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流年】天下雄关(散文)
一、剑门关
站在剑门关下,仰望着三层关楼,我心绪难平。剑门关的险要,是我从少年时就知晓的,可当来到在它面前,还是被震撼了。
三层翘角关楼,是5.12地震后新建的,耸立在陡峭的两山之间,矗立在大地上,山峰对峙着,犹如利剑,插入了大地里,所以,称之为剑门关。
关楼台阶前,摆着一张木桌,桌子后面坐着一个干瘦老头。他胡子灰白,穿一身汉服,戴一顶判官帽子,像包拯戴的那种帽子一样,在盖通行大印,我盖了通关大印,仿佛穿越到了汉朝,来到一千多年前。
拾阶而上,站在关楼的大门前,回身望去,战鼓声声,马蹄嘚嘚,战马嘶鸣,似有千军万马而来,关上大门,纵使有万马千军,也插翅难入,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千多年来剑门关经历了无数次战火,从未被正面攻破过。
我站在关楼上,手搭凉棚,先望向关前,悬崖峭壁,奇石嶙峋,贴着石壁的石梯,仿佛入进了云端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赞叹;再转身向关里眺望,云海茫茫,树木绿黄,秋意正浓,山峰连绵起伏,大小不一如剑的山峰,矗立在湛蓝的苍穹下,寒光闪闪。
只见一辆辆缆车,飞向了剑门关的主峰大剑山。大剑山不高,海拔只有1200米,山顶有宋朝建的庙宇一座——梁山寺,徒步登山有鸟道、猿柔道。看介绍说,鸟道、猿柔道,最窄处只有15cm,是山民上山采药的便道,惊险刺激,如果能体验一下,那就好了。
可我们从南门进到景区,就没有缆车,要想坐缆车,必须到在北门。要想爬山必须走过关楼,只能徒步上山,依我们的体力,根本爬不上去。看着导引图,我心里着急,也不知如何是好,就问售票处小姑娘有什么办法?她笑着说,阿姨,没有关系的,剑门关重点就是关楼,还不要门票,至于鸟道、猿柔道,你们根本爬不上去,如果坐缆车,也看不到它们啊!
哦,原来如此!我又问,关楼远吗?阿姨,只有八百米,从关楼出来,你们可以去翠云廊游览一下,那里值得一去。
小姑娘虽然没有直说,我已经听明白了,剑门关主要景点是关楼,还有翠云廊,至于别的都是人造景观,去与不去,意义不大。果不其然,八百米的路程,沿路战旗猎猎,设有多个文化景观,什么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关隘文化等八项文化景观,都有历史故事配合,还有许多三国人物雕像,一直延续到关楼前。
当年,诸葛亮先生看到这里地势险峻,便喜出望外,在他看来,这是个好地方,是个难攻易守的绝佳之地。于是,诸葛亮先生就利用这个天险,先修了三十里的栈道,也称剑阁,又修筑关隘扼守,以防止敌人进攻。剑门关,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关口。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里。剑门关蜀道因险著称,因风光奇特秀美而闻名,更是名人荟萃的地方。剑门关汇集了汉,唐,宋,明,清的诗人,是个文化宝地。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了名词佳句。仅宋朝,就有五位诗人,陆游,何甫,范镇,姜遵,曹宗旦,都是以剑门关为题目的。
如陆游写的《剑门关》:“剑门天设险,北乡控函秦。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
站在剑门关下,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里的每寸土地,每块石头,都被战火与硝烟洗礼过,都被将士的血汗浸染过,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拼杀时的刀光剑影,将士们不屈身躯的悲壮。
剑门关,这个英雄的关口,不仅是一个古战场,经历了无数次的激烈战斗,更像一本史书,记录了厚重的中国历史。
二、嘉峪关
烈日下,在大漠戈壁中,矗立着一座土黄色的城楼,气势恢宏,城楼飞檐翘角,古香古色的,这大漠中的海市唇楼,像飘飘欲飞的仙鹤。城楼三层高,每层之间,用朱红色廊柱支撑。城门的右边,在一块石头上写着:嘉峪关。
嘉峪关,让我内心一震,耳熟能详的三个字,早已刻在了心里。对于嘉峪关,我早就知晓了,它是明朝修建的,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是为了低于西域的侵扰,保卫内地的疆土,保护百姓的安危,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是个重要的关口,也是个著名的关口。多年来,我一直想一睹它的风采,直到今天,才来到它的面前,终于了却了心愿。
走进城门,就走入了内城,沿着旁边的楼梯拾阶而上,看到的是被包裹着的内城。有瓮城、罗城、城壕,还有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四个角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两门内北侧有马道,形成了多道防线,像城堡一样,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工程。
