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盛林(散文)

精品 【东篱】盛林(散文)


作者:南沙潮 布衣,20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16发表时间:2024-07-09 05:50:27


   清明前夕回乡祭祖——我的大妈、祖父母、叔祖父母、曾祖父母在这里长眠。
   一大早,我从县城建湖赶到钟庄采购食材。按惯例,先到范墩村堂兄盛林家会面,然后祭祖、进餐。
   盛林,个子稍高,结实,平顶头,长方脸,皮肤黝黑,大眼睛,厚嘴唇,为人谦和,我们自幼就很好,有很多顽皮的好故事。每次回乡,都要和他碰头,这次也不例外。
   打电话给盛林,请他让小梁开车来接我。
   小梁,与堂兄同村。以前回乡祭祖,都是用他的车子。盛林在电话的另一头嗔怪:“昨晚在电话里不是跟你说好了吗?不要买菜,家里有。不要到钟庄,到大王村下车(大王村到盛林家只有二三里路),我骑电瓶车接你。”
   他告诉我,小梁不开车了,叫别人来接我。
   我之所以要买菜,是盛林家到钟庄有七八里路,没通公交,不方便,我顺带罢了。
   说起盛林一家,我欠他们的情,一个大大的情——长久以来看护我的祖坟,十分上心。
   早年,村里抬高村子后面的湖的水位,用来养鱼,导致沙洲上的祖坟被淹没,棺材板漂散。就在这时,嫂子病了,很重,四处求医未见好转。夜里,嫂子梦到一妇人拽住她不停地哭泣:“我的屋子没了,你要想办法帮帮我呀。”
   天亮,嫂子将梦讲给家人听,细述那人的长相,穿的什么衣服。公公,即我的叔父大惊:“她不是大妈吗?显灵了。快,把岛上的尸骨收起来,重新下葬。”
   因此,我的祖坟得以保全,安置在盛林家西南一里多的小渠边上。土坟易被雨水冲塌,每年要修补。盛林二话不说,包下了,无偿的。
   说来也怪,自那以后,嫂子身体渐渐硬朗,病不治而愈。
   阴阳互动?难以考证,也无需考证。不管怎样,几十年来,祖坟始终由盛林一家照应,且照应得很好,是毋庸置疑的。
   我始终觉得这个故事完全是假托,找一个理由安顿祖坟就是。我是不相信这样的梦境的。每年虔诚一祭,就是今人的礼仪,其他的都无关传承的礼仪。
  
   二
   我感激盛林,不由想起小时候的事,觉得有愧于他。
   盛林不善言辞,总是憨憨的,笑眯眯的,老实、厚道的外表下,藏着一丝狡黠,喜欢捉弄我。生性倔强的我,容不得半点委屈,动辄对他一顿痛揍。每回吃了亏,他咧嘴大哭,向婶子告状,婶子再向父亲告状,让父亲教训我。印象最深的是——
   夏天,村头的一棵大槐树下,我站在他的肩膀上掏鸟窝。盛林和我寻开心,猛地下蹲。我猝不及防,摔了个仰巴叉,大怒,拍拍身上的尘土,上前就是一拳:“你这家伙,找死?!”
   盛林打了个趔趄,叫道:“我是逗你玩的,你怎地动起手来了?”
   “玩,有这么玩的吗?差点要了我的命!”我又是一拳。
   盛林火了,拔拳还击。人高马大的他,却不是小他一圈的我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嘴里出血,脸上青一块肿一块,败了,往家里逃去。我不依不饶,边追边喊“我打死你、我打死你!”
   要不是被晒场上晾衣服的婶子拦住,不定什么后果。
   我虽然凶悍,却不是欺怂的人,除非对方故意挑衅。盛林拎不清,偏要惹我生气,就连解手也不放过。
   午后,我到茅房里方便。
   所谓茅房,是用稻草与竹子搭建的圆锥形顶棚,形似越南人戴的斗笠,非常简陋。“斗笠”一侧留有出入口,里面挖个大洞,作为粪坑。
   时逢梅雨季节,茅房里阴暗潮湿,污浊不堪。我褪下裤子蹲着。
   隐隐约约,发现竹檩上盘踞一条大灰蛇。咦,你在这里做甚!我嘀咕着,捡起一块土坷垃,抬手就扔上去。中了,蛇“啪”地掉在地上。与此同时,外面有人咋呼:“啊,不得了啦,鬼来喽、鬼来喽!”
   我大惊,腿一抖,身子朝后一仰,“咚”,落到粪坑里。
   盛林吓坏了,赶紧转身离去,边跑边喊:“救命啊、救命啊……”
   碰到在田头挖野菜的二姐,他嘴唇哆嗦:“姐、姐姐,快快快,救、救命!”
   二姐问明缘由,操起挑篮子的竹竿,奔向茅房。她用竹竿划拉着赶走大灰蛇,伸手拉我。
   我上来了,二话不说,迅速跑出茅房,“扑嗵”一声跳到茅房后的湖里,脱衣、沉下、冒出,挠头抹脸,使劲用双手抓洗。
   瞧我的狼狈样,二姐好气又好笑:“你啊,能不能让人省点心?”
   她没想到,正是这起事件埋下了祸根,才有盛林后来的被痛揍。
   这事被父亲知道了,他咬牙切齿,一手揪着我的耳朵,一手打我的屁股:“还敢闯祸!”
   我疼得咧着嘴:“晓得晓得,下回不敢了、不敢了。”
   什么不敢了,没几天就故态复萌,又被父亲教训一顿。没有例外,都是拜盛林所赐。我和盛林,算得上不打不亲。
  
