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00

    主题

  • 1156

    帖子

  • 614

    积分

相声的写作方法(辽海社团社长靳军主讲)

2016-04-24 19:57:57

    靳军简介:1976年出生在辽西一个农民家庭里, 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双残。母亲曾是乡村教师, 所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学校学习一直很优秀,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厚爱。1992年,毕业于当地初级中学,因经济原因没有继续升学。1993年,开始了打工生涯,做过力工、搬运工,进过工厂、私企、饭店、屠宰场,受尽人间磨难。在农村,对农业充满了希望,曾写过农业论文,发表在《新农业》杂志上。2004年,加入当地基督教组织,开始了宗教写作,创作了大量的古韵、散文、小说、快板儿、小品等作品,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2006年,因邪教侵扰退教,结婚后务农在家,与村里孩子们打成一片,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写作,多次获奖,并取得了四个儿童刊物的采编证。2013年,学会了手机上网,开始结识文学界的朋友,先后在许多网站和杂志上投稿,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相声的写作方法

                          辽海社团社长靳军(主讲)

    说起相声啊,我们先要探究一下它的起源。相声的起源很早,大约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步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

 200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

 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声的创始人目前尚有争议,北京地区尊艺名为“穷不怕”的朱绍文先生为相声的创始人,天津地区尊张三禄老先生为相声的创始人。之后相声的阶段可以按照辈分来分,普遍认为张三禄为第一代,朱绍文为第二代,自第四代起,每代分别取一个字作为行辈,这一辈的相声艺人艺名中大多有此字。从第四代到第八代分别为“德寿宝文明”。明字辈即相声的第八代传人,也就是德云社的德字辈。相声的第九代传人的优秀青年演员中,以郭德纲的“云字科”弟子最为活跃,所以第九代相声演员不妨暂且称之为云字辈。

· 德字辈代表人物为相声八德。相声八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著名的八位相声大师。马德禄、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

· 寿字辈代表人物有张寿辰、马三立、常连安等

· 宝字辈代表人物有侯宝林、刘宝瑞、马志明、常宝堃等

· 文字辈代表人物有苏文茂、马季、侯耀文等

· 明字辈代表人物有姜昆、郭德纲、冯巩、李金斗、李伟健、李菁、王玥波、徐德亮、王自健、裘英俊等

· 云字辈代表人物有何云伟、曹云金、方清平、周炜、大山等

   目前何云伟等人也已收徒,相声有了第十代传人。

   相声至今共有五次兴起。

   第一次兴起是从晚清相声的出现一直到民国时期,以北京天桥和天津三不管一代为中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相声名家和作品。基本上宝字辈以上的艺人,都是从这一时代锻炼出来的。相声的大部分技巧、方法、结构也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相声中的传统相声,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解放后曾对传统作品做过一次系统的整理,结集出版为《中国传统相声大全》,行内称为“四大本”。现在仍然是每个相声演员的必修功课。数百段作品,至今依然在舞台上保持着活力。

    第二次兴起为解放后到文革前,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大胆对相声进行改革,去除了很多传统相声中的脏话与黄段子等。同时大力创作新的相声作品,利用相声批判旧思想、破除封建迷信,宣传新的政策,使得相声上得到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侯宝林的《卖包子》《夜行记》《买佛龛》,马三立的《买猴儿》《十点钟开始》等
    第三次兴起为文革以后,以马季唐杰忠的《友谊颂》开始,宣告相声回归到人民的视线中,其中代表作有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常贵田常宝华的《帽子工厂》等。
第四次兴起为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春晚舞台为契机,相声又重新引发一轮热潮,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此时的代表作品有马季的《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姜昆唐杰忠的《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点子公司》、侯耀文石富宽的《糖醋活鱼》等。直到90年代末,相声逐渐走入低谷,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的扛鼎之作渐渐让步给小品。其中也不乏相声演员客串小品乃至成为专职的小品演员的,比如侯耀文曾客串《打扑克》《英雄母亲的一天》。而优秀的小品演员黄宏、巩汉林、句号都曾学习过相声。
   2005年,以郭德纲的迅速走红为标志,相声迎来了第五次兴起。仅以北京为代表,就有十多家演出场所[4]。更多的80后90后开始接触相声,爱上相声。

