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记忆中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散文)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万事以喜庆为主,赶走霉运,从年头旺到年尾。这些老传统文化既然能流传下来,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目的。在我国传统的习俗当中,或多或少带一些“迷信”的成分,但也正是这样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正月十五元宵节不同于其它节日,强调阖家团圆,元宵节则更注重的是张灯结彩,普天同庆,难忘今宵!期盼新一年的顺遂安康。
记忆中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敲锣打鼓,人们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唱歌、跳舞……等等,他(她)们有自己的代表队,穿着华丽的各式各样的服装,有的脸上化妆的也很搞怪,技艺精湛,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精彩纷呈,沿着街道一路表演,路两旁观看的人,人山人海,不住的喝彩,拍手叫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逐渐成为代代相传的习俗。
过年是开始,正月十五闹元宵就是庆祝年已经过完了!大年三十响鞭炮,拜神祭祖,缅怀感恩!拜神,是人们对大自然的信仰和膜拜;是一种祈求平安,祝福和吉祥的表达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祭祖,就是大年三十去先辈祖先的坟墓,焚烧纸线,并告诉先辈祖先过年了,请先辈祖先回家过年!年味之大年初一,拜神祭祖也是节日中不可缺少的,追思并缅怀祖宗先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
正月十五晚上,响鞭炮,敬神祭祖!天刚黑的时候,家中各个房间的灯都要开着,家家户户的大门,院中的房门,以及院子里的各个角落,都要挂上各式各样点亮的红灯笼,厕所也要插上蜡烛,家中人给祖宗先辈点上那用纸糊的小红灯,并告诉祖宗先辈,年已过完,跟着他走,路上的小红纸灯,不能灭,直至送到坟墓,给每个坟墓都挂上小红灯!
正月十五打灯笼,喜庆热闹,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当灯点亮的时候,红灯笼就是在照亮我们的将来,让我们在黑夜里不再迷茫不再孤独,打灯笼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力量!
正月十五元宵节,打灯笼是为了祈福和营造气氛!灯笼赋予很多象征意义,祈许光明之意。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个点亮的大红灯,特别是满十三岁,家中有全灯的孩子,门口挂两个超大的点亮的红绸子灯,点燃明灯辟邪,灯照亮了欢乐喜庆的气氛!
人们不约而同来到村道,孩子们打着灯笼沿村道嬉戏,大人们脸上总是乐开了花,那个高兴真是笑的嘴都合不拢了。特别是十三岁的孩子,要抱着外婆家送灯的时候,送的特大的老虎馍,馍上铺个小红纸,插上蜡烛点亮,喜气洋洋,很神气的在村道穿行,左瞧瞧,右看看。其他灯没满的孩子,家人要把外婆家送的灯馍,每个都要放点红纸,插上蜡烛点亮,这叫点灯馍!
孩子们打灯笼,灯笼的种类很多,有绸子灯、折叠灯,兔娃灯、莲花灯、南瓜灯,以及各种属相的灯……那些灯笼,大多数都是用各色花纸糊的,孩子们一般打灯笼,还是红绸子灯比较多,还有孩子比较小,家长抱着小孩子,用个短棍挑着灯笼,帮着孩子打灯笼!皓月当空,洒清辉,人潮拥挤,人潮人海,村道是灯的海洋,灯的世界!
村道中的嘈杂声,大人们的谈笑声,孩子们的笑声,孩子们打闹嬉戏的声音,孩子们你追我赶,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大人寻孩子的叫喊声,还有不时的放鞭炮声,还有孩子不小心,灯笼着火,大人帮着扑灭灯笼的拍打声,声声入耳,热热闹闹,人们乐而忘返,乐不思蜀,留连忘返!
我已离开故乡,虽然时隔多年,但是,故乡的习俗我没忘!不一样的生活习俗,不一样的乐趣!历史的传统文化习俗,永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