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撑起半边天(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家园】撑起半边天(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277发表时间:2021-08-08 18:29:50
摘要:2020年11月,曾经被国务院挂牌督战的镇原县如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这一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女能人,她们有种植、养殖大户,有军嫂、护工,有孝顺公婆的好儿媳、贤内助,有企业家、村支书,还有乡镇干部和小学教师,她们在各自不同的、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可以说,她们以弱小的身躯,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汗水、泪水和智慧,撑起了镇原的半边天。我的故事就从她们身上开始了......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社内共建成办公用房8间,饲草料房10间500平方米,双面采光暖棚两座1100平方米;青贮饲料池1000立方米。购进大型揉丝机2台,粉草机、粉料机、搅拌机、装载机各1台,100T地磅1台;建成50立方沼气池1座,100立方化粪池1座,100平方米晾粪场一处;新修科技培训室60平方米;绿化硬化院落1600平方米,完成总投资320万元。通过饲养,年出栏肉牛100-120头,实现产值180万元以上;引进“西门塔尔.夏洛莱”种牛2头、基础母牛100头进行改良繁育,投放县内养殖市场,助推农村养牛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是一个贫困村,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998户3774人,耕地10200亩,人均2.7亩。建档立卡贫困户356户1407人,贫困面36.5%。为了有效破解贫困群众无致富产业、增收渠道单一的困境,我们拓展思路,大胆尝试,探索出了一条“能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是建办“牛托所”,创新带贫扶困新机制。为了充分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2016年凯润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能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率先创办了贫困户“牛托所”,贫困群众利用贴息扶贫贷款,在合作社统一指导下,购买1—2头牛托养到“牛托所”,由合作社集中饲养、统一销售,并承担所有养殖风险,出栏后扣除管理人员、防疫、饲草等成本后,合作社和农户按比例分配净收入。牛托所每年完成2次出栏,净收入的70%归贫困户所有,30%归牛托所所有,并确定贫困户每头牛保底受益不低于1000元。2016年,牛托所与7户贫困户签订了托牛协议,有11头牛入托,在年底收益分配中,贫困户每头牛增加净收入1300元。2017年,为满足贫困户托牛的需要,扩建400平米牛棚,为13户贫困户托养26头牛。2018年计划为10户贫困群众托牛10头,2019年、2020年先后两次分红,每年户均分红1000元。“牛托所”的创办,一是彻底解决了有发展养殖业意愿,但无技术、无劳力、无场所“一有三无”贫困群众致富无门、难以脱贫的问题;二是盘活利用了精准脱贫贷款,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了产业发展上、用在了促进农民增收上;三是有效规避了群众分散养殖防疫缺失、市场波动带来的养殖风险,群众实现了保值增收;四是把群众从养殖业中解放出来,继续从事务工或其它产业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途径增收局面。
   二是依托“牛托所”,创新培训服务新机制。扶持合作社建立了培训、防疫机构,完善了相关制度。一方面,把“牛托所”确定为全镇养殖业培训基地,定期聘请专家到合作社为养殖管理人员和其他养殖户进行养殖、防疫等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了养殖人员的养殖技能,实现了科学养殖;另一方面,合作社对入社会员和面上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及时解决其他养殖户在养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推了全镇牛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组织开展养殖培训5次、疫病防治培训6次,共培训人员280人,真正形成了集“饲养、培训、购销”于一体产业发展龙头。
   三是壮大“牛托所”,创新产业发展新机制。为了进一步放大“牛托所”带动效应,发展壮大牛产业,县上加大对牛托所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先后扶持资金80万元,扩大了托养规模,提高了养殖水平。同时,我们融入了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的“331+”农业化产业扶贫新模式,合作社为贫困户托管养殖,定期按比例为群众分红,带动自我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10户以上,按每带动1个贫困户脱贫一次性奖补扶持资金1500元,并优先给予产业扶贫贷款或有关农业项目支持,进一步发展壮大了“牛托所”。近年来,牛托所”模式带动全镇新建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各类合作社累计达到31家;新增规模养殖户85户,养殖户累计达到360户;全镇羊存栏2.3万只,牛存栏0.64万头,推动了养殖业由原来的小规模、分散式养殖向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逐步迈进,走出了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生命在坚守中升华
