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征文“走进深秋”】话说狗鱼(散文两篇)

编辑推荐 【绿野征文“走进深秋”】话说狗鱼(散文两篇)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1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3发表时间:2023-10-18 07:05:23


   大白鱼在很早以前就有一定的名气,到了唐朝更以“湄沱之鲫”使大白鱼更是名扬九州。既然在那么多水系中都出产大白鱼,为什么只有兴凯湖鮊才被列为名贵鱼种,而其余诸多河流及湖泊中出产的大白鱼却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呢?这与兴凯湖大白鱼的食物结构及它们生存的水质有直接关系。兴凯湖大白鱼只吃湖内出产的小鱼和一种白虾,不捕食其它食物,是大白鱼肉味鲜美的原因之一。再者兴凯湖地处偏远,是中俄两国的界湖,沿岸几乎没有工业,水质也没有受到污染,特别清澈,生活在那样湖水里的鱼,味自然鲜美了。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兴凯湖地处北纬45度线上,一年中封湖期长达近半年之久,而在那样漫长封湖期间,大白鱼一直处在半冬眠状态,不捕食任何食物,只靠消耗体内脂肪度过寒冷的冬天,体内废物也排放特别干净,也是它肉味鲜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况且在兴凯湖封湖时间长,鱼的生长速度缓慢,同样的大白鱼在兴凯湖中长到成鱼,要比在南方江河湖泊延长一倍以上时间,也是其肉味鲜美另外一个原因。兴凯湖中除了盛产大白鱼外,还有一种与大白鱼十分相似的鱼,当地渔民把这种鱼叫麻鲢鱼,学名,蒙古红鲌。听到这个鱼名,自然知道为什么它们长的那样相似了。原来它们都是“鲌”种鱼类,就像鳇鱼和七粒浮子一样,它们是近亲啊!蒙古红鲌头稍尖,口向上倾斜,背鳍具光滑硬刺,同属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的河湾和湖泊中,性情凶猛,也以捕食小鱼和虾为生,一斤半重麻鲢鱼可以一口吞下四寸长左右的鲢、鳙仔鱼。它的身体侧扁,头背平直,后背部位隆起,撅嘴,和大白鱼长相极为相似。不过麻鲢鱼鳞颜色发灰,外有深色圈,个头要比大白鱼小得多,成鱼不过一尺长左右,最重也达不到两斤。不认识鱼的人冷眼一瞅,往往把麻鲢误认为没长大的大白鱼呢,也只有居住黑龙江边或兴凯湖畔的人才分得清楚,知道它们确实不是同一种鱼。除了蒙古红鲌此外,还有青梢红鲌和红鳍鲌也是国内常见鮊鱼种类。2
   兴凯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湖泊。唐代称其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故辽金代有“北琴海”之称,其水面浩大,烟波浩淼。岸边绿树成荫,湖上白帆点点,十分美丽。而任何一个美丽的地方,肯定都有美丽的传说,兴凯湖当然也不例外。据说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派“秃尾巴老李”到黑龙江管理那里一方水土。而“秃尾巴老李”是一名山东姑娘到河边洗衣服时受孕,后而生的。