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4

    主题

  • 97

    帖子

  • 89

    积分

【江山夜校赏析】2022年第1讲;浅谈如何修改文章

2022-01-02 17:14:30

【江山夜校赏析】2022年第1讲;浅谈如何修改文章

主持人/夜校校长;云静水闲

主讲人/淡泊宁静社团;社长浩渺若尘


作者简介:罗宁,湖南衡阳人,七零后,主治医师。衡阳作协会员,廻雁诗社理事。爱读书,用笔记录生活中的感动;喜安静,用删繁就简法化解复杂;快乐地用我笔写我心。自2017年初动笔写作以来,在纸刋、网络平台发表百万字的作品。从医生到业余作者,感受到文字无穷的魅力、跨界超越的快乐!现任江山文学网淡泊宁静社团社长,获得优秀社长、明星版主、江山之星等称号。

个人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76639.html

头像

尊敬的江山领导、夜校校长、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我驻扎江山文学网四年多了。从不会写作的理工女、一位业余爱好者,到登堂入室在江山文学网发文,更有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创作体验的机会,感谢江山给予我蜕变的力量和展示的平台。谢谢你们,谢谢大家!

江山是当代网络文学中的一座高山,一支清流,成功者的摇篮和明朗的天。江山文学网的夜校,更是一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给文学大咖提供展示才华的阵地;给初学者,提供学习交流的理想家园。在这里,我们畅所欲言,大家取长补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是一个让热爱文学的人快速进步和健康成长的好地方。我曾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创作散文基础、散文的提升、到小说的创作,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

有话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与写相辅相成,文学创作离不开广泛阅读和积累。我阅读过大量经典文章,了解一些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

本地长篇小说创作某作家,我也有幸成为他完成的每一篇新作的第一个读者,曾创下一星期披阅120多万字的审核记录。包括错别字、标点、对话人称及小说框架的优缺点等等,我都用红笔一丝不苟地标注在打印稿上。

文章不厌千回改。一篇文章创作完成后,不能算全部和最后完成。过几天,再从头到尾阅读,修改错别字、多字漏字、标点符号,修改语句不通顺内容衔接不当缺乏逻辑等等再过几天,可能又会有新的发现,也许发现创作时没发现的缺点或错误。文章是越修改越好,每修改一次,都会更接近完善,且渐趋臻于完美。

我们不妨将文章打初稿比作在昆仑山捡石头,有普通石头,也有玉石。“玉不琢不成器。”毛坯石通过去皮雕刻、挖脏、去糙精磨三个步骤,方可雕刻出精美的玉制品。文章初改包括修改错别字、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待文从字顺语法规范之后再作修辞、逻辑、文法诸方面进一步深入精细修改,仔细斟酌,直到可以放心交到读者面前为止。

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一个严谨细致的操作过程。文章“毛石”大约通过四个步骤修改,其间包括:提纲挈领的标题、精雕细刻文章开篇吸睛、去文章内脏杂质、细修文章结尾使之余味无穷。每完成一篇文章创作,仅是迈出基本的第一步,后期尚需经过数次,甚至数十次打磨修改,才能面向读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越修改越好,改好文章直到自己完全满意后再发表,这样才是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的辛苦创作。

宁静社团的复议文,大多由我把关。许多文章本身不错,可有些细节处理不到位,与精品失之交臂,甚是可惜。若稍加调整,便是佳作。多年来为社团作者提出修改建议,指导文友同仁修改作品,把关宁静复议文章,我悟出了一些道理。这里谨就如下几个方面,与老师们分享我修改文章的心得,希望得到专家学人并广大同行的指教。

文章到底要从哪里开始下笔修改,如何修改,又怎样判断作品修改好了呢

 

一、修改的方法

1、标题的修改

1)每一篇作品的标题都应题文题相符、提纲挈领。

散文的标题要拿捏精准,文题相符。我把关社团许多复议文章,语言清新,内容精炼,情节引人,可是,只因标题有偏差,或者概括性不强,没有获得精品推荐。我们把标题稍作下调整,那也许将就是一篇精品美文。

