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为家助力少年时(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为家助力少年时(杂文随笔)


作者:茆屋闲客 秀才,106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3发表时间:2020-11-09 10:01:01
摘要:原创作品


  
   龙虾是何时来到我们这个地方的?
  
   我记得清清楚楚,是四十五年前,我正在隔壁村的川洋学校读初一。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多次听到农家大爷们说到,他们生产队里又有秧田,被龙虾在田埂打洞,将秧田里水放掉了。后来还有同学把我带到沟边看虾窝,外边碎土一堆,旁边还真有一个洞口,再看不远处,还有人在挖虾洞,洞很深,挖了好一会,才挖到几只大龙虾。
  
   但那时没有人识得它,更不敢吃它,说是小日本放到我们国家来,要祸害我们的,所以那时每当抓到大龙虾,都将其当“害虫”砸碎埋了。
  
   后来没过几年,龙虾泛滥成“灾”,也不知是谁,胆子特大,成了第一个吃虾人!当然,后来好多年,我也没少挖虾、钓虾、戽虾、卖虾和吃虾……
  
  
  
   类四:动脑挣小钱
  
   相对当下,我们的少年时代,可谓什么都缺,尤其是缺钱!一家几个劳动力,几乎每天到生产队里劳动,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能挣个几十、上百块,那也不错了。
  
   大年三十晚上,妈妈给我们压岁钱,正常也就是几分钱,成角、上块数的,那是家庭条件稍好以后的事了。所以我们长大一点后,也能在哥姐带动和小伙伴启发下,开动小脑筋,想方设法,挣几个小钱,大多贴补家用,很少自己备用。
  
   (二十五)掏锅堂灰
  
   那时,陈洋小街南头地龙桥旁,有一个卞蛋厂,厂里生产的松花蛋名气很大,记得还对外出口。松花蛋我们虽然很小吃到,但生产松花蛋,厂里需要收购大量的烧草灰,我们各家锅堂里都有。
   记得当时草灰的价格有两种,一是每斤二分半;一是每斤只是一分。
  
   如果是烧纯黄豆秸秆淡白色的灰,价格最高,每斤二分半钱,家里有一个小斗(平时装粮食的容器),如黄豆灰能装满,正好二十五斤,我们将其送到卞蛋厂,马上就能卖回一块钱!当然能发如此“大财”,每年也只有一次,就是等家里自留地收割黄豆时,而且需小心翼翼将黄豆秸秆,单独烧锅才成!而绝大部分,则是麦、稻秸秆等各种杂草烧的灰,黑色的,每斤只有一分钱。
  
   我们靠卖灰挣钱,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灰哪里来?二是怎么运?自己家里锅堂里的灰毕竟有限,我们要多挣钱,没有办法,只有到本村熟人家里的锅堂里掏,好在那时各家锅屋都没什么门,大人又都在田里劳动,我们也不管人家是否情愿,只能采取非君子行动了,三划两绕,这人家灰就被我们掏走了,有时被这家主人碰上了,也少不了挨骂的,有时只好把灰再“还”给人家,因为人家也想卖灰挣钱,也要留作肥料!
  
   我们家离卞蛋厂足有三里路程。一旦凑足三五十斤灰,我们两三个小伙伴,就要用扁担抬到卞蛋厂,因为那时也没有什么其他运输工具,掏好送到厂里卖掉,一个来回要半天时间,虽然忙得浑身大汗,但每人能有一两角钱的收获,也是很开心的!
  