其母亲是人,因此秃尾巴老李和人的感情深厚,时刻想着老百姓的饥苦,按时耕云播雨,调济风霜雨露,两岸连年大丰收,老百姓安居乐业。距黑龙江以南一千多里以外,有片非常大的水乡泽国,长宽各有几千里。那个水泽就是兴凯湖,湖里住着一条很有道行的白鱼精,经常在湖水四周兴风作浪,不管百姓的死活。它得知“秃尾巴老李”把黑龙江两岸治理得风调雨顺,深得百姓拥护,心里很是不服气,总嫌自己地盘太小,野心勃勃地想扩大势力范围,但一直没有机会。那年七月十五,趁“秃尾巴老李”回山东老家李家村祭祖上坟时,白鱼精占领了整个黑龙江,扩大了它的势力范围。白鱼精一时得意忘形,搅得黑龙江江浊波浪翻滚,淹没了两岸大片农田,淹死人畜不计其数,老百姓怨声载道。当时,“秃尾巴老李”还在山东老家上坟。一天,他在接受百姓朝拜香火时,总觉得心烦意乱,坐不住神龛。不久鳖元帅派虾兵蟹将前来向“秃尾巴老李”报告说,黑龙江已经被兴凯湖的白鱼精占领了,并化成一条小白龙在那里兴妖作怪,两岸百姓生活不堪苦难。听到这个消息,“秃尾巴老李”大怒,腾云驾雾飞回黑龙江。他从空中往下一看,两岸已是一片汪洋,烟雾茫茫,顿时心急如焚,忙把当地土地爷叫来说:“我立刻前去赶走白鱼精,请你转告诉这里的乡亲们,明天早晨当江水翻白浪时,则往水里投掷石头和石灰;江水翻黑浪时,则往水里投馒头和牛羊肉。”土地爷连夜把“秃尾巴老李”的话转告那里的众乡亲。经过三天三夜激战,“秃尾巴老李”终于战败了白鱼精,打得它丢盔卸甲,现了原形,乖乖地退回到兴凯湖,从此它再也不敢离开兴凯湖半步。据说,如今生活在兴凯湖里的大白鱼,都是当年那条白鱼精的后代。而精灵的后代,肯定有其独特的风味儿。兴凯湖大白鱼肉质洁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直是上等名贵鱼。
   前些年有人到兴凯湖人家做客,一般都会摆上一桌白鱼宴招待远来的客人。除了白鱼宴以外,兴凯湖渔民还有一种用湖水炖白鱼的吃法,其风味儿更是独特。湖水炖湖鱼的做法,实际十分简单,即把活鱼剖腹洗净,加上湖水清炖,佐以盐、胡椒粉、香菜末等。鱼炖熟后,汤白如乳,鱼肉特别鲜嫩,喝其汤,食其肉,其妙不可言矣!除了这种吃法外,还有一种从清朝传下来的传统吃法,那就是把大白鱼清蒸后,去其骨刺,在室外阴干,使鱼肉成丝状,备以食用时,再将干鱼丝上锅蒸十分钟左右,风味尤为特殊,名曰:“赛蟹肉”。“赛蟹肉”这种吃法,据说是清初宁古塔将军萨布素独创一道菜肴。一次,萨布素将军邀请江南才子吴兆骞到他家做客。席间,萨布素指一道菜说:“此菜乃素亲手所做,特请先生鉴赏。”吴兆骞品尝后,吧嗒吧嗒嘴先说,是松花蛇肉。品尝数口后,他又道,是螃蟹肉。萨布素这才一语道破天机:“此乃兴凯之大白鱼也,我常食之,每觉其味与长白山松花蛇、辽西河蟹之风味相似,故以特技制之,果得其妙矣。”大白鱼,不仅肉味道鲜美,还有较高药用价值,具有补痫益脑、开窍利尿等功效。尤其是鱼脑,更是不可多得强壮滋补品。兴凯湖大白鱼在每年春夏秋三季,生长速度比较快,加上湖里饵料充足,长得也比较大,其最大个体可达到30斤重以上呢!3别以为大白鱼不敢离开兴凯湖,其他地方就没有兴凯鮊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而已,黑龙江不仅有大白鱼,而且那里的大白鱼比兴凯湖更往北,地处在北纬45度兴凯湖以北的48度线上,那里水域污染不仅较轻,封江期比兴凯湖封湖还要长半个月时间,那里出产的大白鱼品质和兴凯湖的大白鱼肯定相差无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黑龙江边的人下泥鳅钩钓鲶鱼时,还时常还能钓到大白鱼。