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人生若只如初见(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人生若只如初见(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68.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27发表时间:2021-06-18 20:04:30
摘要:通灵之路(四)

【八一】人生若只如初见(随笔)
   人的气质有时候往往表现在神态上,而最能体现神态的是那一双眼。且看探春的眼神“顾盼神飞,文彩精华”,有一种精明和机灵,顾盼之间又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场。所以探春后来协助管理贾府,有她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思路。
   第三个身量不足,形容尚小。这便是最小的惜春,贾琏的妹妹,后来出家修佛。
   贾母先让黛玉见三位小姐,说明什么呢?贾母要告诉众人的是林黛玉以后就是自己的亲孙女,在她心中与迎、探、惜三位小姐一样。要知道,旧时人们的观念是,外孙是没有家孙亲切的。中国人的血缘关系中,总认为父亲那一方更直接、更亲切。所以后来王熙凤见林黛玉后逗乐贾母,说林黛玉像嫡亲的孙女,我想贾母那时心理一定很受用。
   至于王熙凤的出场,是林黛玉见贾府众人物的一个小高潮。读过《红楼梦》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有贾母和王熙凤一起的场面,一定是热闹的。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关于王熙凤的这个场面,作者写得相当精彩,应该说远比写贾宝玉的出场精彩。只不过从林黛玉的眼中,看到的是一个被富贵和权力的包裹的贵夫人形象,并不需要情感的参与。
   有许多评论家评论过王熙凤的出场,也许我再多说,就未免显得啰嗦乏味。只是看看王熙凤的衣作及林黛玉的感受,也颇有些意思。衣作的颜色由红、绿、黄搭配,一种鲜艳而富丽的色彩,这是生命力的多姿多彩。要知道那时候的王熙凤还不到二十岁,正拥有美好的青春年华,如果贾母、王夫人穿成这样,一定被人笑话成老妖婆。二是王熙凤这样的穿作,主要是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就如野生动物的颜色鲜艳,表示一种警示一样,所以王熙凤的鲜艳除了有这样的意味外,还表示了她的权力和欲望,需要人的敬畏。
   而林黛玉同样看出了这一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让我想起《老残游记》里“明湖居听书”那一回。其写王小玉出场:“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我想,王熙凤出场时,应该与王小玉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她出场带着威严的笑声,而王小玉却带着一种艺术的灵性。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写作水平。当作者把读者们的胃口吊足之后,才缓缓告诉你,此时贾宝玉该上场了——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贾宝玉的出现,也许最初林黛玉并不放在心上,只是作者事前却给林黛玉心里埋下了伏笔——曾听自己的母亲说贾宝玉是含玉生、性情憨顽的人;后又听王夫人事前交待,说他“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换作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因为好奇之心,都会极想见一见贾宝玉,探一探究竟。
   及至相见时,黛玉着实吓了一跳——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根据小说前面的情节,宝黛二人在三生石畔是有仙缘的:前世有恩,今生有缘。所以黛玉才有这样的反应。
   再者,从人的真实心理上讲,近青春期的少年,有一种对美好生命的无限追求。黛玉观察极为细致:从头到脚,从衣作到神态,颜色又红又绿,周身散发着一种青春的朝气和活力;面若秋月春花,是生命最美好的肤色,可想而知,这一见,必然打开了黛玉的少女之心。
   待宝玉换装后,黛玉二次见时,可能早已经是神飞心驰,无限情思自在两眸之间:
   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
   这应该是近距离的观看,看的是神态与情思。有一种温暖和向往,更有一种留恋和不舍。生命的情感从此在这里定格,美好的青春追求也许停留在此时此刻……
   再看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的最初印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没有服装和颜色的描述,只是一种神态——柔弱、聪慧。如果一个女子带着几分病态,聪慧又有几分愁思,是不是更让人怜惜而心痛?从男人的心理学来看,女人的柔弱和泪痕,是征服男人的法宝之一,一个面目娇好的女子,带着几分愁容和泪滴,似喜非喜地望着你,哪个男人受得了。假若是一个悍妇,满脸赘肉,横眉冷对,破口便是爹娘之晦,恐怕正眼瞧的兴趣都没有吧。
   而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是一种神仙的姿态,没有具体的形状,只留存一种美好的印迹——有一种痴,有一种执迷。有一次我十三岁的女儿告诉我说,她们特别崇拜“TFboy”里的三个小男生,只要在电视里见到他们出场,再怎么活跃的女生都突然会变成“傻、甜、白”的小妹妹。我那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也许青春就是一种“痴病”——人的青春如果没有痴过,大约他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也许作者在这里借宝黛二人的四目相对,深情传递之景,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青春的梦。这个梦或许不能成为现实,但当他从沉积多年的旧迹中翻转过来时,想想初见的美好,就会感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缘分,那样即使面对命运的困苦和挫折时,也会淡然一笑——
   但愿人人相见如初,不负了青春,也不负了来人……
   2021年6月15日金犀庭苑
  

共 7663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记叙了赏读《红楼梦》第三回的笔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初识的印象,总会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然而虽然变化、相知或熟悉,却又发现已无初时的美好了。文章由此想到了林黛玉初入贾府,初见贾宝玉时的那些美好的感受。贾府和贾府的人,也成了林黛玉的青春乐园和她对美好生命追求的灵魂寄居处。然而,事态的发展,并非由林黛玉可以决定的,这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出身于官宦世家、懂得礼仪和教养的林黛玉,对于她眼中的贾母、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和贾宝玉等众多贾府人物是何等的尊荣俊秀,相形之下,心中徒生了一种寄人篱下的恐慌感。那些青春的梦想,也终将化为泡影……《红楼梦》,仅此一回就有这么多的感想和认识,非一日读书之体会。文章也为读者精读原著,大有启示。好文章,推荐欣赏。【编辑:墨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21-06-19 08:50:53
  一篇名著在手,大手学问探究。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创作愉快!
墨林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6-19 09:10:01
  一篇有关《红楼梦》第三回的随笔。《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百科全书,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林黛玉进贾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涵盖了太多的内容,让人回味无穷。本文作者独辟蹊径,以纳兰性德的“人若只如初相见”一句词作为引子,让人兴致盎然,思绪万千。林黛玉进贾府,谨小慎微,通过她的所感所想,让读者了解了贾府及贾府中的一群人。她和贾宝玉初相见的美好才是重头戏。文章联系实际,鞭辟入里,环环相扣,分析到位,水到渠成。作者从情感谈到传统文化,知识面广,逻辑性强,思维缜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述有力,让人叹服。好文章欣赏学习了,祝老师文丰笔健,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