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人老读书——放牧心灵(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人老读书——放牧心灵(随笔)


作者:黄金山 进士,7539.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12发表时间:2021-08-16 10:04:02


   年过花甲,龄逾古稀,奔向八零,迈向九十……但是您毕竟还是老了。人老了有余热,也有优势。余热可以活动做事,优势就是您可以对着年轻人吹嘘:“我吃的盐比你喝的水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是的,这些是你的经验和优势。但是你要知道:这世界归根结底是年轻人的。
   人老了最容易犯两大毛病:意思倚老卖老;二是无所事事,坐以待毙。这二者都是不好的,于己有损,于人无利。所以你要好好地享受老年,就好要做点正经的事儿。
   什么是老年人最正经的事儿?那就是读书和写文。读读好书,修养心灵,写写短文,放牧心灵。曹操那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赞颂和提倡这种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应该是“老人特色”。目下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应该也算“中国特色”!
   清代有个文人叫张金吾藏书八万卷,写书二百卷,刻书一千卷,高龄108岁。评论家阮元评论说:“此于古人谓之功,于己谓之福。世之有金者,无所不为,独不肯用于书,是谓之无福;若在己无学术,则虽有之,无能用之,亦谓之无福。”意思就是说:藏书,又能读书,写书,刻书,那就是有福;有钱不买书,不藏书,不读书,不写书,也就是无福。可见多读书,尽力写文写书,就是老人们最大的福气。
   读书写文是老人放牧心灵、升华心灵的必经之路。好书是明媚阳光,好书是清新空气,好书是老人的思想之舟。读书是老人心灵的探索,写文是老人的思想放牧。
   少年青涩乱读书。那时喜欢优美词章,每每抄录在笔记本上。喜欢情节迷离和探险惊奇,每每发出梦呓。那时节充满落日楼头的清丽,带着独上高楼的向往,随着心智的乐观而飞扬。夜阑人静,万籁无声,或者春风入围,或者秋月萤窗。此时一卷在手,犹如在人生寂寞的小路上与挚友小聚,获得一点有用的信息和感悟,那份惬意,就如夏天饮上了冰淇淋一样的舒爽透彻。但因年轻气盛,阅历浅薄,毕竟只是读到一点儿皮毛。
   风雨中人生颠簸,读书的重点转移到对社会的关注,对当下的关切,对生命的求索。读出激越,那是心灵的寻觅。与从苏轼把酒问青天,听屈原一声天问,才知道国家最重,家次之。到了而立和不惑之年,心灵的天空从激越转移到平实。喜欢黄钟大吕,傲然风骨的作品;也喜欢枫桥夜泊,小桥流水的恬静与优雅。读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读陶渊明的返璞归真,知道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崇尚简朴简约之美的流露。这时能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读出意蕴,从家常与平淡中读出大智慧和大乾坤。开始可以把玩文字和文字背后的人生,这就是开始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于是就喜欢庄子的逍遥自在!一个睿智的老头,从花鸟虫兽中悟出生命的真谛,恬淡隐忍,进入生命的真正境界,便是生命无待自由飞扬。在那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的看守月光的树。以后才知道不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才有意境;不光是“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才有缠绵;奔放中也有期待;苏轼的大江东去,意境开阔,“一樽还酹江月”情感激越;那时期待人与自然的内心和谐。初读《老人与海》是百折不挠的硬汉精神和压力下的浩然壮美。但晚霞洒满海面,老人站立大海边,海天一色,人海共处的场景,不正好是一幅孤独求败的绝美和谐吗?每一次读鲁迅先生,每一次都是精神的补钙。怒目金刚,横眉冷对是鲁迅的表面,他深藏不露的,便是大慈大悲对民族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爱和温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忽之间,南山显出,也只有气定神闲,淡定从容的陶渊明可以享受。唉!陶潜的华章,温暖了我阡陌干枯的心田。他那一轮斜阳,又温暖了后世多少带霜的菊花!
   一个读书人,不能把自己读成装书的口袋,也不能只把自己读成一个图书馆,而应该把自己读成一个富有仁爱之心的人,读成一个富有才华,能够写书写文字的人。人老了,生命的长度不在自己手里,但生命的宽度可以自己把握,生命的厚度可以自己增加。一边读书一边写文就是增加生命宽度和厚度的最简单办法。因此老人们每天都要坚持读书,每天坚持写文,要注意给自己留出空间,留出时间,在读书中放牧心灵,在写文中营造心情,让墨的芳香,网络的银屏给我们的生命加以熏染。您坐拥书城,读出庄子“乘万物以游心”的心境,读出“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意境,读出您的信仰,保持您的初心,读出您激越中的平实,读出您愤世中的恬淡,读出世道人心你的温暖,写出您的心灵中的最确切感受,那么你的老年就是万般幸福了,因为您的心灵已经得到了成功的放牧,您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已经得到加增。
   老人们,每天坚持读书和写文,那就是您的生命幸福和美好的诗意生存。

共 18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的主题就是:人要读书。文章开头批评了一些老年人无所事事,自我吹嘘,倚老卖老,坐以待毙。由此提出老年人特别应该读书写文。作者举张金吾作例证,说明读书写文是老年人最大的福气。接着,作者谈了少年读书跟老年人读书之不同,前者只是注重皮毛,老年人以其阅历丰富,对读书应当有更高的要求:“对社会的关注,对当下的关切,对生命的求索”接着用大量事例证明论点,李白、苏轼、郑板桥、庄子、王勃、海明威、鲁迅、陶渊明,等等,这些文学大家各有其的心灵天空和思想境界、艺术追求,读书应当其作品中去体会。文章还批评了掉书袋式的读书法,提倡“读成一个富有才华,能够写书写文的人。”这的确是作者的经验体会。光读不写只是一台只会输入不会输出的电脑,所以必须既要输入也会输出,多读多写。文章广征博引,体现了黄老知识面广博的特点。佳作,推荐学习。(编辑 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08-16 10:15:47
  读罢此文,联系个人实践,我坚信,读书写文使人健康长寿。当然那种抑郁形颓废形的作家除外。歌德活了九十多,林则徐据说活了130岁,郭沫若活了86岁,巴金活了100多岁。周谷城活了98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8-16 10:54:18
  读书写文使人健康长寿。鲁老先生读书多,写的剧本小说文章多多,一定也是长寿多多!祝福了。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1-08-16 16:56:06
  读老师的人老读书,明白许多读书的道理!受益匪浅!老师是有大才之人,祝福老师!
回复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8-16 17:10:36
  老师是乡里的“打柴”之人,就是自己学习!谢谢关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