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戏班子随想录

精品 戏班子随想录


作者:一孔 进士,109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32发表时间:2016-03-22 21:37:36
摘要:随笔

过年只是过日子极小的部分,和过日子一样,记住的都是眼前的,多半也难以提炼出什么意义,而记不住的,又都是遥远的,似乎倒有一些颇可回味之处,然而又说不大清楚。
   过年与长大是相生相克的,年龄越大,越发觉得过年的乏味,好在还有个童年,总是能给人一个空泛的模糊的快乐。只是这些快乐串联起来,不过也只是鞭炮、春联、新衣服、压岁钱、零食之类,当然,间或也还有诸如雪映梅花、冬日暖阳之类怡人的精致。
   这些也还将继续,只是难以再次在心里荡起涟漪,想来,快乐与否,多半来源于感受,还是人的因素。
   不过,也还真有一些极少的事情,是一去不返的,随着时间的沉淀,慢慢堆集于心里,偶然拾掇出来,倒真是大大地亮色了。
   我们村以前经常唱戏,时间就在年后。
   劳碌了一年,也清苦了一年,刚好利用过年的日子吃好点,再热闹热闹。所以,年前,家家户户都铆足了劲,杀猪的杀猪,杀鸡的杀鸡,酒是动扁担挑,烟是用大纸盒整条整条地买。尽管都不是什么好酒好烟,可谁理会这个呢,有就成!必不可少的鞭炮,也是越买越长,小孩子在过年之前,就偷偷地对着镜子,试着自己的新衣服,至于大人,很多也只能把旧衣服洗干净,再从上到下好好地捋一捋,图个整洁就行了。
   除夕得吃个团圆饭,老百姓吃饭,也难得把孩子拽上了桌子,兴许还给他们倒点红葡萄酒,体验一下大人的感觉。初一清早得放鞭炮,时间要早,可不能等到太阳爬得太高,就像搬家,越搬天越亮堂,表示今后的日子也亮堂起来了。这天是不出门的,也不动剪刀等利器,虽说相互也走动走动,但绝对不出远门,也不在人家里吃饭,踏踏实实地窝在自己家里,享受着一年中给自己的最高礼遇。
   初二之后,就要陆续地拜年,外婆、舅舅、叔伯,近房乃至于远房的亲戚,一圈下来也就到了初七、八,然后就能正式干活了,其实,年也就过完了。
   话虽然这样讲,日子过好了,人也就懒了起来,真正在正月里干活的人,还是不多的。咱们既要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
   主要就是唱戏。
   村中间就有一个戏台,倒不是什么华美的建筑,就是一个稍高的土堆,上面还算平坦,站几十个人应该是没问题的,平时,外人是没有办法把它和戏台联系在一起的。真要到唱戏的时候,招呼几个劳动力,从山上砍几棵松树,栽在土堆的四角,再用更多的树枝,横向连接起来,顶端找张巨大的彩色皮纸盖着,就形成了一个三面相对封闭,一面空旷的简易的屋子的形状,这就是戏台。当然,那空出来的一面,就是面向观众的,称为台口,我们以及邻村的村民,就在台口面前,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这台上的百味人生。
   真到唱戏的时候,还是很热闹的。戏台的两边会贴上大红的对联,诉说着吉祥的祈愿,台口的上方,还会挂两个巨大的灯笼,显示着喜庆,而戏台本身,有时竟会奢侈地铺上地毯,中间也会吊上所能买到的巨大的电灯泡,可能还不止一只,以至于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如同白昼,特别醒目,谁只要进了村子,不用问人都能找到。
   锣鼓一响,称为开台。开台的时间,有时是正月初八,有时是正月十六,还有农历二月初二,都是好日子。开台的前一天,戏班子进村,也是敲锣打鼓,吹拉弹唱,一副拳不离手的风范,很有声势。屁股后面,跟着村子里能出动的所有小孩,寂静的山村,难得地沸腾起来。村里事先会他们安排住宿,也就是安排在几户村民的家里,吃住一条龙。估计也是轮流安排的,因为我家就安排过,不过我记得,第二年就到了别人家了,看那样的节奏,本以为再次轮到我家,还是有机会的。
   对了,我们一直叫唱戏的为戏班子,而且称作“草台班子”,颇有现在人们常用的“草根”的意味。与草台班子对应,就是正规的剧团。听说县里就有剧团,那里面经常唱戏,只有买票才能进去。那里面唱戏的,就不叫戏班子了,叫演员,一个个嗓子能传到十里八里之外,还能上电视,男的长得都像是骑白马的常山赵云赵子龙,而女的大约也只能像林黛玉了。他们怎么可能会在农村里唱戏呢?他们上厕所都在家里,要是到了农村掉坑里,那还得了?
