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风恋】爱国主义与人性美的艺术绽放(赏析)

编辑推荐 【风恋】爱国主义与人性美的艺术绽放(赏析) ——简评小说《春妮》


作者:孙丹木 布衣,190.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41发表时间:2024-06-30 09:54:51
摘要:《春妮》是一篇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文学作品,本人看重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独特的艺术手法写字出的感人故事,缩放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壮美的人性光辉,发挥出启迪认知、引人思考的张力。因此,本篇书评也就围绕爱国主义和人性美来展开。

短篇小说《春妮》,是有过军旅生涯且爱好文学的张忠福老师创作的优秀作品。小说主要写一位叫春妮的乡村姑娘,与为国参军的未婚夫的忠贞爱情。未婚夫在前线壮烈牺牲后,春泥不顾一切,主动去未婚夫东哥家,承担起奉养父母和遗腹子的感人故事。不到一万字的小说写得生动流畅,跌宕起伏,让读者一开卷就深受吸引,不忍释卷。一气读完,无不感动莫名,潸然泪下;掩卷深思,必然心灵震撼,深受教益。
   这是一篇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文学作品,而本人更看重这篇小说特有的思想性,看重作者通过他的第一人称的视觉、独特的艺术手法写出的感人故事,绽放出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壮美的人性光辉,发挥出启迪认知、引人思考的张力。因此,本篇书评也就围绕爱国主义和人性美来展开。
   小说的主人公是军人东哥和军人的爱人春妮。毋庸讳言,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写军人的作品必然展现爱国主义。《春妮》开篇写“我”(作者)回家遇见战友的遗孀在桥头等丈夫回家——在这特异场景中展开军人生活的悽美故事。
   故事起于七十年代末,“我”和东哥(春妮的未婚夫)一同穿上军装入伍,成为光荣的侦察兵;他们一同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英勇杀敌;东哥荣立战功,被团里安排他作为这批兵中首批享受探亲假的功臣代表,激动地登上了回家的列车。接着,浓墨重彩写回家受到村民热情欢迎的场景——
   立功喜报送到山村的时候,正是东哥回家探亲次日,周围的村民们赶十多里山路过来祝贺,都为山沟里出了这样一位“英雄”而高兴,都想亲眼目睹“英雄”的模样,听“英雄”讲一讲他战斗的英勇故事。东哥父母特地把家里准备过年的猪提前杀了,摆了十多桌来答谢乡亲们。
   春妮也来了,她把欢喜藏在心里,为赶过来的乡亲们端茶添水,在厨房里涮碗洗菜,忙里忙外,一刻也闲不下来。
   为什么东哥回家探亲会有周围村民赶十多里山路来祝贺?那是“都为山沟里出了这样一位英雄而高兴……”那是因为这位英雄是为了保家卫国出去当兵,立了战功。这显然可看出,乡亲们对英雄的爱是起源于对国家的爱,是一种自觉的、纯朴的爱国主义表现!而此时的春妮,更是“把欢喜藏在心里,为赶过来的乡亲们端茶添水,在厨房里涮碗洗菜,忙里忙外,一刻也闲不下来”。这正是她将对国家的爱、英雄的爱和爱人的爱融为一体,因而更加感到无比幸福。
   不仅如此,在这种浓烈的爱国主义氛围中,亲情、友情、乡情等人间真情、美好人性也自然流露和强烈表现出来,一句“东哥父母特地把家里准备过年的猪提前杀了,摆了十多桌来答谢乡亲们”足以证明,东哥一家与乡亲们的睦邻友好关系感人至深。接下来写春妮为东哥回部队送行的情景,以及东哥回营地和“我”畅谈他探家的幸福——他与春妮炽热恋爱并初尝爱果的情景,而他却不知道,正是这次初尝爱果,让春妮怀上了他的孩子,有了爱的结晶。
   这种相伴于爱国主义的人间真情、美好人性,也为后来重点凸现人性光辉的故事情节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故事逆转,也许就是“乐极生悲”吧。这天东哥他们班接到任务,要他们天黑前赶到前沿阵地,配合守卫部队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午夜时分,东哥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突然感到脚下踩到了地雷,如果此时他腾身跃出这枚地雷的杀伤半径,也许还有生机,但他知道,踩到的是一枚松发式子母雷,自己跃出去就会把周围成片的地雷引爆。为避免战友伤亡,他用手语示意带队班长和另一名战友先撤,待他们都安全撤到小河边时,才使尽全身力气向山脚下纵身一跃。随着东哥跃起的身影,一连串爆炸声相继响起,东哥的身影在爆炸的火光中化为了尘烟……
