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云水】皮影戏,光影中的情感与记忆(散文)
一
前两天去了趟西安,和女儿来到了大唐不夜城的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皮影,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看着这些栩栩如生、形状各异的皮影,我的眼前出现了小时候看皮影戏的情景。
炎热的夏夜,村里的老榕树下聚集了一群人,孩子们兴奋地围坐在前排,大人们则在后面闲聊。一块白色的幕布悬挂在两棵树之间,一个简陋的木箱装着基本的道具。当锣鼓声响起时,所有人安静下来,灯光亮起,皮影戏开始了。
那晚放映的是《西游记》选段,艺人老李从木箱中拿出精心雕刻的人物皮影,每一个雕刻惟妙惟肖。只见五颜六色的光影在白布上舞动,孙悟空的俏皮、猪八戒的憨态、红孩儿的桀骜不驯、沙僧的稳重以及唐僧的慈悲,都在这朦胧的光影中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他一边操纵皮影,一边用地道的方言讲述故事情节。只见那皮影人物在幕布上飞天遁地,喷烟吐火,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生动形象。
孩子们都十分好奇,很想知道幕后的秘密,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跑到幕后一探究竟。只见老李运指如飞,左右手各操纵一个皮影,唱、做、念、打,一个人便生生地把一场大戏演得出神入化。我们几个小孩子看得目瞪口呆,啧啧称赞。那些年,皮影戏在乡村很盛行。
为了弄清皮影戏的由来,我就缠上了爷爷,让他给我讲皮影戏的历史故事。爷爷拗不过我,便坐下来给我慢慢讲起来。关于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传说汉武帝因为宠妃李夫人之死悲痛欲绝,思念之情难以释怀。方士李少翁为了安慰皇帝,用绵帛裁制出李夫人的形象,并投在帷幕上,通过光影让李夫人的影子重现。这一别出心裁的做法,不仅消解了汉武帝的哀伤,也奠定了皮影戏发展的基石。
随着时光流转,皮影戏逐渐从皇室贵族的娱乐活动,转变为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皮影戏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它所体现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从最初的简陋影子游戏,到后来精湛的皮影雕刻、生动的戏剧表演,皮影戏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它融合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我对皮影戏有了深入的了解。上初中时的一次古庙会上,我又一次看到了那精彩绝伦的皮影戏表演,它带给我的是一个神奇世界。
一个由兽皮制成的平面傀儡在幕后舞动,伴随着悠扬的唱腔和急促的锣鼓声,一个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在光影的交织中生动地呈现出来。幕后的艺人们需要操纵皮影进行各种动作,同时还要配合故事情节,模仿各种声音,如人声、动物声、自然声等,一人分饰多角,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手法熟练,操作灵活,让皮影角色栩栩如生,仿佛真实存在一样。
皮影戏的表演,是对艺人技艺的极大考验。他们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那手中的皮影,让其在幕后舞动自如。每一次手势的抖动,每一次身影的移动,都是对故事情节的细腻展现,也是对观众情感的精准把握。在他们的手中,皮影不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充满情感与生命力的艺术品。
皮影戏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们多数来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是经典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故事通过皮影戏这种形式上演,不仅让古老的故事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在这些古老故事的演绎中,皮影戏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够触碰到悠久的历史与深邃的文化。它不仅仅是艺人们的创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美学的结晶。
二
如今,看到两位师傅正在精雕细琢,我和女儿都感叹不已。女儿指着一个孙悟空模样的皮影,好奇地问工匠师傅:叔叔,你们这些皮影咋制作呢?