   村里人说,乡里的狮子乡里玩,草台班子挺好。这个戏班子化了妆,那是神气活现的公子小姐,妆一卸,不就是集镇上的二寡妇和邻村的三犟子吗?打断骨头连着筋,熟人什么事情都好说,更别提什么吃喝与工钱了,自始至终都是和和气气的。
   不但村里人没有什么忌讳,戏班子也没什么忌讳。上台之前该喝酒的喝酒,该耍钱的耍钱,上台穿错戏服的,唱到中间的记不住词,临时也编不出来,终于卡壳的,醉倒在戏台上的,在戏台上与村民认亲的都有发生。都不是什么大事,大大咧咧地一笑了之,也就过去了。
   他们唱的剧种叫小刀戏,也叫庐剧,后来我懂点音乐,知道那其实是很简单的旋律,就一个调式,至于唱词,也没有什么现成的,凭感觉往后面编,编的好就押韵,编的不好也就管不了韵脚了。而且,反反复复就那么几个故事,什么孟姜女、郑小娇、孟丽君,都是老熟人了。至于叫不出名字的,也还是“公子落难小姐讨饭”的套路。所以,戏还没开锣,下面的老头老太太,都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四处告诉别人,马上谁要出场了,谁要中状元了,而到了最后一出戏,注定是要拜堂的。
   有时,可能是某个戏班子一时编词编多了,情节拖沓而又必须结束,怎么办?提前考个状元,再和小姐拜个堂就行了,中间完全跳过,我们才不会纠缠故事的逻辑性呢!
   情节虽然老套,场面还是很壮观的。晚饭过后,四面八方的人群围在戏台前,黑压压地连着一大片,四周的小孩像泥鳅一样,一会儿从人群中钻进去,一会儿钻出来,兴奋得晚上都得尿炕;戏台上灯火辉煌,戏班子戏服一穿,立马脱胎换骨。男的头上顶着个官帽或者是方巾,腰上扎一个宽宽的腰带,下面登着皂靴,走着大方步,咿咿呀呀字正腔圆;而女的自然披红带绿,头上顶着凤冠,坠下的珠帘,就像门口屋檐下的冰柱晃来晃去,脸上自然也是齿白唇红,前胸上也绣了不少图案,还有那两个水袖,左一甩右一甩,快把戏台给占满了,走起路来一步三摇,弱不禁风,加上嘴里蹦出来的吴侬软语,下面不断地喝彩和起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当时还不大,也会觉得戏台上的公子英武,小姐美丽,然后,他们一定会拜堂成亲的,再然后,坏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最后一定是满满的大团圆。这样的想法坚定不移,几近信念。
   还有个场景也颇有印象,就是在“小姐落难”的环节中,唱小姐的一定是要哭的。哭的真假和长短,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关于演技的评判标准。因为哭得好,台下也会有人扔钱,称为“砸彩”,彩大约就是给予戏班私人的奖励,而这时,台口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来一只竹篮,一会儿,五颜六色的纸币,就能把篮子的底部盖满。
   有时,还会有穿黑衣服的,看起来也算年轻的女子,身后还背着个布团,表示背着孩子在戏台上哭,那样的话,砸的彩可能会更多。
