爱的方向,把子女培养成了畸形儿。青少年犯罪的上升趋势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昔孟母、岳母教子的故事,都是光辉的典范,在教子女学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我们不能提高了生活水平,却降低了教育子女的标准或忽视了教育理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迂”。可见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当然“教不当,性必乱”。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思想错误,子女们岂能不误入歧途。
   教育子女,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门学问。为人父母者不能不研究,不能不探索啊。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地调整教育思路,调整方略,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才不致流出“铁窗泪”、“悔恨泪。”才能造就后继有人的良好势态,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基业薪火相传,万世不衰。
  
   二、 处世
   处世是指人的全部社会活动。它包括人对自然、社会、事业、家庭等方面的思想、理念、观点、方法,其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人事关系。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处世呢?
   (一) 要真诚
   真诚是立身之本。信于上,须先信于友;信于友,须先悦于亲;悦于亲,须先诚身。这是孟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是“真诚”。常言道:“不孝之子不可交”。虽说是交友的一个原则,却也反映出“真诚”的重要性。人一但到了“至诚”的境界,绝对能够感动天地,并使人折服,使人赞叹。
   “三顾茅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故事。一般人只知诸葛亮难请,却很少洞察刘玄德思贤若渴的诚心。如果没有刘氏的“真诚”,则没有诸葛亮为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懈努力,直至耗尽毕生精力。
   唐玄奘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但痴心不改,终成正果。愚公移山,帝感其诚,遂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
   圣人日:“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唯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参矣。”可见真诚者,能使自己与天地并肩,化育生命,主宰万物。
   包公传奇,作者曾赋予其起死回生之本能。虽然纯属虚构,但也因包公处事、断案等过于“真诚”人们才视包公为上帝。
   “卧冰取鱼”,似乎是呆傻行为,然鱼儿被其至诚至孝之心所感动,居然破冰而出,圆了孝子之梦。
   传说中有位孝子因一贫如洗,难为病卧在床的父亲改善一点饮食,无奈乏下去行窃。由于他不谙窃术,当场被擒。物主得知其是为了尽孝心迫不得已而为时,不但未将其扭送官府,反而赠送了许多食物。此人真诚地道出了行窃原因,物主感于其诚,因此才有既往不咎,反赠食物之举。今天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其实也是对“真诚”者的宽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等都是因为具备一颗赤诚之心,才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光辉业绩,在此无须赘述。
   “诚则明,明则诚”。自古至今,凡贤德之人都是对人对事抱定真诚的态度,直已直人,格物致知。所以说真诚者自然明事理,明事理者自然露真诚。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各国和睦相处,道理讲得非常明达,各诸侯国不仅能够接受其主张,更重要的是被其诚意所折服。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硬是使六国实现了“连横”。人们只知道其“舌巧如簧”,殊不知其至诚之心发挥了何等重要作用。
   子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伙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作为教育工作者,离开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即使干上一辈子也不会有所建树,其他行业亦然。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被商品经济的大潮涌得东倒西歪,有人奉行的是“唯利是图”,有人尊崇的是“无商不奸”,有人巧借的是“腐败”…… “诚信”这种天经地义的良好品质受到严重践踏和挑战。但我们的学生和子孙必须做到“常存抱柱之信”,“生命不息,真诚不已”,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二)要“明哲”
   明哲是说“既明智而又通达事理”。也只有明哲在先,才能建立起个人的处世哲学。《诗》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人也只能在保全自身的情况下才能对社会、对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怎样才算“明哲”呢?
   一是要有自知之明。人,一般只注重去研究了解别人,却很少研究分析自己,这是做人的一种缺失。人在社会之中,在知识与学问之中,在个人修养与化育后辈之中,究竟处干什么位置、什么水平、什么境界等,不可不知,不可不晓。否则,就难以确定实观自我价值的坐标点。当然这个坐标点也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身程度的增深而改变的。但无论是此一时,彼一时,都要能够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之后才能有效地开展各种社会活动。
   “子使漆雕开仕。对日:‘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论语》。那么,孔子高兴的是什么?并非漆雕开对做官尚缺乏信心一事,而是悦于其有自知之明。在漆看来,自认为对做官还不太有把握,离胜任还有一段距离。他不会因老师的举荐而急功近利,走马上任,混一混了事。可以想象,一旦漆雕开觉得胜任了,为官一任,肯定会造福一方,青史留名,有所建树。
   眼下,跑官要官的比比皆是,卖官鬻爵的间或有之。这些人的德行何如,才能何如,连他们自己都不可能清楚,何谈为人民办事、办好事!败名败绩,昭然若揭,偶然避于国法,亦是党和人民的宽恕使其侥幸。
   鲁迅先生文笔犀利,敢于鞭挞和解剖别人,然更为可贵的是善于解剖自己。因此才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毕生追求。
   二是要正直。正直是人的高贵品质。现在有人把“明哲”看作谙于时事,奉迎潮流,甚至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其实不然。自古以来,善于投机钻营、投机取巧者有几人成就大业,令世人景仰?“明哲”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明智”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坚持原则,“死守善道”。“哲”不是模棱两可,而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精通和真知灼见。
   子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说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就岳飞与秦桧而言,虽然岳飞被“莫须有”的屈死风波亭,秦桧享受着高官厚禄,但最终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正直的人流芳干古,不正直的人遗臭万年。再如《邹忌讽齐王讷谏》,邹忌的正直无私,成为千古美谈。
   三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人缺乏位置观念,就不能做到“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和“知其所止”。
   齐景公向孔子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君主要像个君主,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按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话说:“自已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呆;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事实的确如此,上司不像上司,下级不像下级,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教师卖大饼,文盲来教书,屠夫来治病,医生去杀猪;或者“党政工青妇,一齐来出书,工农商学兵,都去做生意,那岂不乱套?

共 1374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撇一捺,是为人字,人字好写,而为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为人,作者倾自己半生的感悟,又引经据典,对于如何为人,引发了新的思考和方向。所谓为人,作者大的方面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处世,最后是为善。作者以为,学会做人,方能处世,学会处世,方能至善,这三者是一个相互作用,又密切关联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做人又包括:加强道德自我完善,常反思个人思想言行,学会修身,齐家。处世又包括,要真诚,要明哲,要宽容。本文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论述有力,感召力很强。好文倾情推荐赏读!【编辑:红尘一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0-03-29 13:36:58
  感谢老师对星月的支持,关于为人,洋洋洒洒一万字,可谓用情至深,老师对人生的感悟,如此通透,让人钦佩。
2 楼        文友:瀛洲居士        2020-03-29 19:16:40
  非常感谢红尘一莲老师的倾力推介,隔屏道声辛苦了!祝老师编辑愉快,身体安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