 介绍完了相声的起源,排辈,发展过程,下面我来说一下相声的写作方法。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相声的形式:

一、 通俗易懂 

如果说,通俗易懂是曲艺语言的共同特色,那么,对相声来说,恐怕应当冠之以“更加”二字。

不论对口相声还是单口相声,都采取聊天、话家常的表现形式。相声必须口语化,才会有亲切感和幽默感。相声语言口语话的特色,单口相声表现得特别突出。通俗易懂归根结底还是语言问题。句子简洁干净,绝少拖泥带水的附加成分,反映了口语话的特色。

咱们许多作者的作品,书面语言用得太多,乍看上去更像是两个人表演的朗诵会。包袱也不响,照本宣科就把作品读完了。有人的作品竟然在文学网站获得了精品,可有得炫耀了,自己有种相声大师的感觉。

相声是一种舞台表演的艺术,作品是要搬上舞台,演给观众看的。相声不属于单一的文学作品,希望这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二、 生动明快 语言生动的精髓在于形象化,切误抽象笼统。

    不论刻画人物还是表现事物,精心选择富于形象的细节,并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生动与细节的精巧密切相关。语言明快,就是痛快淋漓,常常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但因扣紧人物性格,给人以明快犀利之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

咱们许多作者的作品,一个通病就是啰嗦。捧哏的台词啰嗦,逗哏的台词也啰嗦。写作完全没有章法,可能是大家写小说、散文写惯了,总爱往里加一些细节。这些作品如果要是拿到舞台上表演,估计观众能听睡着了!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相声作品也要有逻辑性。布局很重要,不能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胡说。许多包袱和语言都要为主题服务。可能大家都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自己想到了一个包袱,觉得笑料特别好,但是又和主题关系不大,脑子里就发生了思想斗争。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相声作品也要严谨,它不是单纯的笑话,不是能把大家逗乐就成功了。作品要揭示一个主题,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大家在开心笑过之后,能明白一个道理,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家要懂得组织材料时要有所取舍。

三、 朴实含蓄 

朴实含蓄,就是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平淡中显神奇。皮厚的“包袱”内涵较为深邃,表现形式又较为曲折,曲径通幽溅入佳境,讲究余音、回味,属于通常意义的朴实含蓄。

    这一点,对于初学写相声作品的作者来说,就要特别注意了。大家一定要学会卖关子,但是不能绕来绕去的太复杂。要学会巧妙的把包袱抖出来。许多作者的包袱都很浅,也就是说皮不厚,一抖就露了。自己想到一个好笑点,就急于把它表现出来。这样一个本来可以出彩的包袱变得平淡无奇了。在对接包袱的时候,捧哏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捧哏接话不能太生硬,要学会包饺子别露馅。配合逗哏把包袱甩响,当然也需要两个人的默契。

    许多作者的包袱都成了冷笑话,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不会包饺子,自己写的时候觉得很好笑,结果读者没有乐,拿到舞台观众没有乐。这就说明包袱的深度不够,没有余音,没有给读者和观众回味的空间。

    四、 灵活多样 相声语言灵活多样有着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等汉语语言现象的运用,对方言、土语、外国话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曲艺形式和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等等。如引入土语与普通话加以对比,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抓哏取笑。这种艺术手法是有典型意义的。

    作为一个相声的创作者来说,一定要多去学习,掌握五花八门的知识。艺多不压人啊,学到的知识多了,创作的时候思路就不会堵塞。常见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俏皮话,笑话,歇后语,搞笑短信,还有网上疯传的一些东西,都可以拿来装进相声作品里。

    对于文学的基础,我们也要熟练的掌握。有人解读到:什么叫做笑话?回答很简单,语言错位就形成了小伙。利用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等汉语语言,就可以创造出许多的笑话。所以大家一定要去掌握和学习。

