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暖】下乡的味道(散文)

精品 【宁静•暖】下乡的味道(散文)


作者:岚亮 探花,12327.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52发表时间:2020-12-12 17:21:57
摘要:我们远道而来,不是去下党下乡,而是去追寻体悟一种独特的味道——下乡的味道!:


   下党在寿宁。“下乡的味道”在下党。
   寿宁是闽东的一个山区县,县城建在海拔八百多米高的群山峰峦之间,自古以来,山高皇帝远。车出县城,先于犹在浪尖波巅之上的公路疾驰约二十分钟,便蜿蜒向西,一路下坡。右手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左手是耸向云端的群山。山上遍长松树和冷针杉,坡度稍缓一点的地方,皆是一弯弯绿油油的茶园,一坡连着一坡。
   我们是专程去下党的。
   下党还远着,远在这条公路的尽头,远在山重水复的黛青深处。此番,我们远道而来,不是去下党下乡,而是去追寻体悟一种独特的味道——下乡的味道!
   “县在翠薇处,浮家似锦棚。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三百多年前,冯梦龙在《寿宁待志·县治》中如是赋诗说。
   绵亘在浙闽边界的洞宫山脉,自武夷山一路逶迤向南,至此就到了山脉的最南端——寿宁。明崇祯七年(1634年),号称“吴下三冯”之一的冯梦龙到寿宁当知县。彼时的顾曲散人年已花甲,白胡冉冉,却老当益壮,爱民如己。在主政寿宁的四年间,他几乎走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他那清瘦飘逸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山野之中,到民间访贫问苦,洞悉社情,励精图治,留下了“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美名。
   在冯梦龙的印象里,寿宁不仅“地僻人难到”,而且异常的贫瘠。他云寿之农田:“寿凿石为田,高高下下,稍有沙土,无不立禾。计苗为亩,不可丈量。”他曰寿之水利:“大扺田滋于水,水脉通塞,而田之肥瘠随之。然或高下而燥湿相反,或连圩而润涸顿殊,此当问之老农耳。”他谓寿之施肥:“冬月,烧山取灰,故随处有灰厂。或恐伤竹木,扫草叶即于厂内煨之,屡致延烧,不可不戒。”
   冯知县是个名垂史册的大文豪,文人往往高傲,但他的作风够深入的。我想,当年他如果高高在上,不躬身于民间疾苦,不深入至田间地头,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真真切切的感受和记录的。
   冯梦龙的传奇,至今仍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成了一种余香不绝的“味道”。
   然而,在下党,还有一种味道,远比此更加感人,更加暖心,更加振奋。多年以来,让人们口口相传,回味无穷。那种味道,就是“下乡的味道”。
   我们在事先就打听过,从县城至下党,乘小车四十五分钟,坐大巴则须一个小时。
   显然,公路是前几年新修的,很年轻的样子,虽然弯弯曲曲,跌宕起伏,但路况不错。二级标准,水泥路面,黄线中分,外有护拦,旅游大巴走起来甚是畅快,比小车慢不了多少。汽车爬过一山又一山,绕过一弯又一弯,下党仍在云深不知处。
   唉,远,真远!
   唉,偏,真偏!
   路上,有人在感叹。确实偏远,一个小时过去又五分钟,下党,终于到了。
  
