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云水】青岩古镇(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云水】青岩古镇(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294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5发表时间:2024-07-08 09:08:57


   今年四月八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听说贵阳花溪青岩古镇为纪念苗族年节,要开展少数民族大型歌舞表演活动。既可观演出,又能赏风景,我顿感机会难得,就兴致勃勃约上几个好友,在家门口乘上公交车,直奔青岩古镇而去。
   当我们到达青岩古镇北门停车场,下车走近一看,上千平米的古镇门前广场上,不少苗族、布依族同胞穿着崭新的节日盛装,正在舞台上紧张排练,一打听,演出时间是下午三点。正好来过偷南瓜带摘葫芦——两不耽误,用这段空闲时间游览古镇。到售票厅排队购票后,找了一个名叫周菲菲的导游。她立马带着我们一行,走上几步石阶,穿过高大雄伟的古镇北大门,来到北门至南门的主街上。导游一边领着我们走,一边给我们介绍起了古镇的前世今生。
   青岩古镇始建于明代,迄今己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五点八平方千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17年2月被评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距离省城贵阳二十九公里,可乘座贵阳地铁三号线到挨邻的桐木岭站,出地铁站步行而至,也可乘座城市公交车直达。游客可从东、西、南、北四面城门进入。古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建造在一个小山坡上,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点相互交融,分布着宫、庙、楼古建筑及名人故居、石牌坊等各类文物景点近百处。它以场坝为中心形成四条正街,二十六条小街,南北贯穿,东西相接。整体而看,中部缓坡又将古镇分为南北两街,北街宽敞,为明代所建,南街略窄,巷道较陡,是清代年间才扩建的。两街统称为“明清街”,是古镇的中轴线。
   一番简单介绍后,导游用手指着街道两旁的民居房对我们说,这些鳞次栉比的青瓦木屋,看上去木雕窗花,隔扇框门,古色古香,无不透出幽深古韵,居住在里面,会让你有远离尘世之感。最令人称奇的顺着这条街的中间小巷东行一段,就可到一条名叫 “背街”的小巷子,那里窄而幽静,路面上的青石板经过数百年行走踩磨,光可鉴人。慢步其中,恍如走进一段被遗忘的时光隧道,宛如是一个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的地方。小巷两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屋顶多以石片作瓦,大石屋连着小石屋,树木绿阴掩映,静谧悠长,古道遗风。那是小镇一道最为别致的景观,等会儿,大家可去走一走,感受一番。
   仔细观察,街道两旁的民居多为石材和木材修建,整体像一座古老的石头城。讲究“门不对门,巷不对巷”,重檐悬山式,错落有致。大户人家的院落,一般是四合院或三合院,在朝门前或大门前,铺墁青石板,上面雕刻着蝙蝠、鲤鱼等图案,意为“开门见福”“鲤鱼跳龙门”。门斗、门簪、连楹上的石榴、葫芦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征“多福”。窗雕更为精致,除常见的福、禄、寿、喜和耕、读、渔,樵等图案外,还有龙、凤、狮、象等造型。寻常百姓人家的青瓦石板屋,院墙上布满了常青藤,斑驳而恬淡,显得年代久远。整个建筑保留了明清古建筑风格,风格迥异,设计精巧、工艺精湛。让人惊叹不已。
   快要行至南门口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高大宏伟的“赵理伦百岁坊”。来到这里,导游见我们满脸好奇的样子,就急忙介绍说,这块赵理伦百岁坊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它面北背南,上面刻有道光皇帝的题额,正面是“七叶衍祥”,背面是“升平人瑞”,上端有“钦赐”二字,最为有趣的是两侧石柱上的石狮头是往下,称为“下山狮”,造型独具,最具匠心,显得大气壮观,非同一般。石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古镇原建有八座,现在仅存三座。另两座分别叫“赵彩章百岁坊”和“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中间嵌有圣旨立匾。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间,高九米多一点,宽达九米,均立于城门之处,采用青瓦屋面,看上去与古镇建筑风格协调融合,交相辉映。
  
   二
   边走边听,我们来到南门出口处,从右侧石阶登上了定广门城楼。站在城楼最高处,一眼就可看见其两边用巨石砌筑的上千米的古城墙,还有城墙上那些瞭望楼上的炮台,垛口等景观,它们历经风雨,依然坚固。导游介绍说,这里古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曾经历过无数次战争。明朝洪武六年,中央政府为了控制西南边远地区,满足军事需要,由布政使司在青岩设屯堡,安营扎寨,垦地种粮。布政使司统领见古镇所面对的峰岩是青石色山峰,就把屯堡取命为“青崖屯”。后来,当地百性改称为“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扎青岩屯。“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杂居的村落,“青岩屯”也随之演变为“青岩堡”,成为军事要塞。之后的数百年间,经多次扩建,土城墙改为石墙并筑于悬崖之上,青岩堡成为了易守难攻的军事大本营。据说,当时著名的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曾六次疯狂攻城,攻之不破,最终大败而归,因此留下其“石头城”之美誉。