   有这样一个职业,全天24小时待命,没有休息日。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于医院、敬老院等地方。她们不是正式职工,却又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群体;她们常常被人忽视,病人家属却又离不开她们。她们为病人洗脸、擦身、喂饭、端屎倒尿,24小时照顾病人的起居饮食,面对这些麻烦和琐碎,毫无怨言,就像是在家中服侍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样,那份细心和周到,那份付出和负责,都自然地出自她们的纯朴和善良。这个伟大的职业叫护工。
   今年57岁的镇原临泾镇妇女蒋春梅,就是用这样一份善良和坚守,书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不平凡的人生路。
   人活在这个世上,没有说喜欢做或不喜欢做,一切都是生活所迫。蒋春梅四岁就没了母亲,在嫂子的呵护下长大。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日子都过的很拮据,所以在她未满9岁时,恰巧县城有人家里需要一位看护婴儿的保姆,管吃住之外,大人们也没有谈工资。就这样,年幼的蒋春梅开启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打工”旅程!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一去就是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她看到了城乡生活的差距。由此,蒋春梅心中暗下决心,她要通过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离开时,那家阿姨给了她几块钱,算是人生的“第一桶金”。那年秋季,蒋春梅用其中的3块钱去上了学,七年后,被迫辍学,早早的嫁为人妇。然而,婆家的生活光景一点不比娘家强……
   俗话说:穷则思变!1997年,决心要改变困境的蒋春梅听闻邻村有个女人在北京打工,于是便用攒了半年的50个鸡蛋拉关系,带她上北京打工。
   二十年前,镇原县在北京打工人少之又少,女人更是凤毛麟角,蒋春梅凭着一腔改变生活困境的勇气,毅然北上。那天到达时天色已晚,没有找到老乡,连个临时落脚点都没有,她在进出首钢的火车道旁边蹲坐了一夜。第二天,蒋春梅漫无目的在马路边溜达,在留和走的边缘徘徊,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居然她碰到了一家劳务中介所,交了80元中介费,顺利应聘,看护两位老人。300元的月工资,让她不敢有丝毫怠慢,洗脚捏背,陪同锻炼,从早到晚她不敢合眼,生怕做不好。两年多的精心护理,再加上她的勤快憨厚,赢得了雇主的信任与肯定,也为她日后的工作增添了更大的信心,无论是进入家庭的为人处世,护理经验,还是步入社会探索新工作,她都不再会有所退缩。
   工作一段时间后,蒋春梅意识到,没有基本的医学常识,很难做好这份工作。于是,在医生护士质疑的目光中,她找科室医生帮忙淘了一台二手电脑,向护士们要了一些旧书和视频教材,挤时间看。蒋春梅边工作边学习,她在朝阳医院考到了护理证。拿到护理证后工资高了,工作也得心应手多了。
   在辗转医院做护工的那些日子里,别人看到的是高工资、高回报,但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医院没有护工专门休息区,大多数病人也需要24小时值守,所以,在难得的休息时间里,她通常都用医院椅子两个拼在一起,一个放头,一个放脚,凑合着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有时就趴在病人床头柜上熬一夜,条件好转后,她买个折叠椅,等到晚上医院熄灯后再打开蜷缩着身子将就着……医院附近没有小饭馆,大的餐厅吃不起,所以大多时候都是用方便面和馒头充饥,休息日才出去吃碗面条,算是改善生活。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蒋春梅坚持了十多年……
   2002年前后,蒋春梅先后把老公、儿子、两个女儿都带到了北京,一家人做护工,干保安,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后来一家人还做过四年的凉皮生意……全家人在守在一起,努力为美好的生活努力着,奋斗着。在北京租房子日子里,有一年她们光搬家接近二十次。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打拼,家里的条件改善了好多,老家房子重建,三个孩子在河北等地买了楼房和小汽车,有了事业有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日子其乐融融,幸福安康。
   在蒋春梅的介绍和带领下,亲戚,朋友,老乡一百多人都到北京务工,挣的钱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临泾镇的范应霞、韩红霞、蒋贵林、田思巧、秦应霞、李彩霞、马爱红等人,有的用打工收入修建起了家庭住宅,有的为儿子还清了二十万左右的彩礼,也有的在城里买房买车,就连一些平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常年在家打麻将下棋的懒散人也被她动员到北京,也尝到了挣到钱的甜头。
   从出门打工到如今,掐指细算已有二十年有余。在这二十年里,蒋春梅有十四年的时间就是在护理行业度过的,如今,她在大兴区福提园养老院继续做护理员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两次评为优秀员工,家属为她送来一面锦旗。上书:这是一份荣誉,也是对蒋春梅十几年辛勤工作的肯定。“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蒋春梅始终相信:虽然不是什么人上人,但是生活不打退堂鼓,往前走,好日子总会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蒋春梅就是在奋斗中为自己书写了一个幸福的人生。
  
