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好运气与不公平(散文)
一
今天一大早就下起了小雨。快到上班的时间了,雨还在窸窸窣窣下个不停。
我撑着雨伞走在上班的路上,穿过一条大街时,看到有几个卖菜的人还在雨中坚守着“岗位”。这些卖菜人有的是自己辛苦种菜的老农人,有的是一些起早到批发市场买一点鲜菜,然后再摆地摊一斤一两地卖出去,赚一点儿差价的小商户。此时天下着小雨,路上的人行色匆匆,并没有什么顾客上前去买菜。他们的目光空空落落地扫视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遇到这样的天气,守着一堆蔬菜卖不出去,此时的他们心中会不会感到有些沮丧,会不会觉得自己没有“好运气”呢?如果不是生计所需,谁还非要在这样的天气出来卖菜呢?当雨水滑落在他们的脸上和衣服上时,他们的心中偶尔会不会慨叹一下命运的“不公平”呢?
他们在生活面前,也许从未有人把日子和运气联系起来,都是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着,运气来与不来,都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机,很执着的。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有一段吵架的名场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江卫民两口子不够勤快。母亲安杰每天忙进忙出,张罗着全家人的一日三餐,作为儿子和儿媳却睡到了日上三竿还不起床。尤其是卫民媳妇,还有一些阴阳怪气的态度问题。这一切都让安杰和江德福看着很不顺眼。那天因为孙女的一点小事情,彻底点燃了安杰的怒火。安杰是一名大家闺秀出身的老师,你看她教训起媳妇来也仿佛是站在了讲台上一样,说出话来那真是条理分明,言辞铿锵。儿媳妇也是自知理亏吧,面对着婆婆的强势出击,她更是啥也说不出来了。
这是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是教训孩子们。抱怨之后,安杰还是要一如既往。
后来江家那位最伶牙俐齿的教导员女儿江亚菲又回来了。一进门她就看出了家里的气氛有点紧张。了解了情况后,她劝说母亲别再生气了,以后少管他们的闲事就好了。谁知道江卫国走过来又说了几句什么话,我不太记得了。反正这一下又让江亚菲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她借题发挥又好好教训了一番自己这位双胞胎兄弟。江亚菲所说的话大概意思是:江卫国你当年没去参军而是选择了下乡,不要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好像全家人都欠了你的似的。你现在下岗了,日子过得不好,那纯粹是你自己的问题。她接下来说的话很是霸气,她说:“当年我要是下了乡,那我也得是邢燕子,是金子走到哪里都能发光。”江亚菲这番话一气呵成理直气壮,把江卫国说得也是哑口无言了。他灰头土脸地回屋和媳妇一起唉声叹气着反思去了。
江亚菲所说的话听起来的确是很给力,但是我们却无从验证,因为谁也无法让时光重新来过。不过在这次争吵以后,剧中的江卫国两口子确实都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后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改观。
好的运气没有给江卫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江卫国应该懂得怎样去争取自己的运气了吧。
从表面上来看,这次争吵是琐碎的家务事之争。如果深入来看,我觉得这也是一次不同人生态度的相互碰撞。其实这样的争论,在每一个平凡的家庭中都有出现的时候。尤其是在兄弟姐妹之间,时常会有这样的比较和争论。因为他们本是同根所生,同父同母所养,到后来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成为了不一样的人,过上了不一样的日子。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看似“相同”的基础,所以产生一点相互比较的心态也实属于在所难免吧。
比如我父亲家里,兄弟姐妹一共是七个人。大伯是北京一家企业的退休干部,早已去世多年了。大姑和二姑一直生活在北京,她们是退休工人。三姑在农村,老姑在县城,她们都是嫁给了有退休金的工人。只有二伯和我的父亲,他们俩是一直生活在村里的普通农民。我记得在父亲年轻气盛的时候,偶尔他也会感叹两句命运的“不公平”。感叹哥哥和姐姐都有一些“好运气”,去了北京,当上了工人。而自己却过着“汗滴禾下土”的日子。好在父亲生性很乐观,感叹几句之后,他心中自有一套过日子的想法。用他的话说就是“自个儿过好了自个的日子,比什么都强”。你看我父亲他心里是明明白白的。他懂得总是眼看着别人的日子过得好与不好,那没什么意义。倒不如踏踏实实地过好了咱自己的日子,那才是硬道理。
如今我的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他至今也没有什么功成名就的人生经历,没有受到什么“好运气”的眷顾。他默默无闻却倾尽全力地照顾着家庭,照顾着母亲。每当家人团聚的时候他最忙碌也最开心,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有时他会说,“不管钱多钱少,只要是平平安安的日子就是好日子,这比什么都强”。你看,平凡的父亲虽然说不出什么人生大道理,但我始终觉得他的内心足够宽敞明亮。
和兄弟姐妹一样,有时在同学之间也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比如同学之间闲聊,有人可能会说一句,“你看张三那小子,刚一毕业就考上了公务员,真是有好运气”。有人又说,“听说了么,李四现在混得是风生水起,公司又赚了不少钱呢,你再看看咱们几个——唉,命运真是不公平啊!”反正这样的话题说来说去,大约也总是一个差不多的意思——老天总是毫不吝啬地把“好运气”送给了别人,对自己却有着太多的“不公平”。
