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一顶旧军帽(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一顶旧军帽(散文)


作者:太行飞剑 进士,6521.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9发表时间:2024-07-10 09:52:56

【家园】一顶旧军帽(散文) 一顶旧军帽
   张凤英
  
   上中学的那年,正赶上“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因而我热切地喜欢上了旧军帽,是那种洗得发白的老八路式的旧军帽,军帽上佩戴一枚红星帽徽就更好了。在我心中那是老革命、老八路的标配。我们初三班的男女生几乎人人都有一顶这样的帽子。
   我给北京的三姑奶奶写信,跟她说了自己对旧军帽的喜爱,并且寄了一张好闺蜜的合影,人家带着旧军帽,穿着女式军装,十分威武。而我穿了旧军衣,却没有军帽。言下之意,就是迫切需要一顶旧军帽。
   一周后,我收到了从北京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有一顶旧军帽,洗的发白而干净,闪闪的红星佩戴在帽檐正上方。我立刻将其戴在自己的头上,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越看越喜欢得不得了,感觉自己是那样英姿飒爽、精神焕发。终于戴上了自己羡慕已久的旧军帽,心中的欢乐无与伦比。
   随同寄来的还有一件男式的旧军装,是2号的,我穿着有点大,但是并不影响我的喜欢,于是第二天早上,我就穿着旧军装,带着旧军帽上学去了。
   走在学校的操场上,引来了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非常自豪。正在这时候,学校的广播喇叭里开始播送通知,通知说全校停课两周,进行学军训练,我们班被安排在离学校不远的军分区养马场,每天跟战士们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还有一起养军马。听了这个消息,我高兴地几乎跳起来。
   第二天我们班级的全体同学背着行李卷,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养马场的院子。那天我特意戴着姑奶奶寄来的旧军帽。一进院子,首先看到的是干净而宽阔的操场,战士们正在进行队形训练,他们英姿勃发、手持钢枪,喊着“保卫边疆、保卫祖国”的口号,一下子就触碰到我年轻的神经。我立马跟着口令走起了正步。同学们顿时笑得前仰后合,我才感觉有点失态。
   放下行李,连队的副连长就来了,他首先教给我们如何把被子叠成“四方块”,由于我们都是老百姓的被子,什么颜色的都有,副连长要求我们把被子反过来叠。那时候家家户户的被子里面都是白颜色的,这样反过来叠可以起到整齐划一的效果。
   接着我们又学习了打背包的方法,由于我们的被子都比军用棉被厚,且尺寸比较大,很难打成“豆腐块”。于是我们气喘吁吁地忙乎了很久,还是打不好背包。副连长给我们做示范动作,棉被子在他手里变得“十分听话”,先顺着叠成长条状,然后两边折一折,再一次对折,就成了长方形,用军用背包带,横着捆、竖着扎,一个像炸药包一样的背包就打好了。然后背在背上,非常利索、美观又大方。我们整整学习了一上午,累得精疲力尽也没有达到副连长的水平。
   第二天早上,军马场来了一辆汽车。哇,运来了军被、军装和军鞋,我们每人领来了一条军被、一套军装和一双军鞋,就是没有军帽,因为军帽,特别是那种有帽徽的,是我们和现役军人唯一的区别。我的旧军帽也被命令“收起来”。这不免让我感觉有点沮丧。
   还好,马上就展开了正规的军事训练,这一下子我们精神抖擞地开始打背包,背上背包上操场集合,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开始我们非常新奇又兴奋,后来天天是齐步走,叠被子,打背包……这样我们的热情越来越低,最后就变成消极怠工了。
   突然有一天,副连长集合队伍,发出口令说,要给我们每人发一支半自动步枪,要开始持枪训练,虽然没有子弹,但是足以叫我们兴奋万分,更叫我们高兴的是每人发一顶旧军帽,就是洗的发白的那种。虽然没有帽徽,可是我们依然很高兴。于是我们的训练科目开始变成了持枪训练,我们佩戴着旧军帽,就跟小八路一样,我们心里想:“说不定,我们训练结束的时候,每人能有几发子弹,过一过射击的瘾。”于是我们默默地“较劲儿”。
   七斤半的半自动步枪,对于我们十六岁的女孩子来说,不是一个轻快的物件。于是我们在训练中,胳膊酸疼、手腕子磨破了,肩膀红肿了。但是我们没有泄气、因为我们互相之间看见彼此在军帽衬托下那年轻而英气的脸庞,知道了我们肩上的钢枪是什么涵义。那一刻,我们心中突然怀揣了一个梦想:“毕业以后去当兵,把红色的帽徽戴在军帽的帽檐之上!”