   二
   一来到下党,就想起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对联: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弦。
   村庄座落在一个浓黛的山峡里,后靠碧玉簪似的山,前临青罗带般的水。山不知名啥,但见山势险峻,巉岩崔嵬,老树幽生。水叫修竹溪,溪畔多修竹,水比竹叶绿。村口一座木廊桥,年代之了,宛若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横跨南北。桥下银瀑飞泻,碧流冲击在溪岩上,轰然卷起千堆雪。村中一条用鹅卵石铺就的石子路,嵌着花纹,像一条五彩的飘带,绕过一幢幢黄墙青瓦。
   这里,望出去四处都是遮拦,除了山和林,还是林和山。高处,白雾在林间缭绕。再高处,便是风起云涌的天空了。天空很蓝,好似镶了几多云彩的镜子垂在村庄周围的山沿上,诗意又飘缈。
   到了下党,才知道这条公路没有尽头,它径直穿过水边的村庄,朝依然浓黛的远山而去。远山那头,是浙江省的庆元县。庆元,据说至今仍有华南虎出没。
   下党是一个乡名,也是一个村名。它位于寿宁西部,浙闽交界处。全乡辖十个行政村,七千余人口。是乡随村名?还是村随乡叫?我考究了一番。据《寿宁王氏》族谱记载,下党王氏肇基祖王显五约于1370年从上党的前洋自然村迁居到“挡川”。因为“挡”与“党”同音,为延续地缘关系,王老太公遂将挡川改为下党。1987年,下党乡设立,乡政府驻地为下党村。因此,比乡更显悠远的,乃村也。
   莫道小村远,文脉亦流长。
   下党人清一色姓王,与笔者乃本家,故我就比较关注村子的文脉渊源。想不到,在这个遥远的小山村,竟建有“文昌阁”。文昌阁的年代久了,建于清道光年间,就兀立在村口右侧的一座小山峦上。坐南朝北,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外观八角三层,入内一望则为二层,乃旧时村里王氏子弟寒窗苦读的地方。
   陪同我们一道考察的当地干部老郭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他让我们猜此阁究竟有几层。我们有的猜两层,有的猜三层,还有的猜四层。他说,全错了,实际上是七层。见我们疑惑,他便指着凌空耸立在阁顶中央的葫芦形宝塔说,那塔就有四层,再加上阁楼三层,共七层也。我们遂从木鸡状恢复到常态,恍然大悟。
   一古香古色之建筑雄居于村之一隅,粉墙门台高矗,门额上嵌有四个大字:王家祠堂。入内一看,就见厅堂之上高悬着两块赫然劲书的横匾,一块写着“五代同堂”,另一块题曰“百口同居”。
   我问此两匾有何出处?
   村里的解说员以极为自豪的口吻告诉我:在清代,下党出了一个名叫王国祯的大学士,膝下有十一个儿子,全家五代共一百零四人同堂生活,其乐融融。某日,寿宁知县巡游至下党入王家小憩,见王家百口同居,甚是惊讶。遂取一个橘子,交给王夫人,令其分橘供众人食之。此乃知县的有意刁难,不料王夫人喜形于色,将橘子放在锅中,加糖添水煮为橘粥,逐一分一家老小食之。知县无比感慨,遂将此事上书朝庭,当朝皇帝龙颜大悦,便钦赐二匾慰之。
   我听了,不由地感怀了一番。我问那王国祯是何方大学士呀?解说员眨巴眨巴眼睛说,乃下党大学士也。我笑了。他也笑了。
   事后,我对此事作了考证,真相是:王国祯乃清道光初年的国学生。清道光六年(1826年),福宁府知府郑家麟闻知王家之事,遂亲临下党察看。他见王家五代同堂,百口同居属实,王夫人贤恵,遂“举报申详各宪大人,咨部汇题奉旌表,钦赐给匾建坊,名登省志,千载扬芳”。
   下党,注定是一个要长故事的地方。
  
   三
   扯远了,言归正传吧。我们来下党,主要是为了追寻下乡的味道的。
   在村口的停车场下了车,解说员就将我们领到一座建在路旁的小展馆参观。展观里,陈列着许多图片资料,辅以文字说明。展馆很小,三间一层,装饰极为简易而整洁。它所展现的,是党和政府心系山区群众,三进下党下乡扶贫的故事。
   让时光倒流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那时的下党,是省定贫困乡和宁德地区四个特困乡之一,也是寿宁有名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话+电灯、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1988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86元,群众的生活极其困苦。从1989开始,宁德、寿宁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曾多次到下党下乡。每每,当乡亲们正处在贫困中挣扎的时候,当乡亲们正处在洪灾中受难的时候,当乡亲们正面临发展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悄然而至,使乡亲们在山重水复之中,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此以后,下党的乡亲们便铭记和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咬定青山,久久为功,硬是创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春秋几十度,弹指一挥间。现在的下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全乡不仅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无线通讯全覆盖,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全面配套,而且实现了全面脱贫。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77元。
   从往昔的贫困远村,到如今奔向小康的世外桃源,其间阳光几多,风雨几多,奋斗几多,皆凝成了一股味道——下乡的味道。
   展馆的墙壁上,有两张老照片让我动容。一张是拍自习宁德地委当年到下党下乡途中的照片:一行人顶着烈日,头戴草帽,手持竹竿,风尘仆仆,从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上走下来。当时,下党尚未通公路,他们是沿着荆棘丛的山脊小道,一路长途跋涉,步行二十多里山路来到下党的。对此,下党的乡亲们十分感动,他们箪食壶桨,向下乡的同志们献上了一桶一桶的清凉饮料,用当地土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说同志们辛苦了。
   那些用土草药做的清凉饮料和绿豆汤,就是下乡的味道,朋友,你尝过吗?
  