   (二十六)抹刺槐叶
  
   不记得那时是什么单位,说是要收购晒干的刺槐树叶了,好像是作饲料加工用。我们家乡有一条很大的南北走向的地龙河,河的两旁是既宽又高的河堆,堆上长着横竖成行清一色的刺槐树,那时的树龄也在十年上下了。
  
   每到春夏,河堆上的刺槐,到处枝繁叶茂,一到暑期,就是我们抹叶卖钱的“黄金”时节。
  
   钱是难挣的,抹树叶也不例外!因为大堆上的刺树是公家的,而且还有专人看管。看管的人还是我们家未出五服的叔祖父。此公秉性直,脾气暴烈,嗓门特大。一旦听到动静,老人家老不早就会吼骂一通,我们马上就会躲得远远的;如突然见到他的身影,便在惊吓之时,撒腿如兔!因为老人家手中的棍子,真的不认人。我胆子小,只是跟在姐姐的后头,每次抹树叶,心里都是七上八下很紧张。
  
   就这样,我们也紧张了好几个暑期,所以那几年秋学期两三块钱开学费,我们都没有让父母亲为难过!
  
   看到整树的刺槐叶,现在我的心里都痒痒的呢!
  
   (二十七)锤草搓绳
  
   能否挣钱、挣钱多少,都没什么关系,只是心惊胆战地挣钱,我实在吃不消!所以,后来想挣钱,我再也不做躲躲藏藏的事了。
  
   夏秋两季的星期假日来了,我们到沟边草滩去割茅草,晒干后再用木榔头锤熟,然后学着父亲的样子,坐在小板凳子上搓绳,只要心定下来,半天也能搓好几斤绳子,坚持不懈,一段时间下来,也有不小收获。
  
   我们搓的绳子,有不少用场。有的与父亲搓的绳子放在一起,由父亲直接上街卖;有的给父亲打箔子(芦苇编的帘子),或者家里使用,或者将打的箔子挑到窑厂卖,精致一点的箔子,到街上也能卖个好价钱。
  
   (二十八)帮人拾花
  
   我的二姨母,家住国营农场。她家的条件,比我们农大队的要好很多,每年放暑假,我常与二哥到二姨家住几天。后来听说农场秋天拿棉花很是缺劳力,而且按斤计酬,每帮拿一斤棉花,可得七角钱。这可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一个秋季下来,我能去拿几次花,每次能拿几十斤能挣现金三四块!
  
   挣小钱的故事,其实还可列举一些,有的只是干的次数太少,有的也没挣到几个钱。比如贩卖过一次海鱼海虾,还是从大丰海边老叔那低价买回来后,我也走村串户,跑了两三天,好不容易才把十几斤的海鱼虾卖了大半,看看已经保本,就此打住,收手不干了。
  
   说到做生意挣钱,我还有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忍不住要在此一表:
  
   我有一姑父,少年参加红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黑龙江协调回其家乡建湖,担任港东公社副业办公室主任。
  
   这位老干部是一位非常好的人,但那时他偏偏做了自己最不擅长的生意,而且还拉着我一起,先后跑了整整两个月,目标是贩卖湖桑苗。
  
   其中细节一点不叙了,只说结果:我们从陈家洋到大缺口,从建湖马庄到大丰刘庄,从射阳王庄到兴化杨庄,再从宝应的李庄到高邮的陆庄,无巧不成书,来来回回,没早没晚,我们前后经过了“六个庄”,犹如“六根桩”,绊得我们“脸青鼻肿”——买卖一笔没成,除踏自行车没法计算里程外,单乘轮船、跟汽车的票就了花六十多块。
  
   因负担太大,我父母亲实在不过意,从牙缝里省出一笔钱来,主动承担了我们一半的路费!我估算这笔支出,相当于我整个少年时代勤工俭学挣来的所有小钱之和。
  
   打那起,我再也不敢,也从未提起任何做生意的事,一门心思地攻读“圣贤书”喽!……
  
   【后记】
  
   写完《为家助力少年时》忆文,我如同穿越时空又一回!重返往昔,重拾童趣,回望少年,天地永恒,酸甜苦辣,初心犹存,自语自言,自娱自乐!
  