   一般情况下,戏班子到村里一唱就是三天,称为一本戏,然而,一本结束的时候,又觉得意犹未尽,多半又得续上一本,也就是六天了。六天之后,大约是不会续的,再说,别的村子应该早就派了代表,来迎接戏班子,到他们村里继续唱戏的。
   唱戏结束的时候,也很有气势。必须把戏台拆掉,称为“扫台”。戏班子里专门有个演包拯或曹操一样,脸上画得五颜六色的人,他会在鞭炮齐鸣声中,手里挥舞着木剑在戏台上走来走去,不断地作出砍杀的样子,嘴里还念叨一些,气喘吁吁之后,估计邪气也驱逐得差不多了,人们才动手拆掉戏台。
   小孩不知道什么叫追星,但至少那几天,戏班子是村里的明星。他们受到的礼遇很高,小孩们好奇,年轻人羡慕,老年人喜欢。尤其是最最主要的两个男女主演,也是话题的中心。最大的话题就是婚嫁问题,这么好看的姑娘要嫁给谁呢?戏台上两个人老拜堂,不如就真结婚呗!唱戏也真是的,怎么可以今天和这个拜堂,明天和那个拜堂呢?不止是议论,也还有结果,我们村原来没有唱戏的,后来有了四五个,都是因为和戏班子组成了家庭,于是,也就变成了唱戏的。
   他们组织家庭的方式也很简单,男的在上面一亮嗓子,女的就坚定不移;而女的往戏台上一站,男的也就九死无悔了。家里人没那么反对的,什么封建大山的压迫,在山乡野地里没那么悬乎,跟什么人都是过,唱戏也是门手艺,穷家小户的,饿不死人就成!再说,别说年轻人,老头老太太看着姑娘小子俊俏都舒坦,没必要棒打鸳鸯的。
   我记得我也很好奇,尤其是那年,戏班子住在我家,约莫十来个人,还有一大堆箱子,里面放的是各种戏服,还有锣鼓胡琴之类,把我家的三间瓦房,和后面的院子全部沾满了,走个路都要侧身,我算是开了眼界了,似乎还很兴奋。晚饭之后,那个拉胡琴的,一边噗着酒气,一边兀自操练起来。真是疾风暴雨、荡气回肠。他双目紧闭,浑身战栗般地抖动,琴弓上的松香,如同白雾般挥洒在空气中间,真是如同凝魂附体一般。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自己感动自己,哪怕仅仅只有自己,以及纯粹看热闹的小孩们当作观众——因为别人还在继续喝酒。
   看到这些戏班子全部住在我家,我应该是极端地自豪,一会儿跑到拉琴的那儿,一会儿跑到看护衣服的那儿,最主要的时间,还是好奇地关注着那对主演。他们早已卸了妆,比实际年龄都要大一些,不过,很诧异的是,他们戏台上那么黏糊,在下面几乎不说话呃,而那个男的已经结婚了,老婆就是跟着戏班子后面,整理衣服的胖胖的女人,一点都不好看。女主演似乎没结婚,脱掉戏服之后,自己的衣服也还是花花绿绿的,头发梳得很复杂,像顶着个小山,脸上的粉应该还没有擦净,很白,眉毛也还是画过的,不过一双眼睛却是黑中透亮,像汪着一泉眼的山泉。她慵懒慵懒的,坐在门口,架着二郎腿,一点不像村里的姑娘那么腼腆,嘴里还不停地嗑着瓜子,吐瓜子壳的速度很快,一会儿眼前就成了一个堆。大概是吃乏味了,她忽然双手一拍,站了起来,十分地麻利,吆喝着这个那个的,不停地说:玩啊!怎么还不玩啊!