站在城墙上,有种站在西安城墙上的感觉,就是道儿窄,小了一号。我手搭凉棚,向四周望去,近看,关上的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三座关楼耸峙。远望,关隘处在狭窄的山谷中,外侧还有土建的城壕。这里是河西咽喉地带,两侧的城墙横穿于沙漠,北面连黑山悬壁长城,南面是祁连雪山,连接着天下第一墩,雄伟壮观,震撼人心。
嘉峪关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成的,关里墩台林立。墩台就是瞭望敌情,相互通情报的。嘉峪关管辖了“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长城第一墩,就在嘉峪关的南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长城的西端起点就在这里。
经过风雨侵蚀,战火洗礼,嘉峪关到了清朝,又被重新修建了。左宗棠驻节肃州时,在同治末年,修缮了关墙和关楼,还亲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
嘉峪关,我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这个天下第一雄关,像个守护边疆的战士,挺立在大漠戈壁中,深情地守望着这片疆土,一站就是九百多年。不知道为什么,望着大漠孤烟中的边塞雄关,我有种想哭的感觉。是那种苍凉的美,让人震撼,感动着我。
站在关楼上,我仿佛听见了驼铃声声,看见了商队与旅行者,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身影。当年林则徐禁烟获罪,被流放新疆,路过这里时,见嘉峪关如此雄伟,不由得赞叹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赞美了嘉峪关的雄伟与壮丽。
我从关楼上下来,在内城里漫步。内城游人如织,仿佛一个小社会,熙熙攘攘的,各色遮阳伞、遮阳帽花枝招展,在眼前晃来晃去。有的人站在树荫下休息,有的人进进出出地在参观文昌阁、观看戏台、进出关帝庙,好不热闹。其实,也不奇怪,当下的景点不都这样吗?
三、山海关
山海关,我是三十多年前去的,我们一家三口去的。那个时候,我儿子三岁,我不到三十岁,第一次见大海。
那天,去老龙头时,远远看见天空一半儿是浅蓝,一半儿是深蓝,我感觉奇怪,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天空,就一直向前走,走到海边才知道,浅蓝是天空,深蓝是海水。
沙滩上竖立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明朝历次修山海关的事宜,明朝几乎年年在修缮山海关。山海关属于秦皇岛市,地处河北东北部,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就是说,是南来北往的咽喉,有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在石碑下,有一个雕刻的石龟。石碑由龟背负,取自于神龟报恩,天长地久的典故。这就是万里长城入海口,老龙头的标志。
我拉着儿子,兴奋地跑到海滩上,脱掉鞋子,小心翼翼地走到海水中。海水冰凉,咆哮着,一浪推着一浪,滚滚地向前,一会儿就打湿了我们的裤腿。儿子高兴地在海中跑,我在后面追,玩的不亦乐乎。
老龙头,是海里长城的起点,是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建的。建造海里长城,是当年秦继光绞尽脑汁想出了的法子,在巨石之间凿槽,用铁水浇筑后连在一起,并以梯形布局,建成海中长城。从此,长城从这里开始,一路翻山越岭,蜿蜒着越过河川沙漠,直奔嘉峪关而去。
老龙头北面依靠燕山,南面连接渤海,所以顾名山海关。可在古时候,它不叫山海关,叫榆关,或者渝关,还叫过临闾关。
山海关,之所以称为天下第一关,是抵御匈奴侵犯的重要关口,卡住这个咽喉,匈奴便无能为力。所以,大名朝一天到晚在修缮山海关长城。
玩到中午,儿子的裤子都湿了,我们索性把他脱光,扔进了海水中,海浪推着他向前走,吓得他脸色煞白,大喊着:妈妈!妈妈!我俩哈哈大笑着,去把他从海水中抱出来,在海滩上把身上晒干,再穿上衣服。
那天,我们先参观了海神庙。还记得海神庙三面环水,亭台楼阁都错落有致,远远望过去,云雾缭绕中,海神庙若隐若现,像仙境一样。这座庙古时候香火很旺,人来人往,香气缭绕。
令人奇怪的是,庙里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神将。“天佑”就是上天保佑,“天应”就是叫地地灵,叫天天应。这座庙,是渔民出海时,家人为其祈福的地方。愿“天佑”“天应”两位海神,保佑家人出海安全,平安归来。
从海神庙出来,我先生背着儿子,我们全家还去了孟姜镇,望夫石村北凤凰山上,去参观孟姜女庙,孟姜女庙也叫贞女祠,了解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还留下了一些照片。具体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毕竟过去了三十多年。
无论是剑门关、嘉峪关,还是山海关,都是为保卫疆土,抵御外来侵犯的,都是英雄的关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守护关口的先辈,早已作古,可他们出生入死的英雄事迹永存,并名扬天下,一直被后人铭记着,就像这些关隘一样不朽,永远挺立在祖国的大地上。
?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