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无声之泣才是最深切的悲伤(赏析) ——赏析《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一
前面谈到贾宝玉挨打,差点丢了性命,可见作为父亲的贾政,对贾宝玉有多生气。站在封建正统思想上讲:人应该按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行事,应该知道“仁、义、礼、智、信”对人的要求是什么,并主动遵守这样的要求,才算一个正人君子。而贾宝玉的行为,恰恰违背了这样的要求,这对贾政来说,算是奇耻大辱。故与其说贾宝玉挨的是贾政的打,还不如说他被封建正统思想狠狠地迫害了一次。
几千年来,这样的正统思想被统治阶级奉为天理,正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多年前,我那时候大概读中学,突然读到这一句话:既然天理要人没有性欲,那这世界上哪还有人类呢?当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后来读书才知道,这个“欲”所指的是人的欲望。再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简单地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被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也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由此看来,许多年来我们不知道误读了多少经典!又歪曲了多少理论!恐怕孔老夫子的初心,也不一定就是几千来人们理解的那样,要不他怎么会赞成曾晳的“咏而归”呢?我一直认为,曾晳的那一段话有一种强烈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这个话题不去扯远了,还是回归本回内容吧。
有时候我在读宝玉挨打这情节时,总会同情贾政。他作为一个儒官,主要负责国家教育方面的工作,他的职业要求他必须正统,必须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所以当他看见自己儿子的行为时,当然无法接受。不过他完全可以命令下人掌板去打贾宝玉的,然而他却亲自动手。这中间可能也有作为父亲恨铁不成钢的气愤;也有作为儒家官员形象的无奈。他一通板子,维护了某种权威,却失去了一个父亲温柔和蔼的一面。但是,当贾母哭诉和斥责他时,他似乎有所醒悟,也后悔自己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
所以说,在伦理与骨肉之间,贾政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非常复杂的。
二
不管怎么说,站在理性的角度考虑,大观园里的许多人认为贾宝玉的这一顿板子是应该的,而且似乎打得合情合理。比如,当袭人见到贾宝玉被众人抬回怡红院,看到他的伤势时,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关切,而是带着一种责备与劝解。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还记得前十九回中,袭人与贾宝玉约法三章的事,然而贾宝玉却一件也未遵照执行。这并不是贾宝玉不信守诺言,而是在他的生命里,对于禁锢人性的东西本身感到厌烦,一个人怎么会对自己讨厌的东西铭记在心呢?由此看来,袭人此时说的“但凡听我一句话”中,既指的前情,又表现出无奈。也许袭人的这一段话还有其他的意思,在她内心里,一直认定将来会终身跟随贾宝玉的,倘若贾宝玉此时被打残或者被打死,那么袭人的希望岂不是落空?所以,袭人这一席话,正是她内心复杂与矛盾的体现。
比起薛宝钗来,袭人的心思要明白得多。
我读《红楼梦》,特别喜欢去分析薛宝钗的心思。薛宝钗是一个有才华,又有心机,遇事很容易滑脱,做人却又周到,为人处事总让人感到温暖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是一个坏人,那她几乎是无敌的;如果是一个政治家,相信她治理社会也很有一套。因此,我常常觉得薛宝钗深不可测,也挺可怕的。有一次,我在与别人谈到《红楼梦》的人物时,讲到薛宝钗,我说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会选择敬而远之。因为我智商低,情商也低,我怕把我卖了,我还帮人家数钱呢!
