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金文】临汾大钟楼(散文)
“平阳府有个大钟楼,半截子盖到天里头”,我是念着这句谚语长大的。大钟楼离我家并不远,大概是司空见惯,观赏大钟楼的次数寥寥无几。
今天出门晨练,我心中默念着这句谚语,不知不觉来到大钟楼下。大钟楼巍然屹立,共有三层,基座呈正方形,鼓楼门洞上方各嵌有巨形石雕匾额,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州”。
鼓楼门洞下面微风穿堂,凉爽宜人。晨练的人一伙一堆的,有打太极拳的,跳舞的,练八段锦的,唱歌的。我没心情参予其中,一尊卧牛铁雕吸引着我的眼睛,铁卧牛盘踞在门洞正中,牛身魁拔,两只牛角向上翘起,两只牛眼圆睁,向前方直视,两只鼻孔张开像在呼吸,铁牛生机勃勃,栩栩如生,一副誓死保卫平阳古城的气概。牛身下面底座正面刻着“平阳震牛”四个字,背面刻着“堯都永盛”。东侧刻有“坚毅勤奋,乐于奉献”,西侧刻着“忠厚平和,稳如泰山”,给人厚重的使命感。
临汾城被称为“卧牛城”,是因城市的地形像卧牛,铁雕卧牛的用意在于此意。
我围着鼓楼转悠拍照,细细观察品味,感到这座建筑,风格独特,高大雄伟。有书记载称之为“拔地千寻,依云逼日”,这样形容大钟楼太恰当了!
临汾大钟楼历史悠久,历经几代变迁,终于保留下来。大钟楼二层悬有金明昌七年铸造的一口大铁钟。以此推断,此楼最晚建于北宋义时期。据方志记载,自金改建后,直到民国二十二年,由各界人士捐资兴工,使鼓楼恢复了原貌。从此,临汾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钟楼重新站在市中心,执行使命,钟声响起,捉盗,杀敌,防御外侵。晨钟暮鼓,在古代钟鼓楼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时间的报时和传递信号。人们相信,钟鼓的声音可以化解灾难、祈求吉祥,同时也是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座古建筑,命运多舛,毁而复修几次。曾于1948年毁于战火。闻名全国的“临汾攻坚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为艰难的攻城战。临汾是晋南重镇,临汾的战略地位对国共双方都极其重要,双方在临汾发生了激烈战斗。徐向前司令员率部包围了临汾城。在城内顽守的阎军,不顾市民强烈反对,将鼓楼强行拆毁。
随着岁月流失,鼓楼的作用逐渐变为报时之用,由于鼓楼建于市中心,又发挥了人文景观作用,因此,毁而复修次数越多,建筑形制越壮美。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临汾市成立了修复鼓楼委员会,按照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明朝对鼓楼的称谓“大中楼”。虽然鼓楼上这样写着“大中楼”,可人们还是习惯叫“大钟楼”或“鼓楼”。
大钟楼,对我们的家庭来说,也有着的很厚重的恩泽。
我坐在大钟楼门洞休息,凉风习习,吹拂着我的脸颊,好舒服惬意。我仿佛看到钟楼门洞里有一对父子,幼小的孩子睡在一张小床上,中年父亲拿着蒲扇给儿子扇风,父亲怕蚊子钻进蚊帐里,叮咬儿子。这父子俩每天吃过午饭就来了,父亲用一辆车拉着儿子,车上有小床、小蚊帐。还带着饭盒、暖瓶、零食。十年如一日,直到儿子参加工作。父亲来的次数没有少,来时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提着一个马扎,一坐就是一天。他是想念儿子,在这里回忆与儿子一起乘凉的情景。这位可敬的父亲就是我的公公,儿子则是我的丈夫。五十年代,物质匮乏,孩子们能吃饱饭就是富裕家庭了,夏天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谁家小孩身上都有红色的包,痒的时候用手使劲抓,抓出血,结了伤疤。脸上身上疤痕不断,旧的好了,又添新的。所以我的公公每年夏天都会陪着儿子在鼓楼门洞里度过。炎热的夏天,鼓楼门洞里却像春秋季节,凉爽舒适,这里是老人小孩避暑的圣地。
大钟楼还是我们婚姻的桥梁。我们俩是1976年相亲认识的,两人一见钟情。我当时执教的学校在洪洞,距离临汾城有60里的路程。我们约定,每周见一次面,开始还能遵守诺言,他每次骑行60里到我们学校会见,谈天说地,情意绵绵,离开时依依不舍。半年后,他来的次说越来越少,我心中犯嘀咕,周末骑行60里去找他。当时没有手机,我出发前用公用电话打到他单位电话,通知到他,在鼓楼见面,不见不散。我在鼓楼底下等到他下班,在鼓楼西李家丸子店吃完饭,又坐到鼓楼门洞聊天。这样,我们维持了半年时间,我也感到很疲惫,这也不是办法。
于是,我与家人商量后,决定与他分手。我父母亲也认为婚后两地生活不能互相照顾,有了孩子一个人工作再带孩子太累了。我本计划在暑假期间与他好好商量,和平分手。还没到放暑假,他来我们学校了,一脸笑容,一身轻松的样子。他高兴地说:“我坐公交车来的,不到一小时。”我问:“那里的公交车?”“临汾公交公司的车,从临汾鼓楼到玉峰山开通了一班车,早8点到晚7点,每两小时发一趟!我们不用再骑自行车见面了!”我俩高兴地欢呼起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大钟楼与我们搭起了鹊桥,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感谢大钟楼。
大钟楼作为城市的重要地标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大钟楼的文化意义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大钟楼不仅是临汾市的象征,也是晋南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原创首发)