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为了这一方青山绿水 (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山河】为了这一方青山绿水 (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72发表时间:2021-08-07 20:18:33
摘要:25年的水保工作中,令我最难忘的是蒲河流域治理的日日夜夜,心中始终存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项目的规划必须细致,外业调查回来后,就是清图数据统计,图斑面积不超过4公顷,坡面不超过300亩,措施地图标线误差不超过10米。没有晒图机,要等到有强太阳光了,贺奉先、冉有良才能完成晒图。
   以后,随着工期的推进和验收的紧迫,上级业务部门要求电子办公,县财政拨款近两万元,从上海购置了一台“486”电脑,存放微机室,由专人管理。当时贺奉先这些“第二代”老水保员,被简单的WINDOWS系统挡在门外,就主动请缨,从事工程施工,他们也就重新做了小学生。人人都得干活,人人都有活干,正如前苏联宪法中的一句话,“谁不干活,就不给饭吃”。
   穷山恶水换新颜。
   培训农户,造林技术指导也是我们大现身手的舞台。孟坝沈咀、新集崾岘油松造林点、木家山示范点等19个综合治理点,都是我们的杰作。尤其是在世行贷款项目的监测户培训上,农民毕竟文化层次低,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摸拟检查中,都因怯场临阵脱逃了。耿文华、秦长君、刘占军等老同志不得不“转变角色”,先后进驻工作现场,担负特别任务,摇身一变成了监测户“新家长”。
   记得我们的康家河小流域经过艰苦的外业工作后,又经过清图、量算、汇总、规划设计、制图、描图、晒图后,打印装订、报审等一系列过程,内业工作几乎没有睡过一个自然醒,从早上8点至晚上11点,必须在单位工作,饭由专人配送。最后三天,没有了休息时间,七十二小时的连轴转后,才保证了所有设计资料的按期报送。早晨10点,我们都迷迷糊糊出单位,李浩业局长在门口再三提醒,饭已端到桌子上了,吃了回去休息!但没有一个人听他的指令,反正我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下午了。
   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改变穷山恶水的最有效的措施。
   康家河流域的大塬村,美其名曰“大塬”,其实没有一亩原地。记得当初我们站在大塬村的茜湾峁顶上,一眼看去,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眼前原本有两千亩完整的缓坡地,被“W”字形深沟,分割成两瓣,也把这边的三座大山远远的隔开来。让大塬小村成了孤岛,两边山坡上几乎没有路,只有一条小道从这边曲曲折折地绕过沟那边,又一分为二,连接到两瓣坡面上的村庄。
   我们与凑过来的放羊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听说要平田整地,打窖建坝治理大塬村之后,兴奋了,恨不能把这个名叫廖坪沟带来的“苦水”悉数地吐出来,他说:“我们大队部、学校、卫生所都在对面的坡上,我几代人都是文盲,我们人老祖辈都完陷了,到孩子这一代不上学不行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上学期间每天都是让我们提心吊胆,早上送去,晚上接回,雨雪天气更难说,下雨时沟里洪水过不去,下雪时,坡路陡滑,家长老师都得扫雪,特别情况时,老师与家长灯笼火把、隔沟喊叫,如果回不来,就只能想办法让老师做点吃的凑合着过,实在去不成学校时,就只能待在家里”。
   牧羊人望着横在眼前天堑一样的沟,一脸茫然!
   也别说,从古至今,这个村的农民生产生活物资的购入和农副产品的外运,都靠人背驴驮,是摆在眼前实实在在的问题,山里人和老愚公当年一样,遇到了同样的困难,搬家?不可能,生存依附的土地无法搬走,生活无着落;移山?更不可能。
   路在何方?成为山里人日盼夜想的梦。不求走向外面的世界,只求跨过这两道深沟!
   为了大塬,为了这一方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这里必须修坝,以坝带路!经反复勘察认证,决定在寥坪沟布设三座大型治沟骨干工程,大路沟治沟骨干工程位于主沟道上游;其下游2.4公里布设大塬沟治沟骨干工程,马家壕骨干工程建在寥坪沟的支沟上,与大塬沟一纵一横,呈“7”字形布设,大坝的坝顶都可通车。马家壕与大塬沟两工程强强联袂,守望相助,三座大坝高度都接近30米,横卧在山谷峡底,成就通道,让翻越峡谷绕道30公里的艰苦日子从此告别,从根本上终结了大塬村不通车的历史。
   坝成了,路通了,孩子上学梦圆了,大塬从此活了,山也青了,水也绿了。
   换来了金山银山
   康家河小流域治理,我们按照流域规划指导思想和生产发展方向,规划五年内新增治理措施面积2149公顷,新增治理程度28.5%,达到44%。其中:新增梯田237公顷,灌木林777公顷,人工种草710公顷。骨干坝6座,淤地坝15处,谷坊227座,涝池4处,水泥窖1062眼。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把现状农林牧用地比例从36.0%、1.87%、4.01%分别调整为19.67%、17.79%、13.42%;林草覆盖率由现状5.9%提高到31.2%。人均口粮食达到396kg;人均纯收入由680元提高到1247元,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24%。
   各类措施都是通过“把脉”、“对症下药”,一次性规划到图斑,到地块,到具体时间,虽然踏破铁鞋,却精准科学。
   在其后的十五年时间内,继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二期贷款项目、蒲河流域庆阳一期项目、二期项目之后,蒲河流域先后又实施了沙棘二期项目、坡耕地项目等10多宗项目。据统计,截止2015年,在蒲河流域内,共完成梯田50.86万亩,造林28.63万亩,种草42.29万亩,治理程度为69.27%,植被覆盖率达到了40.34%,完成各类小型拦蓄工程5320处,完成治沟骨干工程130处,修建乡村道路503公里,超常规的生态治理项目实施,大多数乡镇实现了梯田整乡达标,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流域治理区也随着人的活动减少而逐步恢复到应有的生态,进入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一代人的努力,或多或少的都是为了让下一代人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水保生态治理的目的也是如此!一花一草总有意,一山一水最关情。也许默默的付出,才是真心对待,这才是水保人的初心,也是水保工程固有的品格!
   看得见的是变化,看不见的是治理。
   在我们身边,在千千万万的山沟里,就有这样一群“平凡”的人,他们每天做着看似平凡的小事,但面对穷山恶水,他们选择默默坚守奋战,选择奉献担当,他们的“凡人微光”照亮了生活,温暖了人间。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一幅最美的绿色画卷已在镇原大地徐徐展开。
   在我认为,蒲河流域治理,这一段历史看似短暂,却很漫长,因为它是一代又一代水保人用汗水和智慧凝聚而成的,是将一笔一划的文字直接刻写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的历史,它将永远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年疫情过后,在春夏之交的一天,当我以水利工作者的身份,再次来到大塬村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而我记忆中二十年前曾被深度贫困和生态脆弱困扰的大塬村已不复存在,只见山坡上一台台整齐的梯田,已被高大碧绿的油松覆盖的密不透风,坡面及沟谷,一团团、一丛丛、一片片刺槐挂满了碧玉般的嫩叶,缀在其中的桃杏树已挂满了翡翠。山上的部分村民在党的各项富民政策沐浴下,早已异地扶贫搬迁,居住到新农村了。
   空山不见人,只闻鸟语声,还有远处高音喇叭里飞出的山歌声,久久在山谷里环绕回荡。阳光下,库内蓄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远看像一块“蓝宝石”镶嵌在青山脚下,好一幅山清水秀的诗情画卷。
   但这仅仅是蒲河流域一抹淡淡的绿,一撮小小的青山绿水。
  
