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老同学,来客岭“嗦”一顿好吗?(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老同学,来客岭“嗦”一顿好吗?(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667.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9发表时间:2024-03-10 06:29:30
摘要:胶东半岛近海处有个村子叫“客岭”,是我老同学福海的村子,他坚守着,创出了有价值的粉条品牌“客岭粉条”,邀请我去品他的粉条大餐。于是有了见识,有了这篇散文。

【江山·根与魂】【东篱】老同学,来客岭“嗦”一顿好吗?(散文)

共 5142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同学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客岭“嗦”一顿粉条。只为一个“嗦”字赴会。据“我”经验,山南客岭粉条不能抗衡山北滕家粉条。可老同学福海却告诉“我”山南的地瓜不输山北,是开发不够,名字不响。他相信守着这片土地是可以致富的。老品种地瓜产量不高,可福海依然种植着老品种,他相信当地人不会抛弃老囗味。厂里虽是乡间简易作坊,但粉质量不含糊,有着自己的专业性和独创性,以实诚赢顾客。都说同行是冤家,可福海却想着和滕家粉条联手,不为“抗”对手,唯求共繁荣。本文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明亮,富有弹性,可以说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如文中的“嗦”字,仅仅一个字,却承载着囗感、趣味、声音和画面。再如文章开头,虽短小一句,却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再看文中的每一道菜,作者写得活色生香,令人读来唇齿生香,不禁垂涎。再看场景描写,写得真切再现,读来如临其境。更难人可贵的是文字的背后所包含的是老同学福海对于家乡,对于土地,对于传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坚守,以及对天地,对自然,对人民的尊重。有着淡淡的乡愁跃然纸上,同时也缭绕着浓厚的烟火气息。一字一句都关乎着生活,关乎着传统,关乎着热爱,关乎着执着,阅读本文时,总能在质朴平和的文字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文章同时也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不同地域的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好文,符合江山根与魂的征文要求,力荐品读,感受经典!【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10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3-10 19:30:23
  一个嗦,确实很妙,写出了吃粉条的声音动作情态气势情感和温暖,文章此此生发,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最后道出客岭粉条的根。老师的文总那么耐读,想象总那么丰盈,感悟总那么深刻独到。不但客岭粉是一个名牌,老师的文在江山是一个更大的名牌。拜读老师大作,受教了。遥握,问候老师春安。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10 19:33:30
  谢谢淡墨老师的美评。可能北方人理解这个“嗦”字不困难吧,我喜欢这种吃的情态和速率,有时候喝面条就喜欢这个声音和吃法,可能有助于下咽吧。谢谢淡墨老师对怀才小文的评价,江山五年,可能耳濡目染,接触一些文友的文章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淡墨老师来江山,也很有收获,文章写得内容丰厚,我特别喜欢。遥握,问候春祺,非常期待淡墨老师的征文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12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3-10 19:45:50
  老师的饮食文化,好有特色。就连粉条也不含糊,嗦起来杠杠香。老师生活在烟火气息里好惬意。羡慕死了!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10 19:53:39
  喜欢本真老师说的这个东北味的“杠杠香”。谢谢本真老师的美评。饮食,有着强烈的地域性,深藏着乡愁,这是文学应该挖掘的东西,借这次江山根与魂的征文,想表达一下我对老家人创造美食的敬意吧。遥握,期待你的佳作,问候春祺,谨祝编创快乐!
13 楼        文友:秋叶湖边        2024-03-11 00:05:06
  既接地气又幽默谐趣,魅力十足又引人深思,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时光可以抛弃很多东西,但总是在一代人的心中烙印不泯的美好痕迹,若以深浅论,最深莫过一种情怀。怀才老师的“嗦”,让我想起了家乡发音类似的“撮”,“撮”虽表示的是吃,却隐含了相聚和丰盛。拜读大作,大赞特赞!
秋来湖边叶,日暮西山雨。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11 09:25:57
  谢谢秋叶老师的美评。的确,我觉得我的老同学五十几年坚守,就是一种情怀,当然他为了生活,生活没有情怀,也会变得一塌糊涂。胶东半岛的“嗦”,很有气魄的感觉,所以,我现在还时不时地用这个字。遥握,问候春祺,很期待秋叶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14 楼        文友:佳华        2024-03-11 12:00:35
  地瓜粉条,一下子把我勾到了童年。小时候我们老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地瓜粉条,那个场景现在依然熟悉。可惜的是如今连那种做粉的地瓜也没有人种了,更谈不上地瓜粉条了。读老师此文不仅感受了艺术,也深刻感悟到了文化。地瓜粉条是一种乡愁,生产工艺绝对可以称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传承。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11 12:06:10
  谢谢佳话老师的美评。可能在曾经,我们吃粉条,就是地瓜粉条,山药粉条是近几年的事,我看到农村还是一片做粉的繁忙,心中也觉得很暖。的确,应该成为非遗,这是劳动人民的创造。遥握,期待佳华老师的佳作,问候春祺,谨祝创丰,若不忙了,请你编辑可以吗?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