   三
   之后不久,我们一家来到上海。
   1972年春天,我所在的船队装运养蜂场的蜂箱赴苏北草堰口子放蜂,那里有大片大片的苕子花,蜜源丰富。草堰口子离我老家十几里路,我步行回去,要见见盛林。阔别十几年,怪想念他的。此时相逢,彼此成了大小伙子。
   叔父一家盛情招待自不必说,盛林更是兴奋异常。晚饭后,我们在湖边漫步,沉浸在小时候的回忆中。他对我欺负他的事,绝口不提,也不让我提,拍拍我的肩膀:“在一块吵吵闹闹很正常,不然的话,还叫小把戏吗?”
   说罢,扯开喉咙唱起淮剧样板戏《海港》:“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
   憨憨的、直直的,还是小时候的腔调。虽然五音不全,听来特别悦耳。这一幕,至今回想,还是那么的清晰。
   四年前,县里统一规划,祖坟迁到丁港墓园。接下来,用水泥、钢丝网逐一包砌,也由盛林操办。可想而知,他费了不少心。只是,范墩到丁港有十几里路,不通公交。去祭祖,必须打车。
   坐着盛林叫来的车赶到范墩,我打算还坐这辆车赴丁港。盛林说:“犯不着。你既要买祭品,又要上几座坟,很费时间的,你给人家多少钱好?我开电瓶车送你,十几分钟就到了。”
   我不忍心麻烦他,毕竟70开外的人了。他说没关系,身体好得很呢,举手之劳。
   拗不过他的坚持,穿上他塞给我的大衣,坐在后座,搂着他的腰,沿着省道,往北驶向丁港。车速很快,风驰电掣,寒气扑面。我丝毫不觉得冷,胸膛里好似生了火炉,烘得身上暖暖的。
  
