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范蠡与烧高香的传说(故事)
烧香敬神、祭祀,在我国有着很久的历史了。
据说最早时敬神、祭祀的香,是用野艾草晒干,蘸牛油做的艾香。制香人还宣扬说,神仙最喜欢闻这种气味,所以人们不惜钱财,争相购买着焚香敬爷。
特别在豫西南丹江流域一带,焚香敬爷更为盛行。尤其一说到谁家儿孙听话有了本事,就说谁家过年“烧高香”了。就连谁家养猪喂牛槽头兴旺,谁家做生意发财、种庄稼收成,人们就说谁家过年“烧高香”了。究起这烧高香一说的由来,还得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说起呢。
传说范蠡出身贫寒,他父亲健在时,虽然家里只有几亩薄地,但其父母哥嫂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范蠡一家不但能吃顿饱饭,而且自家有牛,犁耙绳索也都齐全。还有一盘小磨用着,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范蠡的父亲病世后,他母亲又一病卧床。为给他母亲治病,范蠡他哥嫂不但卖了家具,而且连他嫂子的首饰都当了。
尽管花干了家里积蓄,仍然应付不了眼下的开销。于是,又忍疼将牛、连同那盘石磨也卖掉,一满装进他母亲的药罐子里。
那年,眼看到了春节,家家进城割肉、打酒、称菜、买香过年,范蠡家却被折腾得连个烧香钱都没有了。
到了年三十黑上,范蠡他嫂子到厨屋做年夜饭时,猛然见范蠡正烧好一锅热水,用瓢往盆里盛呢。范蠡他哥说:“范蠡,你烧盆热水干啥?”
范蠡他嫂子也莫名其妙地说:“是啊,你烧一大盆热水干啥?”
“哦,嫂子,你不知道,俺们小时候家里穷,过年买不起新衣裳,娘总是说,娃们来,娘给你们头发剪剪,洗个头,就算娘给你们买新衣裳过新年了。现在娘病卧在床,咱没钱给娘换床新被褥,烧盆热水,让我哥端去,你给娘擦擦身子,也算咱给娘换新被褥过新年了。来,哥,你把水端娘屋里,让嫂子给娘擦擦身子过年!”
范蠡哥嫂听范蠡说着,已是泪流满面。只是为了过年祥和、吉利,竭力没让各自哭出声来。
“哎!”范蠡哥哎着,扭脸抹了一下眼窝,端起盆子走进娘屋,范蠡他嫂子把嘴一捂,急忙拿着手巾朝娘屋走去。
范蠡家穷得连烧香钱都没有的事,娘却不知道。一边让范蠡他嫂子给她擦身子,一边给范蠡他哥嫂子叮嘱着,让他们烧香敬爷时,提前把香搁火边烤好,这样香好燃着,香味浓,敬爷灵……
“穷得连烧香钱都没有,还敬啥爷……”范蠡他嫂子听范蠡他哥如此叽咕,急忙抗了他一下,说,“哦,你去给娘端饭。”范蠡他嫂子见范蠡他哥出去端饭,便喜笑颜开地应着,“哎,娘,我们知道。”
范蠡她嫂子怕当着婆母面说穷的连烧香钱都没有,娘会心里难受,就给端饭进来的范蠡他哥递了个眼色,那意思是让他到邻居家借几根香回来。范蠡他哥头一低晃了晃,以示他无法张口,不去。
范蠡他嫂子见之为难,自己也理解,大过年的,别说他个男子大汉不好意思向人张这个嘴,就是让她这女人家去说借香,也张不开口啊。于是就到了范蠡,范蠡虽然有个子,但毕竟还是个娃。范蠡他嫂子这么想着,就让范蠡他哥喂娘吃饭,她找范蠡去借。
范蠡他嫂子来到堂屋,正不好意思向范蠡开口呢,却忽然见范蠡正在堂屋里燃香,顿时奇怪了:这范蠡从哪儿弄来的香烧?
