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柳岸】耕读之家的由来(故事)
究起“耕读之家”一词的根根秧秧,还与越国大夫、大将军范蠡,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
传说范蠡与文种辅越灭吴后,激流勇退,弃官经商,三致千金成为天下巨富,又三散家财救济众生。被世人称为“商圣”“财神”。
到了晚年,范蠡准备把生意交给儿子们打理,但又不放心,于是他就让儿子们独自做一次买卖,看看他们的德行和能力。
一天,他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说:“孩子们,都说爹这么多年攒有一笔花不完的钱。今天把你们叫来,就是为这事。”
三个儿子闻听,无不惊讶地看着范蠡,尤其老二,正想说爹终于要给我们分这笔钱了。
可没等他的话问出口,范蠡却又接着说话了。只想范蠡会说这笔钱搁在哪儿,怎样分这笔钱呢,谁也没想到范蠡却对管家说:“去拿三十镒银子来。”
管家二话没说,就去拿来三十镒银子交给范蠡。
范蠡拿着银子给仨娃说:“过去你们常跟爹一起做生意,但父母毕竟不能跟你们一辈子,路终归靠你们自己去走。今天每人给你们十镒银子,明天拿去,除了偷、抢、坑蒙、拐骗,看你们谁能不饿肚子,又赚来钱物,还拿回本金,咱那笔花不完的宝箱钥匙就交给谁。”
兄弟仨接了本钱,各自铆足劲儿想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都拿着本钱朝城里走去。
老大在去城里的路上,对两个弟弟说:“哥看好了一笔买卖,咱仨一起去做,准会不饿肚子,还赚来钱。”
“哼!你一个钱掰八瓣花,跟你只怕赚不来钱,肚子还要饿扁。”老二心里这么说,嘴上却说:“哥,你干你的,我们还是各自学着走路吧。”
小三说:“是啊哥,爹说路靠自个儿走,还是各自想门路吧。”
“也好,那我去了。”老大说着朝一村庄走去。
小三望着大哥走去的背影,说:“哎,二哥,大哥做生意不去城里,怎么朝那村庄去了?”
老二一笑:“哼,天生的受苦命,这还用问,出死力气去了。走,咱去城里挣不出力的钱。”
小三跟老二走到城门上,说:“二哥,咱们就在这儿等生意吧。”
“就在这儿?这儿有啥生意可做?”
“有,没听人说,消停的买卖,紧持的庄稼。我都想好了,咱们就在这儿等。”
“我也想好了,既然你想好了,我先进城,你在这儿等吧。”老二丢下这话,进城去了。
小三目送二哥进了城门,正在城门上转着等生意哩,忽然见一老伯,担了两筐姜急慌慌走来。他随即迎上前指着姜,说:“老伯,你这……”
老伯见有人问,没等小三后边的话说出,就急慌慌地说:“孩子,你想称多少,价钱好说。”
“我想全要。”
“你全要,给五钱碎银就中了。”
“好。”小三说着,随手从腰里取出一个袋子,“全装里边。”
待老伯把姜全装袋子里,小三心想:姜怎么如此便宜?是老伯把五钱银子,错听成五两银子了?可别亏了老伯。于是故意重复了一下价钱:“老伯,那就五钱银子?”
“对,有言在先,就五钱银子。”
小三闻听,也许姜就这价,他没再多说,就给大伯开了钱。
刚好见一男子推个空车走来,小三就给那人打了个招呼,说:“大哥,把俺这袋东西搁你车上推进城,给你点儿脚力钱。”
“行,去城里顺道给一个钱吧。”
“中。”小三应着,让那人把姜推到一菜摊跟前说,“老板,把这姜过给你。”
老板一看,说:“好,咋卖?”
小三想五钱银子买的,就说:“一疙瘩一块,一两银子全给你。”
“行,倒摊上吧。”老板说着,掏一两银子递上。
小三一笔买卖,赚了五钱银子,就高兴地倒出袋子里的姜,用袖子擦擦脸上的汗,去城门上再等生意呢。见大哥推了一车甜瓜走来,忙迎上去:“哥——”
老大见小三热一脸汗,就问:“咋热成这?”
