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宁静】千马灯(散文)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有一种充满神奇色彩的传统表演——千马灯。这一融合了戏剧、舞蹈、武术与杂技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我的老家在湖南长乐,那里存在着各式各样耍千马灯的派系,像是龙灯、火灯、狮子灯等等。在我的记忆里,千马灯可谓是最为宏伟壮观的灯系,能文能武,服装明艳,色彩缤纷,并且是参与人员最多的活动,家家户户皆可参与其中。长乐有着众多的龙灯队伍,然而“千马灯”却仅有两队,家乡铁岗村有一队,外婆家所在的小岭村有一队。
“千马灯”顾名思义,就是千军万马来耍灯。铁岗村的千马灯与小岭村的有所不同,除了“八仙灯”“花灯”,还包含“狮子灯”“武灯”。虽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千军万马,但人员构成也在二至三百左右。要知道,铁岗村总人口才三千多人,能组成这般浩浩荡荡的队伍,实则是举全村之力,有时甚至还需邀请邻村的“外援”。
八仙灯是一种原本源自北方的民间灯舞形式,在河北邢台一带广泛流传,也被称作“八仙七巧灯”。嘉庆年间,一位名为“桑下客”的人绘制出一本《七巧灯图解》,详细描绘了八仙灯的制作工艺和灯舞场景,现今图谱仍留存于河渠镇的白侯村。后来,八仙灯流传至南方,也就融入到了南方的千马灯之中。
八仙灯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位仙人为原型,再搭配各种夸张的造型,有的是普通步行,有的则踩高跷。八仙之首铁拐李,拄着拐杖,蓬头坦腹;汉钟离长髯露腹,手执扇子;倒骑白驴的张果老,宣唱道教,弘扬法术;额阔身圆的吕洞宾,道骨仙风、虎体龙腮、凤眼朝天;手捧莲花的荷仙姑,貌美惊艳;男扮女装的蓝采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手执竹笛的韩湘子,风度翩翩;一身官服的曹国舅,温润儒雅,器宇轩昂。只要这八位仙人一登场,必然会引来阵阵喝彩。
花灯是由年轻男女扮成护灯人,有的提着,有的举着,还有双人抬着。女子造型诸如荷花姑娘、田螺姑娘、河蚌姑娘、蜜蜂姑娘等,清新秀丽,小家碧玉;男子造型有美猴王、哪吒三太子、牛魔王、后羿等,威武阳刚,霸气十足。花灯队伍喜庆祥和,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深受小孩子的喜爱。
狮子灯由一只大狮子和一对小狮子组成。大狮子乡亲们称之为毛狮子,由两个人共同组成。毛狮子的头由篾竹编织而成类似圆形,里面有一根竹子作为手柄,耍狮人手握着,手柄贯穿整个狮子头,直径足足有八十公分才显得大气。竹艺狮头的外面套着“狮被”。“狮被”是请裁缝裁剪成狮子头和身的形状,缝制而成,布上涂上鲜艳的广告粉金黄色,狮被边系上红色流苏,画上灯笼眼、狮子鼻、微笑的口型。毛狮子由耍毛狮子头的队员,其体格均匀,臂力上佳,全程握着狮子头;后面的队员健壮沉稳,既要在狮子跳桩时身轻如燕,与耍狮子头的队员相互协调;又要在狮子表演时,让狮子头的队友站到自己身上做人垫。全程弯着腰充当毛狮子的身子,队员自己的屁股充当狮子屁股,一只手还要在屁股后面摇动狮子尾巴,活灵活现。小狮子是由一个人装扮的,跟在大狮子后面,有时在地面上翻滚杂耍,有时骑到大狮子背上,动作灵活,活泼可爱。
长乐的千马灯,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它既有北方八仙灯的豪迈奔放,又有南方花灯的俏丽温婉,更有大狮子的武艺高强和小狮子的呆萌喜人。长乐的千马灯,犹如一锅大杂烩,古典的、现代的相互穿插其中,新鲜的、浓郁的尽显特色。铁岗村的千马灯更像是“满汉全席”,充分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特色,在岁月静好中,值得细细品味。
据史料记载,千马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集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艺人们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彩灯,或舞狮、或展现武术,以矫健的身姿和精湛的技巧,模拟出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灯光闪烁之间,仿佛千匹骏马奔腾而来,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小时候家乡的年味特别浓厚,只因为过年村里会组织耍千马灯。过了腊八便是年,腊八之后村长就开始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地组织千马灯灯队了。村里男女老幼一同动手,有人修复灯笼,贴上“国泰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等字样;有人为毛狮被加色刷桐油,替小狮子脸涂油漆;有人清洗熨烫演出的服装,配好演出的道具;有人准备化妆用品,专人提着随时演出补妆。那一番人头攒动的场景,比赶大集还要热闹非凡。