范蠡他嫂子心里默默着,跑过去一看,眼泪“哗”一下子流出来了。
原来这范蠡往香炉碗里插的不是香,而是燃着的松木劈子,怎不让他嫂子难心呢。
“其实,烧香烧的人心。不论插啥,只要心诚则灵。”范蠡一边往香炉里插松木劈子,一边说着让他嫂子听。
范蠡他嫂子看着听了范蠡的话,不禁抹了一把眼泪,手将嘴一捂跑进娘屋,从范蠡他哥手里接过碗,正要喂娘吃饭哩。谁知,偏就那壶不开提那壶,躺在床上的婆婆,忽然看着范蠡的哥嫂,问道:“哎,今年买的啥香,咋恁香哩?”
“啥香,烧的松木劈子呗!”范蠡他嫂子心里说着,为让婆婆高兴,随口应着,说:“买的好香呗!”
范蠡他嫂子说完这话,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香味。范蠡他哥嫂无不奇怪了,“难道范蠡又去借香了?”范蠡他嫂子这么想着,把碗当往床头箱上一搁,急忙跑到堂屋一看,桌上香炉碗里仍然插的是燃着的松木劈子,又见范蠡正在松明下看书。
她奇怪地问范蠡,说:“这香味是从哪里来的?”
“燃的松木劈子,哪有香味……”范蠡这话刚到嘴边,果真闻到了浓烈的香味,还以为是自己用松劈当香,感动了上帝,上帝随风送来的香气呢。范蠡想着抬头一看,忽然发现,这香气是从门外挤进来的。他随手把书往桌上一放,慌忙跑到门外一看,原来他刚才在院里接爷时,插的松木劈子太多了,一下子把放在粪堆上的磨杠头给燃着了。
“哎呀,原来咱这磨杠是檀香木的,香味便由此而来。”范蠡惊讶地说着,为让病卧在床的娘好好闻闻浓烈的香味,随手“呼哧”“呼哧”在粪堆上扒了个坑,将燃着的磨杠往坑里一戳埋好。立时,一股浓烈地香烟袅袅冲天。
于是,香烟随风飘扬,香满全庄。庄里的人们闻到这浓烈的香味,纷纷寻烟前来观看。乡亲们见范蠡家插恁粗恁高个香,无不夸范蠡家烧高香了……
过罢年没几天,范蠡他娘就驾鹤西去了。范蠡家没有了药罐子花钱,再加上他哥嫂勤劳能干,养猪、牛、羊槽头兴旺,种庄稼疯长。范蠡家的日子,又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人们不以为这是范蠡哥嫂勤劳所得,反以为是范蠡家烧的高香不是艾草牛油香,而是烧的檀香而发财的。
不仅范蠡家“烧高香”的事不胫而走,纷纷相传,传的沸沸扬扬,越传越远,越传越神,传得家家过年都烧高香……
尤其那些精明的香商们,他们想的却是利益,想的怎么多赚钱。所以,他们对范蠡家烧高香不以为然,但他们对范蠡家烧檀香木敬爷非常感兴趣。
香商们对檀香感兴趣,不是檀香味好闻,敬爷灵愿。而是因为他们每年用艾草蘸牛油做香,虽然艾草不值钱,但是要秏大量的牛油。那时不像现在,现在养牛是吃肉,那时养牛不仅仅是耕田犁耙拉车,而且还要用牛拉磨、打场,牛在一家一户,可是最大最值钱的生产工具,顶半个家业呢。也就是说除了牛老死、病死、累死,平常谁舍得杀牛吃肉、炼油。可想,当时制作艾草牛油香成本之大。
于是,那些香商们为了降低做香成本,就借题发挥,添油加醋,大肆宣扬说神仙最喜欢闻檀香味了。还说檀香不仅神仙喜欢,而且随着冉冉升起的香气,神灵不仅能尽情享受到祭品的味道,而且群仙真圣,随着檀香味,纷纷坐祥云、驾仙车,簇拥着下降道场,人们心中的愿望,也都可以奏到九天之上了。
所以,自此以后不仅“烧高香”在豫西南民间传承为俗,而香商们也从此放弃艾草蘸牛油香制作,改为用檀香沫做香了……
2024.7.1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