“刚才在城门上五钱银子买了一袋子姜,拿到城里过给菜贩,能不热嘛。”
老大闻听:“哎,别,你说五钱银子,在城门上买一袋子姜?姜恁贵,五钱银子买一袋子,只怕买的是洋姜吧?”
小三听哥一说,就说:“管他羊姜牛姜,只要是姜,不都是一个味吗?”
老大嗔怪地说:“你错了,洋姜是面的,没姜味!”
小三说:“不可能,我认不得,那菜贩老板能不认得姜?”
“也是,走,看看去。”
于是,小三帮哥推着车,来到菜摊一看,老大说:“没错,是洋姜。”
“那我不能以洋姜充姜,那叫欺骗,我得把货退回来。”小三说着,上前对老板说,“老板,把刚才那姜退给我。”
菜摊老板闻听一脸地不高兴,顿时不依地说:“哎,你这娃年纪不大,怎么会讹人呀?刚才你明明卖给我的是洋姜,现在咋讹人,说卖给我的是姜呢?”
小三闻听一笑,说:“哎哟,你知道我卖给你的是洋姜就好。”
菜摊老板,仍沉着脸说:“看我常年卖菜,连洋姜和姜都分不清,不是傻子吗?”
“那就好!”小三说着,上前一步,“是这样老板,我第一次卖菜,把洋姜当姜卖给你,怕亏了你,才来找你认错退货的。”
菜老板听他一说,备受感动,他异样地看着小三,惊讶不及地说:“呀呀呀,你小小年纪,初次做买卖,就如此诚信有德,将来你一定能成为像陶朱公(范蠡在江浙一带称为陶朱公)一样的大商,就凭你这德行,后生,你有多少洋姜,去拿来,我都要!”
“真的?”
“真的。”
“好,我这就去拿!”
小三说着,随即来到城门上,又买了一袋洋姜卖给菜贩。拿着袋子,再往城门上去时,刚走到一个街口,见他二哥拎个麻袋鬼鬼祟祟地往街巷走去。
哎,二哥去那儿干啥?小三想着,随后跟去一看,见二哥来到一个无人处,从草丛里拿出一个布单,往地上一摊,把麻袋里的东西,往单子上抖了抖,然后把单子藏到原处,又拎着麻袋去了街上。二哥这是干的啥?
小三想着,上前拿出单子展开一看,惊讶得差点儿出声,原来二哥抖出的是盐。小三随即拿着单子躲到暗处,要对他二哥做这看个究竟。
不多会儿,他二哥又拎着麻袋走来,去草丛里一看,不见单子正纳闷呢,小三从身后悄然走上去,一巴掌拍到二哥地肩头上,老二吓得“噔”一屁股跌坐到地上。
“二哥,你是不是找这个?”
老二扭头一看,呼哧夺过单子:“哎呀,你吓死二哥了!”
小三说:“二哥,你这袋子里的盐……”
“既然你都看见了二哥也不瞒你了。”老二说着,对小三耳语。
小三闻听二哥是把麻袋里边用水散湿,到盐店称盐,等盐装满袋子陡然叫着说忘拿钱了,随即把盐倒出来,然后拿着袋子跑出来往布单上抖盐时,惊异地说:“哎呀,你这可是无本买卖。二哥,你怎么想出这个点子?”
“做买卖,要动这儿!”老二自得地说着,用手指捣着后脑勺。
小三说:“二哥,你用这孬招,爹能同意吗?”
“只要你不说,我不说,爹怎么知道?再说了,就是知道了,他说除了偷、抢、坑蒙、拐骗,没说不让我玩脑子挣钱呀?”老二说着,展开单子,拿起麻袋往单子上抖着说,“好了,差不多有五六斤盐了,能回去交差了!”