而在这里,薛宝钗对贾宝玉的心思,却要比袭人更复杂和长远。这可能是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吧!袭人作为一个大丫头,在她内心里早已给自己在贾府里定了位:自己就是一个服侍人的下人,能跟随贾宝玉这样一个和善大度,又没有阶级观念的主子一辈子,也算有一个良好的归属。更何况,自己与贾宝玉已经行过男女之事,一个女人心甘情愿地把身体给一个男人,在她心里,这个男人就是一辈子的情感寄托或者依靠,所以无论在任何场合,她都会努力维持与贾宝玉的关系,并尽力保护好贾宝玉。
薛宝钗就不一样,她不可能降低身份当一个丫头去侍候贾宝玉,她是有身份和地位的,她更需要贾府的一个名分。而要得到这个名分,她得做足功课:一方面要让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看到自己的优点;另一方面,也要让贾宝玉感到她对他的真情,所以薛宝钗在对待贾宝玉的事情上,也处处体现着心机与智慧。文中这样描写——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
作者写薛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这个“托”字用得非常好,也用得到位。怎么理解这个字呢?我个人认为这个动作是手向上,高出肩膀,让人上部看着比较宽阔。很显然,这种动作是希望让人看见来人是带着东西来的。我们中国人很讲究礼尚往来,如果你去看望一个人,不带点东西或者送点钱,就白白的一句话,恐怕主人家要生气的,不仅如此,旁人见了也会笑话你小气。宝钗很懂得这个“礼”,也看得透人们那双世俗的眼睛。
细听听薛宝钗见了贾宝玉是怎么说的?她的语言几乎与前面袭人的如出一辙,都表达了对贾宝玉的关心和劝解,但薛宝钗比袭人更隐晦和理性。她先说出贾母与王夫人来,说贾宝玉挨打后,这些最亲的人是非常心疼的,看着这些亲人心疼,她自己也跟着心疼了。一方面薛宝钗表现得很有礼节,另一方面却还是无法掩饰那种对贾宝玉的情感。意思是告诉贾宝玉,她也像亲人那样关心着你,这些话里似乎都潜藏着她的心境和情感。
宝玉听得宝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贾宝玉看着薛宝钗因自己挨打而惴惴不安,自己不但不觉伤痛,心里反而感到高兴。一个人在有人疼爱和牵挂的时候,即便受皮肉之苦,似乎也能体会到一种幸福的感觉,有这样感受的人,内心一定是纯洁的和充满爱的温暖的。
三
众人退出后,在朦胧和迷糊之中,宝玉首先想到的是蒋玉涵和金钏。因为在他的心中,对于金钏之死和蒋玉涵被忠顺王府捉拿,他感到愧疚和悔恨。一个人可以忘记肉体的痛,而悲感于对人的关怀,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物欲横流的阶级社会中,是非常珍贵的。我想,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恐怕这社会要和谐和温暖得多。
但当贾宝玉在半梦半醒中睁开眼,看见的却不是蒋玉涵和金钏,而是林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禁,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旧倒下,叹了口气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怞怞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林黛玉此时的出场时机,很有些意味:一是在贾宝玉房中没有人的时候;二是在贾宝玉感到愧疚和伤悲的时候。
《红楼梦》写作手法很多,除了伏笔,作者更多的用了对比手法。此处林黛玉的出场,正与薛宝钗来看贾宝玉对照着写来。你看林黛玉来时,手上并没有“托”着什么东西,也没有人看见。她不言不语,只是无声地哭泣。我们可以通过她红肿的眼睛,抽抽噎噎的情态看出林黛玉得知贾宝玉挨打后,一直在暗地里悲伤地哭泣。这无声的哭泣中,只有贾宝玉明白她的悲伤。
作者写林黛玉趁无人之际来怡红院探视贾宝玉的情景,处处体现着一种深情,这种深情只有宝黛二人能明白。试想一下,一个受伤的男孩子,旁边静静地坐着一个为他伤悲的多情的女子,在伤感里,又给人一种唯美的场景。
林黛玉默默地流泪,那种无声的伤悲和抽泣最终凝结成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似乎在劝解,又似乎有说不出的无奈。她知道贾宝玉对生命的珍重,对大观园众女子的关怀中,有一种对生命自我完成的追求,所以她内心对贾宝玉的行为是赞赏的。但,当她看见贾宝玉因此而被打得半死,她因为疼惜贾宝玉的伤而内心感到非常的无助和矛盾,她半天才说出这一句话,既显得言不由衷,又表现得相当的痛苦——那完全是一种内心的折磨。
此情此心,也只有贾宝玉明白,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属于他们二人的,大观园里的众人,也不过只看见表面而已。
四
列位,小说写到这里却突然穿插了袭人去王夫人那里问话一事,你们可千万别认为这是闲笔,也不是故意叉开宝黛情感变化的一个情节安排。《红楼梦》这本小说里,没有多少闲笔。有时候我读这本书,仿佛看见多年前自己的妻子织毛衣的场景:她每织一段,就加点其他颜色的毛线在里面,初看似乎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反而影响整个编织的进度,然而等到一件毛衣织到一定程度或者完成时,你才发现那些其它颜色的毛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案,美妙绝伦。那时,我非常叹服她编织过程既考虑了局部又在头脑里布局了整体的手法。而《红楼梦》这本小说里,也像编织毛衣一样,中间穿插的其它情节,一定会在小说后来的故事中得到验证。因此,袭人此去王夫人处,必然是作者闲处着笔,要紧处体现,只待我们后面慢慢解读出来。
