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承】山雨欲来暗如夜(随笔)
曾经听过和看到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说法,却很少听到有人说“山雨欲来暗如夜”。
“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咸阳城东楼》,意思是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现多用来渲染氛围,用作比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千年之前,唐朝诗人许浑考中进士,做监察御史。他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只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许浑触景生情,感慨于胸,即兴作诗《咸阳城东楼》。诗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人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兆,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中,使后人都如身在城楼之上,风雨之间,不愧为不朽名句,令人感慨万千。
其实,诗人许浑的这个“生活经验”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毕竟其为官场之人。山雨到来之前,风是有可能吹满楼阁,但是许浑却疏忽了另一个景象,那就是山雨到来之前,乌云翻卷,黑云压顶,天色会陡然暗黑下来,给人一种浓重的压抑感。就好像天色突然陷入黑夜,压抑得夜幕下的人喘不过气来,只想尽快躲避如暗夜的天空,早早回到温暖的家中,美美地睡上一觉。
我不是诗人,自然很难有机会体会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境。但是,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或者可以说我是个农民的儿子,经历的风雨肯定要比诗人多的多,自然知道山雨到来之前是个啥境况。且不说农谚上早就总结过的“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也不说什么“燕子低飞蛇过路,蚂蚁搬家狗吐舌”之类的先兆,但就大雨到来之前“天空暗如夜”这一自然现象,农民便知道这雨到来的阵势肯定不会小,雨量肯定也不会小。
原因很简单,农民靠耕种过活,春种秋收,一年四季都在跟天气打交道,也只有通过掌握气象规律才能丰衣足食。他们才不管什么“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境,因为他们没有赏景吟诗的心情,也没有空余时间站在楼阁上体会什么“风满楼”,他们得抢抓一切有利时间多除几片杂草多施几颗农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秋收时节多打几把粮食。也可以这么说,农民是最现实的,在对风雨的认知把握方面,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笑话,说是面对满天飞雪,有四个人对雪作诗,第一个人看到满天飞雪,吟出了“天上大雪纷飞”,第二个接上一句“这是皇家瑞气”,第三个人接续“下他三年何妨”,第四个人破口骂出“放他娘的狗屁”。当时讲这个故事的人考我,问这四个人各是啥身份?我说:第一个吟出“天上大雪纷飞”的人是个诗人,第二个接续“这是皇家瑞气”的人是个官员,第三个怀着“下他三年何妨”心思的人肯定是个财主,第四个破口骂人的人当然是个农民了。因为只有诗人才会感受“大雪纷飞”的诗境,而当官的总会把“瑞雪兆丰年”说成是皇家的福气,那么财主兜里有钱仓中有粮,自然不会在乎雪下多久,反正也饿不着他。而农民就不一样了,雪下大了出不了门进不了山,烧柴都弄不回来,不说烤火休闲的话,连饭都煮不熟,因而他当然得骂娘了。
我这么说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无论是搞文学还是搞艺术的,都得贴近生活符合现实;虽说文学是高于生活的艺术,但是它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可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而违背生活常识,不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而是想当然的想象生活,闹一些诸如“中午的太阳把人的影子拉的老长老长”“皓月当空、繁星满天”这样的笑话,令人贻笑大方。
我们还是回到之前关于大雨之前征兆的话题吧。说真的,大雨到来之前,天空真的会突然暗黑下来,因为那是乌云遮挡的原因,皆因乌云太厚太浓了,把日光天色全部遮的严严实实,平空给人一种黑夜即将来临的感觉。如果不相信我的这个描述,你可以亲身投入到大自然中,好好地体会一下大雨到来之前的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