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生活】顽疾(散文)

精品 【柳岸·生活】顽疾(散文)


作者:素魅 举人,488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04发表时间:2022-09-23 10:56:15


  
   五
   我承载着自己的过去,历历在目,见证了缺失爱的关怀的畸形心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
   有人说:“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我想自己便陷入这样的矛盾沼泽当中,一直想用行动证明自己“可以”,但生活的惯性很快又将我的性情打回原形。比如:孩子学习不上心,沉迷在手机、电视的娱乐天地。每每见此,我总是指责、数落他。若他顶嘴,气急之下,还会动手体罚他。孩子的态度并未因此而改观。我越这样管教,他越不把我当回事。无形的较劲在彼此的心中暗暗滋长。我只会认为是孩子的错,是他一味在挑战我坚忍的底线:不顺从、不遵循、甚至用语言忤逆我认为“正确”的东西。不曾去想,孩子为何变成今天的性情,与自己的教育方式无关吗?
   想到这些,我终于“有幸”在遥远的将来与母亲成为捆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在涉足社会的行途上;在无知无畏的认识里;在情爱动荡的浅薄中;在新生家庭琐碎的纷忧下……无不与原生家庭遗留的“旧疾”息息相关。但这些不是我批判母亲的理由,亦非沦为指责孩子的借口。人最易犯的错,是明知故犯,是举着理所当然的大旗,做着不明智的事。
   孩子心生抵触,一定有久积的怨,只是他们不懂哪些是稳妥的方式与父母沟通,遂以自己最直接、毫无掩隐的简单方式反抗。而我无顾孩子的自尊,却誓死护守自己是父母的颜面(向来是子女向父母低头,罕见父母向子女低头)。无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我的痛苦因此绵绵无期。
   母亲蒙受“不白之冤”这么多年,我总是揪着她的“辫子”不放,一度令她伤怀不已。大概我是忘了她的好,继而理所当然将她的“坏”一再放得无限大,让我永远记住这种“恨”,是她,将我的人生带入“歧途”。
   我们的关系并没有因远离而有所缓冲,我仍是她眼中“不明事理”的孩子。她习惯不以事论事,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猜疑各种问题,然后毫无根据地认定问题的根源。我不喜欢她的处事方式,她也不认可我的观点。自然,这样一来,我们没有和平的那一天。她还是那套老思想,顽固不化,不停地想要灌输给我,而我始终是拒抗的。
   我们在本质上是同病相怜的,我也想以这种方式来“控制”孩子,同样不懂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拉锯式,等待决裂的某一天到来。我尽量压低胸口的怒火,推心置腹去教化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殊不知,语言是最无力的说辞。他从本能的认知中: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我的所能:除了责骂、数落,一无是处。我突然觉得悲哀的背后,是在错的路上继续前行。
  