   我等万分荣幸,亲目见证了一个延续了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旧时代的快速终结。少时生活的林林总总,已然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永恒记忆;若也能抓了点滴“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着后来人长久品味,或许能有点意义、有点意思,或许能有点意思、有点意义……
   (原创)

共 1282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往事可以遗忘,岁月可以遗忘,唯有少年时的记忆,虽历经沧桑,却依然清晰的在脑海里回荡。作者用细腻朴实的文字,脉路清晰地为我们讲述了儿时从帮父母刷锅洗碗开始,做家务活的一些辛苦却很有意义的童年故事。抱草烧锅、砍柴拾草、舂碓,拐磨、撕柴剥篾、挑菜喂猪……撑船拉纤、插秧割稻挣苦公分等等等等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这些小事有劳累、有心酸,更有无尽的充实和美好的回忆。 最有意义的家务活就是读信回信,从吭吭哧哧到流利顺畅的读;从错字连篇到下笔如有神的写,这段经历无疑为作者后来写作铺上坚实的路基,以至于后来写东西一点不费力,想到哪就能写到哪,这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收获。 结尾部分,作者饶有兴趣的列举了好几个捞鱼摸虾的土办法,这些办法有时候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有一次就弄了五六十斤鱼,卖了三块多钱,换来父母脸上欣慰的笑容;有时候什么都捞不到,还会被人家追着打骂。 可是无论怎样,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后来生活越来越好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茅草屋换成了砖瓦房,现在更是明屋亮室,洗衣做饭这些事全部电器化,再也不用干掏灰捡粪这样的脏活了。几百甚至上千块钱的鱼竿,只不过是为了垂钓悠闲的时光,而不是全家数口人为了解馋和补贴家用。 往事历历,有苦有甜有心酸,比如本来想​靠做买卖挣点小钱,不料路费花了不少,一路脚底磨穿,进的货却一点没卖出去。以至于后来再也不想做买卖了。作者娓娓道来,如老电影一样,为我们重现了那个年代的一些苦辣酸甜的故事。 通篇文字洋洋洒洒,顺畅自然、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可惜虽为原创不是首发,不能推荐精品。拜读佳作,为您点赞。【编辑:金华烟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华烟雨        2020-11-09 10:02:26
  拜读佳作,为您点赞,欢迎继续赐稿丹枫。
回复1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4:56:50
  印象中,我学做家务的年龄,应该是七八岁吧,随后没几年,不少家务事,就能独立完成了。四十多年来,我之所以能做一手好家务,与少年时代的经历关系极大,而且一定终身受益!那个时候,针头线脑一类的活儿,自然都由妈妈和姐姐们包了,与我们男孩肯定沾不上边,但锅头灶脑、锹头锄脑的事儿,我们就得好好学、认真做。比如洗碗抹锅、扫地抹桌、剥葱洗菜、洗衣刷鞋之类的活,那是天天有、随时做的事……
2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0-11-09 10:59:19
  老师文笔细腻,委婉,是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向您学习并祝精彩继续。金华烟雨老师按语精准,朴实入心,文好按准,相得益彰,敬佩两位老师!!
梦锁孤音
回复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4:59:3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一律实行“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特指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农户除分点自留地、宅基地外,主要生活来源,还得靠每家劳动力几乎每天到生产队出工争工分,年终根据生产队收支情况,确定每十工分的单价。我们生产队的条件属于中等,每挣十工分,单价一般都在二三角钱,全家四五个劳力,一年合计挣得一千多工分,一家一年收入也就是二三百元,外加每年再分点粮食、柴草之类的生活必需品。我上初中时,已是十二三岁的小伙子,已经有一把劲了。星期假日里,母亲农活太重,有时还能带着我到队里做工。渐渐地,我也能挣到成人的大半直至整个工日了!
  
3 楼        文友:金华烟雨        2020-11-09 11:43:20
  谢谢梦锁孤音老师支持鼓励,愿为丹枫赠片瓦,恭祝美好大家园。
回复3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4:48:53
  岁月静好亲情浓, 少儿时光照心胸;尘封往事今追忆,当数献力济家穷!
   恍惚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年的我,也花甲年岁了;蓦然回首,小时的情景,不时的在脑际中闪现,特别是少年为家助力的一幕幕……
  
