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蝉鸣声声思悠悠(散文)
麦收过后,夏天变得异常喧闹起来。阳光似乎更加闪亮耀眼,更加富有热情,风更狂放,摇的树木刷刷作响,雨也成了夏天的常客,隔三差五来光顾。花草树木全都豪情万丈,拼了命似的自我膨胀,肆意生长。但是,蝉声绝对是夏天的标配,整个夏天都被声声蝉鸣烘托得热闹非凡,它们隐匿在繁花密叶间,不知疲倦地为自己生命的华丽蜕变而引亢高歌。
可惜的是,随着人们近乎疯狂的捕捉,野生蝉越来越少,几欲灭绝。夏木阴阴,蝉鸣歌吟的景象多年后也许只能到梦中去追寻了,少了蝉鸣的夏天,将会是多么的单调和枯燥。
记得儿时,少年不识愁滋味,夏天是孩子们最放纵的时节。白天,大半天的时间,孩子们都会泡在河水中、池塘内,戏水玩耍,或无拘无束地捉虾捕鱼,衣服经常是湿漉漉,脸上、身上常沾满了淤泥。孩子们的笑声和蝉鸣混杂在一起,和着那鸟啼蛙鼓,夏天的声音被烘托得异常丰盈厚实。晚上,夜幕尚未完全降临,孩子们又早早地提着灯笼,拿着一个小水瓶和一只细长的木杆子,在村前村后,田边,路旁,小河两岸的树林里捕蝉。
那时,蝉是真的多,蝉们经过数年的地下生长与蛰伏,终于等到了要冲破厚重泥土的束缚,实现一飞冲天的梦想。特别是一场透雨后,它们个个奋勇争先,纷纷钻出洞穴,爬到树上,爬到草茎上,静候生命的嬗变。这个寻梦之旅对蝉们来说既充满着憧憬和好奇,又险象环生,因为在等待它们的不仅仅是“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生命的终结,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人、小孩,猫、狗、蛇、青蛙等都成了它们追梦之旅中的潜在敌人,有的刚钻出洞穴就被生擒,有的虽然历经坎坷好不容易爬到树上、草茎上,不幸被来往穿梭的人们捉去。当然,也有不少的幸运者,它们躲过一次次的劫难,爬到高高的树梢上,隐藏在树叶间。这时,即使有哪位捕蝉者眼放亮光,锁定了树梢上的蝉,但是因为太高也只能望蝉兴叹。这些躲过鬼门关的蝉,也许已经精疲力竭,失魂落魄,它们静静地潜伏在树叶上、树枝上、树干上或是躲在草茎间喘息。不过,它们喘息不久,又要开始经历生命蜕变中的阵痛——金蝉脱壳。它们轻轻颤动着身子,用尽所有的力量一点点从壳里蜕变,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时光的考验,它们终于一点点伸展出来,张开梦想之翼,振翅欲飞。这一刻,它们一定是悲喜交加的,为那些被捉而去的同伴而悲伤,为自己完成繁衍生息的使命而欢歌。
但是它们也不敢大意,因为它们的生命以后还会时刻受到来自鸟类和人类的威胁,当它们还沉浸、陶醉于自己的歌声中时,随时会受到鸟儿的突然袭击,随时都可能成为鸟类的腹中之物。孩子们也掌握多种捕蝉的技能,他们或用面粉弄成面筋,然后涂抹在一只细长木杆的顶端,小心翼翼把木杆举起来,悄悄将木杆置于蝉的背后,乘其不备,突然沾向蝉的翅膀,如果蝉的防备意识松懈,这时会十有八九被粘住。蝉便惊恐万状,惨叫着挣扎,有些尚能挣脱,但也有不少被孩子们快速捕捉。有时,孩子们还会做成一个袋装的网,也是绑在木杆的顶端,悄悄举起,等靠近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偷袭,一些不幸的蝉同样坠入网中,挣脱不得而被俘。
夏夜每每闷热难耐,那时农村连电也没有接通。每至傍晚时分,捕蝉那段时间,一盏盏灯笼在夜色里四处闪烁游走,虽然灯光昏黄,倒也平添了不少情趣。男女老幼,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在林间穿梭,四处寻蝉,却也忘却了炎热和疲惫。小孩子腿脚利索,视力又好,捉蝉总能抢得先机,比大人们捉的多些。直到夜深,才打着哈欠回家,回到家里,最乐意做的一件事就是立即清点自己的战利品,少则几十只,多则数百只,看着那一只只的金蝉,会不由自主发出咯咯的笑声,相信他们连夜里的梦都会是甜的。
到了白天,小伙们相遇,讨论的话题无非就是昨夜谁捉的蝉多。捉的多的会得意自豪一整天,而捉的少的,也会暗下决心,今晚一定要多加努力,争取超过他们。