五、相声的特色 

相声在发展过程中曾经把口技中的"杂学"、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评书中的"贯口"、莲花落中的"太平歌词"和滑稽二黄中的诙谐表演等等,加以吸收融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按照相声演员们习惯的说法,就是讲究"说"、"学"、"逗"、"唱"。 

   (1)说。说灯谜、对联、酒令、字意、绕口令俏皮话、反正话、笑话等。 

   (2)学。学人言、鸟语、市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各种表情姿态。 

   (3)逗。甲、乙二人装成一客一主、一智一愚或一正一反,插科打诨,抓哏逗趣。

   (4)唱。演唱无伴奏的弦子书、民间小调太平歌词;学唱京剧、地方戏并作滑稽演。 表演对口相声时,甲是逗哏的,乙是捧哏的。逗哏的主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摹拟各种人物,发表褒贬评论;捧哏的对逗哏的叙述,不断提出疑问,展开辩论,或加以发挥补充,以增加喜剧气氛,使听众发出笑声。相声的结构是三段体。一般分为"垫话"(即开场白)、"正活"(主要正题)、"攒底"(结尾)。"攒底"应该在酣畅的笑声中嘎然而止。"编筐织篓,全在收口",相声中"攒底"是很重要的。

六、相声的"包袱" 
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 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可以了。一段相声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否则容易一温到底,影响演出效果。从笑话发展成相声的过程,是不断丰富内容、增加"包袱"的过程。如侯宝林整理、表演的《关公战秦琼》,有将近三千字,而原来的笑话仅有三百多字。传统相声中有不少曲目都是由小"垫话"铺衍成的。 

   相声的主要艺术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说笑话贵在自然。应该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写相声、说相声也是这样。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包袱"应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 "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演员也要善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老一套。
    七、组成"包袱"的十种手法
    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复、否定、反常、错觉、双关、夸张、打岔、曲解、谐音、争辩等十种。 

     (1)重复法 、

     把矛盾的假象重复三遍,第四遍时巧妙地加以突变,揭示事物的真象。

   例如《友谊颂》: 

甲:外国能听懂相声吗? 

乙: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呀!(为制造假象铺垫) 

甲: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一句?

乙:那多好哇! (继续铺垫) 

甲: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威诺比根,柯劳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柯劳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齐洽纳。(第二遍) 

甲:相声这形式,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伊太斯来夫,力安密勒腾特。(第三遍) 

甲: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

乙:这…… 

甲:翻哪! 

乙:我翻不过来了,俏皮话怎么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这种手法演员称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里不一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经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圆其说。例如《买佛龛》: 

乙:年轻人说什么? 

甲:"大娘,上街了,买佛龛了啊!"这不是句好话吗? 

乙:啊! 

甲:老太太不愿意听啦!"年轻人说话没规矩。这是佛龛,能说买吗?得说请!"

 乙:请。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个多少钱请的?"“就这么个破东西他妈的八毛!” 

乙:怎么…… 

甲:一心疼钱骂上啦! 

    (3)反常法 
    把违反常规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规来讲。

 例如《爱优点》: 

 甲:两个人谈恋爱都是爱对方的优点。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征求意见都这么说:"小张,我们俩接触这么长时间了,你谈谈还有什么意见吗?" 

乙:征求意见。女方怎么说?

甲:"我没什么意见了,我很喜欢你,我感觉你有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你品行端正,办事认真,尤其喜欢你的是你肯帮助人,能做到舍己救人,大公无私。" 

乙:这多好哇! 甲:

有专爱对方缺点的吗? 

乙:没听说过。 

甲:男方征求意见:"小张,你究竟爱我哪点呢?" 

乙:小张说什么? 

甲:"爱你那点儿?第一,我爱你会说谎话,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你一句真的没有!" 

乙:嚯! 

甲:"第二,我爱你胆子大,谁的钱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爱你的是你不讲卫生,三个月不洗一回脚。" 

乙:没听说过。 

    (4)错觉法 

    由于错觉而造成误认为正确的假象。

 例如《女队长》: 

甲:我领着记者出了村,老远就看见戴红边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爱人。 

甲:我赶紧跑过去:"桂英!记者找你说说,桂……大爷!" 

乙:为什么叫大爷? 