   1971年初秋,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来学校招兵,我和我的同学们义无反顾地通过报名、体检、政审、审批等手续,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兵团战士。那军训中发的旧军帽成了陪伴我们奔赴边疆的唯一念想。它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已经参加到了北京军区的系列编制,让我们感觉到了肩头上是“屯垦戌边、亦兵亦农”的千斤重担。
   到兵团报道的第三天,我们发了新军装,当然有配套的新军帽。但是,我和我的同学们(这时候是战友了),依然喜欢那一顶旧军帽。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了一枚“闪闪的红星”(当时的帽徽),将它佩戴在帽檐之上。在我们心中,洗的发白的旧军帽,代表着“老八路的光荣传统”;代表着“我们一颗红心”,于是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唱的是:“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草原,要屯垦戌边、扎根边疆……”
   时光如梭,转眼就是两年,不久,我通过连队党支部推荐、政治审查、体检、文化考核等一系列关卡,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厦门大学。临行前我把书籍,军被、军大衣等等都送给了兵团战友,唯独一顶旧军帽,一身旧军装没舍得送人,我身穿旧军衣,头戴旧军帽,英姿飒爽地跨上枣红色的骏马,一路狂奔地到团部报道,去办理自己的组织关系,办理离开建设兵团的所有手续。从此把自己的从一个兵团战士变成了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成为50后这一代的先锋分子。这都要感激军马场军训发给我的那一定旧军帽。使得我在那一刻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奥,忘了交代一句,那次军训我们最终也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实弹射击”;一直到兵团的第一个冬天,我才获得了一次“实弹射击”的机会,第一次给了三发子弹,我打了27环,第二次给了10发子弹,我打了88环。那一年我获得了五好战士的光荣称号,党支部将喜报寄给了我的爸爸妈妈……
   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是我人生的第一站,也是我军帽情结的高潮,从此以后,每次看见旧军帽,我就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就会想起那些难忘的军事化的生活。
  

共 24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详实的叙述,内涵厚重而感人的内容,一顶旧军帽,那是作者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文章从一顶旧军帽,引出学生时代的军训回忆,接着是自己参军到兵团的经历,那是自己人生的第一站,也是自己军帽情结的高潮,后来在兵团参加高考考起了厦门大学,成了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自己的一生都离不开那顶旧军帽。内涵厚重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4-07-10 09:53:56
  生动的叙述,感人的内容,一顶旧军帽,那是作者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秋觅
2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7-10 12:59:37
  感谢秋觅老师编辑,辛苦了,敬酒
太行飞剑
3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8-30 13:23:19
  原生家庭充满了爱(随笔)
   张凤英
   一、
   最近视频号平台给我推荐了“花径”等多个心理咨询的视频号,在那里我猛然发现,目前在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中,有那么多的抑郁症患者和焦虑症患者,有那么多躺平的妈妈和孩子。这迫使我反复深思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人群?现在的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有明亮的教室可以读书,为什么还会抑郁?而我小时候,衣不遮体而且食不饱腹,回忆起来却是满满的幸福感。第二,怎么突然间原生家庭充满了创伤?难道原生家庭就没有幸福感和爱?下面我与那些视频号上分享的案例对比一下童年原生家庭的情况。
   1.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是活色生香的、是被爱充满的。前天有一个年轻的女孩连麦了主播,她说,在童年的时候,被爸爸妈妈锁在五楼的家里,她透过玻璃窗看见楼下的小朋友在做游戏玩,自己真想跳下去,一个人被关在屋里,没人关心,没人说话,童年就好像在坐牢。原因爸爸妈妈需要上班。爸爸是孤儿,没有爷爷奶奶,外婆有十几个孩子,没有时间带她。因为这样的童年,她上学时候,不合群,参加工作以后感觉自己在牢房里,没有朋友,业余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没事干。她进入潜意识,有个声音对她说,你的人生就是“坐牢”。因此心情很抑郁,感觉活着没意思,一度想“跳楼”。对比一下我的童年时代,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三叔一起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没有楼房,远离妈妈爸爸,但是爷爷奶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贝”我每天自由自在的满山遍野地“疯跑”,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捉鱼,上山采果子吃,挖野菜、割青草,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自由自在。那时候,我家养了几只老母鸡,每天都能收两三个鸡蛋,那种带着鸡的体温的鸡蛋,奶奶给我用铜勺煎了,外焦里嫩十分美味。我每天都能吃一个鸡蛋,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补品,但是却叫我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人生体验是那年轻的女孩不能比拟的,我是亲近大自然的活色生香的童年生活体验,而她是监狱般的童年,她不抑郁谁抑郁?现在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交能力,被手机控制了人生,缺乏与自然的亲近体验,成了“刷题机器”“背题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幸福感、满足感都不够。由此可见,应该给当代年轻人创造机会,叫他们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工厂生活和军队生活,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意义。