仔细读这一部分,有心的人会发现袭人的心机和欲望。首先王夫人找贾宝玉房中的丫头去问话,是很平常的一件事,然而袭人主动前去,为此王夫人还责备她为什么亲自前来。这足见王夫人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并无什么重要的大事可问。
而此时,袭人觉得这是一个向王表人表决心和建议的绝佳机会。因为,贾宝玉挨打后,直接触动了王夫人的伤痛,袭人觉得只有在王夫人因为伤痛而反醒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自己那片决心的真诚和作为大丫头的责任,从而引起王夫人的重视,此后自己便也会更加受到器重,既而更能巩固自己在贾府丫环中的地位。
王夫人问完贾宝玉的伤情之后,本来是闲闲地问一句宝玉挨打的原因,而袭人从王夫人的问话中,敏感地发现王夫人作为贾宝玉母亲的痛处。所以,她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宝玉应该得到一次教训才对,并引导王夫人说出自己的痛苦与委曲来。当然王夫人一听袭人的话,正中心怀,自然向袭人大倒苦水:教育儿女是为人父母的一件大事,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才。然而王夫人的内心又是矛盾的,她的那种矛盾与痛苦是普天下为人父母所共有的。
袭人此时已经看到王夫人的委曲和无奈,便站在王夫人立场,以一个丫环的身份,表示了自己的真情与忠心,并大胆地向王夫人提出,找一个机会让贾宝玉搬出大观园来。她表达了至少三个意思:一是站在伦理道德的立场上分析,贾宝玉成年了,而大观园里除了姓贾的姐妹,还有表姐妹,难免日久生情,做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出来;二是表示自己的忠心,既然承蒙贾母与王夫人的器重,那自己就得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帮助王夫人照顾贾宝玉;三是要管理好贾宝玉,就得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不要到出了事才来后悔,到那时候贾宝玉名声坏了不说,王夫人贾政一片爱子之心也白费了。
袭人的言词里,既提出问题,又分析原因,又给予了解决的方法,可以说是相当完美,无懈可击。袭人与王夫人的对话,从引导到共情再到理性,层层递进,既让王夫人看到她的重要性,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王夫人作为一个管理者,听了下属这样的意见和建议,自然觉得袭人是一个可信任的丫头。
所以说,袭人的心机在这里一目了然,同时也为后来晴雯被逐,大观园被抄捡埋下伏笔。
五
然而我想作者写到此处时,心情一定难以平复。在贾宝玉的多情与袭人的理性之间,作者一定也在思考:这是否是人对世俗认识的一种矛盾与对立?还是在面对情感与理性之间,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其实,当贾宝玉叫晴雯给林黛玉送手绢时,作者已经表明了立场:我是在写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至于理性的东西,应该交由社会和后来人去评说。歌颂爱情,也就歌颂真实的人性!
在小说里,贾宝玉面对贾府众人,大多时候是孤独的,只有在林黛玉面前,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他对人对事的那种情感,也只有林黛玉才能明白和真切的感受得到。
当林黛玉从晴雯那里获得贾宝玉的旧手绢时,她更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情意:一是告诉她自己已经知道了你的悲伤,但请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二是这旧手绢带着贾宝玉的体温和泪痕,表面是给林黛玉用来擦眼泪的,实则告诉她——我的心与你的心永远在一起。所以,黛玉看着这手绢不觉神痴心醉,引发了自己复杂的心绪:一种喜悦,一种悲伤,又有一种惧怕。这时,她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便在手绢上写了三首诗: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己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题帕三绝”正是林黛玉心情的真实写照。其一,对贾宝玉送手绢之事,感受到了彼此间的相知相惜,内心感到欣慰。其二,因为惦念贾宝玉的伤痛,自己放不下心,所以整天以泪洗面,伤悲到了极点。其三,表达一种情感的期望,希望我的泪将像当年的湘妃一样,因为对人的思念而留在竹子上。我的窗外就有一丛竹子,不知道它们是否能把我的泪留下?
这三首题帕诗,是林黛玉深感贾宝玉真情的一种回应。也是林黛玉对贾宝玉感情的进一步发展。眼泪是林黛玉的情债之物,当她面对贾宝玉的真情时,她已经无法控制住对情感的抑制,所以她的泪里,既是一种深情,也是一种用生命来回报爱情的行为。
所以林黛玉的无声之泣,才是最悲伤,最动人的生命之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