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永远的长城(散文)

编辑推荐 【文璞】永远的长城(散文)


作者:杨柳岸心醉 布衣,212.8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5发表时间:2024-06-30 21:35:22
摘要: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民心,是长城,是利矛,是坚盾,所向披靡,铜墙铁壁。民族复兴,是全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走向复兴,如长江入海,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儿时我刚刚记事时,听大人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长城产生了好奇和向往。读书后知道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部靠人力,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搬运那么大、那么重、那么多的建设材料,完成万里之长、高大雄伟、浩大辉煌的工程,我左思右想简直不可想象。长城是人类的建筑奇迹之一,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我觉得长城真是神秘而伟大,长城成了我的精神崇拜,成了我的魂萦梦绕的地方,盼望有机会一览长城,寻找答案。
   2011年8月的一天,我们把车停在了大境门北侧。下车向南一望,高大雄壮、气势恢弘的长城跃入眼帘,“大好河山”四个遒劲有力大字震撼得人心激荡、热血沸腾。一边凝视着长城一边向南走,临近城下,越能觉出长城坚韧、雄浑、豪迈、奔放的气势。当天不是节假日,大境门的游人并不少。从衣着和行动姿态看,有外地游客,有本地遛弯群众,研究者、凭吊者、留恋者、观赏者、拍照者姿态各异,无不显出敬仰和喜爱。
   我向西攀登台阶登上西太平山,举目观看。东、西太平山,地势险要,两山夹缝壁立千仞,冷峻对峙,大境门长城长城扼守夹缝之间。东望东太平山,山势巍峨,赤红色的长城在险峻的山脉衬托下,显得铁骨铮铮,俨然鲁迅先生笔下的脊梁,坚强、倔强、不屈不挠,一直向东蜿蜒到目力所不及。向北看,近处是熙熙攘攘的游人,公路上南北对行,川流不息,目光随着汽车一直到了叠峦起伏、影影绰绰的群山。向南远看张家口市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绵延无尽,近看公路上、门店前到处是繁忙的人们。几个建筑工地在有条不紊的施工,“钢登、钢登”的机器作业的声音清脆有力,其中一座建筑物看外观像是在恢复文化古迹。
   西太平山有一坐砖垒的高高的烽火台,久历风雨之下墙面上斑斑驳驳,依旧显得那么那么坚强镇定、从容不迫。从烽火台继续向西攀登,一条红褐色石块磊成的长城,显得赫赫生机、满身力量,驶向天际。在这蕴含着伟大历史沧桑的城墙面前,我不由得身心肃穆,充满了崇敬,又充满了自豪。
   我拍了很多照片,回家后经常翻看。此后经常想到大境门长城,梦到大境门长城。查资料得知,张家口境内现有战国、秦、北魏、北齐、金、明六个历史时期的古长城遗址共10段。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北端,为明长城著名关口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奉命督兵修补长城,始设此关口。清顺治元年(1644年)始筑大境门。门上“大好河山”四字是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跃所写,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倒读“山河好大”,意思也通,寄托了对祖国疆域辽阔的感慨。
   大境门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为万里长城上的四大地标点。大境门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的边口,为发展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沟通内地与边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万里长城四大关隘中唯一以“门”命名的原因,蕴含着大境门不仅有军事要塞意义,也有商贸关口意义,还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
   古代中原王朝修建长城的初衷,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几千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修建长城,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现在的长城,已经超越了军事意义,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长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长城自然而然就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的精神象征和战斗旗帜。
   我读中学时,非常流行的《霍元甲》主题歌:“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让一批批青年学生豪情满怀,热血沸腾,顿生爱国豪迈。“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抗战时期我们的国歌铿锵有力,令中国人民激情飞扬,充满民族自豪感,齐心奋战驱除日寇,恢复山河;和平时期令中国人民居安思危,心怀忧患,警钟长鸣,不骄不躁,睁大眼睛,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勇夺复兴。
   沧海变桑田,长城永巍峨。长城是有形的,中国人的民心是无形的长城,是最坚不可摧的力量。儿时听大人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疑惑长城能被一个女子哭倒?最近在网上看过一出戏《孟姜女后传》,剧情是孟姜女生下与丈夫范喜良的儿子,不便抚养,只得丢弃,这婴儿被项梁拾到收养。项梁看婴儿满身羽毛,取名项羽。这个项羽就是日后推翻了秦朝江山的主要人物。孟姜女的故事和《孟姜女后传》戏剧是虚构的,虚构这样的内容就说明了民心民意。秦朝没能如秦始皇设想的传留万世,而是勉强三世15年就灭亡,贾谊认为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说得未必全面,也有一定道理,仁义不施必然失去民心。长城不可能被一个孟姜女哭倒,但是千千万万个孟姜女,加上孟姜女的父母、丈夫、儿女及其他亲属,力量有多么大?长城没有倒,秦朝统治者失去民心,自己的统治先倒台了。
   民心所向,江山不倒,稳如泰山。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民心,是长城,是利矛,是坚盾,所向披靡,铜墙铁壁。民族复兴,是全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走向复兴,如长江入海,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共 20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长城之旅,感悟王朝兴替,杨柳岸老师的这篇文章别有深意。从小时候听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产生好奇,长城成了精神崇拜,到后来亲身来到张家口大境门景区游览长城,首先对长城的雄伟感到震撼、崇敬和自豪。通过查资料,知道这一段长城包括六个历史时期的古长城遗址,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为万里长城上的四大地标,是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的边口。又联想到古代中原王朝修建长城的初衷,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但其实从未阻止过历史的脚步,反而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长城是有形的,中国人的民心是无形的长城,是最坚不可摧的力量。结尾又回到孟姜女的故事,领悟到长城尽管不是被一个孟姜女哭倒的,但却是失去民心之后千千万万孟姜女和他们的的父母、丈夫、儿女及其亲属共同推倒的。因此,只有众志成城,凝聚民心,筑起民心这条长城,才能最终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感谢老师分享佳作,祝愿创作丰收。【文璞书苑编辑:寂寞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4-07-01 09:09:22
  永远的长城,伟岸高大,气势宏伟,满满的正能量。好文学习欣赏
回复1 楼        文友:杨柳岸心醉        2024-07-01 16:33:09
  谢谢社长鼓励
2 楼        文友:杨柳岸心醉        2024-07-01 16:30:25
  谢谢精彩编者按
3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4-07-08 15:53:31
  欣赏杨柳岸老师的美文,构思新颖,气势恢宏,集历史、文学于一体,弘扬民族英雄气概,点赞学习。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