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星月】说“面”(随笔)
在饮食文化中,我们祖先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发现了小麦。
虽然其他农作物对人类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可是除了稻谷,它们大部分被划为“粗粮”,比如玉米,谷子,高粱,红薯,荞麦,燕麦等,还有黄豆、绿豆、黑豆、豇豆等各种豆类,可是小麦却属于细粮,无论是口感还是加工成的种类,都有着其他粗粮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成为支撑人们饮食半边天的农作物。我们这儿把小麦加工的白面又称作“好面”,可见小麦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小麦主要在我国北方种植,因此造就了北方以“面”为主要食物的饮食结构,南方则因为盛产稻谷而形成了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小麦耐寒,耐旱,适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种植,因此各个地区就有了不同风格的面食。新疆的拌面,陕西的biangbiang面,甘肃的拉面,山西的刀削面,东北的冷面,四川的担担面,重庆的小面等等……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可以见到面的踪影,在厨艺界,有红案和白案之分,白案就是专门做面食的。
面粉可以做汤。我们这儿的面汤分为两种,一种是甜面汤,就是把白面搅拌成絮状后倒进沸腾的开水里,再把鸡蛋搅拌均匀倒进去,这种甜面汤既可以充饥还具有养胃的功效,如果拉肚子或者腹泻,喝白面甜汤最适合,易于消化;另外一种是鸡蛋汤,做法和甜汤差不多,就是再加进去一些蔬菜,西红柿或者紫菜,虾米做成咸味的,喝起来跟甜面汤相比又是另外一种感觉。在我们这儿,还可以把面粉和成面团,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揉搓,把面粉里的淀粉洗出来,留下的就是我们常见的“面筋”。做汤的时候把柔韧的面筋撕成一缕一缕放进锅里,再加上其他配菜和调料,最后把洗面筋剩下的淀粉汤也倒进去,放进去青菜、香菜和香油,这就是美味的面筋汤。
面粉可以做面条。面条是北方人的主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最常见的机器加工成的面条,宽的,窄的,粗的,细的,圆的,扁的……不一而足。作为河南人,最喜欢的就是烩面。在面粉里放进去适量盐和食用碱,和成面团后切成小剂子,搓成长条,涂上一层食用油放置一小时左右醒着,吃的时候,把面剂子擀成薄面片,两手拉住两端用力拉扯,甩动,面片越来越长,越来越薄,最后放进锅里煮,面煮好后,再加进去提前熬制好的高汤,葱花,香菜,油菜,牛肉片或者羊肉片,就是美味的烩面。烩面作为河南的一道美食名片,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无论身处何地,心中总忘不了家乡的烩面。
除了烩面,让河南人念念不忘的,还有妈妈的手擀面。作为河南女人,大部分都拥有一手擀面条的好手艺。和面的时候可以加进去一点盐,也有的加进去一两颗鸡蛋,这是为了让面条吃起来更筋道。和好的面团醒一个小时后,就可以擀了。随着擀面杖在面团上不停地碾压,面团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薄,成为一个大面片,等到这个大面片厚薄适中时,再把它折叠起来用刀切成自己想要的宽细适中的面条。面条煮好后再配上一锅炒好的家常菜卤子,一勺醋蒜汁,一定会吃的心满意足,因为这是妈妈的味道。一碗普普通通的手擀面,倾注着妈妈温馨的爱。