   六
   我像一个饱受屈辱的人,既放不下颜面,又昂不起头颅,处于两难之中。每天面对这种僵化的关系心无余力。孩子必须要按我的方式去完成下达的任务——当然是学业上的。既无自觉性,那么我安排你是天经地义的事。你走了错误的方向,我把你往正途上带,这没错吧?但扪心自问,除了紧抓孩子的学业,真的做到身心的关怀吗?
   我的影子在无形中投在孩子的身上,我诧异他现在已拥有我的“个性”。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正如我“遗传”母亲的“个性”,母亲“遗传”她父亲的“个性”(外公也是一个性格刚烈、专横跋扈的人)。这些生生不息的“遗传基因”,究竟是通过什么原封不动安置在一个人的血液里,让病症永久性得不到根治?
   我苦思冥想,极力要从这些亲密的关系中找出病理的蛛丝马迹,为它配制“良方”。我们习惯以暴制暴、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完全无顾有理有据的以爱言教。主观上,我们下达的话,大于一切,别人要无条件接受。这便是病症的根源。
   当我找出根源所在,我已清空母亲对我的“蛮荒往事”。她的过错是在愚昧无知中进行的,与我现存的错误有着天壤之别。那个年代,于一个没有上过学的人,一切的资讯是靠别人口耳相传。譬如说地球是圆的,别人说圆,她便认为是圆的;别人说方,她也深信不疑。所谓时代造就人,不无道理。你却渴望一个这样的人去用道理来说教、感知文化的重要、感知她无法感知的事物,无疑是天方夜谭。作家安妮宝贝说:“原谅对方也是脆弱的有缺失的人,又怎么能够去奢求他的保护及成全。”
   母亲的世界其实很简单:祈求她的孩子们无灾无难、健康成长;生活上,衣食无忧。这两个简单的愿望,前一个满足了,后一个,一直是母亲的“心病”。她这个没有“出息”的人,只配与家务、农活打交道,远方是她企及不到的地方。那她唯一的方式,便是把我们送出去,为她完成夙愿——将她从担惊受怕十几年的危房中挪出;将别人轻视的目光沿途返回。她有太多不被理解的痛,即使是自己最亲的人,也无法道明,更不敢奢求他人的抚慰。贫穷是一种病,那些年,她一直忍受它百般折磨,苦不堪言。我们也知那样的无助,仿佛举目无亲,如同遗世独立的一家人,等不来黎明,自然也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七
   可时间终会磨平一个人的轮廓,无论他曾经有多尖锐。无论是母亲、或我,无一逃脱。母亲在接受衰老的同时,被身体的疾病缠绕,早已忘记贫穷带来的苦,人总是被各种无休止的“病”跟随一生:身体、心灵、精神……让你应接不暇。母亲现在的心病不外乎是子女们能安居乐业、家庭和美。一个为别人活着的人,是不能有脾气的,她的性情已有卑微的特征。在无常的日子,我已容不得自己任性,去与一个面临黄昏的人强词夺理。她的垂暮,终有一天,我亦步随。我的孩子,是否会有觉知的一天谅解我的行径?
   许是未知。
   我虽然不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但我算是一个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有洞悉文明的浅显见地,当然不能与目不识丁的母亲较之。我否决她的教育方式,便印证她的“失败”。而我重蹈覆辙,不正是将我沦为耻辱柱上的一个笑话吗?这里不是为了取悦旁人而努力改变这个“笑话”。它的明晰之处是要改观我与孩子的僵化关系,纵然,它将到了一种胶着的状态,但并非无可“救治”。
   在无数个煎熬的日子里,我将这些痛与苦罗列在最显眼的地方,让自己正视它,而不是一再逃避、拖延时间令彼此的关系在“顽疾”的摧毁下成为一出“悲剧”。过去的“良方”无用,没有做到对症下药,久久得不到根治。深谙此理,故自责而内疚。其实自己才是那个“病”得至深的人。孩子的“病”是被自己传染的,他深感这种“顽疾”的痛苦,却无能为力自救及救出他即将“病入膏盲”的母亲。
   他沉默、委屈、神色暗淡,关闭向阳的门窗。即便我偶尔满怀柔情投递一线阳光进来,也无法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看得出,他内心的孤独在黑暗中潜行,随时会有不测发生。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时彻夜不眠。总想为这个“顽疾”寻得一剂“良方”,从而走向根治。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道家亦主张:“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事物不必用更刚劲来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恰好是它的弱点。”我在领悟古人留下的真谛,也反思之前失败的原因,似乎没有比“以柔克刚”更适合来治疗当下的“顽疾”。这里的“柔”蕴涵了“温柔、爱、关怀”的质地。它是一种对旧我的击毁,对新我的建造。自控与自省,时常净观情绪的起伏变化,不要被情绪牵制,强烈的心念会通过这种方式慢慢降低,真正起到“以柔克刚”的效用。
   孩子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言教,他们更渴望是身心的关怀、开放的自由。强烈的管束只会迫使内心的叛逆朝着黑暗的方向走远,他们套着原生家庭的“枷锁”,很难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我们为人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设想,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久而久之,脆弱的心灵难以承载无法磨灭的痛。
  
   八
   “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为世人敲响警钟。表象的优秀并不能掩盖内心的残缺。还有层出不穷的学生跳楼自杀、校园霸凌、物质攀比等等,无不显现家庭教育的失败。心的匮乏使孩子处于软弱、极端的境地,对事情的处理要么退缩,要么不管不顾,没有中和的选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仍很难得到原生家庭的重视。他们更多是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同赶驴推磨,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行为的自由,麻木又无奈。这十几年漫长的求知路,我们很难断言他们日后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一个平和、自主、温暖有爱的家庭成长的人,一定比遭受某种压力或形式框定的人更能与这个社会融洽地相处。前者要一边清理原生家庭遗留的“毒”,一边马不停蹄去应对社会上各种规则。如果规则超过了承受力,他们很难做到以平常心去看待事件的原理,他们会将这种无法跨越的“痛苦”推诿是原生家庭的错,从而在残缺的心里衍生更多的痛苦。
   我再也不能无视它的存在。正如我再也不能无视自己的“顽疾”。这一路,承载着苦痛与伤悲,穿越荒野,却要付出一生的艰辛。