   “玩”指的是玩牌九,我不太懂。不过我知道它的魅力,因为她一吆喝,连喝酒的戏班子都停了,我家堂屋的桌子,第一次亲密地接触了牌九,而且迅速地桌子四周站满了人,桌上堆满了纸币,虽然面值不大,但相当诱惑人。
   女主演已经挽起了袖子,露出了雪一样白的胳膊,嘴里念念有词,手一抖,两个色子从手缝里溜了下来,全桌子的人都在喊自己心仪的数字,直到色子固定,人们又几乎是匍匐般地伸长了脖子,慢慢地掀开自己的牌,依然喊着数字,再然后是笑的笑,跳的跳。如此反复不断。
   玩了一会儿,拉胡琴的一收琴弓,一身吆喝,停停,开工了!于是,牌桌上的人作鸟兽散了。化妆的化妆,换衣服的换衣服,找帽子的找帽子,家里就像刚刚出锅的热粥一样,那个女主演的头发也散了。我分明记得她一边拔鞋,一边数着自己手里的钱,早已花容失色了。
   我知道赌钱不好,可就在那个时候,我没有一点反对他们的意思。他们平时在家里做活,是纯粹的农民,只有人家请唱戏的时候,他们才能偶尔风光一下,稍作放肆似乎无可厚非。再者,幸运的是他们还是一拨志同道合的人,难得有共同的爱好和才艺,相互之间打闹乃至于疯玩,估计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吧!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族群,叫做吉普赛人,无论是雨果的小说,还是西班牙电影以及歌剧当中,他们都是常客。文学作品中的他们,永远热情奔放,追逐着自由,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天赋,漠视着所有的权贵,乞丐等同于国王。他们也总是能引起我的遐想:做一个一路到底的流浪汉,有什么不好呢?尤其这条路上是那么的热闹,当真在别的地方能找得到吗?而这些从这个村子,挪到那个村子的戏班子,还真有那么一点像吉普赛人。
   我不知道我当时有没有想过自己长大了,要不也跟他们四处窜窜?其实,我很小的时候,也应该喜欢扯开嗓子瞎唱,也不太想老老实实地种田下地的。估计想过,不过旋即就丢弃了类似的想法,因为,忽然就长大了,忽然就中规中矩起来了,忽然对于年的热度降低了下来了。而我们的村子,也忽然就被整体搬迁了,原先的戏台再无踪迹,原先的戏班子早已各奔东西。
   长大是一件很不可爱的事情,因为长大之后,他们就变慢慢地老了,我还见过那些个“公子”“小姐”,尤其是那个演小姐的,头发早已花白,腰身佝偻,门牙都掉了几颗,别说唱戏,说话都费力,只是听说,她一听到电视上唱戏的时候,眼睛会稍微放一点光芒,用微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也是同道中人。
   我都四十多了,他们自然会老得不成样子了。母亲也喜欢听戏,她买了一个播放器,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坐在阳台上,播放着她几乎都能倒背如流的戏曲,播放器真好,上面的人老是那个样子。
   那年,我还记得那晚散戏之后,那个“小姐”好像赢了钱特别高兴,跟我们说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对老夫妻,实在闲的发慌,老头说咱俩打牌克,老太太说咱家没扑克啊!老头说,咱们就用东西来当扑克,老太太说,那你试试!
   于是,老头一扶拐杖,我这是个“7”字,你出几?
   老太太说,我懂了,说完摘下老花镜,说我这是“8”,比你大!
   老头一看,嘿!老太太聪明啊!顺手撑开了一把伞,说我这是J。
   老太太一转身,从厨房里摸出了个松花蛋,说我这是Q。
   老头急了,汗都下来了,想了半天,灵机一动,伸出左脚,指着布鞋的顶端,说我这是A,最大了!
   老太太一声冷笑:最大?你看我的,说完,一纵身,跳到桌子上,右手往额前一招,样子就像个猴子,她口中还念到:我是大王!
   我当时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掉下来了,而我们的女主演,当时也是眉飞色舞,艳若桃花!

