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百加老街(散文)
周末,文青众友踏足万安百嘉镇,拜访尊敬的康老大。饭后,我们漫步百加老街,石板路蜿蜒,古韵悠然。每一步,皆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心随风动,情随景生。
一
百嘉镇原名百加公社,是地处万安县北郊的璀璨明珠,距离县城约13公里,静卧于赣江东岸。漫步百加老街,可以穿越时光隧道,古韵与现代交织。老街依水而建,赣江碧波荡漾,如丝带般蜿蜒而过。东望群山,峰峦叠翠,与枧头镇遥遥相望;南眺梯田,层层叠叠,与万安县共绘田园画卷。西临赣江,与韶口镇隔江对望,水天一色;北依沃田,与窑头镇紧密相连,一马平川。百加镇,这处山水间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赣江这条古老的水道,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的重要动脉。百加老街的兴起,正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老街上通赣州,下达吉安、南昌,往西跨过赣江大桥可通往井冈山和遂川。商船往来如梭,货物集散成市。沿着这条水路,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将各地的特色商品汇聚于百加,这里一度有过“百家商铺共聚,千户商贾云集”的辉煌景象。
曾经的百加老街集市在每一个月的固定日子举行,吸引了窑头、韶口、县城等地的村民前来赶集。
南宋以降,历史转折,百加之美誉历久弥新,它从历史的尘烟中苏醒,昂扬着一种坚韧与卓越的气质。无论是在崎岖山路,还是平坦大道,百加始终传递着“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的信念。其品质与内涵,正如古人所言:“走上走下,不如百加。”
当年,百加老街的商贾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带来了丝绸、茶叶、陶瓷、药材等各种商品。老街的店铺鳞次栉比,商号招牌高悬,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
二
骑马楼伫立于街角巷尾,宛如异域风情的画卷。那高耸的楼宇,精美的雕花,无不诉说着主人的尊贵与富庶。一幢骑马楼,便是身份的象征,它静默地展示着主人的非凡地位和无尽财富。
百加老街的骑马楼建筑,堪称其中的一大亮点。骑马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纯木质结构,从门窗到梯子,从楼樑到楼板,无一不是木制品。木材的使用不仅赋予建筑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与智慧。
建筑的门窗设计别具一格,雕花的窗棂与细腻的木雕装饰,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古画之中。每一扇窗户,每一块门板,都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出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扶梯的设计也别有洞天,木质的扶梯不仅坚固耐用,还具有极高的美观价值。楼梯扶手上雕刻的花纹,似乎在讲述着百加老街昔日的辉煌与故事。
骑马楼的建筑布局也十分考究。每一层楼都设计有宽敞的走廊和明亮的窗户,使得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效果极佳。夏日炎炎,楼内依然凉爽宜人;冬日寒冷,楼内却温暖如春。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建筑在气候适应性方面的设计智慧。
三
百加老街的骑马楼建筑群,因其独特的风貌和浓厚的历史氛围,成为了电影《井冈山》的取景地。这部影片在70年代拍摄,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导演和剧组在选择拍摄地点时,看中了百加老街的古朴与韵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也是跨越到现代的跳板,曾经在中国革命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井冈山》上映后,百加老街的名声也随之远播。许多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对百加老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前来探访这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骑马楼建筑群,作为百加老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影视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独特魅力,不仅吸引了电影《井冈山》的剧组,更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万安百加老街的骑马楼,保存着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底蕴。它的门窗、梯子、楼樑、楼板、椽木、檩条等都是青一色的木制品建筑,这些精致的细节无不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感与文化气息。正因为如此,《鹿鼎记》剧组也来到百加老街取景。
当年剧组在选择外景地时,百加老街凭借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脱颖而出。骑马楼群的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给人一种恍若穿越回古代的感觉。这种氛围与《鹿鼎记》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和情节完美契合,正是剧组所需要的真实感与历史感。
在《鹿鼎记》的外景拍摄中,骑马楼的楼梯、木制窗棂以及古旧的墙壁成为了镜头中的亮点。这些建筑细节不仅成为了剧中人物活动的场景,还赋予了整个画面一种浓厚的历史质感。比如,剧中几场重要的对话和冲突场景,都是在骑马楼的回廊和庭院中进行的,楼梯上的脚步声、木地板的吱呀声,无不增添了戏剧性的元素。
四
在百加镇的九贤小学内,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九贤祠。这座始建于1870年的古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岁月的长河中。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它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
百加老街之所以在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九贤祠的存在。而九贤祠的命名,则源自九位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文人。这九位贤人分别是欧阳修、刘辰翁、闵子林、郭简斋、解缙、罗洪先、刘玉、欧阳政德和文天祥。他们不仅在百加停留讲学,更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是后人以“贤”称之。
