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金文.启航】苍耳记(散文)

精品 【金文.启航】苍耳记(散文)


作者:东夷三子 秀才,17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6发表时间:2024-07-02 16:31:29
摘要:苍耳的旅行,是一场生命的冒险,也是一场对未知的探索。让我们像苍耳一样,勇敢地踏上旅程,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苍耳生荒野,翠叶隐棘芒。随风任飘泊,落地自成芳。不与百花竞,独守一方香。虽微难入目,却有济世长。
   这首诗描绘了苍耳生长在荒野之中,叶子翠绿但隐藏着棘刺。它随风飘荡,落地生根,独自散发着芬芳。苍耳不与百花争艳,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作用。虽然它微小不起眼,但却有着济世的功效。
   在我的故乡,蓝宝石之都南部的雨落山下,汶河北岸,有一片美丽的田野。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承载着无数欢乐的时光。在那片田野中,生长着一种特别的植物——苍耳。
   苍耳,这名字或许对许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它俗名狗耳朵草、苍耳蒺藜、苍子棵、苍耳棵、苍谷。其名称最早源于《尔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它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植物,而是在古代通过牲畜买卖由外传入。据《博物志》记载:“洛中有人驱羊入蜀,胡枲(即苍耳)子多刺,黏缀羊毛,遂至中国。”也正因如此,苍耳又名“羊带来”。古代文化中,苍耳还被称为“葹 shī”,在《离骚》中“薋菉葹以盈室兮”一句里,它与其他植物一同被提及,为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不常见的名字,总是给人一种神秘且美好的联想。
   不过,在民间,苍耳的命运却有些悲哀,并不受人们的待见。它和蒺藜一样,种子长满刺,常给人带来困扰,所以被视为恶草。人们习惯将它们比作小人,而将梅、兰、竹、菊视为君子。这样的比喻,无疑反映了大众对苍耳深深的偏见与厌恶。可即便如此,在我心中,苍耳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田野的一部分,是故乡风景的独特点缀,是我童年回忆里的特殊存在。当我想起那片田野,苍耳的身影总是会最先浮现在脑海。
   苍耳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它所承载的文化和记忆却永远不会被遗忘。每当回到故乡,我都会特意去那片田野走走,看看那些熟悉的苍耳。在微风中,它们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诉说着那些久远又珍贵的往事。
   苍耳是一种野生的菊科植物,它的叶子呈心形,边缘有锯齿状。苍耳的花是白色的,非常小,只有米粒那么大。苍耳的果实是一种带刺的小球,就像一个个小刺猬。它的果实成熟时,呈黄褐色或黑色,表皮布满毛茸茸的倒钩刺。这些倒钩刺并不扎手,却有着独特的传播方式。它们常附着在兽类的皮毛或人类的衣物上,随着动物的活动或人类的行走,苍耳的种子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许多草木的种子都拥有这种天然繁殖的属性。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却承载着人们生存的希望。
   在古代,苍耳曾是那寻常可见的野菜,它的嫩苗确实可以食用。那时候,人们会将其嫩苗当作蔬菜直接加工烹饪,或是与其他食材巧妙地搭配,烹制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苍耳嫩苗有着独特的口感,或许还散发着一缕淡淡的清香,为人们的餐桌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尤其是在穷苦人家中,当年岁歉收或者遭遇饥荒之时,它更是充当着重要的食物来源。余冠英于《诗经选》里言及苍耳嫩苗可食用,程俊英译注的《图文本诗经》指明卷耳嫩苗不仅可吃,还具备药用的价值,潘富俊在《诗经植物图鉴》中也是态度明确,认定苍耳乃古时候的野菜。在《诗经》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一句里,那生动的描绘让人们能够想见古人采摘苍耳的场景。而这儿的“卷耳”,虽有不少人觉得就是苍耳,然而这种说法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诗经》中的卷耳到底是什么植物,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部分人坚信卷耳是一种能吃的野菜,有人觉得它是珍贵的药材,拥有独特的药用功效,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卷耳是一种富含深意的象征,代表着人世间的思念与爱情。
   无论卷耳究竟是何种植物,它毫无疑问已成为《诗经》当中的经典意象。岁月流转,时光更迭,它始终被后人传颂着,不曾被遗忘。这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卷耳,如同一个隐藏在时光深处的谜团,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爱好者去探寻、去思索。或许,正是这种不确定和未知,赋予了它无尽的想象空间,也使得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我们追寻着卷耳的真相,不仅是在探索一种植物的身份,更是在追寻那古老文化中深藏的智慧与情感。苍耳作为野菜的历史,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希望的故事。它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感恩,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在饥荒的那个年代,穷苦人家会纷纷走向原野,寻找苍耳的踪迹。他们弯下腰,仔细地采摘着苍耳的嫩苗,尽管收获可能并不丰富,但每一棵苍耳都显得如此珍贵。这些苍耳嫩苗,经过简单的烹饪,成为了他们填饱肚子的食物。苍耳繁殖力及适应力极强,不论“南北夷夏,山丘盐泽,泥土砂石,有地则产”,现已漫生中国各地。农历四月生子,果形状如古代妇女的穿耳饰珠(耳珰),因此又名“耳珰草”。种子炒成微黄后,去皮磨面,可烤成烧饼或蒸熟食用,是古代常用食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苍耳也逐渐从人们的餐桌上消失。如今,我们很少再看到有人采摘苍耳作为食物。