想一想,这似乎也是隐藏在我们很多人心中的一句密语吧。我们总是会暗自觉得,别人的成功大多是因为好运气所致,而自己庸庸碌碌一事无成,那完全是因为命运的不公平。
二
我们每天都在为学习或是为工作忙忙碌碌,难道我们还不够努力吗?为什么到后来有的人考上了名牌大学,而有的人却名落孙山了呢?为什么他工作后步步高升,而我却始终停步不前呢?为什么他拍短视频很快就拥有了百万粉丝,而我做了好几年,粉丝还是屈指可数呢?是啊,为什么呢?生活中总是有太多令人感到疑惑和费解的问题存在着。
最近我在读陈忠实老师的一篇文章时,认识到了一个新名词“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当时我和陈老师的感觉一样,有一点茅塞顿开了。陈老师是这样写的:“人物文化心理结构学说使我茅塞顿开,寻找到了探究现实或历史人物的一条途径。就是人物的本质性差异,在于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别,决定着一个人的信仰、操守、追求、境界和道德,这是决定表象性格的深层基础。”
在百度搜索中我进一步了解到,“文化心理结构”是人的精神形体的骨架。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区别,正是在于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
这些新的知识点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其实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何时出生,有怎样的父母,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中,成长于什么样的环境等。这些因素,几乎都不能由个人意志去选择和决定。所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站在了各自不同的起点上。直到我们长大成人以后,每个人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对于文化心理结构的构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各种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时刻发生着更为复杂的交互作用。
由此看来,最终我们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真的就和歌词里所写的那样,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对于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些“为什么”,我忽然感觉没有那么深的疑惑了。你看虽说兄弟姐妹之间或是同学之间,我们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是有着一些相似的人生经历。然而那区区一点“相似”之处,相对于一个人复杂的整体的“文化心理结构”而言,那几乎是九牛与一毛的差别了。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且巨大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终究只是那个独特的自己,永远也无法成为别人的样子。既然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本质差异的个体,还非要去牵强附会地相互比较,那除了自寻烦恼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三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要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成为自己和不断超越自己。
我们要相信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好运气”会更加垂青有所准备的人。
我们要相信所谓失败和“不公平”,那是命运之神随机赠送给我们的一份礼物。它会带来经验和启示,它会让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
我们还要相信,成功的定义不应该被局限。成功是一种态度,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积极心态和积极行动之中。成功是一个过程,呈现在不负时光且不懈努力的千姿百态之中。
在如今的大城小市里,大大小小的超市早已是遍地开花。而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地摊经济在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以它便利、灵活和低门槛的优势,成为了促进良性经济循环的一种补充形式。我们很多人喜欢逛地摊和逛菜市场,那不仅仅是为了图便宜和凑热闹,更是因为会被那熙熙攘攘中夹杂着一点狡黠和一点市侩的人间烟火气深深吸引。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参差多态的人生,才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生活吧。
细雨朦朦,脚步匆匆。快到单位的时候,雨过天晴了。我抬头望向天空,看到明媚的阳光正穿透着薄云洒向大地,给予着万物生长的无限力量。
我突然觉得这个运气真不错,老天对这一块的环境,给与了我们同样的呵护,关键是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去抓住什么,争取自己的运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抱怨不公平,谁会同情这种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