腊月一到,先是锣鼓队早早出场排练。队员们都是清一色身体健壮的小伙。打鼓的人练习起鼓,掌握轻快的鼓点节奏,因为高亢激昂的鼓声是狮子灯表演的号令。一个村千马灯表演完毕,去下一个村的路上敲“过山锣”。敲锣的练习锣点频率放慢,舒缓悠扬。每当锣鼓喧天,鼓声锣声在山村的每一个角落回荡,那铿锵有力的节奏,召唤着每一个人,令人热血沸腾。
晚饭过后,队里的锣鼓又响了起来。母亲催促我赶紧挑完螺丝肉,说一会儿村里要进行千马灯的排练了。我应声低头苦干,加快速度,挑螺丝的竹签扎到手上,居然毫无痛感。锣鼓一声一声咚咚锵咚咚锵,把我的心都勾走了。每天我都会抽空去观看,看过春节前的排练,更期待春节后演出的精彩。
正月初八,待乡亲向祖宗拜年、向长辈拜过年,走完亲戚,队长开始组织乡亲准备耍灯了。千马灯队伍先到祠堂摆上条桌(三间方桌拼成长方形),摆上水果、瓜子等供品,祭拜祖先、祭拜天神、祭拜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祭拜各方神仙后,就起鼓开锣,沿着乡亲们商量好的路线,不走回头路,不留一盲区,绕村里每家每户耍灯,为乡亲们带来好运。
锣鼓队和花灯最先抵达宽阔的晒谷场。在悠扬舒缓的锣鼓声中,八仙灯队、狮子灯队、武灯队依次入场。轮不到上场的队伍先到队里保管室休整、补妆、换人、喝水,待会儿再依次演出。
武灯队是压轴出场的,也是我最为喜欢的表演。武灯表演是中国武术的缩影,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还蕴含着丰富的武德内涵。它通过肢体动作的表现,传递出勇敢、坚韧、力量等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同时,武灯还融入了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丰收哥哥打太极拳,一招一式似流水般柔和,又似云雾般变幻莫测。他的动作缓慢而深沉,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推掌都充满了力与美的结合。拳势连贯,气沉丹田,自然天成。太极拳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更能磨练心性,让人在动静之间感受生活的韵律和力量。
黑子哥哥舞木戟。只见他活动暖身后,紧握木戟,站在场地中间,准备大显身手。随着激进的鼓点响起,他身姿矫健,手中木戟舞得风生水起。戟影翻飞间,似龙蛇游走,时而直刺如闪电,时而横扫如狂风。周围观众屏息凝望,只见木戟在他手中如臂使指,灵活自如,仿佛与他融为一体。一场表演下来,观众无不惊叹其技艺之高超,掌声雷动。
耍大刀的淮爷爷紧跟着登场了,挥舞大刀,刀光闪烁,如流星划过天际。他身姿矫健,步伐沉稳,每一次挥刀都带有雷霆万钧之势。大刀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伴随着“呼呼”的风声。
志春叔叔耍连尺(双节棍),他在空旷的场地中挥舞双节棍。棍影如龙蛇游走,时而迅猛如暴风骤雨,时而轻灵如柳絮飘飞。棍声铿锵,回荡在夜空中,彰显出他深厚的功底与独特的韵律。
舞灯一直持续到夜晚。每当接近结束时,我望着灯火闪亮的山村,听着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喝彩,心都陶醉了,手也拍得忘记了疼。
一年又一年的耍灯中,我逐渐长大了。每一次的锣鼓声声,又为我插上理想的翅膀。等到中学毕业后,我走出了山村,后来去了城市安家。虽然每年春节,我仍会回到老家祭祖,但是由于村里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小孩难以组织起千马灯队,因此很少再看到舞灯的场面。
千马灯,一直都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如今,这种传统文化形式面临着诸多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而逐渐消失,但是我依然用文字,记录下千马灯的独特之处和文化价值,期望它能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不仅是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如同养在深闺无人识一般的千马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