  
   (资料提供:姚杰 整理撰写:惠风)
  

共 1315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 作者通过曾经是一名普通的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讲述,将所在县蒲河川一带的水保生态环境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详尽地展现了出来。蒲河流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质地疏松的黄土几乎覆盖了全境,这里最稀缺的是水,最无法保持的也是水,致使农业生产能力十分脆弱。党和政府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经过不懈努力,治山改土取得喜人成绩。在这项艰苦的治理中,水保人始终任劳忍怨,坚持在第一线。经过多年来的勤奋建设,终于让穷山恶水的蒲河流域换上新颜。很有正能量的一篇文章,写出了水保人的辛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作品写的不错,予以推荐阅读。【编辑:悍雨啸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1-08-07 20:19:19
  再次编读佳作,问好作者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1-08-07 20:19:35
  期待佳作继续赐稿山河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3 楼        文友:极冰        2021-08-08 09:03:44
  感谢惠风老师赐稿山河如画!(;一_一)
  
   非常详实的报告文学。您和同事们治理蒲河流域付出了超过体能的耐力,毅力,最终换来青山绿水的局面,让人欣慰。几十年的水保人生涯,克服严寒酷暑,伙食那么差,让人敬佩!这是我第一次了解水保人的职业生涯,不容易!向您致敬!ヾ ^_^?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一_一)
极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