例:温莎梦想一篇散文《感恩的心》。我浏览完文章,发现这个标题太窄,指那颗感恩的心,而文中所写,让人感动的人物和事件作铺垫,不仅仅是写感恩的那颗心。我建议修改标题为《感恩》,简洁明了,涵盖多面。

例:小猪她爸一篇游记,原文的标题是《凤凰城下的沱江水》。文章笔触轻快,情感细腻,把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融在古朴的凤凰城,字符间流露着厚重的情感,呈现于读者目前。文中主题是着墨既有凤凰古城,又有沱江水,两者并重。我扣小猪她爸小窗,建议把标题改为《凤凰古城沱江水》。

2)小说的标题非常有讲究,切忌标题泄底。以我粗浅地见解认为,最佳的状态是把真相包裹严实,步步设下伏笔,再层层剥开真相,让文章高潮迭起,读者惊喜不断。

有的小说,小说内容很好,既有小说所具备的要素,又非常精彩。可是,标题扰乱读者视线,让读者感觉雾里看花,很不是滋味。

例:林间风吟的一篇小说。原标题是《春夏秋冬》,乍看是一年四季,实则为文中主角和配角的名字“夏秋”“夏冬”等。我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意义,建议改将标题改成《良药》。文中主角所觅良药,到文末才揭晓真相。

例:裴善荣的一篇小说,原标题《升职》。一看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是,升职不是文章的主题,而是一部分内容。文章主要是围绕高家庄的几个典型人物,故事就在这群人之间展开。我与作者商量,把标题改为《高家庄轶事》,非常符合文章内容,又极富于小说味。

例:长篇小说《怀念打群架的日子》,作者将正文经过几年时间数次修改,在定稿之前更名为《怀念曾经的日子》。

 

2、开篇的修改

精雕文章开篇,吸引读者眼睛。

创作文章,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一说。而我更赞同一位前辈形容美文要凤头羊肠豹尾。凤头豹尾观点相同,猪肚空间虽大,但内装糟糠;而羊肠曲折,百转千回。

何谓凤头?凤凰之美,是从头开始,又是美中之重心。文章凤头顾名思义,就是要像凤凰的头部一样美丽、精彩。

有的文章,开篇就给人感觉絮絮叨叨,无美可言。对于这样的文章,我有两种修改方法:

1)、去掉原开头部分,直接从文章最美之处开头。

例:

原文开篇:

去年的中秋节,我回老家去看望母亲。她正在煮一锅红稀饭,盛一碗给我吃。我喝了一口,感觉很难咽下,皱起眉头……

我感觉开篇不够精炼,特提建议:开篇要精雕细琢。

作者修改后:

中秋节去看望母亲,她正端看一碗浓稠红鑾稀饭。

喝一口,闭看眼晴缓缓咽下,像在品尝美味佳肴,我吃了一口,马上皱起眉头……

例:

把文章的主题部分的一小节,从文中提到最前面,让读者开门见山,读到作者所想表达的东西。

例如:修改前的原文

人活看,都怕失去。死亡和意外到来时不会通知任何一个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身边最亲的人。

乐生与楚楚相恋时,我刚到乡里参加工作。

我觉得一篇小说,不能插入作者自己的(于情)。即便是需要,也要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去完成感慨。特向作者建议修改,把后面的句子提到开篇。

修改后:

乐生与楚楚相恋。

乐生是乡政府力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排我跟着他熟乡情,每天他骑着摩托车带技走村串户……

例:

原文开篇:

母亲是笑着走进手术室的,从手术室出来时也还好。李东对母亲说,妈,你要好好的,我去菜场买一条黑鱼炖汤给你喝……

修改后开篇:

快,快去抢救室!