共 867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我”的人生经历中,深刻地反思了家庭教育对自身产生的重大影响。我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里只靠着几亩薄田苦苦度日。一家五口挤在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暗室里。逼仄的空间人和物同室,我与母亲、妹妹一床。父亲与哥哥一床。父亲一个人担着家里沉重的负担,用各种手艺寻找家里的出路,企图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苦苦寻找无果后,他被迫远走他乡去寻找生计。于是,母亲又担起了家里的重担,我和哥哥小小年纪也要为家出力。我有时因为贪玩忘记做饭时间,招来母亲一顿暴打。贫困的生活让母亲的脾气变得暴戾,她把我当成了出气筒,我的顽皮招来母亲越来越多的家暴,她仿佛在暴打我的时候得到了情绪发泄,我成了任她宰割的羔羊,而且暴打的次数越来越频,越来越粗暴。看着我的处境,父亲也是无可奈何,只是好言劝慰我,或者选择沉默。我的学费母亲认为越交的迟才能赢得学校的同情,殊不知这样使我在学校的地位更加卑微,被人耻笑,被人瞧不起。到了上初三时,母亲用“九头牛也拉不回。”的决心迫使我辍学在家,任凭班主任苦苦相劝也无法打动她那冷酷的心肠;面对我的哀求,电话里的父亲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母亲已经把他寄回的学费留作家用了;我在悲愤中失望,甚至想到了自杀;可我始终认为,母亲再坏,也是我的母亲,她曾经给了我两次生命,我不敢说不爱她。当我做了母亲之后,我也在以母亲的极端和粗暴方式迫使孩子学习,不会给孩子心灵安慰,把自己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造成的后果只能更加增添孩子的仇恨。母亲延续了她父亲的个性,而我遗传了母亲的个性,这世代相传的遗传基因为什么得不到根治?我在苦思冥想,深刻反思,为这种世代沿袭的顽疾无法根治而自责内疚,看着和孩子日益加剧的隔阂,我终于开始觉醒了,孩子需要的时身心关爱,开放的自由,而不是母亲粗暴的教育方式和强烈的管束,这样这能让孩子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再也不能无视自己的顽疾了,决心给孩子母爱,让孩子在温暖中有自由放飞的空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散文叙述了自己不幸的人生经历,笔者的苦难童年故事催人泪下,读之断肠,使人同情和惋惜,也深深痛恨其母亲无知愚昧,粗暴的教育方式。笔者又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正确的教育方式,汲取真谛,情理交汇,令人折服!读之也为笔者的觉醒感到欣慰,同时也心有感悟,受益匪浅,产生共鸣!好文,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1002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9-23 10:57:24
  问候素社,写作快乐,中秋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素魅        2022-09-23 16:28:11
  有劳刘社了,感谢。祝好。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9-23 11:02:47
  很有教育意义的佳作,建议家长们都读读,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或家庭的顽疾,而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顽疾。顽疾不根治,我们的家庭就不会有幸福可言,下一代也没有希望,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永远是梦想,希望引起家长会社会的警示!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素魅        2022-09-23 16:48:43
  原生家庭带给子女的身心健康取决于父母是否理性对待,如果只顾表、不及里,很难让一个孩子顺服于“亲情”之下的教条。身心健康比学业更为重要。社会现状,泰数人被外面功利的价值观所挟持,成人的心念企图用孩子来成全,从而忽略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9-23 11:04:33
  上面有个错字,家长“和”社会的警示!用的是手机,眼花了,哈!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9-23 11:05:25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5 楼        文友:雁南        2022-09-24 16:04:22
  阅读了素魅老师的文章,方得知故事中童年的不幸。不过,这也是时代的贫穷造成的,并非父母亲的初衷。还请孩子们理解和谅解。不然,将来的人生之路就会走偏的……
6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3-01-12 16:10:56
  素魅老师的精品文章,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哀婉无尽,每个人都有令人难忘的童年,那个年代物资短缺,家庭孩子众多,加之父母脾气暴躁,分配不公,给我们有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一生挥之不去,直至成年都很难抹平内心的伤痛。同感同情同怜同悯,同病相怜之情油然而生。
回复6 楼        文友:素魅        2023-01-12 20:00:54
  原生家庭的殇不一定是物质匮乏所致,会有各种原因。写这个文一是自我反省,二是希望别人也引以为戒。人没完人,只有时常自我反思: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对对方会不会造成伤害,那怕他们只是孩子,但一样想赢得父母的尊重。也许在父母眼里,管教是他们的权力,这无可否认。但管教也要考虑孩子的身心感受,每个人都是从年幼无知走向成熟,其中过程才是塑造人格健全的重要一程。孩子的心很简单,爱,温柔,关怀,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