小三仰头一看太阳,说:“走,咱找大哥回家。”
待兄弟仨回到家里,天已大黑。范蠡见仨娃回来,急忙进屋点上灯,把仨娃叫到跟前,让他们各把本金和赢得的利钱搁到面前。
见老大、小三把本金和赚的钱搁到桌上,范蠡看着桌上的东西,头一点说:“嗯,老大、小三都拿回本金,又赚回了钱,不错。”
“爹,这是本金,这是我今儿个赚的盐!”老二说着把麻袋和本金搁到桌上。
见老二说着把本金及麻袋和盐往桌上一搁,范蠡随手抓起麻袋一掂,满意地点着头说,“哎呀,你收回本金,还挣回六七斤盐,折成银子,比他俩都多,更不错。老二,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挣盐这法的?”
一旁的小三闻听,说:“二哥他…”
老二急忙打断小三的话,随即编着说:“嗷,我想挣银子能买东西,挣来东西也能卖成银子。再说爹你常讲,物以需要而有利可图。所以,我就收购一些麻袋,拿到盐店换盐。”
范蠡听罢,满意地点着头说:“嗯,这个创意好,爹给你打满分。”范蠡说着,扭头对小三说:“小三子,你最小,你能收回本金,还能挣回银子,也不错!”
小三自愧地摆摆头说:“爹,孩儿惭愧呀,本来按你的教诲,物以稀为贵,想咱这儿姜少,所以就买姜贩姜。谁知,我误把洋姜当姜卖。好在我主动找去认错退货时,人家说买我的就是洋姜,不但没责怪我,反而说我小小年纪就知道讲诚信德行,将来一定会成为像陶朱公一样的大商。还说我有多少洋姜拿来他都买,我这才挣了些银子。”
范蠡愕然地看着小三:“哎呀,好。你知道物以稀为贵,尤其你知错主动去认错退货,这一点难能可贵。爹给你俩字:合格!”
范蠡说着,又问老大:“老大,你咋想到去卖瓜赚钱?”
老大手抓着脑皮,说:“昨夜我观月亮周边发红,人们说这叫月亮向火。俗言说月亮向火,三天一里有雨。我想,下雨前天要特热,加上早晨天上起瓦片云。俗语说,瓦片云晒死人。我由此预感,今儿个天气很热,又是甜瓜刚熟时节。按爹的话说,物以需而有利可图,所以,就想到去贩卖甜瓜赚钱。”
“嗯,好。你不仅知道物以需而有利可图,而且你懂得‘夫人事以天地相参’。爹也给你两个字:成熟。”范蠡欣喜地说到这儿,往起一站,“好啊,既然你们兄弟仨都考核合格,这藏宝的钥匙,现在就交给你们兄弟仨。”范蠡说着,进里屋抱出一个木箱,掏出钥匙打开,从里面拿出三个小木箱和三把钥匙,“你们各自开箱取宝吧。”
三兄弟听范蠡一说开箱取宝,迫不及待地打开各自的宝箱一看,三娃无不意外地你看看他的箱,他看看你的箱,看罢你看我,我看你,无不干瞪着眼戳到地上了。
怎么了?原来每个箱内,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团字绢,绢上只写着“耕读之家”四个字。
老二看到这儿,禁不住问道:“爹,你、你不说是藏的财宝,咋……”
老大小三也说:“可这……”
“是啊!”范蠡随即接过娃们的话说,“书里有黄金啊。”
说着,范蠡随手指着码在书架上的竹简:“这是我抄录的上古《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是我著的《计然篇》《养鱼经》《经商十八法》《货殖列传》,还有这是《陶朱公商训》《理财致富十二法》。只要读懂弄通了这些,你们就得到了只赢不输、只赚不赔的法宝……”
难怪淅川顺阳川范氏家族后裔,曾连续二十六代,将星相才文人辈出,原来都是遵从祖训,传承“耕读之家”法宝之果呀。
所以,在豫西南,乃至全国各地,至今大多家庭门楣上都书着“耕读之家”四个大字,也许就是由此而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