共 54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金榜题名虚富贵,洞房花烛假姻缘。戏班子们穿上戏服后,虽然演绎着虚构的故事,但是,文章中的戏班子,却在土台子上演绎着真实的人生。他们穿上戏服化了妆,便是神气活现的公子小姐,妆一卸,不就是集镇上的二寡妇和邻村的三犟子吗?打断骨头连着筋,熟人什么事情都好说,更别提什么吃喝与工钱了,自始至终都是和和气气的。同正规的剧院演员相比,他们或许是上不了台面的草台班子,或许还会闹出一些上台穿错戏服,唱到中间忘词卡壳,又或者因为喝多了酒,醉倒在戏台上,在戏台上与台下观众认亲戚的笑话。但都不是什么大事,观众大大咧咧地一笑了之,也就过去了。草台班子唱的戏情节虽然老套,场面还是很壮观的。晚饭过后,四面八方的人群围在戏台前,黑压压地连着一大片,四周的小孩像泥鳅一样,一会儿从人群中钻进去,一会儿钻出来,兴奋得晚上都得尿炕;戏台上灯火辉煌,戏班子戏服一穿,立马脱胎换骨。男的头上顶着个官帽或者是方巾,腰上扎一个宽宽的腰带,下面登着皂靴,走着大方步,咿咿呀呀字正腔圆;而女的自然披红带绿,头上顶着凤冠,坠下的珠帘,就像门口屋檐下的冰柱晃来晃去,脸上自然也是齿白唇红,前胸上也绣了不少图案,还有那两个水袖,左一甩,右一甩,快把戏台给占满了,走起路来一步三摇,弱不禁风,加上嘴里蹦出来的吴侬软语,下面不断地喝彩和起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生动有趣,写出了农村过年唱大戏的那种独特的味道。首先请允许我为这篇文章喝彩点赞,然后友情推荐与读者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323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3-22 21:47:38
  唱戏使农村的年节变得有滋有味,唱戏也使邻里之间的友情变得和睦起来。这篇有关戏班子的随想录写得特有韵味,不仅描写生动,也道出了人生的某种况味。感谢一孔先生对江山散文的支持,一出手,就是一份大礼!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雅润        2016-03-22 22:10:23
  写的真不错,细腻,活泛,语言运用灵活,形象生动,赞一个!
雅润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6-03-23 17:14:55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诚邀您加入江山文学赏析课堂 536371496。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一孔        2016-03-24 11:25:10
  谢了,心领!
4 楼        文友:孟然        2016-04-07 21:47:41
  不懂散文,我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坐着,听老师讲故事……老头和老太太的对白,风趣之中是人生的境界。
做90后最好的小说家
5 楼        文友:山泉        2016-04-12 08:58:01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传承的许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淡化,就像搬迁后新建的村庄,虽然整齐划一,却没有了生态古朴和值得人留恋的东西。文章借乡村草台戏班子的描述,讲述的不仅仅是曾经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迹,一部古老记录片的播放,就像当年的露天电影,回味在一代人心头。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透过点滴,拉伸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记忆,平添一份温馨,字里行间流露出眷恋和不舍引发人的共鸣。文章突出的亮点在于对细节的描述,以普通人的平常事激发读者的情感,拉伸一种亲和。
   文章瑕疵也比较明显,一是随手信笔,文字随记忆一气呵成,在组织上感觉有点冗乱,紧凑感不强,随之导致的就像说明文,激发读者情感起伏核心点不多。二是收尾不好,给人的启示不多,透过回忆来看当今,提醒我们珍惜曾经的拥有,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乡土文化,特别是原生态的文化方面着笔不多。
   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问好作者朋友!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6 楼        文友:清晨文学评论官        2016-04-14 16:34:05
  文章从作者对过年形式化的厌倦入手,拾起自己记忆中的那抹亮色――草台班子。通过“咱们既要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过渡,从而缓缓拉开记忆的大门。本文的主题是对家乡草台班子的怀念,草台班子的演员和台下观众都被描写得个性鲜活,做到了详略得当,凸显了民风的淳朴。通过吉普赛人的自由,正衬游走于各村的戏班子人所拥有的独特野性与洒脱性格。文章提到四十年后演戏小姐的样子,又以记忆中那个艳若桃花的演戏小姐讲笑话作为结尾,从而给读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岁月无情,让人生发出一种无尽的落寞感。然而岁月无情,人有情,作者的母亲买播放器听倒背如流的戏曲,当年的演戏小姐听到唱戏时,眼睛会放出光芒。这种带有岁月沧桑感的怀念性文字,着实能够引起读者的深度共鸣。清晨文学期待您的精彩。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