   1939年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先生的率领下西迁贵州,部分师生迁至遵义湄潭,其先修班和一年级设在了青岩古镇内。当时,此地是日本飞机轰炸的盲点,由此顺利保护了师生及教学设施。随后,因青岩四座城门和城墙无比高大坚固,偏僻的地理位置更具安全性,古镇被贵阳地下交通站的革命志士设成秘密安置点,为保护革命家属,将他们以“难民”的身份转移到古镇。在此期间,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将军的亲属等曾在此居住过。另外,除浙江大学外,贵阳女子师范学校也纷纷迁至青岩,在青岩留下了重教、助教、兴教的印记。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始建于清代中晚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门窗雕工精湛,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古朴典雅,一派书香风范的清末贵州第一文状元赵以炯故居。一看,他家大院门前是一幅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悬木制匾额上书“文魁”二字。北侧院墙内壁上绘制有百寿图,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寿”字残迹,据说这是赵以炯曾祖父赵理伦百岁诞辰时所留。
   旁边不远是赵公专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山门、通道、过厅、两厢房及大殿组成。赵公专祠拱门上方正中题“赵公专祠”四个大字,两边分别为“金汤”和“柱石”二字。“金汤”象征坚固,喻示古镇牢不可破。“柱石”寓意文化,表明古镇地灵人杰。祠东为文昌阁,祠南为青岩书院。文昌阁、青岩书院和赵公专祠,彰显出当地人对读书的推崇。那时,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是青岩最有威信的人,他捐献家中财物,维修青岩古镇,巩固了贵阳南面的防线。在主政青岩的十年间,四处剿匪,屡立战功,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现今古镇中保存完好的两座百岁坊就是为赵家而建。
   那些年,青岩古镇好比木脑壳进灶孔——人才云集。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如清初诗人周渔璜、清代知县周钟瑄、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金榜题名的文状元赵以炯、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平刚等。他们为古时青岩地区发展强大,丰富其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三
   走进古镇,叹为欢止的另一个景观,是这里儒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并存。它是多元文化教会荟聚的典型,是中国宗教多样性生态的一个活标本。多年来,五教之间友好和睦,教徒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寺庙阁楼建造各有特色,相互交融,由此又留下了多元的宗教文化景观。除了这五种宗教外,青岩少数民族信仰、汉族民间信仰和当地宗教也在这里和睦共处,和谐并存。尤其是青岩镇周边就有十九处言阁庙宇,只要较大一点的村寨就会有庙宇存在。宗教文化建筑密度如此之大,极其少有,堪称奇迹。
   在参观位于古镇东面的佛教庙宇时,导游对我们说,她妈妈也是一个佛教信徒,小时她就跟妈妈多次来过这里,对这里情况了如指掌。据说佛教传入此地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道光年间,蓬勃兴旺了二百多年。这里最早的寺庙尼姑庵建于明朝万历初年,现今有近二万人的佛教信徒。道教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传入古镇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在清代道光年末至咸丰初年传入这里。当时,贵州天主教会为了培养神职人员,在咸丰六至九年在此修建了第一座天主寺。基督教文化传入青岩的时间相对较短,现今南街所建的基督教堂,是上级政府1987年拨款修建的。
   从基督教堂出来,顺着门前的人行道到往北走,来到了古镇中心广场。站在广场上,导游告诉我们,别看这里是个小小的古镇,却荟萃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充溢着浓郁的古韵和现代文化气息。每年“四月八”“六月六”、元宵节等重大节日里,古镇及周边的各族人民都会汇聚一堂,开展唱山歌、吹芦笙、跳花灯、舞龙、苗族跳场、游百病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尤其是跳花灯和舞龙活动,在青岩民间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青岩花灯戏已列入了贵州省非遗名录。每年春节期间,为了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青岩镇所辖十七个村都会分别组织花灯表演队,聚集到古镇表演。表演时,一支胜比一支精彩,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另外,每到正月初一至十五,古镇人们还会举行盛大热闹的春节舞龙活动。活动进行时,人们会在家门前摆上烟酒糖果,鸣放鞭炮,迎接龙队的到来。舞龙队伍穿梭在街巷中,上下翻滚,形似真龙。舞龙表演结束后,一些父母会带着孩子从龙身下穿过,祈求孩子来年能健康成长。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游客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让这里又增添了“古镇万花筒”的美名。