   2.兄弟姐妹们打打闹闹,是成长过程的必要经历。如今的爸爸妈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中长大的,缺乏姊妹相处的经验,他们的子女大部分也是独生子女,因此孤独的性格就是天生的。姊妹们之间为了生存而打打闹闹,斗智斗勇,这两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于是他们的心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竞争,就可能叫他们抑郁。而我们50后和60后,甚至70后,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生长的,我们好像一群小狐狸,互相之间竞争是必然的,不用父母亲“鸡娃”我们是“不用挥鞭自奋蹄”每个孩子都争取最好的成绩,做最多的家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这为我们长大以后,在职场上竞争做好了培训。我们会在职场竞争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想躺平。因此林径所说的原生家庭的创伤,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激励因素,不是躺平的理由,而是奋斗的动力。人是群居的动物,学会与人相处,与对手相处,与亲人相处都是一门艺术,年轻的一代缺乏这种历练。建议通过集体生活的经历,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针对目前青年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情况,感觉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一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助3000元两个子女的家庭每月补贴6000元……全职妈妈每月补贴5000元。这样中国的人口就会保持持续增长。
   3.对原生家庭的父母,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一直以来都感觉把原生家庭的不完满,归结为“创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如我从小被父母丢给爷爷奶奶抚养,也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这是不是心灵创伤呢?按照某些心理专家的看法,是认为这样就切断了“小婴儿”与妈妈的连接,是心灵创伤,但是我所感觉的是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的关爱,代替了妈妈的爱,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之间也有“爱的链接”,爷爷奶奶给了我双倍的爱,三叔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这都是原生家庭给我的爱。即使后来到了爸爸妈妈身边,经常被妈妈责打,不断地帮助妈妈做家务等,我也不恨母亲,我能够感觉到母亲对我的“高期望”,母亲的“望子成龙”,此时我快速成长。
   虽然,我小时候,跟妈妈犟嘴。逆反心理强,不服管理,但是事过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直在感恩父母的教育,所以我开工资以后,每月都给妈妈爸爸寄钱。一直坚持了38年,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没有怨恨父母,更不想啃老。特别是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回忆起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能够感觉到的都是爱。
   二
   根据视频号上某些专家的引导,总是说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是“创伤”,而且将孙子辈的躺平现象,归罪于爸爸妈妈辈儿的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于归罪于爷爷奶奶的创伤。说什么爸爸妈妈疗愈了创伤,孩子们就会自然好起来。我感觉这些观念不是中国本土的理念和家国情怀,而是“外来的理念”。按照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习和工作上的不顺利,应该向内找原因,改进自己,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爷爷奶奶、父母、三叔的爱,感恩父母和长辈给我“爱的力量”我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
太行飞剑
4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9-24 06:31:16
  这篇文章今天火了,江山网评委精品,烟台晚报发表了
   今天是周二,主要活动如下:
   第一,更新老福特网页
   第二,给晚报写稿子
   第三,写给光明日报一篇稿子
   第四,收拾衣服,夏装放起,拿出秋装
   第五,读书做笔记
   我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我的人生体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一直没有退休,在干事业呢,哈哈
太行飞剑
5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9-24 06:33:58
  这篇文章今天火了,江山网评委精品,烟台晚报发表了
   今天是周二,主要活动如下:
   第一,更新老福特网页
   第二,给晚报写稿子
   第三,写给光明日报一篇稿子
   第四,收拾衣服,夏装放起,拿出秋装
   第五,读书做笔记
   我把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我的人生体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一直没有退休,在干事业呢,哈哈
太行飞剑
6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10-08 15:26:01
  19故乡再召唤 奔流 7期
   20致父母 青年文学家 9上
   21我爱植物园 青年文学家 9中
   22记忆深处野蔷薇 烟台晚报 7.25
   23祖传一方石砚 烟台日报 8.7
   24槐树庄的童年 齐鲁晚报 8.9
   25沉默的父爱 烟台晚报 8.20
   26那年七妹出生时 烟台晚报 周日 文学 往日如昨
   27爷爷奶奶的爱 烟台晚报 周三 怀故人
   28小贝贝穿越了奶奶的童年 芝罘文艺 2024年 夏季刊
太行飞剑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