   幸福人生刚开始的东哥为国捐躯,为战友罹难,爱国主义和人性美,以悲剧的结局表现得大义凛然,催人泪下。
   东哥为国壮烈牺牲,他的父母和春妮自然是悲痛欲绝,对英烈家属的抚恤、抚养问题,基层政府自然会按国家抚恤政策落实,但棘手的问题来了:东哥与春妮没有正式结婚,不能算烈士家属,也就没有该家属享受的一切优抚待遇,哪怕她已怀上东哥的孩子,也不会被承认其为烈士遗孤。
   对于春妮的处境,乡亲们都感到心疼,都认为如今东哥已不在了,那还不如帮她早点张罗个好人家,也许会让她渐渐淡去对东哥的思念,少一些痛苦。可任凭父母和亲友们怎么劝说,春妮就是非东哥不嫁,有几次还拿起扫把,把上门来帮她张罗的人撵了出去……春妮父母只能一把鼻涕一把泪,暗自伤心。
   只有春妮自己知道,她已是东哥的人了。那晚东哥喝醉了,她留下来照料东哥……东哥喝得迷迷糊糊,顺势把她揽进怀里,她一下子被惊醒了,但又挣脱不开,想想迟早都是东哥的人,也就随了他。
   春妮清楚的知道自己给东哥留下了种子;东哥没了,她无论如何都该给东哥留下这粒种子。春妮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说了,父母惊得目瞪口呆……春妮却铁定了心,父母留不住她,几天后,春妮来到东哥家,对东哥父母说她想搬过来住,给他们当儿媳,这让东哥父母感到既惊喜又心疼。
   春妮把她已经怀上东哥孩子的事细细跟他父母说了,表示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她坚决要给东哥把这“后”留下。东哥父母哭了,感激道:“好女儿,感谢你对我们家东娃子的这份情,但我们不能为了自己,毁你一辈子名声!”
   铁了心的春妮根本不在乎什么名声,自愿承担一切后果,最终还是说服了东哥父母,大大方方地搬进了东哥的家,理直气壮地给东哥父母当起了儿媳。
   文中接下来写道——
   第二年盛夏,春妮生了,生了个男孩,她给孩子起名叫“冬子”。村民们以大山般的仁厚接纳了春妮和冬子,纷纷带着鸡、提着蛋跑过来看望。
   春妮又哭了!她感恩父母最终默认、尊重了她的抉择,她感恩上天赐给了东哥一个儿子,她感恩村民们给了她充分的理解和宽容。
   多好的村民!多么宽广仁厚的胸怀!但问题来了,当春妮领着孩子到村委办理入户证明手续时,村干部却犯愁了,因为春妮同东哥并没办结婚登记,按政策她和儿子的入户证明是开不了的。尽管村干部知道实情,但在那个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的年代,谁敢把冬子上户口的事给办了?
   于是春妮母子俩都成了“黑户”,春妮的户口虽然在她娘家父母的户口本上,在婆母家这边村里,却一直是“黑户”。
   “黑户”,也就意味着分不到责任田,尤其是冬子,今后上学读书、出行就业、成家立户等等,都将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
   但春妮既然决心为东哥生下孩子,也有决心倾尽全力,将孩子养大成人,她眼前想到的是如何耕种好东哥父母名下的那一亩多责任田,养活这四口之家。
   这之间,除了她和婆家父母的艰苦努力,她家父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未婚的女儿年纪轻轻守着“寡”,艰难度日,也尽一切可能帮助她度难关,决定把女儿那份责任田里收下的粮食全部运过去交给女儿。
   这样春妮实际上有了三个人的责任田,养活四个人已不是什么问题。日复一日,她就在责任田里辛勤劳作,孝敬父母,养育儿子,尽到一个没有名份的儿媳、妻子、母亲的多重职责。作者在文中写道:
   每顿饭做好后,她都要先给冬子和东哥父母盛满,让他们尽可能吃饱吃好,自己则简单地吃些粗粮菜叶,想方设法省一些主粮下来,以防万不得已时,拿上几斤十斤,到集市上换点零钱补贴家用,给一家人添衣治病。
   多好的儿媳!多好的遗孀!多好的母亲!这要在古代社会,春妮身上所表现出的孝道、贞节、慈爱之行为,是要受到朝廷嘉奖,并由皇上御立“孝节牌坊”的;就按传承至今的公序良俗衡量,春妮之所为,也堪为文明楷模,道德标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的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无疑将成为文明社会的耀眼星光。