一位工匠听到赞叹声,缓缓抬起头,看到女儿正在微笑着盯着他手里的皮影看,他便起身走过来,拍了拍身上的碎屑,随后将那个孙悟空的皮影拿过来,递给女儿,接着就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皮影的制作。
皮影的制作过程,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艺术。从选皮、制皮到镂刻、敷彩,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选皮是制作皮影的第一步,通常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因为这种牛皮厚薄适中,既坚固又柔韧,透明感也较强。羊皮也是常用的材料,其质地较为柔软,适合细致雕刻。
制皮方法多样,以陕西皮影为例,有“净皮”和“灰皮”两种方法。净皮是将牛皮浸泡后刮制四次,每刮一次浸泡一次,直到牛皮透明亮丽。灰皮则在浸泡时加入化学药剂,使牛皮更加透明,易于雕刻。
女儿听得入神,瞬时来了兴趣,又接着问:那你们制作这些皮影要图样吗?当然要啊!工匠师傅接着说,制作皮影有专门的设计图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纸世代相传,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传统美学。将牛皮分解并用湿布软化,用特制的推板推摩,使牛皮平展光滑,然后描摹图样。这一步骤需要对成品皮合理使用,确保重要部位如头、胸使用薄而透亮的皮,其它部位可使用较厚的皮。
那皮影中间的小孔是怎么雕刻的?女儿像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工匠师傅并没有因为女儿的问题多而感到厌烦,而是更加耐心地给我们讲着:那些小孔是镂刻,它是皮影制作中的关键,需要多种刀具如斜口刀、平刀、圆刀等。根据不同纹样选择合适的刀具进行阴刻或阳刻,形成精美的图案。接着,工匠师傅又指着皮影上面花花绿绿的色彩说:这些敷彩,讲究色彩搭配和着色技巧,这些颜料通常是我们自己制作,通过酒精灯火加热,使颜料与皮胶交融,趁热敷在皮影上,确保色彩绚烂且不易褪色。敷色后需进行脱水发汗处理,目的是使颜色渗入牛皮并挥发多余水分。这一步骤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过高会使牛皮变形,过低则影响色彩效果。
最后将各部件缀结起来形成完整的皮影人物,装上操纵杆便于表演,确保每个部件连接自然,动作灵活,皮影制作就全部完成。我和女儿又一次被震撼到了,原来皮影竟然有这么多学问。临走时,女儿不住地向工匠师傅摆手致谢,工匠师傅也微笑致意。
随后我们又来到一个专门互动区,游人可以亲手体验皮影戏的操作。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我和女儿都尝试着操纵了一下皮影,透过背后的光源,使皮影在白幕上活跃起来。我们乐此不疲,这种体验也让我感受到了皮影艺术家在表演背后所需要的技巧与耐心。游览完毕,我让我对皮影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充满了对皮影艺术的敬畏。
三
在当代社会,虽然电影、电视、抖音等现代网络媒介日益丰富,但皮影依然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它不但能培养观众的审美情趣,还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于孩子们而言,观看皮影戏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有一次,我带女儿和侄子去陕西华县,观看了皮影戏表演,女儿和侄子回家后就闲不住了。他们找来竹签和硬纸壳,剪出戏中不同人物的形象,在一块白布后面点上蜡烛,表演戏里不同人物的形象动作、唱腔,玩得津津有味,快乐无比。
然而,皮影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艺术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观众日渐减少,年轻一代对皮影戏的兴趣不高,而老艺人的逐渐老去,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的传承面临困境。
幸运的是,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众多的皮影团体得到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老艺人开始致力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年轻的学生也被鼓励学习和探索皮影戏,一些高等院校甚至开设了相关课程,旨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艺术。
皮影戏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特别是在陕西、河南、山西、甘肃和四川等地极受欢迎。
在河南,皮影戏被誉为“豫剧的影子”;山西皮影戏以其精致的雕刻工艺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陕西皮影戏流行于关中平原一带,以其高大的影人造型和独特的表演技艺而闻名;在甘肃,皮影戏尤其在天水一带广为流传,以其古老的表演形式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腔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四川皮影戏则吸取了蜀锦、蜀绣、民间剪纸和印染的地方色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主要借用川剧五大声腔,并博采民间流行的山歌、小调及佛教、道教音乐,反映了四川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
皮影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这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正如那屏幕上绚烂的影子,对光而动,永不消逝。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将以更加灿烂的姿态,重新绽放在世界各地观众的面前。让它的光影之路,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流淌,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