那时,农村还没有收购金蝉的,人们捕到的蝉都是用食盐先腌制起来。在那个缺荤少蔬的岁月,金蝉成了上天馈赠穷苦人家的绝佳美味。用盐腌制一夜的金蝉,第二天就可以变成美食,家长做饭时,总是把一些金蝉与红薯面做成的黑窝头一起放在锅篦子上加热。等到饭熟了,打开锅盖,在黑窝头映衬下,金黄色的蝉更显得高贵诱人。小孩子早已聚拢来,咽着口水,眼睛一刻也不舍得离开金蝉。大人们总是公平公正地按数量均分给每个孩子,而自己只是象征性的吃上一两个。孩子们领到金蝉,拿起窝头儿就叽叽喳喳地跑出厨房,坐在树荫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当然不舍得一口吞掉,总是一口窝头,一点蝉肉,那黑窝头也仿佛变得有滋有味起来。一年到头,孩子难得吃上几口肉,看着孩子们欢快的样子,长辈的眉头也都舒展开来。
蒸熟来吃是最简单的做法,没有任何技巧,是真正的贫民吃法。当然,为了发挥金蝉的美味儿,也可以用油煎,用油炸,有了油盐的加持,金蝉的味道瞬间被放大,散发出更加诱人的香味儿,远远的就能把人的味蕾勾起。不过穷困的年岁里,食用油是很紧缺的,乡下人平常也舍不得。有时偶尔也用油煎一下,先是把少量的油倒入锅底,等把油烧热,把腌制好的蝉放入锅中,蝉在热滚的油中发出刺刺拉拉的声音,母亲用锅铲子不断的翻动,一边用锅铲按压蝉体内的水分,那刺刺拉拉的声音更大了,金蝉自身独特的香味逐渐弥漫开来,直到被煎的焦黄酥脆,才被盛放在碗碟中,这种做法虽然费一些功夫,但吃起来味道远比蒸熟的好的多。被煎熟的蝉外形呈扁状,品相不太好看,但孩子们拿在手中金光闪亮,吃在口中焦脆留香,成为夏天最勾人心魂的美味儿。
如今百姓的生活富足,食用油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现在,蝉的做法大多采用油炸,锅内先倒入大量的食用油,待油温升高,冒着热气儿,把处理好的金蝉迅速倒入油锅中,不断的用漏勺搅动,使每一只金蝉都能受热均匀,金蝉在沸腾翻滚的油中浮动,等到用漏勺捞起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音,便可捞出装盘了。最后再撒些孜然粉,弱微拌动一下,一道经典的油炸金蝉就算大功告成了。饭店大厨的做法也大抵如此,只不过他们掌握火候的技巧更精到而已。
夏夜捕蝉是乡下人最兴奋不已的事,也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但是,捕蝉的活动最多持续20多天,之后孩子们又打起了老知了的主意,每到夜晚,一群孩子常聚在树林里,燃起一堆柴火,然后冲着小树使劲摇动,冲着大树用脚猛踹,有时几个孩子喊着号子一起发力,树上那些老知了受到惊动,纷纷从树的枝叶上“知了知了”地叫做扑向火光处,如飞蛾扑火般跌落一地,孩子争先恐后去捡拾这些满身黑色的老知了,它们一个个扑棱着、叫着被孩子们装入小瓶子小桶中。孩子们迫不及待直接把一些老知了放在火堆里烧,还不断的用小棍儿在火堆里翻来翻去,不大会儿,也不知生熟,孩子们把老知了从火堆里扒出来,掐头去尾,把老知了脊背上的外壳抠掉,取出脊背上指甲盖大小的那点肉,放在嘴中津津有味的嚼起来,味道虽然不怎么样,但孩子们说说笑笑,吵吵闹闹,一直玩到很晚才肯离开。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生活也日渐好起来,农村就出现了专门收购金蝉的小贩。最初每只金蝉能卖到几分钱,而现在每只的价格已涨到原来的十多倍。乡下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近乎疯狂地大肆捕捉金蝉,有些人甚至彻夜不眠,有些家庭成员多,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夜捕捉的金蝉就能卖上100多元。人们捕蝉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蝉的数量却在急剧减少,现在再也听不到那震天响的蝉鸣声了。可是,乡下人仍然愿意在晚上手拿电灯去捕蝉,他们说不为捕多捕少,只为饭后散步,四下活动活动,到村头路边消消暑气。谁知他们说的是否真心话呢?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千古的蝉声是夏天不可缺少的雅韵。只可惜现在的蝉声越来越稀薄了,昔日浑厚宏大的蝉鸣渐行渐远,真的担心,有一天会成为绝唱。没有了蝉鸣歌吟的夏天,将会是怎样的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