   不知不觉中,到了午饭时间,我们来到古镇旁一家名叫“再想来”的餐馆,刚一坐下,店主便热情地迎上来打招呼,然后端上一壶沏好的热茶。我们点上几碟正宗的卤猪脚、米豆腐等特色小菜,津津有味吃了起来。店主非常热情,能说会道,和我们拉起了家常。他告诉我们,青岩古镇除有历史优久,味香可口的猪脚、糕粑稀饭、豆沙窝等小吃外,还有本地特产玫瑰糖。它以麦芽糖为主,有扁平片状的麻片糖和小糖粒形,口感香甜酥脆。传说清朝康熙年间,黄氏先祖为躲避战乱,举家迁移到贵州。在青岩落脚后,黄家人用其所掌握的制糖技艺,经营起了麻片糖生意。麻片糖是玫瑰糖最初的名称,后因加入了古镇周边生产的玫瑰花,改称玫瑰糖,至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你们可带点回家品尝一下。
   时间过得真快,演出时间马上就到了,我们赶忙向广场跑去。哇,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舞台上,穿着各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五十六位男女青年合唱《美丽青岩》,拉开了演出序幕,随后,一个个精彩节目纷纷登场表演,现场一阵接一阵的欢笑声、掌声、喝彩声此伏彼起,响彻云宵,飘进青岩古镇……
  

共 42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青岩古镇的游记散文。作者一行人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古香古色的青岩古镇。青岩古镇历史悠久,建筑规模宏大,还有明代所建的“明清街”。走进“背街”的小巷子,感觉仿佛穿越到了明清时代,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街道两旁的居民房是重檐悬山式,错落有致。门前的青石板、门斗、门簪、连楹上、窗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寓意丰富。高大宏伟的“赵理伦百岁坊”,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建,青岩古镇的标志。南门出口右侧登上了定广门城楼,可以看到古城墙,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成为当地居民的坚强屏障。来到文状元赵以炯故居,一派书香之气。走进古镇,这里是五教并存之地。基督教堂北面是古镇中心广场,这里是文化与民俗活动的聚集之地,热闹非凡。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丰富了游客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给这里增添了“古镇万花筒”的美名。古镇旁也有众多的特色美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可以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还可以观看精彩的演出,可以愉悦身心。文章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将古镇的建筑、美景、美食、人文历史,全都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也感受到一个古香古色、人文历史为一体的古镇,令人向往。文笔清新,构思独特,情景交融,引人入胜。感谢乡笛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编愉快,精彩继续!【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708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08 09:20:10
  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了一次青岩古镇,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令人向往。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7-08 09:27:32
  文章书写自然,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再次拜读欣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乡笛        2024-07-08 10:05:54
  诚谢梦在何处老师的精心编辑,精彩留言。诚祝老师夏日安好,万事如意,创作愉快。向老师问好致敬。敬茶!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09 08:54:58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花溪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自然景观与人文地理相互融合,青瓦木屋和石屋随处可见。房屋街道不对称,青石板路,别具一格。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革命实力做出了贡献。这里五教并存,和谐共生,让人赞叹。美食丰富多彩,让人回味不断,流连忘返。文章构思精巧,写出了青岩古镇的特色,笔触沉稳自然,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好文章拜读学习,祝乡笛老师夏日清凉,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7-09 08:58:01
  古香古色的青岩古镇,别具特色,值得一游。恭贺乡笛老师征文获得精品!感谢老师支持,问好。
淡淡的云彩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