   但是,恶运好像有意跟好人作对,一晃几年过去,冬子上学读书又遇“黑户”的阻碍,这虽然是早就明白的结果,但事到临头还是感到天道不公,明明是东哥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活生生成了“黑户”!她恨自己无能,养得活东哥的骨肉,却给不了他长大成人的条件和环境。
   生活困难,还可努力克服忍受着过,儿子读不成书,就断了前程和希望,这沉重的打击让春妮陷入疯癫的边沿。
   作者这样写春妮遭受这场沉重打击后异样的表现——
   春妮牵着冬子来到村口那座桥头,指着东哥当兵离家时走的那条路对冬子说:“儿子,你要记住,当年你爸就是沿着这条路走的。他说过,过春节时就会回来,咱们每年这个时候就来这里等他。你爸回来了,逢年过节咱们一家就可以热热闹闹地过了,就有人给你扎灯笼、陪你放鞭炮了,你就不再是‘黑户’了,你就有学上、有书读了……”
   天黑了,春妮领着冬子仍站在桥头。村民们知道后,不约而同跑过来,生拉硬拽把母子俩拉回家;第二天,春妮又带着冬子来到桥头,村民们又赶过来把她拉回家;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这以后,村民们就时常会看见春妮站在桥头。
   此情此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的何止是春妮的父母,众多村民们再也忍不下悲剧天天在他们眼皮下延续,决定一起找村干部想想办法,把冬子的户口“办”了。村干部也是何尝不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招呼大家坐下来,七嘴八舌讨论了半天,最后还是村长集中权衡了大家的意见后,提出了让大家作“伪证”的法子。
   “嗨!这算啥!尽管说,只要能把事办成,你让我们作什么‘证’都行!”善良正义的村民们一致赞成。
   第二天,一份请求为冬子上户口的申请和情况说明依次递到乡上、县上。几天后,由县公安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乡长陪同下来到山村,四处找村民们走访了解、调查核实、签名作证。
   毫无疑问,调查组最后得出了一个标准答案:
   一是自东哥牺牲后,春妮就按当地习俗,主动把东哥父母认作干爹干妈,以义女的名义住进东哥家,承担起了替烈士照顾父母的义务;二是几年前,春妮下地干活路过村口桥头时,看见一蓬头垢面无人认领的陌生男孩,心发慈悲,就当作“流浪儿”收养在家了。
   很快,县上宣传部门对春妮义务照顾烈士父母的事迹进行了大力宣扬,民政局对春妮的慈善行为给予了通报表彰,迅即为她办理了收养冬子的相关手续,最关键的是公安机关也为春妮解决了户籍迁移和冬子落户的问题。
   就这份“伪证”,却让春妮绝处逢生,成了改变他们母子命运的神奇法宝!
   就这段靠“伪证”解决问题、救人倒悬的情节,读后掩卷深思,感到可喜、可笑、可悲,又荒唐。为什么感人至深的表现人性美的事实却被某些“政策”无视?为什么收养的遗弃儿童可以上户口,而烈士的亲生遗孤却因父母没及时办理结婚证而成为无籍无靠的“黑户”?……
   好在春妮的两边父母和邻里乡亲,满怀对国家、对英雄、对同胞炽热、纯朴的爱,有着救难助弱、仗义执言的善良本性,在他们大爱胸怀、大美人性的关怀帮助下,让春妮感受到人间大家庭的阳光雨露,看到生活希望。特别是为帮助春妮母子办理入户手续,甚至不惜编造“美丽的谎言”,去对付某些与人性背离的不合理、甚至荒唐的“政策”,让春妮这对孤儿寡母度过难关,赢得胜利——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我们可以说,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和美好人性的胜利。
   解决了儿子的户口和入学问题,春妮笑了,满脸灿烂。
   冬子入学那天,她特地穿上原准备和东哥办喜事时穿的那件大红棉袄,笑盈盈地一直把冬子送进校门。
   文章写到这里,故事好像是美好大结局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不顾“狗尾续貂”之嫌,又写春妮还要去桥头观望等待,只是不再天天去了,只有临近春节才去桥头,有时也会带着冬子。
   最后写“我”春节回乡度完假,返回营地时,在村口桥头又遇见了春妮母子:
   我下车走到冬子面前,拍了拍长得几乎与我一般高的冬子说:“明年就要高考了,好好读,考个好学校,别让你爸失望!”
   “叔,我想去看看爸爸!”冬子眼巴巴地望着我。
   “行!”