4 楼        文友:袁野        2020-11-09 13:32:38
  先生退职后爱上了业余写作。儿子儿媳孝顺将老爸文章推荐给美篇,老爸见配有丰富的画面和音乐,兴致勃勃,写作热情高涨!但还不是他心中所向往的。终于,终于与江山文学不期而遇,终于终于找到自己期待已久的乐园!调侃终于终于找到组织了!祝先生笔下生辉,画中添彩。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感谢江山文学好平台,感谢各位老师厚爱点评!
回复4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4:51:58
  回忆少年助家献力的各种境况,我想粗分四大类:学做家务活、上队苦工分、捞鱼还摸虾和动脑挣小钱,并将各类的具体事项,逐一道来。现在和将来仍存在的事,我就一点而过;早已绝迹成了“古董”的,我拟作细述。
  
5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0-11-09 14:27:01
  午休醒来,打开手机,指点“江山”,美景再现!
   抱拳谢师,金华烟雨,辛劳编审,温馨神按!如椽大笔,点石成金,学深识广,德厚心善,句句入脾,字字珠玑,又如孩提,儿时玩伴!受教良多,相见恨晚!
   梦锁孤音,妙语连珠,感佩良师,真如益友!得闲时至,携妻袁野,心飞江山,寻踪恭拜!
   顺颂商祺,二师编安!
回复5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5:02:44
  做豆腐是我家的祖传手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舍不得我们母子一趟在家的艰辛,家父放弃国营米厂的正式工作而回乡务农。父亲在生产队劳动的主责,就是帮队里做豆腐,而且一做就是头十年。 期间,我也没有少帮父亲的忙,主要任务是打下手,比如烧烧豆浆锅,帮助牵牵磨豆腐的驴子等等。这个也可以说是间接地为家里挣得了点工分吧!
  
6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0-11-09 14:30:05
  订正:
   顺颂商祺
   改为:
   顺颂文祺
   抱歉!
7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5:04:41
  捞鱼摸虾: 我小时候,一个乐此不疲的事,就是捞鱼摸虾。取鱼方式,多种多样,不花本钱,自制工具,土法上马。比如钓鱼、叉鱼、张鱼、淌鱼、摸鱼和戽鱼,还有就是掏龙虾,办法不下七八种。每次取鱼,收获一般,三二斤之内的,小的煮咸,大的烧汤,改善伙食解解馋,偶尔碰上一两次又多又大的鱼虾,才会上街去卖。
  
8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5:07:50
  戽鱼是取鱼中最耗人的体力活,我十岁前后时,主要在水少沟浅处,与小伙伴用面盆戽鱼。到十四五岁后几年,我的劲头足了,目标也大了,戽鱼的精彩故事还真是不少!
   我们有一个戽鱼的核心团队,只有三个人,都是同生产队同龄的兄弟,好似“金三角”。其中的头头,是小我四个月的本家弟弟,还有一个是小我两个月的远房表弟。
   本家弟弟为何是“头头”呢?因为他的眼力很“毒”,好像有特异功能:凡是他看过的河水,有没有鱼、有多少鱼,他说的总是一个准。表弟一开始还不太服气,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也不得不买账。
9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5:11:19
  相对当下,我们的少年时代,可谓什么都缺,尤其是缺钱!一家几个劳动力,几乎每天到生产队里劳动,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能挣个几十、上百块,那也不错了。大年三十晚上,妈妈给我们压岁钱,正常也就是几分钱,成角、上块数的,那是家庭条件稍好以后的事了。所以我们长大一点后,也能在哥姐带动和小伙伴启发下,开动小脑筋,想方设法,挣几个小钱,大多贴补家用,很少自己备用。
  
10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6-07 05:14:17
  写完《为家助力少年时》忆文,我如同穿越时空又一回!重返往昔,重拾童趣,回望少年,天地永恒,酸甜苦辣,初心犹存,自语自言,自娱自乐! 我等万分荣幸,亲目见证了一个延续了几千年中国农业社会旧时代的快速终结。少时生活的林林总总,已然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永恒记忆;若也能抓了点滴“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着后来人长久品味,或许能有点意义、有点意思,或许能有点意思、有点意义……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