甲:留着两撇胡子哪! 
   (5)双关法 
    一语双关,产生误解。

江山编辑部

江山编辑部 童生

  • 800

    主题

  • 1156

    帖子

  • 614

    积分

2016-04-24 20:01:37

接上楼: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说,使人发笑。

 例如《赛足球》: 

乙:这场我来表演。 

甲:表演赛,那可精采呀!是单打还是双打?

乙:谁打呀? 

甲:我跟你对付一盘儿,让你先开球。 

乙:开球?!我会弹球儿。 

甲:弹,你弹过来我给你挡回去。 

乙:我得接的着啊!

甲:接不着,那算出界,你先输一分。("包袱") 

乙: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

甲:等等,出去了,又输一分。("包袱") 

乙:嘿!怎么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过网,又输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们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识,故意加以曲解歪讲。

 例如《诗歌与爱情》: 

乙:诗经上"君子好逑"这句还真听懂了。 

甲:怎么讲?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时候他们踢的不好,净输(淑)给女的。("包袱") 

甲:你这都什么呀? 

    (9)谐音法 

    对同音词巧妙运用,可以妙趣横生

 例如《棒打与溺爱》: 

乙:小孩儿们住哪儿啦? 

甲:都在河边"公馆"里住着呢。 

乙:公馆? 

甲:……嚯,还真不错,一排四间,上下两层。

乙:简易楼房? 

甲:洋灰管子。 

乙;那叫公馆哪? 

甲:管子是谁的? 

乙:公家的。 

甲:公管(馆)嘛!("包袱") 

乙:嘿! 

(10)争辩法 
   固执己见,强词夺理,穷追猛问,振振有词

 例如《小抬杠》: 

乙:听相声好处大啦! 

甲:噢!能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来,没钱来钱,没面来面,不渴不饿,不病不愁。("包袱") 

乙:没有那么大好处,有点小好处。 

甲:给我买双鞋?

乙;不管买东西。 

甲:那还有什么好处啊? 

乙:比如您,心里有点不痛快。 

甲:我干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说您心里有点烦。 

甲:我不烦哪! 

乙:您有点儿别扭。 

甲:我跟谁别扭哇? 

乙:我哪儿知道哇!("包袱")您来到这儿进了门一听相声,把这碴儿可就忘了。 

甲:噢!是这么回事,那我听完了一出门儿,又想起别扭事儿来了怎么办?! 

乙:那……你就别走啦!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肮脏污秽的东西烧掉。"相声"包袱"的作用正是这样。

八、相声艺术结构

一段完整的相声由四个部分组成,既“垫话”、“瓢把儿”、“正活”

和“底”。“垫话”,就是开场白。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作用是一样的,就是招揽观众,稳定情绪。有的垫话像跟观众聊天,聊的内容是大实话,艺术术语叫做“题外话”,为的是博取一笑,以便转入“题内话”,转入“正活”更方便些。新相声的“垫话”以“题内话”居多。“瓢把儿”,就是由“垫话”转入“正活”的过度部分。“底”,又叫“攒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尾。这个“底”无疑是最强烈的“包袱”,把整段相声推向高潮,在笑声中结束了相声。

 

古渡

古渡 进士

  • 330

    主题

  • 3114

    帖子

  • 7278

    积分

2016-04-25 05:58:07
写相声是真功夫,马季说过,创作一个好的相声包袱不亚于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靳军的相声是有生活基础和扎实功底的。讲的不错,支持。
海域听风

海域听风 秀才

  • 6

    主题

  • 110

    帖子

  • 1030

    积分

2016-04-25 14:30:21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文学更是语言艺术,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一番功夫,老舍的“茶馆”就是相声和文学最好的结合。听了靳军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杨忆军

杨忆军 秀才

  • 29

    主题

  • 383

    帖子

  • 2640

    积分

2016-04-29 02:52:15
讲得真不错,这方面的功底很深。
营养卫士

营养卫士 布衣

  • 22

    主题

  • 63

    帖子

  • 290

    积分

2016-05-06 11:21:53
艺术功底深厚,讲得不错!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