面粉可以做成饺子。饺子是以前农村最高规格的饭食,只有特殊的节令和春节才可以吃到,有句俗语说: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充分说明了饺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后来,南方的馄饨也传到了北方,它在南方叫做“云吞”,在北方就改名为“馄饨”了。它和饺子的不同之处在于:饺子皮是圆的,馄饨皮是方的,所以包出的形状也不太一样;饺子一般不放汤,而馄饨一般是带汤水的,跟面条汤差不多,因此饺子和馄饨还是有区别的。这充分显示出了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
面粉可以做成面点。现在那些蛋糕店里卖的面包,蛋糕或者其他面点,基本上都是小麦面粉加工成的。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最常吃的还是馒头,包子和饼。馒头也有很多花样,现在除了白面馒头,人们还加工出各色品种的馒头,比如夹心馒头,咸卷子,还有杂粮馒头;至于包子,种类就更多了,肉包子有猪肉大葱馅包子,猪肉韭菜馅包子,猪肉香菇馅包子,羊肉包子,牛肉包子;素包子有鸡蛋韭菜馅,白菜粉条馅,豆腐馅的,黑木耳胡萝卜馅的等等;饼的种类也很多,有发面饼,烧饼,还有各种风味的饼:鸡蛋灌饼,酱香饼,千层饼,掉渣饼,手抓饼,油饼,煎饼等等,面粉,被做出各种味道的美食,滋养着人们的胃。
有一种饼,现在快失传了,这种饼就是“干饼”。我们小时候,为了预防天花,小孩子都要接种卡介苗,那时的卡介苗是接种在胳膊上的,接种后,打预防针的地方会发红,肿胀,有的还要流脓,过很长时间才会结痂痊愈,留下一个不规则的圆形疤痕。当小孩子的胳膊恢复了之后,小孩的姥姥会带着干饼去给孩子庆贺,我们那儿叫做“揭痂”,意思是小孩子的针眼结了痂,掉了,以后就有了抵抗能力了,小孩一定会健健康康,长命百岁,当然值得庆贺了。这个干饼的做法也很独特:把和好的面擀成薄薄的圆片,上面撒上芝麻,放到一个专门烙干饼的圆鏊子上,下面烧的是麦秸或者是柴火,火候的控制非常关键,大了小了都不行,一张饼模放上去,等到微微糊了再翻面,等几分钟就可以了。这种干饼又香又脆,而且易于保存,是那时候小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可惜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各种疫苗的接种更加先进了,不会留下疤痕,揭痂这种习俗自然就消失了,干饼也随之消失了。
面粉还可以做成各种油炸和烘焙食品,最常见的是油条,麻花,现在油炸的面食更加丰富,馓子,饼干,蛋糕,还有各种风味的糕点,面包,数不胜数。对于老一辈的人们来说,最爱的还是油条。我们这儿把油条叫做“麻烫”,以前因为生活水平不高,别说油条,就是白面馒头都吃不上,油条更是作为一种串亲戚的礼物而存在的,女儿回娘家,总会称上几斤油条,邻居一看到女儿回娘家,也会戏谑地调侃道:“她婶子,恁家的麻烫篮又回来了。”久而久之,“麻烫篮”就成了女儿的代称。由此可以看出,油条这种食物在农村的地位。
几年前,一种面粉加工的小吃开始在民间兴起,这种小吃就是“面皮”,又称作“凉皮”。面皮的制作和面筋差不多,都是把面粉和成面团,然后一边揉搓一边加水,最后让淀粉和面筋分离。在一个圆形的铁模具里抹上食用油,再把淀粉水倒进去,把铁模具放在沸水表面煮几分钟,一张软乎乎的面皮就做好了。吃的时候,把面皮切成长条,把蒸熟的面筋切成块放进去,再加进去黄瓜丝或者淖熟的绿豆芽,放入各种调料,一碗美味的面皮就做好了。这种面皮,夏天凉拌,清凉爽口,很适合“怵夏”的胃口不好的人吃;冬天面皮可以炒着吃,热乎乎的,香辣可口,也很受人喜欢。现在人们做面皮的技术越来越高了,面皮用各色蔬菜汁或者水果汁调成各种颜色,绿的,紫的,黄的,让人一看就会产生食欲。面皮的吃法也越来越多,除了凉拌,也可以热炒,还可以做成裹面皮,烩面皮等等,让人们体验到了面皮的不同吃法,享受到了同一种食物的不同滋味。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小麦的悠久历史让人们适应并且离不开白面。随着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很多南方人也喜欢上了面食,当然,北方人也渐渐接受了大米。人们对小麦面粉的利用和开发还在继续,以后会有更多的美味面食被发明,并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中国人更加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