   穷山沟念响养牛经
   秦正燕,马渠镇马渠村村民,生于1976年2月,现在44岁的她,既有着农村妇女朴实、贤惠的特质,又有着不甘于平凡的气质。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她创立了镇原县鑫利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肉牛养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养殖大户,远近闻名的女能人,更是年收入几十万的致富女强人,树立了巾帼新形象。
   自强自立,艰苦创业
   对于一个40多岁的妇女,没有文化,上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三个小孩,一天除了要忙着张罗全家人的衣食住行,更要张罗几十亩庄稼地,创业?大家都劝她不要胡思乱想,说我们这个地方发展不了什么。但这些理由都没能使我们人大代表秦正燕犹豫,她不甘心一直穷下去,更不甘心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她想干一番事业。
   开始决定养牛时,并没有人理解和支持,都说她是一时冲动,养牛又脏又累,一个40多岁的女人,没有文化,更没有养殖技术,怎么能干好、干长。可她却始终秉着一个信念,只要全力付出,只要把它当成一个事业,就一定能够干好。
   她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建起小规模养牛场,养起本地牛,尽管她很用心,很投入,可没有经验,不懂技术管理,老出状况,她无数次埋怨自己,想着放弃,但她还是一步步坎坎坷坷的挺了过来。
   她通过慢慢考察,引进了新的牛品种,由于牛市的不断变化,她认识到规模化养殖是今后农村养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分析,她觉得养种牛技术难度大、要求高,养育肥更适合自己。于是,她再一次进行了牛棚改扩建,占地3.4亩。2017年,她的肉牛出栏量达68头,纯收入20多万,目前肉牛存栏45头,预计年末还可出栏20多头。
  
   发展养殖,共同富裕
   在乡人大开展“树新风、建新功”创先评优活动政策入户宣讲活动时,她说,“现在全国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开展精准扶贫,能为家乡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表示,将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同时现身说讲,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她也这么做了,她经常会对本村的妇女们说,姐妹们,干任何事情,无论遇到挫折或失败,我们都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对事情不要奢望太高,尽力就好。市场是有它一定规律的,有高潮便会有低谷,不是谁能左右的。就说养牛吧,一看行情,看市场。2014年那阵子,养牛风险大,行情波动大,疾病疫情大,对于行情我们要保持平常乐观的心态,心态最重要。二是看技术。干任何事情,没文化、没技术不行。养牛对于疫情防控很重要,加强消毒,做好防疫,平时细心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遇到疫情不要慌张,确定是什么病,以便对症治疗。
   在她的带动引领下,本自然村新增养牛户24户,养牛66头,同行政村的李寨子自然村已新增养牛户9户,养牛16头;同时,她与该行政村的人大代表张正泽一起分别创建了自己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毗邻的三合行政村陈永刚借鉴她们的成功经验成立祥业养牛专业合作社,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场一处,计划养牛100头,全乡养牛业呈现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过去,她是养牛专业户,需要学习,学习有关养殖技术,管理知识,了解市场行情,如今,作为人大代表的她,更需要学习。学习相关法律,如《代表法》、《选举法》等,明确自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更要知道国家政策。她深知知识来源于实践,虽然没念过什么书,这几年下来,她也学到很多,碰到看不懂的她就让丈夫给她边读边解释,日积月累,便拥有了丰富的知识,自身素质不断得以提高。

共 29984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这篇报告文学,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容,再现了镇原县脱贫攻坚的战役中的一大批致富女能人,是她们撑起半边天,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她们有种植、养殖大户,有军嫂、护工,有孝顺公婆的好儿媳、贤内助,有企业家、村支书,还有乡镇干部和小学教师,她们在各自不同的、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可以说,她们以弱小的身躯,用自己的勤劳、善良、汗水、泪水和智慧,撑起了镇原的半边天。内涵厚重的报告文学,文中人物感人至深。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1-08-08 18:32:02
  内涵厚重的报告文学,文中人物感人至深,再现了镇原县脱贫攻坚的战役中的一大批致富女能人,是她们撑起半边天,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