   四
   参观完展馆,工作人员给我们到了一杯下乡的味道。用土草药熬的,颜色淡黄,甘甜润口。我喝了一口,顿觉上下通气不咳嗽。我又喝了一口,便感原本已昏昏昏沉沉的脑袋,立马神清气爽了。仿佛在那一瞬间,浑身的污垢郁气、颓废消沉皆被一股清泉洗涤殆尽,浩然正气油然而生。
   真好,这下乡的味道,真的是很好。
   山脚一平地上,摆有一块状似捣臼的巨石,山上有一条由石头凿孔拼接而成的压力管道伸至石头上方,星星点点的滴水,滴在石头的凹穴里,曰“滴水穿石”。旁边有一飞鸟雕塑,曰“弱鸟先飞”。沿阶而上,山坡两侧是一溜溜的茶园。老郭说,此茶园乃下党扶贫一模式,曰定制式精准扶贫项目。大意是:某人,或某企业、某单位欲对下党扶贫,可资助茶叶开发,每亩资助两万元,每年回赠干茶叶一百斤。下党有六大创造性的扶贫模式,我们仅见识了此一种。这也属新鲜事,开眼界了。
   从山上下来,我们又到村子里逛了一圈。下党是个古村落,呈梯形分布,古房子栉次鳞比,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庄整治得很美,很整洁,几乎没留一个视觉死角。沿路走过去,看到一个画坊,里有画家在作画。还有一家加工制作黑陶的企业。迎面遇到几个乡亲,个个满面春风的,甚是热情。
   日程排得很紧,一个多小时过去,我们便要与下党作别了。大家皆留恋不舍,说要是在下党住一夜该多好啊!是的,要是住一夜,就可以欣赏到修竹溪美仑美幻的夜景了,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下乡的味道了。
   告别下党的时候,我朝修竹溪观望。溪水如玉,一群又一群的锦鲤在水里游嬉。我发现,深清浅澈里,那些鱼儿游得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又是那么的欢快和谐。
  
   (注:本文所涉及的史例,参见于相关史料及报道)

共 40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散文,但重心落在人民渴望政府来扶贫,以及扶贫后取得的成绩。本文分四节,各节有所侧重。前两节是铺垫,后两节才露“庐山真面目”。第一节写出下党的偏僻。第二节交代了下党地名的来历,介绍了到底有几层来者弄不清的文昌阁,说明了挂“五代同堂”“百口同居”匾的缘由。第三节是重点,再现了习总书记几次到访下党村的情景,点明了“下乡的味道”,就是人民欢迎政府扶贫的味道——那些用土草药做的清凉饮料和绿豆汤,用以接待来宾扶贫,那就是下乡的味道。第四节,介绍了今日的下党的美景,到访的人们终于尝到“下乡的味道”。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我发现,深清浅澈里,那些鱼儿游得是那么的自由自在,又是那么的欢快和谐。”其实是告诉人们下党人民如今的日子是“自由自在,欢快和谐”。这篇散文时代感强,歌颂国家的扶贫攻坚举措,推荐阅读。【编辑:木文子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213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文子午        2020-12-12 18:47:55
  紧扣时代,为人民发声,为政府呐喊。
记录时代特色,反映历史痕迹;记录生活现实,反映百姓心声;记录风土人情,反映生存状态。
2 楼        文友:岚亮        2020-12-12 21:10:50
  衷心感谢木文子午老师的雅编。都云作者痴,谁解下乡味。辛苦,敬茶!
3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12-13 09:05:47
  佳作欣赏,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4 楼        文友:林间风吟        2020-12-13 11:52:16
  下乡的味道,是边远山区村民盼望扶贫政策进家的味道;下乡的味道是边远山区村民盼望扶贫干部驻村的味道。中国式的扶贫攻坚,解决了世界绝大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一贡献的后面,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基层扶贫干部,投入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才换来贫困乡村旧颜换新貌。为岚亮老师这篇深情厚重的散文点赞!
5 楼        文友:岚亮        2020-12-14 09:30:21
  谢谢林间风吟老师关注拙作,留言雅评。敬茶问候,遥祝冬暖!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2-14 10:48:43
  特别喜欢下党村里的故事,充满了时光的韵味,有着新时代的精彩。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7 楼        文友:岚亮        2020-12-14 15:48:41
  谢谢怀才抱器老师的留言,小弟不才,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8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2-14 20:37:50
  先青山绿水地夸赞好去处,又神神秘秘地说有味道,再拉来文化名人做勾引,带领读者一路风尘地去下党乡品味味道。到了,原来是清凉饮料和绿豆汤,不免有点唏嘘,但喝上一口,细细回味,方觉下乡的味道,是人文地理,是精神风貌,是党、国、家情怀,是大爱无疆,是水滴穿石的民族精神,是弱鸟先飞的乡民信心······很多,很多。温暖至偏远,远乡有五味,滋味成文章,文章有温暖。好文,加赞。
9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0-12-15 07:00:03
  恭喜佳作获得精品!精彩继续!
浩渺若尘
10 楼        文友:岚亮        2020-12-15 16:47:52
  谢谢北方天马老师留评鼓励,很惭愧,笔力不济。再次感谢!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