   苍耳的食用,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学会了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苍耳作为野菜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同时,苍耳也让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让大自然的恩赐能够延续下去。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再次面临困境时,苍耳这种小小的植物,又会成为我们的救命稻草。
   “黄沙漫道路,苍耳满衣裳。”这是宋代诗人文天祥的五言律诗《崔镇驿》中的诗句。万里征战,爬草穿林,苍耳满身,足见艰辛。唐代诗人李白曾误入苍耳丛中,写下“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苍耳的无奈和不满。而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也有过“苍耳满衣裳”的经历。
   我的家乡管苍耳叫老苍子。小时候,那片无垠的田野便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我们常在其间肆意奔跑玩耍,尤其是在苍耳丛中穿梭的时光,最为欢乐。
   苍耳丛中,我们伸手摘下苍耳那带刺的果实,像是得到了珍贵的宝物。随后便开启一场场“战斗”,互相投掷苍耳的果实,欢笑声在田野间回荡。苍耳的果实异常粘人,一旦粘上衣服,仿佛就与它长在了一起,非得费上好大一番力气,才能将其取下。我们就这样你追我赶,直到身上沾满了苍耳的果实,仍旧乐此不疲。还记得有一次,按捺不住馋嘴的我们一起去偷瓜,结果被看瓜人发现。惊慌失措之下,我们慌不择路,一溜烟躲藏到了草窠里。等小心翼翼出来的时候,才发觉身上沾满了老苍子。这些老苍子小小的,浑身长满了刺,像极了袖珍小榴莲。因着满身的小尖刺,它们的黏着性极佳,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一一将其摘除掉。
   老苍子不仅是我们童年玩耍时的欢乐回忆,也成了那些调皮的男孩子捉弄人的“道具”。在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苍耳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它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苍耳的果实常常挂在狗身上、羊身上,有时动物们使劲儿甩动身子,也难以摆脱。而男孩子便利用这一点,用苍耳来搞恶作剧。割草时,他们会偷偷摘一把苍耳籽儿,趁人不注意一把扔到对方头上。扔到男孩子头上时,问题不大,因为男孩子头发短,又没皮没脸的,被别人扔一头时,一般会嘻哩嘻哩笑着,三下两下就能摘干净。但要是扔到女孩子头上,可就麻烦了。女孩子多数留着长发,苍耳籽儿很容易就会缠在那如瀑的发丝上,极难摘下来。而且女孩子向来比较爱干净,被苍耳籽儿弄脏了头发,总会气得直跺脚。有些女孩子甚至会委屈得掉眼泪,而那些调皮的男孩子还站在一旁哈哈大笑。有些女孩子甚至会被气哭,然后告状到父母那里,让男孩子挨一顿打骂。
   如今,岁月流转,儿时与小伙伴们在田野间的嬉戏场景已远去,但那苍耳带来的欢乐却永远留在了心间,成为了我童年时光中一抹永不褪色的风景。
   尽管苍耳在人们的眼中并不受欢迎,但它却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苍耳的果实、根和叶子都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在古代,苍耳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头痛、鼻炎等。在中国的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最早的中医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苍耳药用的记载,后来它也被收录在另一部中医专著《名医别录》中。
   苍耳的果实被称为苍耳子,是其主要的药用部分。具有祛风散热、解毒杀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它还能通窍止痛,对于鼻窦炎、鼻炎等引起的头痛、鼻塞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苍耳子还有祛湿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疹、风疹等皮肤病。苍耳还可以用来榨油,苍耳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中医理论中,苍耳子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其药效。例如,与辛夷、白芷等配伍,可用于治疗鼻窦炎;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同时,苍耳子也可以外用,如制成药膏涂抹于患处,用于治疗皮肤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苍耳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典规定的剂量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中毒。此外,对于过敏体质的人,使用苍耳子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应谨慎使用。
   “荒野幽径旁,苍耳独生长。毛刺附衣裳,随风舞斜阳。不与百花争,自在且坚强。待到秋霜至,籽实满行囊。”这首诗描绘了苍耳在荒野中独自生长的情景,它的毛刺会附着在人们的衣裳上。苍耳不与其他花卉争艳,却有着自在和坚强的品质。最后两句则提到了苍耳的果实,待到秋霜降临,它的籽实会装满行囊。整首诗通过对苍耳的描写,表达了对其坚韧和独特的赞美。从夏到秋,苍耳子完成了它的成长与蜕变。夏日里,苍耳子身上的小刺还很嫩,颜色也是嫩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刺变得越来越硬,颜色也由嫩黄变成了绿色,再由绿色变成了棕色。秋天,苍耳成熟了,叶子褪去,硬朗的枝干上挂着一簇簇枯黄的苍耳,满身凛冽的尖刺,形如小小刺猬。