李东捧着鱼汤刚回到病房门口,与母亲同一个房间的病友便对他叫道。

修改后文章直入主题,生动形象地引出文中主角,凸显小说语言的动作性,且画面感极强。

 

3、正文的修改

正文的修改,目的是去文章杂质,让读者感觉有嚼头。

文章正文,犹如如羊肠一样曲折,但是,也并非越长越好、越多越好。所以,修改文中时,一定要去杂质。创作时可以率性而写,想到哪儿,写到那里。修改时可做减法,去掉文中杂质,让文章变得更清爽,越嚼越有劲,越嚼味更好。

凡与主题无关的内容,都视为杂质,当去。

比如:修改前原文

下车前往富厚堂。有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飞过来将我包围,晃动手提网兜里的莲子或几个莲蓬。

“阿姨买我的莲子吧。又嫩又甜,很好吃哦,才十块一袋。”

“莲蓬也很好,嫩莲子可吃,莲蓬熬水喝。”

“去富厚堂吧?我带你去。”

“我还可以带你去白玉堂,金银堂,我都熟悉。”

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红扑扑的脸蛋,乌溜溜的眼睛,灿烂的笑脸……

创作完成后,我感觉这段话与富厚堂的联系不大,属文中杂质,当删除。便加以过滤去杂质。

修改后:

下车前往富厚堂。有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飞过来将我包围,晃动手提网兜里的莲子或几个莲蓬。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乌溜溜的眼睛,灿烂的笑脸……

两段比较,后面一段剪掉人物对话,剪掉与文章无关的内容,精炼了许多。

小说中,凡之前所述的内容,都应该是在后文起到伏笔作用。若文前有描写,文后无故消失,应将这段无效文字做减法。我曾将社团许多文章做减法,删掉杂质;也曾在小说中安插一句,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例:

修改前:想抽烟也不敢动。

修改后:想抽烟也不敢动,摸摸打火机,又将它放到餐桌上

 

4、结尾的修改

结尾的修改,以我粗浅的观点,包括自然收尾、点题、抒情、借用等方法。短篇结尾的留白,是以一当十、以短胜长的法宝,文章结尾短平快,让它余味无穷。切忌把读者当白痴,未能充分尊重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把文章写满写实,不给读者留丝毫想像空间。

文章的结尾,不要高亢激昂的抒情,不要空洞口号的虚假,更不要无病呻吟的哀嚎。文末要像豹尾一样粗短、灵动,既不戛然而止,也不画蛇添足。

比如:修改前原文:

即使我现在已经退休了,我还是在外面是为了赚钱,我就是想凭我的能力,给孩子增加分数。

那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未来,都是莫势下凭分数升学,凭学历竞争就业……

将老骥伏枥,志在教书育人。如果若干年后,还有人偶尔记得我的好,那将是多么得快的事情!

修改后的文章:

为了孩子们,我将老骥伏枥,志在教书育人。如果若干年后,我已经化作尘埃,还有人偶尔记得我的好,那将非常值得。

比如 

修改前:罗工本能性后退一步。

修改后:罗工本能性后退一步。藏牙签盒的地方,似乎怕服务员看出什么痕迹。

   “您的打火机落下,我给您送来了。”服务员礼貌地笑着说。

   罗工回过神来。接过打火机,道声谢谢,快速逃离餐厅。

我在开篇修改时埋下伏笔,描述摸打火机的细节,细尾再加入归还打火机的情景,首尾呼应,相得益彰。

以上这些修改方法,只是我经常用到的一部分。以上举例,也只是我所把关的文章的冰山一角。怎样才能用一位职业医生的眼光,为文章把脉问诊,艺术辨证,修改得天衣无缝?阅读和积累是修改文章的法宝,只有多看多读,修改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二、阅读和积累非常重要。

1、阅读文章

我一直觉得,生活就是一本书,是精美的文化大餐。它百看不厌,每看一遍都有新的会意,让阅读者欣然忘食。它一半烟火,一半诗意。

记得三年前刚进江山,我不会写作,根本不知道文章后面红豆和蓝豆有何区别。我询问社团老师,得知红豆为精品推荐文、皇冠为绝品推荐文。从那时起,我每天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都在读江山的精绝作品。

曾有一段时间,我每天从没漏看过一篇精品和绝品,江山是我的全部。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师问我看了哪些书?我愣住了,自己只看过江山文,没读其他书。从那之后,我开始看各类书,古今中外、名流小卒,沉醉其中;清爽酸辣,不能自拔。只要是书,我都可看看。

汪曾祺著《沈从文是怎么教写作的》所写:“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次要的,派生的。”