   四
   到了,墓园大门外有卖祭品的。盛林认识他,替我讲价。进入墓园,我按远近,先给盛林的祖父母和父母上坟。整个过程仪式感满满,照老传统去做。
   盛林比我懂,比我忙。他娴熟地解开毛黄纸封条,拿张百元大钞按在毛黄纸上,大钞与纸外侧对齐,抹平,用大拇指指甲沿着大钞边缘划线,再用拳头使劲一锤。一捆纸,如此重复几次,不留空白。他说:“只有这样,纸才能全部变成钱。”
   他很有耐心,每捆纸一张张分开,以免烧不透。入乡随俗,我依样画葫芦,跟他做。然后扫墓,清除野草、藤蔓和枯枝败叶,手脚并用拨拉垃圾。
   清除完,开始祭拜:烧纸,烧“金砖”,烧“金条”,烧冥币……
   他边烧边叨咕:“南沙,上海的南沙看你来了,给你送钱送金子。这么多,你只管花,改善改善生活。地下有灵,保佑南沙一家健康平安……”
   神情肃穆,格外虔诚。我将他的话稍作更动,最后一句是“保佑盛林一家健康平安……”
   磕头、鞠躬。
   盛林的举动,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绪的阀门:那年回乡,叔父说,祖坟要立碑,否则的话,等我们过世了,时间一长,没人记得哪个是哪个。我觉得对,委托盛林办理制碑事宜。大理石石碑,每块高达1米80,宽五十厘米,重达100多斤。安置石碑的水泥底座更沉,约二三百斤。
   立碑的那天,我赶到老家。
   冬天的苏北,天气很冷。夜里下了场雨,地上泥泞不堪,稍不留神就会摔倒。盛林叫来身体强壮的三弟帮忙。干这活,没点力气是不行的。我要和三弟上,盛林拦住:“你是坐办公室的,怎能干得了这个?”
   说罢,他和三弟干上了。
   瑟瑟寒风里,他俩穿着高筒雨靴,一前一后,一步一滑,从百米外的田间小路上,用杠棒扛着绑缚绳子的底座、石碑。来来回回,一趟又一趟,很是费劲。安置妥当,再用铁锹到小渠里铲来泥土,修补坟墓,仔仔细细,一丝不苟。末了,在每座坟头放上圆形土块,是为坟帽,坟帽下压一张毛黄纸。每块墓碑顶端两侧,用泥团各压一张红纸条。
   最后,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咚……噼里啪啦”声里,青烟袅袅,烈焰飞腾,宣示大功告成。
   盛林与三弟气喘吁吁,额头直冒热汗,不停地用袖口擦拭。看他们累的样子,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若不是他们,这个活,我还真干不了。
   到丁港祭祖,同样要借重盛林。
   六座坟,花了一个多小时。因天气晴好,风小,阳光给力,加上不停的劳动,尤其是焚烧时的熏烤,火辣辣的,好像置身于盛夏。脱去外套,仍感到很热,背上湿漉漉、黏糊糊的。盛林更甚,早已满头大汗。
   结束了,接着去双港,给外公外婆和舅父母上坟。盛林不熟悉这里,我又记错路,开过了头,再返回,浪费不少时间。我过意不去:“今天多亏了你,辛苦辛苦!”
   盛林憨憨地笑着:“说啥呢,应该的。你难得回来,我怎能不陪?”
   这话,昨晚在上海至建湖班车上的通话中也说过。当时,我问他,还给人家帮工吗?帮工,就是农闲时给人家干些挑砖送土之类的活。他说不帮了,在女儿女婿的厂里照应。我明白,他女儿女婿很孝顺,不忍心70多岁的他既要种田又要帮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管不了。咋办?干脆把他请到厂里。名为照应,实则是让他享享清福。厂子规模大,效益好,人手多,根本不需要他操心。他呢,天生不吃闲饭,这里转转,那里看看,帮工人卸卸货、推推车。实在没啥干了,就扫扫地,擦擦门窗,没事找事做。
   这次回乡,他非要陪着——确切地说,是效劳,而且不遗余力,一如往年。有他相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祭祖完成,回到盛林家,开饭。
   午餐很丰盛,嫂子做了一大桌子菜,几乎都是家里种的、养的,如药芹和草鸡。盛林请来老支书和小梁陪我,喝了不少酒。酒足饭饱,盛林丢了个眼色,嫂子从里屋搬出一筐鸡蛋——正宗的苏北草鸡蛋,要送给我。我坚辞不受:途中颠簸,会破损的,再说,上海也买得到的。心想,两口子一生节俭,生活不易,我岂能要他们的东西,哪怕女儿待他们不薄。这份心意,我领受了。
   餐后小坐,告辞,盛林挽留不住,开电瓶车送我到大王村车站。他大声道:“下回来苏北,多呆几天,好好聊聊,不要急匆匆的。”
   我拍拍他的后背:“一定的,我还想在这里养老呢,跟你学种田。”
   “哈,种什么田,我都要退下来了。钓钓鱼、喝喝茶、吹吹牛皮、四处逛逛,不要太舒服哦……”
   一路上,油菜花热烈开放。和风里,金灿灿的波涛此起彼伏,明艳而绵长,就像我此刻的心情。我不禁吟道——
   丁港位偏双港远,戴宗发力半天还。
   春花万里能酿蜜,怎比亲情味道甜!
   我诗中说的戴宗,是《水浒》中的神行太保。我觉得此时的心情就像戴宗的神武功夫。
   盛林,称不上是我的患难朋友,只是从小有交往,有故事,故事再怎么丑陋不堪,却到了这个年纪,都很温暖。人生的朋友难得这么持久,不求同甘共苦,最好一如既往的平凡。到时候我们给那些故事演义一番,加上情节就可以了。
  