   苍耳们安静而坦然地站在路边,等待着一场不知方向的旅行。它们或许会被丛林出没的小动物带走,比如野兔、野鸡,当这些小动物经过时,苍耳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挂在它们的皮毛上,开始一段未知的漂泊。也可能是匆匆赶路的行人、林间嬉戏的孩子,苍耳们悄无声息地挂在他们的裤腿鞋袜上,随着他们的脚步去往不同的地方。
   这是一段未知的旅程,苍耳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目的地。它们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落地,也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个地方安家。它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随着风、随着动物、随着人,漂泊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正是这种未知,让苍耳的旅行充满了惊喜和可能。它们可能会被带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里生根发芽,繁衍后代;也可能会被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无论如何,苍耳们都会勇敢地面对,努力地适应,因为它们知道,这是它们生命的一部分。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像苍耳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漂泊着。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害怕,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要像苍耳一样,勇敢地面对未知,坚定地走下去。也许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未来会更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苍耳的旅行,是一场生命的冒险,也是一场对未知的探索。让我们像苍耳一样,勇敢地踏上旅程,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了,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城市里生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苍耳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但是,每当我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怀念。那些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各奔东西。但是,我们的友谊却永远不会改变。
   如今,故乡的雨落山依然屹立在那里,苍耳依然生长在田野里。但是,故乡的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富足,都不能忘记曾经的艰辛,不能忘记大自然的恩赐。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回到故乡,再次看到那片美丽的田野和苍耳,再次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和亲切。
  

共 47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东夷三子老师的作品内涵非常丰富,资料非常详实,表达特别有根有据,行文叙述非常有层次,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非常亲切。从诗歌开篇到诗歌结束,整篇文章精彩纷呈,具有诗情画意。既有对故乡的热爱,又有对故乡的怀念;既有对苍耳来源及价值的引经据典,又有对天真少年时代的无限深情。作品有深情有意境,有诗意有哲思,读起来酣畅淋漓,想起来情深意长,细细品味,彷佛看见了故乡,看见了童年,看见了那片田野里长满了绿色的各种花花草草,里面夹杂着这特有的苍耳。推荐阅读欣赏,并建议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王金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3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7-02 16:33:39
  故乡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经东夷三子老师写出来,让人倍感亲切!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7-02 16:34:35
  精美文章,不容错过!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7-02 17:35:05
  感谢东夷三子老师投稿,文笔老道,文风自然。散文年代感强,对苍耳的描述生动形象。好文欣赏,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7-02 17:37:47
  谢谢王社长倾情编辑,编按精准到位。近五千字的文章读得透彻,理解深刻。社长辛苦了!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4-07-02 22:26:25
  感谢晚秋枫叶老师、王社长的倾情相爱,才让我文笔生辉,让我们共同携手打造自己的金文圣地,为江山绘出更新的蓝图。
6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7-03 21:29:50
  祝贺老师作品初审获精!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