我阅读过许多文章。有的小说,人物塑造得非常典型,感觉人物就在我们身边,而发生的故事,就取材于现实生活中。

 

2、生活积累

文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关注。我们用诗意的眼光去品读,生活就是一首诗歌,跳跃式暗喻美与自然;我们用文学之心去体会,创作素材,无处不在。

为文之人,必守得住孤寂,耐得住清贫。笔触细腻精致,草木细到颜色形状,甚至叶的脉络。

比如修改前:

半米高的千里光,在水塘周围围成一道绿色的栅栏。

修改后:

千里光长出半米高,在塘埂周围,织织密密地围成一道栅栏。碧翠的、椭圆形叶子,在主杆上次第对生,节节向上攀升;金黄色的八瓣小花朵,像在翡翠上撒了一把碎金子。

修改人物动作,从一个慢动到另一个慢镜头。

比如修改前:他飞快地向操场跑去。

修改后慢镜头写法:他右脚蹬直,抬起左腿,旋风般跑向操场,地面扬起一层薄薄的灰尘。

对文字虔诚的心,要低到尘埃里,才能从尘埃里看到蛛丝马迹的细微之处。

如果行文者心是浮的,对事物观察必是走马观花地浏览,创作出来的文字一定粗糙不堪,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

 

3、文字积累

我从医生圈子跨界到文学圈,看到一个共性,医生每天坚持学习,文人也是每天坚持学习和写作。许多作者已养成每天码字的习惯,写完几千字,方一吐为快,不吐不爽。

每天记录一件事,一段心情,或是写一个人,就像在生活路上捡“毛石”(玉石的原材料)。当许许多多“毛石”堆积在一起,总有觉得悦目的。那就是为创作积累的素材,把人物揉捏在一起,把故事综合叠加,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汪曾祺所言:“作者的感情要随时和能感受的,并且是浸透了他的哀乐的。环境,不能和人物贴得很紧,和人物同呼吸,共悲欢。不能离开人物,自己去抒情,发议论。作品里所写的景象,只是人物生活的环境。所写之景,既是作者眼中之景,也是人物眼中之景,是人物所人物游离,脱节。用沈先生的说法,是不能和人物‘不相粘附’。”

 

三、关于文章类别

有的散文像小说,有的小说像散文。而有的文章,给读者的感觉既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而是普通的扯家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1、散文像小说

散文有人物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等类型,无论何种散文,它都是作者用以抒情的工具。散文可以是片刻的记录,环境的一角,人物的某个时间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有以物为线索、以人为线索、以思想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写生法和剥笋法等等方法。

我比较喜欢剥笋法的小说。外层的笋壳灰不溜秋,但纹路斑点丝丝入扣,紧紧裹住笋子。剥开层层叠叠相互交织的笋壳,才看到又嫩又白的笋。而味道如何,只有各位读者自己去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位读者就是一千位厨师,就有一千种味道。如果为读者端上一盘煮好的笋,即便再鲜美,也一眼看出品相,一口尝出味道。剥笋法有最佳留白,以短胜长。


2、小说像散文

小说是讲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具备典型的时代性,小说一定有故事。

像小说的散文,故事性一定强,而且具备趣味性和逻辑性。小说有开头,故事情节,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四个部分,可详写丝丝入扣、可略写留白得当。如果一篇小说像散文,应该是文章中有太多作者自己的想法,抒情过多。而不是通过人物刻画、场景铺垫、故事设计等创作手法,烘托环境,达到突出人物事件,让读者自己体会。


3、既不像散文,又不是小说

有的文章,读来味如嚼蜡,非小说非散文。这种文章一般采用“记流水账”的方法,无色无味,无美感。文章是记录生活,但是,它一定是最美的生活片段、最精彩的瞬间。

这种文章,经过修改,有可能成为一篇佳作。按照文章内涵拟标题,点睛之笔;精雕细琢刻凤头,引人入胜;打磨抛光正文,百转千回;余味无穷似豹尾,活泼灵动,留白以短胜长。

总之,文章是社会的一角,人生的缩影,是人物的汇总。创作文章是作者心灵的独白,是人类社会的写真。当我们以虔诚之心对待文字,文字便能入心走肺,打动人心。当我们把每一篇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便会呵护备至,不遗余力精心打扮之后,带出去见人。希望孩子漂亮,赏心悦目,人见人爱。