泥鳅钩多在傍晚下钩,把钩下好后,每天只需划船过去遛两次,换换鱼饵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一直守在江边,主要钓鲶鱼、嘎牙子和牛尾巴等无鳞鱼,碰巧了也能钓到鲤鱼等杂食鱼。尽管下钩的地方水流平稳,但我的划船技术差劲,无法有效地控制好渔船,只能在蹲在船前遛钩。那天地一竿,我们遛30多斤鲶鱼、嘎牙子和牛尾巴鱼,最大一条鲶鱼足有七八斤,费了好大劲儿,才把那条大鲶鱼舀进网里,倒进船舱。遛完钩后,划船到下一竿泥鳅钩前,仍旧是朋友划船,我捋着钓线往船上摘鱼,接着换一条泥鳅饵。泥鳅身子特别光滑,不好抓。为了方便换饵,遛钩前已经把活泥鳅鱼从水里捞出来,拌上细沙,这样容易抓了。遛了没多远,试到手里钓线猛地扽一下,知道钓到一条大鱼了,急忙往前遛。可那条大鱼一直闷在水里,不肯露头。更要命的是,往上才拽几下,那条鱼竟钻到渔船下,怎么也不肯出来了。朋友使劲儿别了一下船桨,渔船离开原来停泊的水域,那条鱼终于贴着船舷“劈里啪啦”地露出头来。我拽紧钓线才看清楚原来钓的是条大白鱼,足有一米多长。我一手抓住钓线,一手抓起抄网,正准备抄过去。可能那条大白鱼觉出事情有点不妙,猛地扑楞起来,一时击打得江水四处飞溅,扬我一身一脸,本能地躲避四处飞溅江水。见我不去抄鱼,光顾着躲避飞溅的江水,朋友顾不上划船了,一个箭步窜上来,从我手里抢过抄网,迎着飞溅的水花,俯下身子,终于把那条大白鱼抄了上来。那天回家把鱼一称,想不到那条大白鱼竟是15斤3两。那样的大鱼当然不是常能碰到的,更不可能轻易地抄到船上,只是偶尔为之。要知道钓大白鱼,和钓其它鱼有很大区别。
   大白鱼是种中上层鱼,必须用浮漂把钩拉到江水中上层才能钓到,因此在黑龙江钓大白鱼,多找一处水流湍急的水流,岸边最好有陡峭石砬子,再割几根四五米长细柳树竿,每竿一线,一钩,无需渔漂儿,只需一块小石头作渔坠就可以了,用白鰷或小黄姑子鱼作饵,钩在小鱼的眼睛上,把鱼竿横在江水里。湍急江水冲击着小鱼漂浮在水面上,好似一条小鱼在那里逆流游动,大白鱼远远发现了鱼饵,快速猛扑过去,张开大嘴,一口将鱼饵咬住,结果被钓住了。挣扎中,被一点点拖到岸上……

共 8310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语言通顺流畅,故事跌宕起伏,描摹细腻生动,主题明确集中。1.制作狗鱼丸子,先要把鱼肉从鱼骨上剔下来,在案板上剁碎,成肉糊状,然后把肉泥放进盆子里,加花椒、少许色拉油、盐和葱花朝一个方向搅,边搅边加水,直到肉糊状。剔下来的鱼骨架不可弃之,可以放在锅里熬汤。2.每竿一线,一钩,无需渔漂儿,只需一块小石头作渔坠就可以了,用白鰷或小黄姑子鱼作饵,钩在小鱼的眼睛上,把鱼竿横在江水里。湍急江水冲击着小鱼漂浮在水面上,好似一条小鱼在那里逆流游动,大白鱼远远发现了鱼饵,快速猛扑过去,张开大嘴,一口将鱼饵咬住,结果被钓住了。两篇文章,可独立成章,亦可互为补充,相映成趣。既有大自然的馈赠,又有地域文明的呈现,给阅读者以思考和启发:自然的矛盾法则莫不如此,能让你得到最大的收获,也可能会因此而得到最惨重的损失。有其利,肯定也会有其弊。佳作推荐阅读,问好作者一渔夫老师,祝福创作愉快,幸福安康。【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