共 44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盛林,作者儿时玩伴,不是亲人甚是亲人,不是兄弟甚是兄弟。文章开篇以回乡祭祖引出既往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和好友盛林。因家中祖坟被大水淹没,遂迁至盛林家不远处,至此,盛林就应下了看护和修补等一应事情,作者心中都是感激。回顾儿时,二人一同长大,男孩子好战心里极强,从没有互相谦让,以至于常常打架,每每总觉有愧,心里过意不去。之后作者举家搬至上海,1972年春,作者回到阔别十几年的家乡,再见盛林,湖边散步谈心,作者提起过往不愉快,没想到盛林从来没有记在心上,还唱了一首《海港》送别作者。四年前,祖坟再次动迁,一切事宜又是盛林操办,费心费力,没有一句怨言。如今回乡祭祖,又是盛林骑车接送,采买祭品,操办祭祖事宜,一应俱全。为祖先立碑,又是盛林和三弟二人操办,从不言苦。如今70多岁高龄,还是那样操心。午餐,精心准备可口的饭菜,隆重招待,临别盛林送作者到车站,兄弟二人依依惜别。这篇文章布局精巧,作者将故乡的人、事、物融合,场景衔接自然,转换自如,语言质朴,首尾呼应,亲切自然的叙述中,感受盛林的有情有义,兄弟情深。深情佳作,力荐各位文友赏读!【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17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7-09 05:53:15
  盛林,作者儿时玩伴,不是亲人甚是亲人,不是兄弟甚是兄弟。文章开篇以回乡祭祖引出既往的故事。因家中祖坟被大水淹没,遂迁至盛林家不远处,至此,盛林就应下了看护和修补作者家祖坟等一应事情,作者心中都是感激。回顾儿时,二人一同长大,男孩子好战心里极强,遇事从没有互相谦让,以至于常常打架,每每总觉有愧,心里过意不去。之后作者举家搬至上海,1972年春,作者回到阔别十几年的家乡,再见盛林,湖边散步谈心,作者提起过往不愉快,没想到盛林从来没有记在心上,还唱了一首《海港》送别作者。四年前,祖坟再次动迁,一切事宜又是盛林操办,费心费力,没有一句怨言。如今回乡祭祖,又是盛林骑车接送,采买祭品,操办祭祖事宜,一应俱全。为祖先立碑,又是盛林和三弟二人操办,从不言苦。如今70多岁高龄,还是那样操心。午餐,精心准备可口的饭菜,隆重招待,临别盛林送作者到车站,兄弟二人依依惜别。这篇文章布局精巧,作者将故乡的人、事、物融合,场景衔接自然,转换自如,语言质朴,首尾呼应,亲切自然的叙述中,感受盛林的有情有义,二人的兄弟情深。感谢老师投稿东篱,祝南沙老师在东篱收获更多快乐!
随心而有趣的人
2 楼        文友:南沙潮        2024-07-09 08:21:33
  谢谢老师精心编按,大热天,辛苦了,奉上凉茶一杯!
3 楼        文友:枫桦        2024-07-09 09:01:42
  这个堂兄盛林,非常有特点!老师描写细致,让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跃然纸上!这篇文章的生活气息浓郁,感情真挚!拜读老师的好文!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7-09 09:04:57
  小时候,往往有点恶作剧的故事,长大了都成了美好的记忆,盛林这个人实在,有意思,有情趣。非常喜欢。南沙潮老师的文章,透着交友的温度,带给我们非常好的感觉,谨祝南沙老师编创快乐。
怀才抱器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7-09 09:48:03
  小时候的恶作剧,长大后,都成了美好的回忆,桩桩件件都那么精彩有趣。盛林,现在好样的,有大哥的样子。点赞!好文!遥握问候,谨祝精彩纷呈!
6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7-09 10:13:20
  这篇散文以回乡祭祖开篇,讲述作者与盛林的深厚情谊。儿时打闹,成年重聚,盛林多次操办祖坟事宜。如今兄弟年老,情谊如初。作者将故乡元素融合,场景自然转换,语言质朴,深情款款,值得文友赏读,感受这份兄弟情深。 祝南沙潮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7 楼        文友:佳华        2024-07-09 11:15:13
  农村长大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类似的“盛林”。“盛林”既是我们的玩伴、朋友、亲人,又是我们的记忆和乡愁。老师的文,人物形象刻画非常到位,语言简练富有特色,读起来很有代入感。拜读学习,祝老师创作愉快!
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7-09 16:53:12
  老师非常善于写人物,将童年伙伴描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小时候,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伙伴,鬼点子特多。唉,现在都老了,那些过去的,变成了美好的回忆。拜读学习老师佳作,顺祝夏安,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9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7-09 18:06:27
  拜读老师深情美文,乡情,亲情让人为之动容。文笔优美,百读不厌。
10 楼        文友:简柔        2024-07-09 19:31:31
  勤快,朴实,热情的盛林,温暖的亲情,美好的友情不随岁月改变,始终如初,难得。文字凝练,人物鲜活,语言富有特色。点赞老师美文。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