以上是我创作文章和修改文章的些许心得,在各位大咖面前,班门弄斧了。欢迎老师们讨论拍砖。谢谢大家!我的QQ号:1781249695 若尘。


淡泊宁静-江山社团

https://www.vsread.com/assn/st-842.html

 


总结语: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我相信这句话,我知道大家都相信这句话。但如何修改文章,可能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今晚浩渺若尘老师不吝奉献出了自己修改文章的宝贵经验,内容丰富,讲解细腻,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确实有独到之处。经验值得借鉴,知识值得珍藏。
易辞

易辞 秀才

  • 73

    主题

  • 413

    帖子

  • 2634

    积分

2022-01-02 20:56:12
新年的第一场讲座,很是精彩,老师也讲得很仔细,内容丰富,受益匪浅!欢迎更多的老师前来江山夜校讲课,我们共同学习!新的一年里,祝愿江山夜校越来越好!
小猪她爸

小猪她爸 进士

  • 6

    主题

  • 86

    帖子

  • 10152

    积分

2022-01-02 21:43:11
2022年第一讲,非常精彩。既有理论阐释,更注重实际操作,条理清晰,讲解透彻 对修改散文和撰写散文都都大有益处。赞
想飞的企鹅

想飞的企鹅 举人

  • 2

    主题

  • 105

    帖子

  • 4617

    积分

2022-01-02 21:45:06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尘老师真棒。
浩渺若尘

浩渺若尘 探花

  • 62

    主题

  • 248

    帖子

  • 13355

    积分

2022-01-03 07:30:15
若尘肤浅之言,希望抛砖引玉,向各位老师学习!
郭永涤

郭永涤 进士

  • 155

    主题

  • 537

    帖子

  • 6115

    积分

2022-01-05 12:41:52
春风西席,学问之大幸。衷心祝贺若尘社长授课成功!
劳神

劳神 秀才

  • 0

    主题

  • 21

    帖子

  • 2018

    积分

2022-01-11 17:27:23
实战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新年开讲第一课有收获。
寒江玉笛

寒江玉笛 布衣

  • 0

    主题

  • 18

    帖子

  • 188

    积分

2022-01-20 05:40:50
一气呵成毕竟少,十月怀胎总是多。
紫檀木

紫檀木 童生

  • 7

    主题

  • 357

    帖子

  • 960

    积分

2022-02-08 18:19:01
若尘老师的这篇谈文章修改的创作谈给我很深的启发,我也经常修改自己的文章,但有时总不得法,大有眼高手低之感!
我眼镜呢

我眼镜呢 白丁

  • 0

    主题

  • 2

    帖子

  • 13

    积分

2023-09-17 12:46:13
您说的很好,但是对于“我觉得一篇小说,不能插入作者自己的(于情)。即便是需要,也要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去完成感慨。特向作者建议修改,把后面的句子提到开篇。”这一句我不太苟同,因为在“【江山夜校讲座】2021年第7讲:小说创作基础谈”中提到:在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中,作者通常采用全知式的视角,使用大量经验细节,精雕细镂,还唯恐读者不可理解,以致加上作者大量的叙述评论干预读者。如巴尔扎克、狄更斯、萨克雷等人的作品,他们本人出现在作品中,把人物视角转换为作者的经验陈述,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现实主义大师,个中原因正如英国批评家凯瑟琳.梯洛辩解的那样,他们处于“表现现实感的愿望”,即是说出于对真实的热爱,他们坦承他们写的是小说,承认作者与小说的关系。他们在真诚愿望下的干预,精辟独到,使读者仿佛在聆听圣者的滔滔雄辩,因而能很好地融合在叙述技巧之中,不会给人生硬,反而给人天然浑成的感觉。 所以您的这句话是不是有所.....欠虑 (不是要抬杠,只是抱着一种交流的心态,毕竟两位前辈做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但其中一者有理有据,这不禁让我有些思维混乱,还请各位前辈解答困惑)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