欧阳修,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丰富,影响深远,主张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其讲学不仅传播了文学思想,也通过其政治见解影响了当时的学术氛围,奠定了百加文化发展的基础。刘辰翁是南宋后期的著名学者和词人,擅长词作,情感真挚,语言精练。他的到来为百加带来了南宋词风的雅致与深情,使得当地学子受益匪浅。闵子林,这位宋代的理学大家,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其学术思想对后世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的讲学,使百加一带对理学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受。郭简斋,元代文学家,以其深邃的诗文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闻名。他的到来,使百加老街的文人们得以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文学创作的水平得以提升。解缙,明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参与编纂《永乐大典》。他的学识渊博,文笔精妙,尤其是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为百加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罗洪先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他的心学思想在百加一带广泛传播,促进了当地学术氛围的多样性。他的讲学,丰富了百加的思想文化内涵。刘玉,明代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精湛,诗文情感丰沛。他的到来,使得百加老街的文人们在书法和诗文创作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和目标。欧阳政德,明代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意义。他的教育理念在百加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天祥,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和忠臣,以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感人的诗篇名垂千古。他的到来,为百加带来了忠诚与爱国的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代学子。
九贤的传道授业,使百加老街成为了文人荟萃之地,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在于传递思想,影响了百加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文化发展。
五
吊楼是九贤祠的一大特色,二层建筑的设计不仅增加了空间的使用率,更是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俯瞰整个书院的视角。在吊楼上,仿佛能看到曾经的学者们在这里伏案读书,思考人生。楼内的木质结构精美绝伦,雕刻细致入微,每一根木梁,每一处雕花,都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藏书阁则是九贤祠的另一亮点,作为存放珍贵书籍的地方,这里充满了书香气息。阁内的书架高耸入云,琳琅满目的书籍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历代文人的智慧与思想。藏书阁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文人墨客们心灵的归宿。这里的每一本书,都见证了九贤祠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积淀。
天池位于书院的中心,池水清澈见底,宛若一面明镜,映照出九贤祠的古朴与雅致。天池不仅为书院增添了一份灵动,更是学子们心灵净化的所在。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池边的柳树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学子们常在池边静坐,读书、思考,感受书院的宁静与美好。
回廊曲折,吊楼高耸,藏书阁里藏着千年的智慧。这里,曾是文人墨客讲学论道之地,进士、举人辈出,才子佳人云集。九贤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无数学子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求索。
整个九贤祠的设计布局井然有序,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书院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回廊、吊楼,还是藏书阁、天池,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九贤的精神与文化。这座古老的书院,不仅是百加老街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踏入九贤祠,便仿佛走进了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古老的建筑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令人心生敬仰。祠内的建筑特色与功能各具匠心,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妙绝伦。
六
举目四望,这条曾经熙熙攘攘的老街,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只余下空旷的街道和几座破败的老屋。十余年前,因着“宝贵”之地的开发,老街的人们被迫搬迁,然而,这“宝贵”之地却在此后多年里无人问津。
这老街搬迁的初衷是为了建设美丽乡村,重新打造一个崭新的乡镇。然而,为何只有搬迁的巨额资金,却不见维护老街的一丝费用?当美丽乡村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时,百加街道却成了这面旗帜下的牺牲品。
历史,总是这样无情而又有情。她能为老街塑造昔日的辉煌,也能为古镇抒写今日的没落。老街曾经的繁荣与今日的落寞,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百加新街虽新,却少了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沧桑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益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反思,是否应该为了所谓的“进步”而牺牲那些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故事的老街?是否应该为了政绩与面子,而忽略了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与保护?
愿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尊重历史,保护那些承载着文化与记忆的老街。让我们在推进文明社会的进程中,为历史文物的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民间尽可能多的历史文物得以遗留与保护。
我又庆幸百加老街的“无人问津”,没有了打扰,让它先静静地歇息吧,一旦有众多的有识之士发现百加老街的寂寞,一定会重新恢复它的生机。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一定是多彩的,壮观的。
2024年6月30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