   ……
   “叔,我想像爸爸一样,去当兵!”
   “行,但要先读完大学。”
   ……
   这段“我”与烈士之子冬子对话的场景,语言不多,信息量大,且寓意深长。除了展示爱国主义精神已传递到后代,对英雄丈夫忠贞不渝的爱、对英雄父亲与生俱来的崇拜,最重要的是,含蓄地表现出了春妮看似疯癫地在桥头等待丈夫的根本缘由——“她在等,她在等一个名分,一个妻子的名分;冬子也在等,他在等真正成为东哥儿子的那一天。”
   一个等堂堂正正做妻子;一个等正大光明做儿子!这种忠贞不渝的爱,坚定不移的敬,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这就是最美人性,是与爱国主义相融共生的最美人性!
   作者最后的旁白和设问,意味深长,令人回味与思索——   
   春妮没疯。她知道东哥不可能归来了,可她,为什么还要等呢?她在等什么呢?她还要等多久呢?
   我突然醒悟:她在等,她在等一个名分,一个妻子的名分。
   冬子也在等,他在等真正成为东哥儿子的那一天。
   这一天会到来吗?
   也许吧!
   这一天会来吗?在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那早就无须质疑了。
   感谢可敬的张忠福老师,以高妙的艺术翰墨,为我们烹饪出绽放爱国主义与人性美的文学美餐。
  

共 51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是以张忠福老师所写的小说{春妮}为读后蓝本的赏析,读过后,对孙老师的观点很是赞同。一个时代造就了英雄,却不能让英雄的后代和奉养英雄父母的妻子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这类事我们相信,也绝不是个例。可是,又偏偏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春妮没有放弃,而是毅然坚持下去,为英雄奉养父母,哺育后代,这是一种精神,是传承,真的可以感天地泣鬼神。这篇文章从读者角度出发,对小说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引申了最终的意义。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4-06-30 09:56:52
  为一篇正能量的小说写评,孙老师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读。感谢赐稿支持,遥祝夏安吉祥。
2 楼        文友:张忠福        2024-06-30 21:28:28
  感谢孙老师能静心看完我的小说并作了透彻、精深的解读,也感谢刘老师的精心编发。正如叶华君老师说过的,小说不完全是讲故事。我的理解是,小说更应该通过讲故事来揭示故事背后的历史,引发对社会的更深思考。如前几天我的另一个短篇《秘密》,如果看到的只是一个感恩报恩的故事,那还不是我的原意。谁该为王老师的今天承担责任,也许才是我想表达的。《春妮》和《秘密》中的王老师,都是那个特别年代留下的遗憾,但今天,我们不该仍让这些遗憾留在那里!
回复2 楼        文友:孙丹木        2024-07-02 10:29:34
  从《春妮》这篇作品可见,其作者兼具较高的创作水平和优良的思想品质,真可谓“文如其人”,祝《春妮》作者张忠福老师创作丰收,多出精品;身体健康,永葆青春!
3 楼        文友:孙丹木        2024-07-02 10:07:23
  谢谢刘春庆老师的辛苦编辑与较高评价!敬祝夏安!
4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4-07-02 14:47:05
  欣赏先生佳作,感佩才情,学习问好诗友,点赞推荐,祝愉悦!!
5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7-02 21:45:53
  《春妮》是张忠福老师去年2月份投在社团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主要从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及人性美两方面进行深刻解读与剖析。东哥在战场上为了救战友而牺牲,而春妮为了坚守对东哥的爱情,毅然不顾父母和一切世俗眼光,搬到东哥家,承担起了奉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责任。冬子是东哥唯一的血脉延续,却因春妮与东哥还没来得及办结婚手续而成了“黑户”,最后为了解决冬子上学的问题和春妮户口问题,当地基层和社员展现出了人性大爱的精神,虽然撒了谎,但是善意的谎言,这正是体现人性美的地方。东哥为保家卫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为解决英雄烈士遗孀和遗腹子的户口问题,基层领导和乡亲们的善举,让人温暖而欣慰。所以,这正是爱国主义与人性关怀的闪光点,作者抓住了要点,确立了主题,思路清晰而明确,赏析文章分析得理智、客观、深刻细腻,令人启发和钦佩!拜读学习!问好祝福孙老师夏安吉祥,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6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7-02 21:46:15
  赏析佳作已申报精品。
碧潭飘雪
7 楼        文友:贵州王先生        2024-07-07 12:59:03
  欣赏诗友佳作,感佩才情,学习问好诗友,点赞推荐,祝愉悦!!!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